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前些年,中国彩电在遭遇美国反倾销后,不甘心放弃美国市场,纷纷转到墨西哥设厂,想通过与北美同属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墨西哥这个“跳板”,实现“曲线救国”,就有专家指出,这条通道仍然布满“荆棘”。
一般性风险防范
首当其冲的是一些常规性的风险,如国家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对此,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綦建红教授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是国家风险的直接承受者,应积极主动采取防范措施,建立国家风险自我防范机制。
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国别评价报告”,对国家风险的大小进行宏观分析,与东道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谈判,进行适当公关,达成协议,获得法律保障。同时要从微观方面分析企业对国家风险的适应能力。
企业在发生国家风险时,如果通过上述的渠道和方式均不能获得有效解决时,企业需尽快从东道国撤资。为了减少撤退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应当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外汇风险随着目前国外币值的不稳定越来越受到出口企业重视,正确选择职能货币,以及采取灵活的货币支付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一风险。
警惕“跳板”国陷阱
相对于中国企业,作为进入美洲市场“跳板”的墨西哥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墨西哥是中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据墨西哥国家经济地理统计局统计,2007年中国向墨西哥出口超过170亿美元,其中85%以上为零配件等中间产品,主要进口商是美国、日本、韩国的工业企业。
目前,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的投资仍然有限,不足1亿美元。这表明,利用墨西哥作为中转国进入北美市场的中国企业非常有限。
诸多风险因素制约着国内企业前往墨西哥投资,最突出的因素是国际竞争。美国资本在墨西哥居主导地位。大多数是美国企业设立在墨西哥的“姊妹工厂”,美国境内的企业总部掌控产品设计、市场销售、资金流、品牌等核心部分,墨西哥境内的企业仅仅是加工组装工厂,利用墨方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便利的中间产品进口环境,从中国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口低成本的零配件,从事制成品的加工组装业务。
事实上,墨西哥的中转国地位已被欧美大型跨国公司精心构建的全球生产链所控制,留给中国等后来者的空隙相对有限。人们经常议论的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竞争,实质上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面对这种竞争格局,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谢文泽认为,中国的企业有两个较为现实的选择。一是“华源”模式,即:充分发挥自身的生产优势,结合墨西哥的地理优势,作为美国大型面料或服装企业的供应商,打造小范围的“垄断”优势。也就是说,凭借自身的实力,融入欧美资本控制的区域性生产链,在狭小的空隙中,寻求立足之地;二是利用“中、美、墨贸易”三角打造自己的生产链。
国内企业在寻求墨西哥的中转国优势时,还会面临着国内的生产与墨西哥的组装之间的竞争。墨西哥的劳动力成本毕竟远高于中国,难免会出现从国内直接出口的竞争力反而高于在墨西哥加工组装的部分。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国内企业只要能够把握好中、美、墨贸易的三角关系,就能处理好这个矛盾。
美国的市场需求风险也是国内企业需考虑的因素之一。利用墨西哥作为跳板,其目标主要是美国市场。同时,墨美经济已经高度一体化。因此,美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和市场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墨西哥的经济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加工出口业务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都为中国企业企图利用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敲响了警钟。
一般性风险防范
首当其冲的是一些常规性的风险,如国家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对此,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綦建红教授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是国家风险的直接承受者,应积极主动采取防范措施,建立国家风险自我防范机制。
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国别评价报告”,对国家风险的大小进行宏观分析,与东道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谈判,进行适当公关,达成协议,获得法律保障。同时要从微观方面分析企业对国家风险的适应能力。
企业在发生国家风险时,如果通过上述的渠道和方式均不能获得有效解决时,企业需尽快从东道国撤资。为了减少撤退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应当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外汇风险随着目前国外币值的不稳定越来越受到出口企业重视,正确选择职能货币,以及采取灵活的货币支付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一风险。
警惕“跳板”国陷阱
相对于中国企业,作为进入美洲市场“跳板”的墨西哥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墨西哥是中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据墨西哥国家经济地理统计局统计,2007年中国向墨西哥出口超过170亿美元,其中85%以上为零配件等中间产品,主要进口商是美国、日本、韩国的工业企业。
目前,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的投资仍然有限,不足1亿美元。这表明,利用墨西哥作为中转国进入北美市场的中国企业非常有限。
诸多风险因素制约着国内企业前往墨西哥投资,最突出的因素是国际竞争。美国资本在墨西哥居主导地位。大多数是美国企业设立在墨西哥的“姊妹工厂”,美国境内的企业总部掌控产品设计、市场销售、资金流、品牌等核心部分,墨西哥境内的企业仅仅是加工组装工厂,利用墨方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便利的中间产品进口环境,从中国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口低成本的零配件,从事制成品的加工组装业务。
事实上,墨西哥的中转国地位已被欧美大型跨国公司精心构建的全球生产链所控制,留给中国等后来者的空隙相对有限。人们经常议论的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竞争,实质上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面对这种竞争格局,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谢文泽认为,中国的企业有两个较为现实的选择。一是“华源”模式,即:充分发挥自身的生产优势,结合墨西哥的地理优势,作为美国大型面料或服装企业的供应商,打造小范围的“垄断”优势。也就是说,凭借自身的实力,融入欧美资本控制的区域性生产链,在狭小的空隙中,寻求立足之地;二是利用“中、美、墨贸易”三角打造自己的生产链。
国内企业在寻求墨西哥的中转国优势时,还会面临着国内的生产与墨西哥的组装之间的竞争。墨西哥的劳动力成本毕竟远高于中国,难免会出现从国内直接出口的竞争力反而高于在墨西哥加工组装的部分。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国内企业只要能够把握好中、美、墨贸易的三角关系,就能处理好这个矛盾。
美国的市场需求风险也是国内企业需考虑的因素之一。利用墨西哥作为跳板,其目标主要是美国市场。同时,墨美经济已经高度一体化。因此,美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和市场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墨西哥的经济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加工出口业务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都为中国企业企图利用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