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研究近五年的苏州中考语文试卷,发现古诗词鉴赏发生了以下变化:由不考到考,由考课内到考课外。笔者以《峨眉山月歌》为例说明改变传统古典诗词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笔者选取《峨眉山月歌》一课为例,力求寻找古典诗词教学的出路:致力于真实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优化;活动设计;鉴赏能力
笔者研究近五年的苏州中考语文试卷,发现古诗词鉴赏发生了以下变化:由不考到考,由考课内到考课外。这些变化使得我们以前那种靠读读背背讲讲就能拿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同时也逼着我们反思我们的诗词教学。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笔者选取《峨眉山月歌》一课为例,力求寻找古典诗词教学的出路:致力于真实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 联系课标,确立实效性、适切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7~9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首诗是2017年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四首古诗词之首。这四首诗位于教材的中间。第一单元学过课内四首古诗词。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最大亮点是五个地名连用。“月亮”这一意象第一次出现。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有较好的古诗词积累和诵读基础,又有一定的诗词感悟力。加之第一单元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但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还处于朦胧、一知半解的状态。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理解诗意、感受诗境,体悟诗情。(2)积累“月亮”意象和诗歌鉴赏常用方法。
二、 改变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诗词教学。首先,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和互助机制,为课堂教学添了一把柴。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小组活动中,表现积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大增,感悟力飞速提升。比如“秋”的位置移动,学生还提出了“半轮月”“半轮秋月”不符合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丰富了大家对“秋”字的理解。
其次,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将呆板的说教变成欢悦的活动。如设计了五个活动:活动一:反复朗诵,读出诗韵。活动二:放飞想象,明了诗意。活动三:还原比较,感受诗境。活动四:知人论世,体悟诗情。活动五:拓展延伸,读懂月亮。以活动为支架,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行动力。学生在丰富、动态的学习活动中,保持相对持久、饱满的学习情绪,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 精心设计,搭建学生理解诗境、诗情的阶梯
诗词鉴赏的最高境界是如临其境、心领其意、神会其情。古典诗词由于时空的阻隔,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古典诗词中的语言与现代语言差距之大,让身处现代的中学生无法理解诗词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更不要说做到与作品的情感体验相贴近,并领会作品中的内涵与深意。因此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活动,在学生会产生疑难的地方设置恰当的阶梯,为学生助力。比如“体悟诗境”环节中,三组关键词的还原比较活动的设计,成了学生理解诗境的有力抓手。
第一组 原句:峨眉山月半轮秋 改句1:峨眉山半轮秋月 改句2:峨眉山秋半轮月
第二组 原句:影入平羌江水流 改句1:影映平羌江水流 改句2:影入平羌江水动
第三组 原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改句:夜从清溪到三峡,思君不见到渝州。
此活动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通过还原比较,体悟诗人语言之妙,品味诗人营造的清新自然的意境。又如,以上五个活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意,进入诗境,从而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蕴。
四、 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懂古典诗词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本课中反复朗诵、关注注解、还原比较、抓住意象、知人论世、积累意象等都是真正读懂古典诗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意象“月”与知人论世两种手法理解诗人当时复杂微妙的情感。这一月亮形态暗含的离别意蕴,体会诗人寄托的思念友人、眷恋故乡之情。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后两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抱负。又如“积累意象,拓展延伸”此环节中回顾学过的月的诗句,体悟月的丰富内涵。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教会学生读懂古典诗词的方法。
五、 注重积累,丰厚学生诗词素养感性的储备
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知识、情感、精神的积累和储备。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着重积累了“月”这一意象。通过活动五,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写月的诗句,而且积累整理了“月”的丰富内涵,了解了“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了中国人对“月”的共同心理。为以后的诗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清醒地意识到:要真正上好古典诗词鉴赏课,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更需要博学多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感知古典诗词的魅力与灵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余映潮.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万千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孙绍棠.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4]黃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张奕智,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市一中。
关键词:优化;活动设计;鉴赏能力
笔者研究近五年的苏州中考语文试卷,发现古诗词鉴赏发生了以下变化:由不考到考,由考课内到考课外。这些变化使得我们以前那种靠读读背背讲讲就能拿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同时也逼着我们反思我们的诗词教学。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笔者选取《峨眉山月歌》一课为例,力求寻找古典诗词教学的出路:致力于真实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 联系课标,确立实效性、适切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7~9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首诗是2017年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四首古诗词之首。这四首诗位于教材的中间。第一单元学过课内四首古诗词。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最大亮点是五个地名连用。“月亮”这一意象第一次出现。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有较好的古诗词积累和诵读基础,又有一定的诗词感悟力。加之第一单元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但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还处于朦胧、一知半解的状态。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理解诗意、感受诗境,体悟诗情。(2)积累“月亮”意象和诗歌鉴赏常用方法。
二、 改变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诗词教学。首先,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和互助机制,为课堂教学添了一把柴。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小组活动中,表现积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大增,感悟力飞速提升。比如“秋”的位置移动,学生还提出了“半轮月”“半轮秋月”不符合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丰富了大家对“秋”字的理解。
其次,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将呆板的说教变成欢悦的活动。如设计了五个活动:活动一:反复朗诵,读出诗韵。活动二:放飞想象,明了诗意。活动三:还原比较,感受诗境。活动四:知人论世,体悟诗情。活动五:拓展延伸,读懂月亮。以活动为支架,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行动力。学生在丰富、动态的学习活动中,保持相对持久、饱满的学习情绪,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 精心设计,搭建学生理解诗境、诗情的阶梯
诗词鉴赏的最高境界是如临其境、心领其意、神会其情。古典诗词由于时空的阻隔,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古典诗词中的语言与现代语言差距之大,让身处现代的中学生无法理解诗词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更不要说做到与作品的情感体验相贴近,并领会作品中的内涵与深意。因此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活动,在学生会产生疑难的地方设置恰当的阶梯,为学生助力。比如“体悟诗境”环节中,三组关键词的还原比较活动的设计,成了学生理解诗境的有力抓手。
第一组 原句:峨眉山月半轮秋 改句1:峨眉山半轮秋月 改句2:峨眉山秋半轮月
第二组 原句:影入平羌江水流 改句1:影映平羌江水流 改句2:影入平羌江水动
第三组 原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改句:夜从清溪到三峡,思君不见到渝州。
此活动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通过还原比较,体悟诗人语言之妙,品味诗人营造的清新自然的意境。又如,以上五个活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意,进入诗境,从而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蕴。
四、 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懂古典诗词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本课中反复朗诵、关注注解、还原比较、抓住意象、知人论世、积累意象等都是真正读懂古典诗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意象“月”与知人论世两种手法理解诗人当时复杂微妙的情感。这一月亮形态暗含的离别意蕴,体会诗人寄托的思念友人、眷恋故乡之情。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后两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抱负。又如“积累意象,拓展延伸”此环节中回顾学过的月的诗句,体悟月的丰富内涵。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教会学生读懂古典诗词的方法。
五、 注重积累,丰厚学生诗词素养感性的储备
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知识、情感、精神的积累和储备。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着重积累了“月”这一意象。通过活动五,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写月的诗句,而且积累整理了“月”的丰富内涵,了解了“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了中国人对“月”的共同心理。为以后的诗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清醒地意识到:要真正上好古典诗词鉴赏课,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更需要博学多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感知古典诗词的魅力与灵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余映潮.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万千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孙绍棠.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4]黃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张奕智,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