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学生时代,就偏爱唐诗宋词,那种或激越、或狂放、或辛酸、或遗憾的美常常使我抚卷深思,陶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层次的提高,所读古代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也愈来愈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放眼当今文言文教学,这种美的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之所以造成这种现状,细想起来,不外乎三点: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这样,一篇完美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本就苦于学习的学生被那些“之乎者也”整得疲惫不堪,散失了对美的理解和感动。
鉴于上述存在的种种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一、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是无可否认的,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文化背景的变化,造成了文言文与当今学生接受与理解能力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导致其畏难情绪的产生,主观能动性的萎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首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中,充分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因为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它们在散发着光彩,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情、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令学生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改革,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提高品位,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使教学获得成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唯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时间大河的冲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格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
文言文的发展源远流长,其间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入选篇目诸如《三峡》、《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黔之驴》、《出师表》、《始登西山宴游记》、《曹刿论战》等等,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协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如能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领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个中三昧。
2.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初中文言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例如:《陈涉世家》中陈涉的形象,就很值得品味。通过对在紧急关头人物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其性格特征,从而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进行文言文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引领者,而绝不是搬运工。曹刿的深明大义、机智沉着,诸葛亮的呕心沥血、忠心可鉴,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顾全大局……所有这些人物,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深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3.接受情感美的熏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的主动阅读,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忧,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之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诸葛亮写《出师表》,为解北伐之忧,以尽“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责”;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共享“政通人和,重修岳阳楼”之盛举,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彩!若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能抓住这些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情感美的熏陶,思想美的教育,那一定是件其乐融融的事吧。
三、激发学生主动审美的兴趣
即使是未接受教育的幼儿,也会对鲜艳的色彩作出本能的兴奋的反应,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如何引导,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论、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
读,即阅读、朗读、诵读。“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论,即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问题在讨论中愈来愈明,认识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以上是笔者的浅见,可以形成共识的是:在文言文审美教学活动中,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如能抓住这个前提,那么,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鉴于上述存在的种种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一、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是无可否认的,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文化背景的变化,造成了文言文与当今学生接受与理解能力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导致其畏难情绪的产生,主观能动性的萎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首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中,充分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因为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它们在散发着光彩,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情、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令学生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改革,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提高品位,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使教学获得成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唯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时间大河的冲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格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
文言文的发展源远流长,其间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入选篇目诸如《三峡》、《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黔之驴》、《出师表》、《始登西山宴游记》、《曹刿论战》等等,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协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如能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领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个中三昧。
2.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初中文言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例如:《陈涉世家》中陈涉的形象,就很值得品味。通过对在紧急关头人物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其性格特征,从而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进行文言文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引领者,而绝不是搬运工。曹刿的深明大义、机智沉着,诸葛亮的呕心沥血、忠心可鉴,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顾全大局……所有这些人物,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深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3.接受情感美的熏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的主动阅读,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忧,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之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诸葛亮写《出师表》,为解北伐之忧,以尽“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责”;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共享“政通人和,重修岳阳楼”之盛举,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彩!若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能抓住这些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情感美的熏陶,思想美的教育,那一定是件其乐融融的事吧。
三、激发学生主动审美的兴趣
即使是未接受教育的幼儿,也会对鲜艳的色彩作出本能的兴奋的反应,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如何引导,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论、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
读,即阅读、朗读、诵读。“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论,即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问题在讨论中愈来愈明,认识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以上是笔者的浅见,可以形成共识的是:在文言文审美教学活动中,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如能抓住这个前提,那么,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