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毋庸置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各式新媒体平台,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例如抖音、梨视频、快手等为大众所普及,传统媒体的又一次转型也从这里开始。《新闻联播》的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的》推出,在顺应了当下短视频的发展趋势的同时,取得了优异的传播效果,《新闻联播》的各位主播更是成为被广泛讨论的对象。本文从传统主流媒体的主持方式的转的变着手,尝试研究在新媒体节目主持中主持人承担着怎样的功能,以及其在节目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主播说联播 ;电视新闻;新媒体节目;主持人
1. 作为电视新闻播音学习典范的《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自创办之初,便是以国家的声音面对大众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更是成为了官方新闻的发布渠道。长期以来《新闻联播》规范、严谨的播报方式都是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标准。那么,在《新闻联播》的播音方式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 字音规范、语言庄重、内容准确
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其规范性首先便体现在普通话发音准确的基础上,好的语言面貌,特别是在公众性的传播平台上,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风采。庄重的语言能让受众感觉到播音员主持人的真诚,但庄重并不意味着,刻板。
我国的播音的表达样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一个历史时期,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免让受众正在提到《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时,就有了“正襟危坐”的画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播音的表达样态还是以稳为主,技巧上也是突出少停多连,稳重的播音风格也是这样形成的。
1.2 媒介发展刺激播音表达样态的变化
《新闻联播》的语言表达样态在新闻播音技巧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一沉不变注定也是会被淘汰。联播的主持人的风格作为其他节目、播音学习学习的典范,在媒介发展的车轮中,也做出了改变与突破。
最先是由播到说的变化,联播的主要受众是老百姓,为了能与受众更好的交流、沟通,更加的贴近群众,在上世纪初,播音员们对播报的方式进行不断地总结与思考,逐渐做出了改变,在一些消息播报中不再采用书面化的播报方式。新闻播音的表达样态讲究时代感,从“播”到“说”的发展不仅顺应整体的发展需求,也是时代感的表现。
联播每一代播音员的风格也是不同的,近年来随着播音员的年轻化,播音风格也在发生改变。比如在播报中语气语调的变化,轻重、快慢,无论悲伤、喜悦、愁苦,都可以通过声调的变化所表现。以康辉、海霞为代表,播报更加活泼,语势上富于变化,声音洪亮,给人以欢快、时尚之感,同时重点突出,刚柔相济,使得观众更加理解新闻播报内容。
在媒介的又一次新的变革中,2019年7月29日总台正式推出的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新形式一推出,反响就很热烈。生活化的语言、手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更有网友说,《新闻联播》可以追剧了,打破了次元壁。《新闻联播》的这一突破,让我们看到了一档全新的不一样的新闻节目。
2. 新平台、新形式赋能主播新姿态
联播的新形式打破的受众对它的固有印象,在新的媒介中主流媒体实践媒介融合是必然的。传统节目的主持人甚至可以走出直播间,由此看来,在技术的推动下、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下,这也是受众的选择。那么,在研究新闻播报技巧,或者说有声语言二度创作的基本技巧中,新形式对于主持人的对象感把握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2.1 新形式新的身份认同
在传播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是在一个群體中有威望,且知识结构与能力都强于其他人的更容易接触到媒介的人。互联网的出现,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的机制发生了些许变化,融入了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例如在短视频平台,这里的“意见领袖”被称之为主播。
《主播说联播》一般都是对当天的联播中的热点话题进行评述或者解读,在这里主播成为的核心。在新平台的节目主持中,主播的专业素养、有声语言的对象感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电视荧屏中的主播出现在手机屏幕中,信息传播中实现了大小屏的转换外更拉进了受众与主播的距离。使得受众认为主持人与自己是同一类人,让受众对自己的认同感不断加深,并未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共同的奋斗目标。主持人通过不断地实践,加深受众对于“自己人”的心理认同感,同时也是提高自身关注度的一种途径。
2.2 新平台打破“屏”障
从人际沟通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沟通”是让人与人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互动的行为,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等多种互动方式。而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又构成了人类传播活动的两大方式。但是在网络世界里,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似乎将这两种方式融合了。回顾传统电视节目的接收方式,受众只有从电视机当中收看节目,受众与这台机器之间是有空间距离的,传统节目的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似乎也有着天然的距离。即便是在面对摄像机的时候,不断地设想观众在“场”,让传播对象在脑海中浮现,空间距离却是无法忽视的。
但是当受众拥有了移动客户端,下载了例如抖音、梨视频、西瓜视频等APP,上述的空间距离虽不能说完全消失,却也是减少了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视频的呈现形态。
我们来看看自己与电视的距离,最佳距离约为3.5米左右,这个空间距离无论你忽略与否,它都实实在在的存在。自《新闻联播》开播至今,主持人正襟危坐的固有形象扎根于受众心中。但在《主播说联播》中,当这些主持人换了一副“面孔”,以更加近的距离(大约是30厘米),空间距离的缩短也打破了受众与主持人、与栏目之间的距离,也与之前严肃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互联网实现了从大屏到小屏的再造,也实现从大屏到小屏的无缝对接。是大屏的创新之处,也是小屏传播的特色所在。
3. 新媒介赋能主播新语态 在节目进行过程中,主持人的思想感情必须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时刻去感受受众的情感变化来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情感变化。在短视频平台,受众的喜好就是在拇指的一点中,在上拉下滑中,在点赞收藏中发生改变,这也就是说,这里的主持人的对性感要更加的具体与准确。
3.1 “说”的对象更加具体
在主持活动实践中我们一直强调要“心中有人”,不断地设想受众就在眼前。这样的经验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主持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的结果。在传统媒体的发展中,窄播化要求主持人重视受众的心理变化,了解目标受众的个性特点,从而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这在节目的前期策划调研中体现的很明显,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等都会被传播者去分析,以此选择怎样的有声语言的状态去有效的传播内容。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中,主持人对于传播对象、以及传播内容的设想已经演变的更加具体和稳定。以往的受众,现在被称之为用户,只有具体的对象感,才更能让主持人发挥最佳的状态。新媒体平台注重用户体验,主持人是为用户服务的,他们要思考什么样的内容传递给什么人?用户接受到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映,不了解用户需求而一味只传递内容的,最终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3.2 打破固定语态
《新闻联播》作为我国新闻信息发布的第一官方渠道,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在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新闻联播》一直是播音专业学生学习的范例。在这种语境下,稳定的,甚至有些程式化的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载体,在传达相应信息。
在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新闻联播》稿件模板。由此可见联播语态在受众心中的地位。但是,《新闻联播》一旦脱离这个语境,当人们不再通过这种仪式性的接收信息的时候,程式化的语言就会成为理解的障碍。然而,《主播说联播》的出现,通过移动网络的传播,在新的语境下,一个“说”字,使原有的联播语体不能再用,那么如何打破这层壁垒?在语态的重塑中,《主播说联播》放下高姿态贴近青年群体,传播语态更平民化。罗兰·巴尔特把“有权威的声音”称之为“颐指气使的话语”。传统主流价值引导忽略青年群体的主体性,使其处于“他者”境地,没有真正参与到交往中来。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需格外重视语态的平民化、接近性。比如在短视频中加入了很多口语化的词汇,例如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再围绕着这个语结展开延伸。
在《主播说联播》开播之初,主播康辉更是吸粉无数,他说到:“粉联播,您有眼光!”,经典语录从"奉陪到底"到"令人喷饭",,这都是生活化的词,还有些更是流行的網络词汇。这样的语言态势一下子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贴近受众的话语形态,也是传受关系中情感的一种需求,主播们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新闻信息更高效的传播,同时也建立了主播与受众之间的话语体系。
3.3 建立人格化传播
人格化传播在互联网世界具有一定传播优势。作为创作主体,在对原有稿件进行二度创作时,将具有个人语言风格的元素融入到创作中,对于最终传播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联播主播,具有很强的符号性意义,虽然以人的形象出现,但主播的符号性形象是强于人格化形象的。主播说联播,让联播主播们从“符号”回归到“人”,他们真正有了人格化的形象。第一人称,加上许多小表情、小动作等副语言手段,能够展现出主播对新闻事件个性化的态度、情绪。
这种人格化形象的建立,来自于播报方式的转变。从新闻播报方式来说,“说联播”意味着从播报式变成了谈话式。但是谈话式不意味着轻飘,联播的很多内容都是一字千钧,要在谈话式里播出一字千钧的分量。
例如在播报香港局势的一则新闻时,视频结尾的最后一句话 海霞说:“我们还要大声地说出来:撑香港,撑警队”。
按照平常播读的思路,应该在结尾处铿锵有力,语势上扬,播成一个小型喊口号。但是海霞的处理方法是在保持内在力量的同时,用小声,句尾下落,自然收尾。
这一调整,是根据传输设备的转变而改变的。当下,手机已经取代传统信息接收设备,手机传播的语境特点让传受关系的距离缩短至几十厘米。捧着手机的你,目测一下自己到手机的距离,如果你是趴着的,可能只有10厘米,如果你是坐着的,可能是20厘米,如果你是站着的,最远也不会超过30厘米。如此近的距离,说话的语气语调、音高、音强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这么近的距离如果是喊口号的语态显然是不合适的,海霞为了弥补这种处理方法可能带来的误解,她加入了副语言——握拳肯定的手势,加上眼神和微微点头,让这句话整体的力量感并没有被削弱。
4. 结语
新的媒介环境所构建的语境,形成新更为丰富的节目形态,主持方式也更为多元化、开放化。主持传播方式也不断在创新实践中取得进步,新媒体节目主持的技巧把握,融合媒介赋予人的人格输出成为传统播音创作内在技巧中的新内容,也是当下主持实践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高贵武,刘娟.国际新闻界[J].2016.03.
[2]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109
[3]张国良.新闻事业=大众传播吗?新闻大学.[J].1985(10):41-42
[4]揭秘《新闻联播》主播手稿:一行九个字.和讯网.2019-08-20.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3691747/dbe4gmJJRIiX96fqISDfLtFUGkd9JQ2orChdAt7OQh_GgBogAKf_uHNcenKsepZgtC0NxT900TjyMHHqS76Af2t6hi2vst5uQm2Gduc
[5]叶昌前.新媒体旋风中的新主持.南方电视学刊.[J].2015.06:87-89
[6]傅裕.自媒体时代对主持传播的再审视.视听[J].2018.12:125-127
[7]王尧.新媒体传播语境中主持人的创新空间.传媒视察[J].2012.08:25-26
作者简介:谢欣榕,上海人,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言语与非言语传播。
【关键词】主播说联播 ;电视新闻;新媒体节目;主持人
1. 作为电视新闻播音学习典范的《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自创办之初,便是以国家的声音面对大众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更是成为了官方新闻的发布渠道。长期以来《新闻联播》规范、严谨的播报方式都是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标准。那么,在《新闻联播》的播音方式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 字音规范、语言庄重、内容准确
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其规范性首先便体现在普通话发音准确的基础上,好的语言面貌,特别是在公众性的传播平台上,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风采。庄重的语言能让受众感觉到播音员主持人的真诚,但庄重并不意味着,刻板。
我国的播音的表达样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一个历史时期,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免让受众正在提到《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时,就有了“正襟危坐”的画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播音的表达样态还是以稳为主,技巧上也是突出少停多连,稳重的播音风格也是这样形成的。
1.2 媒介发展刺激播音表达样态的变化
《新闻联播》的语言表达样态在新闻播音技巧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一沉不变注定也是会被淘汰。联播的主持人的风格作为其他节目、播音学习学习的典范,在媒介发展的车轮中,也做出了改变与突破。
最先是由播到说的变化,联播的主要受众是老百姓,为了能与受众更好的交流、沟通,更加的贴近群众,在上世纪初,播音员们对播报的方式进行不断地总结与思考,逐渐做出了改变,在一些消息播报中不再采用书面化的播报方式。新闻播音的表达样态讲究时代感,从“播”到“说”的发展不仅顺应整体的发展需求,也是时代感的表现。
联播每一代播音员的风格也是不同的,近年来随着播音员的年轻化,播音风格也在发生改变。比如在播报中语气语调的变化,轻重、快慢,无论悲伤、喜悦、愁苦,都可以通过声调的变化所表现。以康辉、海霞为代表,播报更加活泼,语势上富于变化,声音洪亮,给人以欢快、时尚之感,同时重点突出,刚柔相济,使得观众更加理解新闻播报内容。
在媒介的又一次新的变革中,2019年7月29日总台正式推出的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新形式一推出,反响就很热烈。生活化的语言、手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更有网友说,《新闻联播》可以追剧了,打破了次元壁。《新闻联播》的这一突破,让我们看到了一档全新的不一样的新闻节目。
2. 新平台、新形式赋能主播新姿态
联播的新形式打破的受众对它的固有印象,在新的媒介中主流媒体实践媒介融合是必然的。传统节目的主持人甚至可以走出直播间,由此看来,在技术的推动下、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下,这也是受众的选择。那么,在研究新闻播报技巧,或者说有声语言二度创作的基本技巧中,新形式对于主持人的对象感把握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2.1 新形式新的身份认同
在传播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是在一个群體中有威望,且知识结构与能力都强于其他人的更容易接触到媒介的人。互联网的出现,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的机制发生了些许变化,融入了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例如在短视频平台,这里的“意见领袖”被称之为主播。
《主播说联播》一般都是对当天的联播中的热点话题进行评述或者解读,在这里主播成为的核心。在新平台的节目主持中,主播的专业素养、有声语言的对象感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电视荧屏中的主播出现在手机屏幕中,信息传播中实现了大小屏的转换外更拉进了受众与主播的距离。使得受众认为主持人与自己是同一类人,让受众对自己的认同感不断加深,并未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共同的奋斗目标。主持人通过不断地实践,加深受众对于“自己人”的心理认同感,同时也是提高自身关注度的一种途径。
2.2 新平台打破“屏”障
从人际沟通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沟通”是让人与人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互动的行为,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等多种互动方式。而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又构成了人类传播活动的两大方式。但是在网络世界里,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似乎将这两种方式融合了。回顾传统电视节目的接收方式,受众只有从电视机当中收看节目,受众与这台机器之间是有空间距离的,传统节目的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似乎也有着天然的距离。即便是在面对摄像机的时候,不断地设想观众在“场”,让传播对象在脑海中浮现,空间距离却是无法忽视的。
但是当受众拥有了移动客户端,下载了例如抖音、梨视频、西瓜视频等APP,上述的空间距离虽不能说完全消失,却也是减少了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视频的呈现形态。
我们来看看自己与电视的距离,最佳距离约为3.5米左右,这个空间距离无论你忽略与否,它都实实在在的存在。自《新闻联播》开播至今,主持人正襟危坐的固有形象扎根于受众心中。但在《主播说联播》中,当这些主持人换了一副“面孔”,以更加近的距离(大约是30厘米),空间距离的缩短也打破了受众与主持人、与栏目之间的距离,也与之前严肃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互联网实现了从大屏到小屏的再造,也实现从大屏到小屏的无缝对接。是大屏的创新之处,也是小屏传播的特色所在。
3. 新媒介赋能主播新语态 在节目进行过程中,主持人的思想感情必须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时刻去感受受众的情感变化来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情感变化。在短视频平台,受众的喜好就是在拇指的一点中,在上拉下滑中,在点赞收藏中发生改变,这也就是说,这里的主持人的对性感要更加的具体与准确。
3.1 “说”的对象更加具体
在主持活动实践中我们一直强调要“心中有人”,不断地设想受众就在眼前。这样的经验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主持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的结果。在传统媒体的发展中,窄播化要求主持人重视受众的心理变化,了解目标受众的个性特点,从而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这在节目的前期策划调研中体现的很明显,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等都会被传播者去分析,以此选择怎样的有声语言的状态去有效的传播内容。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中,主持人对于传播对象、以及传播内容的设想已经演变的更加具体和稳定。以往的受众,现在被称之为用户,只有具体的对象感,才更能让主持人发挥最佳的状态。新媒体平台注重用户体验,主持人是为用户服务的,他们要思考什么样的内容传递给什么人?用户接受到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映,不了解用户需求而一味只传递内容的,最终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3.2 打破固定语态
《新闻联播》作为我国新闻信息发布的第一官方渠道,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在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新闻联播》一直是播音专业学生学习的范例。在这种语境下,稳定的,甚至有些程式化的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载体,在传达相应信息。
在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新闻联播》稿件模板。由此可见联播语态在受众心中的地位。但是,《新闻联播》一旦脱离这个语境,当人们不再通过这种仪式性的接收信息的时候,程式化的语言就会成为理解的障碍。然而,《主播说联播》的出现,通过移动网络的传播,在新的语境下,一个“说”字,使原有的联播语体不能再用,那么如何打破这层壁垒?在语态的重塑中,《主播说联播》放下高姿态贴近青年群体,传播语态更平民化。罗兰·巴尔特把“有权威的声音”称之为“颐指气使的话语”。传统主流价值引导忽略青年群体的主体性,使其处于“他者”境地,没有真正参与到交往中来。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需格外重视语态的平民化、接近性。比如在短视频中加入了很多口语化的词汇,例如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再围绕着这个语结展开延伸。
在《主播说联播》开播之初,主播康辉更是吸粉无数,他说到:“粉联播,您有眼光!”,经典语录从"奉陪到底"到"令人喷饭",,这都是生活化的词,还有些更是流行的網络词汇。这样的语言态势一下子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贴近受众的话语形态,也是传受关系中情感的一种需求,主播们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新闻信息更高效的传播,同时也建立了主播与受众之间的话语体系。
3.3 建立人格化传播
人格化传播在互联网世界具有一定传播优势。作为创作主体,在对原有稿件进行二度创作时,将具有个人语言风格的元素融入到创作中,对于最终传播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联播主播,具有很强的符号性意义,虽然以人的形象出现,但主播的符号性形象是强于人格化形象的。主播说联播,让联播主播们从“符号”回归到“人”,他们真正有了人格化的形象。第一人称,加上许多小表情、小动作等副语言手段,能够展现出主播对新闻事件个性化的态度、情绪。
这种人格化形象的建立,来自于播报方式的转变。从新闻播报方式来说,“说联播”意味着从播报式变成了谈话式。但是谈话式不意味着轻飘,联播的很多内容都是一字千钧,要在谈话式里播出一字千钧的分量。
例如在播报香港局势的一则新闻时,视频结尾的最后一句话 海霞说:“我们还要大声地说出来:撑香港,撑警队”。
按照平常播读的思路,应该在结尾处铿锵有力,语势上扬,播成一个小型喊口号。但是海霞的处理方法是在保持内在力量的同时,用小声,句尾下落,自然收尾。
这一调整,是根据传输设备的转变而改变的。当下,手机已经取代传统信息接收设备,手机传播的语境特点让传受关系的距离缩短至几十厘米。捧着手机的你,目测一下自己到手机的距离,如果你是趴着的,可能只有10厘米,如果你是坐着的,可能是20厘米,如果你是站着的,最远也不会超过30厘米。如此近的距离,说话的语气语调、音高、音强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这么近的距离如果是喊口号的语态显然是不合适的,海霞为了弥补这种处理方法可能带来的误解,她加入了副语言——握拳肯定的手势,加上眼神和微微点头,让这句话整体的力量感并没有被削弱。
4. 结语
新的媒介环境所构建的语境,形成新更为丰富的节目形态,主持方式也更为多元化、开放化。主持传播方式也不断在创新实践中取得进步,新媒体节目主持的技巧把握,融合媒介赋予人的人格输出成为传统播音创作内在技巧中的新内容,也是当下主持实践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高贵武,刘娟.国际新闻界[J].2016.03.
[2]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109
[3]张国良.新闻事业=大众传播吗?新闻大学.[J].1985(10):41-42
[4]揭秘《新闻联播》主播手稿:一行九个字.和讯网.2019-08-20.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3691747/dbe4gmJJRIiX96fqISDfLtFUGkd9JQ2orChdAt7OQh_GgBogAKf_uHNcenKsepZgtC0NxT900TjyMHHqS76Af2t6hi2vst5uQm2Gduc
[5]叶昌前.新媒体旋风中的新主持.南方电视学刊.[J].2015.06:87-89
[6]傅裕.自媒体时代对主持传播的再审视.视听[J].2018.12:125-127
[7]王尧.新媒体传播语境中主持人的创新空间.传媒视察[J].2012.08:25-26
作者简介:谢欣榕,上海人,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言语与非言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