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思想,河南省强力推进全省的中心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统筹。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以龙安区九堰中心村(社区)规划为切入点,对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内涵、布局以及社区建设规划进行了剖析,以期探索一种符合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新型农村社区 科学发展观
1.研究背景
“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国家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影响到我国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基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正确指导思想,河南省全面展开了村镇体系规划及村庄布局规划工作。于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将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以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构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五级城乡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本文以项目组近期完成的龙安区九堰中心村(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为切入点,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梳理,以期藉此论文探索符合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2.新型农村社区内涵认识
2.1新型农村社区概念
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包含四类基本要素:地理区域、人口、认同意识和经济利益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社区具有层次性,其成员均经由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指以第一产业生产为主要活动而聚居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有着不同的经济活动形式和社会活动方式。诸如: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多,其它产业或多或少地同农业生产有联系,受自然再生产地影响较大;经济活动较分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密度较小;农村居民和社会交往范围比城市窄,传统伦理道德的习惯势力大,对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更为珍视等。农村社区化指新型农村社区内部人员交往日益密切,经济联系逐步加强,认同意识和凝聚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及结果。
2.2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其功能定位是服务,主要包括:
(1)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
(2)受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委托,进行必要的社会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3)发挥社区载体作用,促进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4)借助社区服务平台,逐步增强中心村(社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引导辖区内居民逐步向社区中心村(社区)聚集发展。
(5)推动社区服务不断完善和提高,逐步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方向发展。
2.3新型农村社区化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化规划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对农村社区的布局、规模、配备设施、制度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其一般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布点及社区服务设施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新型农村社区有哪几个村庄组成、服务中心所依托村庄及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确定;第二阶段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内部空间布局结构、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研究
3.1规划设计原则
(1)应遵循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推进集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2)充分考虑地形地貌,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兼顾当地民风习俗,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对具有良好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予以保留和保护。
(3) 保住宅与居住环境符合现代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位,护农村生态环境,营造舒适健康的住区整体环境,以整体生态观使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和谐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4)规划应与农村社区发展的阶段目标相适应,充分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性。
3.2规划建设策略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应分期进行,随着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而循序渐进。
(1)近期作为启动期,在该阶段,土地仍然是农民的主要生活保障,农民文化素质平均水平较低,即使已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也不愿意完全离开土地;农业规模经营刚刚起步。要选择本身就有改建或新建住宅要求的农户以及规模过小应于近期撤并的小型自然村农户或建筑质量较差的片区或者非农田用地进行相对集中的更新或新建,营造既集约又舒适的新型农村社区环境,并提供示范作用。
(2)远期作为推动期,要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积极向城市集聚,农村中专门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比例逐渐增加,农业规模经营逐渐普及。该时期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开生态环境优良、居住环境具有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整体框架。逐步按照规划分期分批建设,满足选点村庄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和迁移来的农户的住宅需求。
4.规划案例
龙安区中心村(社区)规划分别是新时期社区建设规划的个案和代表。利用在中心城区边缘的特有区位优势和自身发展条件,龙安区九堰村在区村庄布局的基础上,依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超越集团,分期分区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引导其周边村庄向九堰中心村(社区)集中,构建新型农村社区,与相邻的矿区形成循环一体、产社一体的新型农村发展格局,为逐步实现人口居住城镇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发展集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1现状分析
规划对九堰村依托的现状建设用地进行了GIS数字分析,从坡度、高程、坡向等方面地形模拟,提出在实施阶段采取设置挡土墙或护坡等工程措施。
4.2功能结构
延续现状的村庄格局和形态特色,充分体现乡村和地域特色,在原有道路网络和空间脉络上整合中心社区的功能、环境和特色要求,结合中高、两侧低的地形特点,组织形成“一心、一轴和多组团”功能结构模式。
4.3道路交通組织
社区主要道路与城乡道路交通相衔接,社区内部道路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整理完善,保证良好的通达性,保证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消防要求。
4.4住宅建筑
对保留建筑在现状基础上进行用地整合、庭院绿化、建筑分等级粉刷和整修;对规划新建住宅以低层的独式、双联式或联排式布置和多层住宅相结合,低层住宅层数原则控制为2层,多层住宅层数控制为4~6层。
住宅顶部尽量采用坡屋顶形式,且要考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多层住宅设计要考虑老年住宅的设计要求,设老年轮椅专用坡道。多层住宅(除老年住宅)底层尽可能设农具房或车库,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4.5近期建设
规划近期以道路拓宽和硬化为主,同时进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器械健身场设施布置,加强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及主要道路的改造、整修。积极引导九堰中心村示范村部分住宅进行开工建设,建设部分多层住宅,引导村民向中心社区集中。
5.小结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宜的生活场所与工作条件,这一过程又要从属于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相关政策制定等都要能体现这一点,因而必须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因地制宜,不能立竿见影,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人口构成、就业机会、文化程度等基本因素,研究如何增强农村居住环境吸引力和防止逆城市化、开发生态旅游与村庄选点之间矛盾等,并对其规划建设应进行跟踪研究并适时加以调整,适应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其特有的社区形态和物质空间特点,方能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农村人口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安区龙泉镇九堰中心村(社区)规划》(2010-2020),安阳市规划设计院.
[2]张文礼.“中心村庄”——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兰州大学学报,2005.
[3]罗竟哲,杜启云.工业化快速推进地区新农村规划方法探索.规划师,2008,(3).
作者简介:
申艳宾(1978—),男,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安阳市规划设计院规划研究所。
索书君(1971—),男,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安阳市规划设计院规划二所所长。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新型农村社区 科学发展观
1.研究背景
“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国家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影响到我国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基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正确指导思想,河南省全面展开了村镇体系规划及村庄布局规划工作。于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将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以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构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五级城乡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本文以项目组近期完成的龙安区九堰中心村(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为切入点,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梳理,以期藉此论文探索符合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2.新型农村社区内涵认识
2.1新型农村社区概念
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包含四类基本要素:地理区域、人口、认同意识和经济利益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社区具有层次性,其成员均经由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指以第一产业生产为主要活动而聚居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有着不同的经济活动形式和社会活动方式。诸如: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多,其它产业或多或少地同农业生产有联系,受自然再生产地影响较大;经济活动较分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密度较小;农村居民和社会交往范围比城市窄,传统伦理道德的习惯势力大,对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更为珍视等。农村社区化指新型农村社区内部人员交往日益密切,经济联系逐步加强,认同意识和凝聚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及结果。
2.2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其功能定位是服务,主要包括:
(1)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
(2)受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委托,进行必要的社会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3)发挥社区载体作用,促进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4)借助社区服务平台,逐步增强中心村(社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引导辖区内居民逐步向社区中心村(社区)聚集发展。
(5)推动社区服务不断完善和提高,逐步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方向发展。
2.3新型农村社区化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化规划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对农村社区的布局、规模、配备设施、制度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其一般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布点及社区服务设施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新型农村社区有哪几个村庄组成、服务中心所依托村庄及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确定;第二阶段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内部空间布局结构、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研究
3.1规划设计原则
(1)应遵循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推进集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2)充分考虑地形地貌,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兼顾当地民风习俗,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对具有良好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予以保留和保护。
(3) 保住宅与居住环境符合现代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位,护农村生态环境,营造舒适健康的住区整体环境,以整体生态观使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和谐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4)规划应与农村社区发展的阶段目标相适应,充分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性。
3.2规划建设策略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应分期进行,随着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而循序渐进。
(1)近期作为启动期,在该阶段,土地仍然是农民的主要生活保障,农民文化素质平均水平较低,即使已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也不愿意完全离开土地;农业规模经营刚刚起步。要选择本身就有改建或新建住宅要求的农户以及规模过小应于近期撤并的小型自然村农户或建筑质量较差的片区或者非农田用地进行相对集中的更新或新建,营造既集约又舒适的新型农村社区环境,并提供示范作用。
(2)远期作为推动期,要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积极向城市集聚,农村中专门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比例逐渐增加,农业规模经营逐渐普及。该时期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开生态环境优良、居住环境具有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整体框架。逐步按照规划分期分批建设,满足选点村庄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和迁移来的农户的住宅需求。
4.规划案例
龙安区中心村(社区)规划分别是新时期社区建设规划的个案和代表。利用在中心城区边缘的特有区位优势和自身发展条件,龙安区九堰村在区村庄布局的基础上,依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超越集团,分期分区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引导其周边村庄向九堰中心村(社区)集中,构建新型农村社区,与相邻的矿区形成循环一体、产社一体的新型农村发展格局,为逐步实现人口居住城镇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发展集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1现状分析
规划对九堰村依托的现状建设用地进行了GIS数字分析,从坡度、高程、坡向等方面地形模拟,提出在实施阶段采取设置挡土墙或护坡等工程措施。
4.2功能结构
延续现状的村庄格局和形态特色,充分体现乡村和地域特色,在原有道路网络和空间脉络上整合中心社区的功能、环境和特色要求,结合中高、两侧低的地形特点,组织形成“一心、一轴和多组团”功能结构模式。
4.3道路交通組织
社区主要道路与城乡道路交通相衔接,社区内部道路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整理完善,保证良好的通达性,保证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消防要求。
4.4住宅建筑
对保留建筑在现状基础上进行用地整合、庭院绿化、建筑分等级粉刷和整修;对规划新建住宅以低层的独式、双联式或联排式布置和多层住宅相结合,低层住宅层数原则控制为2层,多层住宅层数控制为4~6层。
住宅顶部尽量采用坡屋顶形式,且要考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多层住宅设计要考虑老年住宅的设计要求,设老年轮椅专用坡道。多层住宅(除老年住宅)底层尽可能设农具房或车库,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4.5近期建设
规划近期以道路拓宽和硬化为主,同时进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器械健身场设施布置,加强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及主要道路的改造、整修。积极引导九堰中心村示范村部分住宅进行开工建设,建设部分多层住宅,引导村民向中心社区集中。
5.小结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宜的生活场所与工作条件,这一过程又要从属于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相关政策制定等都要能体现这一点,因而必须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因地制宜,不能立竿见影,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人口构成、就业机会、文化程度等基本因素,研究如何增强农村居住环境吸引力和防止逆城市化、开发生态旅游与村庄选点之间矛盾等,并对其规划建设应进行跟踪研究并适时加以调整,适应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其特有的社区形态和物质空间特点,方能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农村人口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安区龙泉镇九堰中心村(社区)规划》(2010-2020),安阳市规划设计院.
[2]张文礼.“中心村庄”——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兰州大学学报,2005.
[3]罗竟哲,杜启云.工业化快速推进地区新农村规划方法探索.规划师,2008,(3).
作者简介:
申艳宾(1978—),男,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安阳市规划设计院规划研究所。
索书君(1971—),男,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安阳市规划设计院规划二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