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卡尔·波普尔从证伪出发,提出批判理性主义的方法论,对历史主义整体社会工程导致的“极权主义”和“封闭社会”进行了批判,提出了零星社会工程和开放社会的思想。波普尔的思想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曲解为历史主义的乌托邦,违背了历史事实,反映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并存在逻辑失范。
[关键词] 波普尔 开放社会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是当代西方保守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他提出了“批判的理性主义”和“证伪主义”的方法论,在西方传统“实证主义”的直向思维的死水中,搅起了一股逆向思維的旋流。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和《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等著作中。
一、“批判理性主义”的方法论:波普尔立论的基础
波普尔的社会政治哲学以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他提出了著名的批判理性主义,而这又以“证伪”为方法论前提。他认为,只有那些可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的。证伪的具体方法是试错,即从问题开始,经过尝试性解决,消除错误,然后又提出新问题,人们通过尝试和消错,通过猜想和反驳来取得知识的进步。这就是“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它要求人们宽容异己,通过不断的批评来认识真理。这也正是一种批判的理性态度。
二、“历史主义”的错误:开放社会的敌人
波普尔运用自己的认识论,批判了“历史主义”思潮,认为它在理论上是整体建构、完美主义和乌托邦式的,不能证伪;在实践上,则成为所谓极权主义的原因。他选择了三位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作为对手: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他认为这是三个“极权主义”的理论代表人物。特别是他对共产主义导师卡尔·马克思的批判,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
波普尔反对历史主义,并提出以“零星社会工程”代替之。他提出,“我认为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历史预言作为它的基本目标... ...认为通过发现潜在历史发展中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即历史主义有三层意思:1)认为历史发展中有规律性;2)认为人可以认识这种规律性,并据此对未来的历史作出预言和策划;3 )认为这种预言或策划可以严格地在历史中实现出来。这样实际上是推崇一种整体社会工程。
波普尔在论述中,对历史主义和它导致的整体社会工程进行了批判。其逻辑思路是,根据上述历史主义逻辑的第一个因素中引出对历史决定论和“本质主义”的批判,由第二个因素中引出对“乌托邦”的批判,由第三个因素中引出对“极权主义”的批判。他的反历史主义理论,实际上反映了以下思想:
1、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批判。
波普尔认为,历史决定论承认历史规律的存在。他反对这种认识。“我不相信历史规律,特别不相信进步的规律这类东西。”他把历史规律和趋势作了严格的区分,认为:“趋势是存在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趋势的假定通常是一种很有用的统计方法。然而,趋势不是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规律来作出科学预测,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趋势的存在作出科学的预测。”
2、整体社会工程的错误。
在方法上,历史决定论因为认定发现了客观的历史规律,坚信制定一整套彻底改造社会的激进主义路线是可能的,这被波普尔称为“整体社会工程”。他认为,“整体主义的或乌托邦的社会工程…目的在于按照一个确定的计划或蓝图来改造‘整个社会’;它的目的在于‘夺取关键地位’扩大‘国家权力......直到国家变成几乎与社会一样’,它的目的还在于从这关键地位上控制那些影响着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力量,或者阻碍社会发展,或者预见其过程并使社会与之相适应。” “整体主义者反对渐进方法,认为它太温和.....实际上,乌托邦工程和渐进工程之间的区别,与其说在于规模和范围,其实不如说在于对不可避免的意外情况的审慎和准备。”零星社会工程则相反。它不反对改革,而是在改革的范围中不抱成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准备在尝试和错误中学习,通过批判逐步取得进展。实际上,这是他的试错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
3、在实际运行中,历史主义的整体社会工程往往导致极权主义,而零星社会工程则保障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波普尔认为,整体的改造就要设计一套完善的计划,而计划的实施就需要集权。可是,宏伟的社会改造计划却又是先天不足,注定不会实现的。因为人们认识的局限和极不希望出现的情况会很多,整个计划根本不可能符合现实。计划执行中则要么迫使人们不断地修改计划,实际上是计划最终否定了自己;另一种可能是计划执行者强化权力,进行宏观控制,强行实施计划,这样将导致国家主义对个人自由的侵犯。站在保守自由主义立场,波普尔声称,不要为了未来的理想而让现在的人做出牺牲,“每一代人都不必为将来的一代一代而牺牲,为一个可能永远实现不了的幸福理想而牺牲”,“同样,我们也不能说,一代人的苦难可仅仅看作是达致下一代或下几代永久幸福这个目的的一个手段”。
三、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马克思
在批判历史主义的错误后,波普尔将主要批判精力集中在三位“历史主义”的大师身上: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他对柏拉图的批判最不留情,但重心和高潮是对共产主义导师卡尔·马克思的批判。
波普尔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历史预言的高潮。他认为“马克思热爱自由,热爱真正的自由”,但马克思思想客观后果却走向反面。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两层意思:一是历史主义,二是经济主义。俄国革命的事实正是这种历史主义的反证,俄国革命的发展和马克思的经济现实形而上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预言是主观主义而不是科学主义的。他尽管也承认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有一些成功的预言,但“对马克思成功的深入观察表明,导致他成功的并不是他历史主义的方法,而一直是制度学分析方法”。“马克思的教诲中所剩下的只有黑格尔神谕哲学,这种哲学以马克思主义的面具威胁要涣散争取开放社会的斗争”。
四、历史的意义
波普尔总结说,历史不能预测未来,历史无意义。 波普尔是一位非决定论者,他相信社会运行的合理步骤,是事先通过批判的考察,发现错误和潜在的问题,而不是消极地静候它在实践中暴露,从而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他认为这种理性的批判精神是开放社会的品格,是民主自由的体现。
波普尔明确认为,“历史没有意义”,“大部分人所说的那种历史根本就不存在。这起码是我说历史没有意义的一个理由”。实际上,他所说的“历史无意义”一语中的“历史”,是指历史学家撰写的历史。他倾向民众史观,对政治舞台上的中心人物却无好感,认为“政治权力的发展史,只不过是国际犯罪和集体屠杀的历史”。“一切现存的历史,伟人的历史和权力的历史,充其量只是一种肤浅的闹剧而已”。事实中的历史是整个人类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很难写出来。波普尔认为权力的影响大,而且拥有权力的人也希望将自己载入史册,这样的历史肯定是要失真的。 波普尔对历史这样的评价,核心思想是想保障个人对历史的自由评价的权利,反对通过历史进行思想控制。他最后提出,历史主义和社会整体工程是错误的,要用零星社会工程的渐进改革和人民自由、民主和批判精神,追求一种开放社会。
五、影响与评价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一度引起巨大的轰动。然而,即使是自由主义的捍卫者,也有许多人对他的思想不以为然。因为他虽然在认识论哲学方面富有建树,但在论述“极权主义”思想史和一些政治学常识时,他甚至被政治哲学同行认为是外行,不是一个严谨的政治哲学家。波普尔穷其智力,希望证明由于认识论错误,“极权主义”在构建理想乌托邦时,走向封闭社会与专制主义;然而,他的理论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违背了历史事实,存在内在的逻辑失范。
1、波普尔的政治思想的方法论基础是“证伪”和“试错”。这样,波普尔否定了正面意义的认识真理的可能,从否定面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依据。“证伪”思想是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运用到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认识领域,否认归纳法的科学意义。试错法则是反对整体主义,进行零星改造的方法论基础,这同时是主张一种完全的量变思想。一方面,这些思想都是对人类认识和历史的反思而来,有相当的科学认识论的价值;另一方面也陷入了某种程度的相对主义,有一定形而上学性成份。他对人类理性主义的批判,并不是完全否定理性,而是希望建立一种科学主义的批判理性主义。实际上,波普尔重视“零星社会工程”,体现了他对保守主义传统的一脉相承,重视传统、秩序,循序渐进而害怕革命性的变革。20世纪40年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充满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改良的冲突,这是一个人类在深重的苦难中塑造新秩序的时代,特别在落后国家,人民追求独立、公平、和平与自由的权利,往往以激进的革命形势表现出来,而在波普尔哲学中,政治活动被简单的归结为一种为了自由而保守的哲学。
2、波普尔反对历史主义,主张非决定论的历史观,这应该辩证的分析。
一方面,波普尔认识到历史复杂性和人的主体参与性,反对机械的决定论,坚持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在历史宿命论外为个人自由的选择留下了一片天空。
另一方面,他对人类掌握历史规律的可能性抱一种消极的态度。在政治实践中,这就体现为否定激进主义和革命主义。历史发展是丰富和复杂的,激进的政治选择往往也有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而即使正确的理论,也不一定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行得通。恩格斯曾经说过,理论上不正确的,世界历史上可能正确。同样,理论上有道理的,在历史的某个时期未必行得通。
波普尔政治哲学建立在证伪和试错的认识论基础上,因此对人类理性持一种批判性怀疑态度,有否定人类社会理性建构的价值的趋向。他反对人类在更宏观角度对历史的掌握和改造,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3、波普尔政治哲学也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观点,但他抽象而错误不少的论证过程影响了他成为一个真正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他将极权主义思想归结出一条从柏拉图、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发展脉络。但他对这些大师思想的理解很片面,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进行的虚构,没有反映出历史上这些大师思想的实际状况。同时,波普尔论证自己的观点,批判“极权主义”思想家时,没有从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不同政治实践的区别,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他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哈耶克、奥克肖特、罗伯特.达尔等政治思想家比较相差不少。
4、波普尔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实际目标是对当时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批判。他将斯大林统治下苏联出现的某些问题,将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社会主义模式当成了社会主义的必然表现,他认为这是一种封闭社会,会导致“极权主义”,是人类政治实践的灾难。他批判社会主义社会在思维方法上有封闭特征,往往从一种美好社会的理想走向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走向了对自由的扼杀。这样,他笔下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有“极权主义”的“原罪”,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中,这都是站不住脚的。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激进与政治大清洗。然而,波普尔很大程度上有意忽视苏联的积极成就,以“有色眼镜”观察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将之归结为人类从柏拉图、黑格尔到马克思以来的一条“极权主义”的发展脉络,并认为社会主义的逻辑中就有空想与极权的基因,完全违背了真实的历史事实,这成为他哲学思想的致命硬伤,
5、波普尔政治哲学的精髓是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他将德国法西斯主义和苏联斯大林主义并视为“极权主义”的代表。20世纪50-60年代,他的这种分析逻辑在西方社會成为一种潮流,如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分析等。这反映了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意识形态上对社会主义的敌视和歪曲。他们心目中的自由、开放和承认人类理性有限性的“开放社会”,实际上也是西方中心主义和自我优越感的生动体现。
作者简介:
李贵强,1976年5月生,男,汉族,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教师。
[关键词] 波普尔 开放社会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是当代西方保守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他提出了“批判的理性主义”和“证伪主义”的方法论,在西方传统“实证主义”的直向思维的死水中,搅起了一股逆向思維的旋流。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和《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等著作中。
一、“批判理性主义”的方法论:波普尔立论的基础
波普尔的社会政治哲学以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他提出了著名的批判理性主义,而这又以“证伪”为方法论前提。他认为,只有那些可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的。证伪的具体方法是试错,即从问题开始,经过尝试性解决,消除错误,然后又提出新问题,人们通过尝试和消错,通过猜想和反驳来取得知识的进步。这就是“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它要求人们宽容异己,通过不断的批评来认识真理。这也正是一种批判的理性态度。
二、“历史主义”的错误:开放社会的敌人
波普尔运用自己的认识论,批判了“历史主义”思潮,认为它在理论上是整体建构、完美主义和乌托邦式的,不能证伪;在实践上,则成为所谓极权主义的原因。他选择了三位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作为对手: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他认为这是三个“极权主义”的理论代表人物。特别是他对共产主义导师卡尔·马克思的批判,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
波普尔反对历史主义,并提出以“零星社会工程”代替之。他提出,“我认为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历史预言作为它的基本目标... ...认为通过发现潜在历史发展中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即历史主义有三层意思:1)认为历史发展中有规律性;2)认为人可以认识这种规律性,并据此对未来的历史作出预言和策划;3 )认为这种预言或策划可以严格地在历史中实现出来。这样实际上是推崇一种整体社会工程。
波普尔在论述中,对历史主义和它导致的整体社会工程进行了批判。其逻辑思路是,根据上述历史主义逻辑的第一个因素中引出对历史决定论和“本质主义”的批判,由第二个因素中引出对“乌托邦”的批判,由第三个因素中引出对“极权主义”的批判。他的反历史主义理论,实际上反映了以下思想:
1、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批判。
波普尔认为,历史决定论承认历史规律的存在。他反对这种认识。“我不相信历史规律,特别不相信进步的规律这类东西。”他把历史规律和趋势作了严格的区分,认为:“趋势是存在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趋势的假定通常是一种很有用的统计方法。然而,趋势不是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规律来作出科学预测,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趋势的存在作出科学的预测。”
2、整体社会工程的错误。
在方法上,历史决定论因为认定发现了客观的历史规律,坚信制定一整套彻底改造社会的激进主义路线是可能的,这被波普尔称为“整体社会工程”。他认为,“整体主义的或乌托邦的社会工程…目的在于按照一个确定的计划或蓝图来改造‘整个社会’;它的目的在于‘夺取关键地位’扩大‘国家权力......直到国家变成几乎与社会一样’,它的目的还在于从这关键地位上控制那些影响着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力量,或者阻碍社会发展,或者预见其过程并使社会与之相适应。” “整体主义者反对渐进方法,认为它太温和.....实际上,乌托邦工程和渐进工程之间的区别,与其说在于规模和范围,其实不如说在于对不可避免的意外情况的审慎和准备。”零星社会工程则相反。它不反对改革,而是在改革的范围中不抱成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准备在尝试和错误中学习,通过批判逐步取得进展。实际上,这是他的试错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
3、在实际运行中,历史主义的整体社会工程往往导致极权主义,而零星社会工程则保障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波普尔认为,整体的改造就要设计一套完善的计划,而计划的实施就需要集权。可是,宏伟的社会改造计划却又是先天不足,注定不会实现的。因为人们认识的局限和极不希望出现的情况会很多,整个计划根本不可能符合现实。计划执行中则要么迫使人们不断地修改计划,实际上是计划最终否定了自己;另一种可能是计划执行者强化权力,进行宏观控制,强行实施计划,这样将导致国家主义对个人自由的侵犯。站在保守自由主义立场,波普尔声称,不要为了未来的理想而让现在的人做出牺牲,“每一代人都不必为将来的一代一代而牺牲,为一个可能永远实现不了的幸福理想而牺牲”,“同样,我们也不能说,一代人的苦难可仅仅看作是达致下一代或下几代永久幸福这个目的的一个手段”。
三、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马克思
在批判历史主义的错误后,波普尔将主要批判精力集中在三位“历史主义”的大师身上: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他对柏拉图的批判最不留情,但重心和高潮是对共产主义导师卡尔·马克思的批判。
波普尔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历史预言的高潮。他认为“马克思热爱自由,热爱真正的自由”,但马克思思想客观后果却走向反面。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两层意思:一是历史主义,二是经济主义。俄国革命的事实正是这种历史主义的反证,俄国革命的发展和马克思的经济现实形而上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预言是主观主义而不是科学主义的。他尽管也承认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有一些成功的预言,但“对马克思成功的深入观察表明,导致他成功的并不是他历史主义的方法,而一直是制度学分析方法”。“马克思的教诲中所剩下的只有黑格尔神谕哲学,这种哲学以马克思主义的面具威胁要涣散争取开放社会的斗争”。
四、历史的意义
波普尔总结说,历史不能预测未来,历史无意义。 波普尔是一位非决定论者,他相信社会运行的合理步骤,是事先通过批判的考察,发现错误和潜在的问题,而不是消极地静候它在实践中暴露,从而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他认为这种理性的批判精神是开放社会的品格,是民主自由的体现。
波普尔明确认为,“历史没有意义”,“大部分人所说的那种历史根本就不存在。这起码是我说历史没有意义的一个理由”。实际上,他所说的“历史无意义”一语中的“历史”,是指历史学家撰写的历史。他倾向民众史观,对政治舞台上的中心人物却无好感,认为“政治权力的发展史,只不过是国际犯罪和集体屠杀的历史”。“一切现存的历史,伟人的历史和权力的历史,充其量只是一种肤浅的闹剧而已”。事实中的历史是整个人类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很难写出来。波普尔认为权力的影响大,而且拥有权力的人也希望将自己载入史册,这样的历史肯定是要失真的。 波普尔对历史这样的评价,核心思想是想保障个人对历史的自由评价的权利,反对通过历史进行思想控制。他最后提出,历史主义和社会整体工程是错误的,要用零星社会工程的渐进改革和人民自由、民主和批判精神,追求一种开放社会。
五、影响与评价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一度引起巨大的轰动。然而,即使是自由主义的捍卫者,也有许多人对他的思想不以为然。因为他虽然在认识论哲学方面富有建树,但在论述“极权主义”思想史和一些政治学常识时,他甚至被政治哲学同行认为是外行,不是一个严谨的政治哲学家。波普尔穷其智力,希望证明由于认识论错误,“极权主义”在构建理想乌托邦时,走向封闭社会与专制主义;然而,他的理论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违背了历史事实,存在内在的逻辑失范。
1、波普尔的政治思想的方法论基础是“证伪”和“试错”。这样,波普尔否定了正面意义的认识真理的可能,从否定面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依据。“证伪”思想是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运用到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认识领域,否认归纳法的科学意义。试错法则是反对整体主义,进行零星改造的方法论基础,这同时是主张一种完全的量变思想。一方面,这些思想都是对人类认识和历史的反思而来,有相当的科学认识论的价值;另一方面也陷入了某种程度的相对主义,有一定形而上学性成份。他对人类理性主义的批判,并不是完全否定理性,而是希望建立一种科学主义的批判理性主义。实际上,波普尔重视“零星社会工程”,体现了他对保守主义传统的一脉相承,重视传统、秩序,循序渐进而害怕革命性的变革。20世纪40年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充满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改良的冲突,这是一个人类在深重的苦难中塑造新秩序的时代,特别在落后国家,人民追求独立、公平、和平与自由的权利,往往以激进的革命形势表现出来,而在波普尔哲学中,政治活动被简单的归结为一种为了自由而保守的哲学。
2、波普尔反对历史主义,主张非决定论的历史观,这应该辩证的分析。
一方面,波普尔认识到历史复杂性和人的主体参与性,反对机械的决定论,坚持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在历史宿命论外为个人自由的选择留下了一片天空。
另一方面,他对人类掌握历史规律的可能性抱一种消极的态度。在政治实践中,这就体现为否定激进主义和革命主义。历史发展是丰富和复杂的,激进的政治选择往往也有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而即使正确的理论,也不一定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行得通。恩格斯曾经说过,理论上不正确的,世界历史上可能正确。同样,理论上有道理的,在历史的某个时期未必行得通。
波普尔政治哲学建立在证伪和试错的认识论基础上,因此对人类理性持一种批判性怀疑态度,有否定人类社会理性建构的价值的趋向。他反对人类在更宏观角度对历史的掌握和改造,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3、波普尔政治哲学也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观点,但他抽象而错误不少的论证过程影响了他成为一个真正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他将极权主义思想归结出一条从柏拉图、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发展脉络。但他对这些大师思想的理解很片面,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进行的虚构,没有反映出历史上这些大师思想的实际状况。同时,波普尔论证自己的观点,批判“极权主义”思想家时,没有从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不同政治实践的区别,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他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哈耶克、奥克肖特、罗伯特.达尔等政治思想家比较相差不少。
4、波普尔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实际目标是对当时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批判。他将斯大林统治下苏联出现的某些问题,将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社会主义模式当成了社会主义的必然表现,他认为这是一种封闭社会,会导致“极权主义”,是人类政治实践的灾难。他批判社会主义社会在思维方法上有封闭特征,往往从一种美好社会的理想走向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走向了对自由的扼杀。这样,他笔下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有“极权主义”的“原罪”,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中,这都是站不住脚的。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激进与政治大清洗。然而,波普尔很大程度上有意忽视苏联的积极成就,以“有色眼镜”观察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将之归结为人类从柏拉图、黑格尔到马克思以来的一条“极权主义”的发展脉络,并认为社会主义的逻辑中就有空想与极权的基因,完全违背了真实的历史事实,这成为他哲学思想的致命硬伤,
5、波普尔政治哲学的精髓是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他将德国法西斯主义和苏联斯大林主义并视为“极权主义”的代表。20世纪50-60年代,他的这种分析逻辑在西方社會成为一种潮流,如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分析等。这反映了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意识形态上对社会主义的敌视和歪曲。他们心目中的自由、开放和承认人类理性有限性的“开放社会”,实际上也是西方中心主义和自我优越感的生动体现。
作者简介:
李贵强,1976年5月生,男,汉族,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