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某蔡姓老板用400万元在玉树购买下一只名为“长江二号”的藏獒,乘机返陕时,30辆奔驰浩浩荡荡来到机场迎接,诸多人争相合影,其排场不啻于当红娱乐明星。
镜头中的这只藏獒,不知是旅途的劳累还是乍然见到这么多人有些怯场,神态疲惫、眼神迷离,完全没有身处雪域高原时的从容姿态和飞扬神采。不过,他并未因此而表现出悲伤、焦躁和不适,憨态可掬的样子似乎在告诉主人:“或许,我也可以俯就你罢……”
藏獒之威:不战而屈“狼”之兵
“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那里有最湛蓝的天,最神秘的草地,有稀薄的空气,洁白的格桑花,有夏日激烈的阳光,冬日凛冽的风雪,有无数的牛羊,成群的野狼,还有勇敢的藏民和他们的朋友藏獒。
藏獒又名多启(藏语)、大狗,古称苍猊犬,猊就是狻猊,也就是狮子。在青藏高原,藏獒就如同非洲草原上狮虎一般的存在,勇猛而高贵。藏民们普遍相信:藏獒是活佛赐予藏民的神兽,他们与藏民和谐共处,赐予藏民福音,为藏民守护神圣的雪域高原,而藏民则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乃至家人,甘苦与共,亲密无间。
二战以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世界经济成几何倍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革命性改变,小自耕农、自牧农为基础之范畴底遭到暴力性彻底颠覆,传统生产趋于泛边缘化,传统价值则被重新定位……这一切不光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也阒然改变着藏獒的命运。
西部原生藏獒俱乐部理事、成都獒品居主人吴建春先生对此进行了现象性勾述:“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张国华将军进驻西藏,许多苏联专家随之援人,他们在那里发现了‘肩高90公分’的藏獒后,立刻意识到了这种大狗的价值,认为那是非常优秀的犬种,想要带几只回苏联研究。只是中苏互助合作关系在一夜之间突然破裂,他们被迫匆匆撤回国去,没能来得及达成心愿。”
据吴建春介绍,当时身为驻藏解放军军官的广汉张老先生(注:现年70余,因其年高德劭,吴建春等獒友均称先生而不名)将苏联专家的调查报告牢牢记住,开始设法想要养护藏獒,却因当时物质条件的欠缺以及藏民对獒犬如同挚友般的尊敬以及自家孩子般的爱护而最终未能实行。
他的愿望直到不久前才得以实现。吴建春送给他一只幼獒,可令吴建春意外的是,张老先生深受当年藏民对獒犬情怀的影响,竟不敢私养,而将其供入广汉一间寺庙,并取法名曰“慧龙”,让其伴佛而居。面对近年藏獒产业化的现实,此举令人感慨万千。
如同牛之于印度自耕农民之重要,在藏民传统的意识世界里,藏獒为野狼的天敌,因而成为他们赖以为生之牧业最重要的守护着,其隐形经济价值的巨大远过于饲养的牛羊本身。这在当时大中国范围内经济结构未产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失去藏獒就等同于失去了牧业的安全保障,亦即生活依靠,就意味着理论上不存在等价置换的可能。藏獒的勇猛和忠诚得到最大程度的现实价值化,他们的生命也由之绽放得淋漓尽致。
“藏獒面对狼群时有多高的战斗力?”吴建春解释道,“不要太相信小说或者传说里那些看似精彩,却只是小说家坐在书房里想象的描述,直接与野狼短兵相接的是牧羊狗。牧羊狗一般都不是藏獒,而是草地狗或者血统不纯的藏獒。实际上狼是根本不敢与藏獒正面交锋的。据我所知,那些嘴巴状如猪嘴的纯种藏獒在守护牛羊的时候,并不会做出精神抖擞的卫士状,平日埋头酣睡,一旦觉察到有狼群靠近,就会骤然苏醒,抖擞精神闷吼数声,声若打雷,哪怕是十来只野狼组成的狼群,一听到这样的吼叫,立刻骨酥腿软,乖乖的夹起尾巴就逃跑了。所以在青藏的很多地方,藏民都管藏獒叫雷打狗。”
真是积威所至,如人类以非暴力力量(如心理、外交、经济等)让敌人屈从之力,“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究其原因,吴建春说这更多是个性因素造成的。“像狼狗,他们作战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甚至逃跑。藏獒不会,敌人越刺激他,反而会越激发他的血勇之气。越是受伤的藏獒攻击性越强。这一点比野狼还要绝、还要狠。一獒拼命百狼莫敌,狼闻声而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命运急转:生存悖论
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率先富裕起来。对吃之一欲百无禁忌的广东人腻味了海鲜、老鼠、蛆虫等味之后,把目光投向了西部“山珍”,投向了青藏高原。牦牛、羚羊太普通,他们就把焦点集中到了藏獒身上,想尽各种办法,将藏民心中高贵的朋友、尊敬的神兽投入锅镬,大快朵颐,并乐此不疲。成百上千的藏獒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本应叱咤高原风云的生命。
吴建春说道:“当时还有一个大学教授,以藏獒的基因为基础,研究出专供食狗者食用的肉狗。还好这一‘成果’遭到大多数人强烈的反对甚至唾骂而最终未加推广。否则藏獒的命运很有可能就此划上血色句号。”尽管如此,最终改变藏葵灭绝于人腹命运的,却是如今毁大于誉的藏獒产业化模式的建立。
“你可以说,将藏獒这一雪域勇士宠物化是对藏獒勇士精神的亵渎,但你不能不承认,獒商的投机、炒作引发更多有钱人视养獒为时髦,并愿意投入重金支撑此产业,使藏獒的身价远远超越‘食物’范畴,而这个范畴已经突破了自牧农时代的价值界限,使得越来越多的藏民转变观念,开始以卖獒为业。藏獒因此受到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的重视。否则,藏獒的命运很可能会跟那深受英国女王赞美的澳洲白袋鼠一样,从这个星球上消失。”
在吴建春看来,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相信传说而忽略科学。诚然,藏人爱獒,但普通牧民并没有足够的生物学知识来保证獒种的优良血统延续,众所周知,马可波罗曾形容藏獒“大如驴,奔驰如虎,吼声如狮,仪表堂堂”。然而,不少地区的牧民因为传统习惯使然,随意配种,造成第二代獒降低了其本身品质(有的甚至还混入了狼的血统),并导入恶性循环,渐渐失去了獒的特征。
吴建春收集了大量关于藏獒的老照片,这些照片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他发现年代越是久远的獒品质越高,越往现代,物种退化迹象就越为明显。他还列举了另外一个典型例子:瓦切獒犬。“据红原德高望重的长者佐波所说,瓦切原本没有獒,解放前红原的土司去印度拜访,印度一小国国王送给他一只优质山南藏獒,可如今瓦切獒的品质离正宗山南獒相去甚远。”吴建春感叹,如果还任由牧民如此胡乱配种下去,马可波罗的形容已经完全成为了历史的呈堂证供,只能供后来者想象了。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现存最好的獒犬多半非牧民自然所配,而是内地科学配种后所繁殖的二代、三代乃至更多代的獒犬。他们兼具各系藏獒的优点:如山南系的大块头、好颜色,玉树系的漂亮脑袋以及河曲系的长毛等等。我相信,这样坚持下去,再现马可波罗笔下形容的藏獒并非没有可能。”
离开雪域领地,丧失自由和勇武精神,对于藏獒本身而言,的确是莫大的悲哀。但是,现实的严酷却在这个悲哀的对面建立起了生存与否的绝对拷问。藏獒们的俯就,便成为了一个戳有时代符号的悖论。当有人在面对已经灭绝的动物名单而喊出“最该灭绝的应该是人类”这样的话语时,藏獒生存与精神二者必逝其一的离歌悲剧,是否又为激愤者提供了一个灰色注脚,或许只能朦胧地而又重复地感叹:文明背 后,是一个血淋淋的惊叹号。
吴建春的藏獒史:产业化的反思
除了西部原生獒俱乐部理事、成都獒品居主人,吴建春还有一个历时更为悠久的身份:网吧老板。再往前追溯,他还曾是某咖啡连锁的投资者以及某广告公司的老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曾经涉足无数行业,但没有想到的是,一路走到现在,唯一还称得上成功的事业,竟是当初简单的个人爱好与慰藉。
因为有着幼年在西藏度过的经历,吴建春不但深爱藏区的一切,也像藏民一样,视狗为值得珍爱的朋友。10年前,咖啡连锁的投资失败使他损失了一大笔积蓄,心情抑郁的他选择了去藏区旅游。在风景如画的红原瓦切,他找到了童年的快乐,也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两只憨态可掬的藏獒。
“严格说,原生的瓦切狗没有富贵相,我认为他们并非符合商业标准的‘獒’”吴建春对“獒”的定义很明确:“獒”不但要个子大,身体雄壮,更重要是要有杀气,形态高贵、皮毛华丽。尽管如此,那两只瓦切獒他越养越是兴趣盎然,就产生了再次去红原寻狗的念头。
大约在3年前,吴建春在一位藏族朋友格巴的陪伴下再次去到瓦切。那时正值夏末秋初,牧民们从春季草场迁往秋季草场。在车里,他突然发现有一家牧民的铁包金体型壮硕,步伐从容而有力,眼光立刻被这只母獒牢牢吸引。恰巧,那家牧民是格巴的亲戚泥可家,吴建春便住进了他们的帐篷里。
“那只铁包金真是太优秀了,如果说《藏獒》还需要事实依据的话,铁包金可以为他作部分实证。”吴建春亲眼所见,有一天,铁包金在草原上趴着睡觉,突然,她好像感觉到了什么不对,站起身来,往远处山坳方向凝神注目。他顺着铁包金的目光投去,目力所及处,丝毫异常也没有。就在吴建春疑惑的时候,铁包金突然迈开脚步,往那边飞驰而去。他赶紧招呼上格巴,坐上越野车牢牢跟住。
转过两个山头,他们看见一只雪猪儿(旱獭)绝望地望着铁包金瑟瑟发抖,铁包金毫不留情地上前,一口咬住这个“入侵”领地的不速之客,片刻间,旱獭尸横就地,铁包金也不吃它,傲然凝视片刻,便昂首离去。
“对待她身边的亲人,铁包金则是另一种态度。”吴建春说,泥可及附近牧民家有7、8个小孩,每一个都跟铁包金很亲近。他们常常抱着铁包金爬上爬下,甚至坐到她身上去。铁包金则像慈母对待自己淘气的孩子般,时常做出一副无奈的表情,然后快乐的一起玩耍。
看到这样的情景,吴建春也就收起了购买她的心思。“你想,我们买獒养獒是基于爱獒,最大的目的不过是想让他们生活得幸福,既然铁包金过得如此幸福,我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可令吴建春愤慨的是,那些谋取暴利的过度商业行为,将藏獒置于水深火热的处境也无所谓。
现在活跃在海内外的獒赈子,很多连藏区都没有踏进过,他们怎么会真心爱护獒?在他们眼中,獒不过就是投机的商品而已,这与前些年的兰草泡沫如出一辙。同样,有些有钱人买獒养獒,并非真正爱獒,而是跟风炫富,那些跟着他们的獒虽然生活得极为富贵,但内心绝对不会真正快乐。
“你要知道,獒是高贵犬种,重情重义,他能够很快分辨出他自己眼中的善恶,并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回报对方。养獒人如果不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獒真心交流,分享彼此的悲欢喜乐,那么已经失去勇士精神而俯就人类的獒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孤独感,用我们人类的话来说,就是产生对生命的不认同度,他们会过得非常痛苦。”
如果遇到真正的爱家,吴建春曾经会分文不收送他獒犬。但如果是纯粹的獒贩子,他则顾及獒的命运不会轻易出手。“记得几年前,我曾经将一只獒送给了一个看起来是爱家的狗贩子,结果他将獒丢到车笼里四处赈售,可怜的獒不久就病倒了。从此之后我卖獒送獒的原则更加坚定,也更加小心。”
据不完全统计,吴建春近些年送獒的爱家中不乏知名人士,如芭蕾公主侯宏澜、著名演员赵亮、刚刚故世的笑星刘德一等。那些藏獒大都过得很幸福,吴建春每每看到他们开心,就深觉欣慰。
理智呵护,还獒之根本
《热道》:你虽然在藏獒产业化中受益,但你似乎对此并非完全赞同?
吴建春:我之前已经谈到,我认同产业化给藏獒带来的保护,而且是由黄金打造的高级保护。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除此之外,产业化对藏獒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藏獒与一般的犬种不同,他们骨子里流着自由和勇猛的血,没有媚骨。人类是在根据自己的爱好及欲望将贵族变作可以肆意买卖的奴才、投机的商品以及炫富的资本。从这层意义上讲,藏獒现在过的是如同王莽朝大儒扬雄式的俯就生活。这并不符合规律。如果国内的藏獒产业市场依然保持这样的售价泡沫的话,我担心早晚有一天泡沫破灭后会在更大程度上伤害到藏獒。
《热道》:那么在你看来,怎么做才算符合规律?
吴建春:这一点,西方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西方,高级犬种的售价也并不高昂,高昂的是养护过程中的费用,以及养护者的感情投入。若我们养护藏獒也是这样的话,还藏獒之根本也才能有所期待。
《热道》:根本是指他们的勇士精神?
吴建春:还有自由。就如我刚才讲到的瓦切铁包金的故事一样。可惜的是,现在还有那样生活的藏獒实在太少太少。不说别人,就是我自己养护的藏獒,也只能在成都郊区给他们修建一块草地供他们活动,稍具意思而已。
《热道》:看来更大的草地才是你的心愿。
吴建春:“更”字不好,“最”才是我的心愿。我期待有朝一日能到藏区广阔的草原开辟养獒基地。那么,藏獒才能一边享受到产业化带给他们的保护,一边过上原生态的自由生活。(顿了顿)毫无疑问,这也是所有藏獒的心愿。
《热道》:现在为什么不能实现这一心愿?
吴建春:资金和技术都成问题。我现在已经在做折中的尝试,那就是把优质獒交给藏区牧民养护,但这样只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天下所有真正爱家一起努力,让藏獒产业化更加规范。
《热道》:藏獒身价的泡沫不破,是否这—心愿难以执行?
吴建春:这就只能寄希望于人们能够早日以尊重商业规律的理智态度对待藏獒市场的产业化了。
镜头中的这只藏獒,不知是旅途的劳累还是乍然见到这么多人有些怯场,神态疲惫、眼神迷离,完全没有身处雪域高原时的从容姿态和飞扬神采。不过,他并未因此而表现出悲伤、焦躁和不适,憨态可掬的样子似乎在告诉主人:“或许,我也可以俯就你罢……”
藏獒之威:不战而屈“狼”之兵
“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那里有最湛蓝的天,最神秘的草地,有稀薄的空气,洁白的格桑花,有夏日激烈的阳光,冬日凛冽的风雪,有无数的牛羊,成群的野狼,还有勇敢的藏民和他们的朋友藏獒。
藏獒又名多启(藏语)、大狗,古称苍猊犬,猊就是狻猊,也就是狮子。在青藏高原,藏獒就如同非洲草原上狮虎一般的存在,勇猛而高贵。藏民们普遍相信:藏獒是活佛赐予藏民的神兽,他们与藏民和谐共处,赐予藏民福音,为藏民守护神圣的雪域高原,而藏民则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乃至家人,甘苦与共,亲密无间。
二战以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世界经济成几何倍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革命性改变,小自耕农、自牧农为基础之范畴底遭到暴力性彻底颠覆,传统生产趋于泛边缘化,传统价值则被重新定位……这一切不光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也阒然改变着藏獒的命运。
西部原生藏獒俱乐部理事、成都獒品居主人吴建春先生对此进行了现象性勾述:“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张国华将军进驻西藏,许多苏联专家随之援人,他们在那里发现了‘肩高90公分’的藏獒后,立刻意识到了这种大狗的价值,认为那是非常优秀的犬种,想要带几只回苏联研究。只是中苏互助合作关系在一夜之间突然破裂,他们被迫匆匆撤回国去,没能来得及达成心愿。”
据吴建春介绍,当时身为驻藏解放军军官的广汉张老先生(注:现年70余,因其年高德劭,吴建春等獒友均称先生而不名)将苏联专家的调查报告牢牢记住,开始设法想要养护藏獒,却因当时物质条件的欠缺以及藏民对獒犬如同挚友般的尊敬以及自家孩子般的爱护而最终未能实行。
他的愿望直到不久前才得以实现。吴建春送给他一只幼獒,可令吴建春意外的是,张老先生深受当年藏民对獒犬情怀的影响,竟不敢私养,而将其供入广汉一间寺庙,并取法名曰“慧龙”,让其伴佛而居。面对近年藏獒产业化的现实,此举令人感慨万千。
如同牛之于印度自耕农民之重要,在藏民传统的意识世界里,藏獒为野狼的天敌,因而成为他们赖以为生之牧业最重要的守护着,其隐形经济价值的巨大远过于饲养的牛羊本身。这在当时大中国范围内经济结构未产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失去藏獒就等同于失去了牧业的安全保障,亦即生活依靠,就意味着理论上不存在等价置换的可能。藏獒的勇猛和忠诚得到最大程度的现实价值化,他们的生命也由之绽放得淋漓尽致。
“藏獒面对狼群时有多高的战斗力?”吴建春解释道,“不要太相信小说或者传说里那些看似精彩,却只是小说家坐在书房里想象的描述,直接与野狼短兵相接的是牧羊狗。牧羊狗一般都不是藏獒,而是草地狗或者血统不纯的藏獒。实际上狼是根本不敢与藏獒正面交锋的。据我所知,那些嘴巴状如猪嘴的纯种藏獒在守护牛羊的时候,并不会做出精神抖擞的卫士状,平日埋头酣睡,一旦觉察到有狼群靠近,就会骤然苏醒,抖擞精神闷吼数声,声若打雷,哪怕是十来只野狼组成的狼群,一听到这样的吼叫,立刻骨酥腿软,乖乖的夹起尾巴就逃跑了。所以在青藏的很多地方,藏民都管藏獒叫雷打狗。”
真是积威所至,如人类以非暴力力量(如心理、外交、经济等)让敌人屈从之力,“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究其原因,吴建春说这更多是个性因素造成的。“像狼狗,他们作战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甚至逃跑。藏獒不会,敌人越刺激他,反而会越激发他的血勇之气。越是受伤的藏獒攻击性越强。这一点比野狼还要绝、还要狠。一獒拼命百狼莫敌,狼闻声而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命运急转:生存悖论
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率先富裕起来。对吃之一欲百无禁忌的广东人腻味了海鲜、老鼠、蛆虫等味之后,把目光投向了西部“山珍”,投向了青藏高原。牦牛、羚羊太普通,他们就把焦点集中到了藏獒身上,想尽各种办法,将藏民心中高贵的朋友、尊敬的神兽投入锅镬,大快朵颐,并乐此不疲。成百上千的藏獒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本应叱咤高原风云的生命。
吴建春说道:“当时还有一个大学教授,以藏獒的基因为基础,研究出专供食狗者食用的肉狗。还好这一‘成果’遭到大多数人强烈的反对甚至唾骂而最终未加推广。否则藏獒的命运很有可能就此划上血色句号。”尽管如此,最终改变藏葵灭绝于人腹命运的,却是如今毁大于誉的藏獒产业化模式的建立。
“你可以说,将藏獒这一雪域勇士宠物化是对藏獒勇士精神的亵渎,但你不能不承认,獒商的投机、炒作引发更多有钱人视养獒为时髦,并愿意投入重金支撑此产业,使藏獒的身价远远超越‘食物’范畴,而这个范畴已经突破了自牧农时代的价值界限,使得越来越多的藏民转变观念,开始以卖獒为业。藏獒因此受到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的重视。否则,藏獒的命运很可能会跟那深受英国女王赞美的澳洲白袋鼠一样,从这个星球上消失。”
在吴建春看来,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相信传说而忽略科学。诚然,藏人爱獒,但普通牧民并没有足够的生物学知识来保证獒种的优良血统延续,众所周知,马可波罗曾形容藏獒“大如驴,奔驰如虎,吼声如狮,仪表堂堂”。然而,不少地区的牧民因为传统习惯使然,随意配种,造成第二代獒降低了其本身品质(有的甚至还混入了狼的血统),并导入恶性循环,渐渐失去了獒的特征。
吴建春收集了大量关于藏獒的老照片,这些照片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他发现年代越是久远的獒品质越高,越往现代,物种退化迹象就越为明显。他还列举了另外一个典型例子:瓦切獒犬。“据红原德高望重的长者佐波所说,瓦切原本没有獒,解放前红原的土司去印度拜访,印度一小国国王送给他一只优质山南藏獒,可如今瓦切獒的品质离正宗山南獒相去甚远。”吴建春感叹,如果还任由牧民如此胡乱配种下去,马可波罗的形容已经完全成为了历史的呈堂证供,只能供后来者想象了。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现存最好的獒犬多半非牧民自然所配,而是内地科学配种后所繁殖的二代、三代乃至更多代的獒犬。他们兼具各系藏獒的优点:如山南系的大块头、好颜色,玉树系的漂亮脑袋以及河曲系的长毛等等。我相信,这样坚持下去,再现马可波罗笔下形容的藏獒并非没有可能。”
离开雪域领地,丧失自由和勇武精神,对于藏獒本身而言,的确是莫大的悲哀。但是,现实的严酷却在这个悲哀的对面建立起了生存与否的绝对拷问。藏獒们的俯就,便成为了一个戳有时代符号的悖论。当有人在面对已经灭绝的动物名单而喊出“最该灭绝的应该是人类”这样的话语时,藏獒生存与精神二者必逝其一的离歌悲剧,是否又为激愤者提供了一个灰色注脚,或许只能朦胧地而又重复地感叹:文明背 后,是一个血淋淋的惊叹号。
吴建春的藏獒史:产业化的反思
除了西部原生獒俱乐部理事、成都獒品居主人,吴建春还有一个历时更为悠久的身份:网吧老板。再往前追溯,他还曾是某咖啡连锁的投资者以及某广告公司的老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曾经涉足无数行业,但没有想到的是,一路走到现在,唯一还称得上成功的事业,竟是当初简单的个人爱好与慰藉。
因为有着幼年在西藏度过的经历,吴建春不但深爱藏区的一切,也像藏民一样,视狗为值得珍爱的朋友。10年前,咖啡连锁的投资失败使他损失了一大笔积蓄,心情抑郁的他选择了去藏区旅游。在风景如画的红原瓦切,他找到了童年的快乐,也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两只憨态可掬的藏獒。
“严格说,原生的瓦切狗没有富贵相,我认为他们并非符合商业标准的‘獒’”吴建春对“獒”的定义很明确:“獒”不但要个子大,身体雄壮,更重要是要有杀气,形态高贵、皮毛华丽。尽管如此,那两只瓦切獒他越养越是兴趣盎然,就产生了再次去红原寻狗的念头。
大约在3年前,吴建春在一位藏族朋友格巴的陪伴下再次去到瓦切。那时正值夏末秋初,牧民们从春季草场迁往秋季草场。在车里,他突然发现有一家牧民的铁包金体型壮硕,步伐从容而有力,眼光立刻被这只母獒牢牢吸引。恰巧,那家牧民是格巴的亲戚泥可家,吴建春便住进了他们的帐篷里。
“那只铁包金真是太优秀了,如果说《藏獒》还需要事实依据的话,铁包金可以为他作部分实证。”吴建春亲眼所见,有一天,铁包金在草原上趴着睡觉,突然,她好像感觉到了什么不对,站起身来,往远处山坳方向凝神注目。他顺着铁包金的目光投去,目力所及处,丝毫异常也没有。就在吴建春疑惑的时候,铁包金突然迈开脚步,往那边飞驰而去。他赶紧招呼上格巴,坐上越野车牢牢跟住。
转过两个山头,他们看见一只雪猪儿(旱獭)绝望地望着铁包金瑟瑟发抖,铁包金毫不留情地上前,一口咬住这个“入侵”领地的不速之客,片刻间,旱獭尸横就地,铁包金也不吃它,傲然凝视片刻,便昂首离去。
“对待她身边的亲人,铁包金则是另一种态度。”吴建春说,泥可及附近牧民家有7、8个小孩,每一个都跟铁包金很亲近。他们常常抱着铁包金爬上爬下,甚至坐到她身上去。铁包金则像慈母对待自己淘气的孩子般,时常做出一副无奈的表情,然后快乐的一起玩耍。
看到这样的情景,吴建春也就收起了购买她的心思。“你想,我们买獒养獒是基于爱獒,最大的目的不过是想让他们生活得幸福,既然铁包金过得如此幸福,我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可令吴建春愤慨的是,那些谋取暴利的过度商业行为,将藏獒置于水深火热的处境也无所谓。
现在活跃在海内外的獒赈子,很多连藏区都没有踏进过,他们怎么会真心爱护獒?在他们眼中,獒不过就是投机的商品而已,这与前些年的兰草泡沫如出一辙。同样,有些有钱人买獒养獒,并非真正爱獒,而是跟风炫富,那些跟着他们的獒虽然生活得极为富贵,但内心绝对不会真正快乐。
“你要知道,獒是高贵犬种,重情重义,他能够很快分辨出他自己眼中的善恶,并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回报对方。养獒人如果不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獒真心交流,分享彼此的悲欢喜乐,那么已经失去勇士精神而俯就人类的獒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孤独感,用我们人类的话来说,就是产生对生命的不认同度,他们会过得非常痛苦。”
如果遇到真正的爱家,吴建春曾经会分文不收送他獒犬。但如果是纯粹的獒贩子,他则顾及獒的命运不会轻易出手。“记得几年前,我曾经将一只獒送给了一个看起来是爱家的狗贩子,结果他将獒丢到车笼里四处赈售,可怜的獒不久就病倒了。从此之后我卖獒送獒的原则更加坚定,也更加小心。”
据不完全统计,吴建春近些年送獒的爱家中不乏知名人士,如芭蕾公主侯宏澜、著名演员赵亮、刚刚故世的笑星刘德一等。那些藏獒大都过得很幸福,吴建春每每看到他们开心,就深觉欣慰。
理智呵护,还獒之根本
《热道》:你虽然在藏獒产业化中受益,但你似乎对此并非完全赞同?
吴建春:我之前已经谈到,我认同产业化给藏獒带来的保护,而且是由黄金打造的高级保护。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除此之外,产业化对藏獒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藏獒与一般的犬种不同,他们骨子里流着自由和勇猛的血,没有媚骨。人类是在根据自己的爱好及欲望将贵族变作可以肆意买卖的奴才、投机的商品以及炫富的资本。从这层意义上讲,藏獒现在过的是如同王莽朝大儒扬雄式的俯就生活。这并不符合规律。如果国内的藏獒产业市场依然保持这样的售价泡沫的话,我担心早晚有一天泡沫破灭后会在更大程度上伤害到藏獒。
《热道》:那么在你看来,怎么做才算符合规律?
吴建春:这一点,西方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西方,高级犬种的售价也并不高昂,高昂的是养护过程中的费用,以及养护者的感情投入。若我们养护藏獒也是这样的话,还藏獒之根本也才能有所期待。
《热道》:根本是指他们的勇士精神?
吴建春:还有自由。就如我刚才讲到的瓦切铁包金的故事一样。可惜的是,现在还有那样生活的藏獒实在太少太少。不说别人,就是我自己养护的藏獒,也只能在成都郊区给他们修建一块草地供他们活动,稍具意思而已。
《热道》:看来更大的草地才是你的心愿。
吴建春:“更”字不好,“最”才是我的心愿。我期待有朝一日能到藏区广阔的草原开辟养獒基地。那么,藏獒才能一边享受到产业化带给他们的保护,一边过上原生态的自由生活。(顿了顿)毫无疑问,这也是所有藏獒的心愿。
《热道》:现在为什么不能实现这一心愿?
吴建春:资金和技术都成问题。我现在已经在做折中的尝试,那就是把优质獒交给藏区牧民养护,但这样只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天下所有真正爱家一起努力,让藏獒产业化更加规范。
《热道》:藏獒身价的泡沫不破,是否这—心愿难以执行?
吴建春:这就只能寄希望于人们能够早日以尊重商业规律的理智态度对待藏獒市场的产业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