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的新形势对语文教学提出了重视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的要求。我认为: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我的理解是对语言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以及在朗读中语气、声调、表情的合理运用。
无论是从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首先都需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朗读的情境,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用“情”去朗读。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宜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
在语文课上,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就积极地创设情境:首先,我先让学生欣赏桂林风光,同时加以讲解,秀丽的山水加上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基调有了准确的把握,那就是——美,而且,这种美在欣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学生的脸上,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再吟诵诗句“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中语言的美、情境的美,继而抒发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桂林山水由衷的慨叹:“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融情于情,物我同一,从而使朗读引入入胜,叩人心扉。
而提供情境加强言语实践也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而同样是在这节课上,将课上的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诗,来赞美祖国美丽的风景胜地——桂林。因为有了先前的朗读感知,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并不是诗,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地写成什么样子,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通过语气的升降缓急、节奏的抑扬顿挫、情感的高低起伏,将平白单调的语言文字塑造成生动、鲜明的视觉表象,再加上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校本研究必须着眼子师资均衡
冯登堂
“决定舰队速度的不是里面航速最快的船,而是最慢的船。”羅尔斯的这句话无疑也适用于校本研究,在校本研究中,人们往往过于关注教师队伍中那些“航速最快的船”,而无形中忽略了“最慢的船”,这十分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学校在校本研究管理中必须着眼于师资均衡。
一、不同学科师资的均衡
公办学校师资不均衡是普遍现象,一般学校师资参差不齐,教师的分配和调动难以按缺补足,有些学校的个别学科甚至出现师资空缺现象。由于学校管理的偏颇,学校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研究采用多重标准,拉大了学科之间师资水平的差距。对于因分配或管理的原因造成的学科师资不均衡,学校应该主要通过教研的渠道来弥补,逐步提升学科教师的水平。可以利用的渠道主要有三条:
1、校内联合教研,校内联合教研就是打破学科教研组的界限,运用其他学科的优势资源来带动或推动弱势学科的教育教学,这一做法的好处在于同校教师相互了解多一些,能提供帮助的方式方法也多一点,提供的帮助也相对及时和灵活,而且当面的帮助也比较直接和亲切;缺点是对学科教学的特点和相关的知识指导难以到位。
2 “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主要是到外校学习、取经,双向的交流互动更容易直奔主题;“请进来”主要是请专家、教研员、经验丰富的外校教师来指导,通常是先确定主题,这样在指导方面更具针对性,但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往往需要有个准备过程,次数相对较少,指导者对对象的了解也有限,而且由于指导时间相对短暂,不容易全面指导,也不容易检验指导的实效。
3、网上教研。网上教研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它内容丰富、容量大、研讨时间自由,可以通过阅读或博客交流,从教材到试卷、从教育专家到普通教师,各个学科都能找到,但是,网上教研良莠并陈、信息杂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自觉性和高度的耐心,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筛选、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
二、同一学科内师资的均衡
同一学科内师资的不均衡,一方面可溯源到教师的个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可溯源到教师职后努力的程度。毋庸讳言,不同的人素质是有高低之分的。个人的禀赋、阅历、兴趣等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素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外界的影响也可以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就像摄取了营养后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那样,职后的学习是可以提升教师个体素质的,所以学校应该创设条件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努力推动同一学科内师资的均衡。这可以从三个角度着力宋推动:
1、学科带头人的推动。学科带头人是学校里价值极高且潜力极大的资源,是学科教学和学科研究的行家里手,是同行中的权威和榜样,是教师同伴互助的强大输出动力。在相当多的场合,学科带头人的带头作用和推动作用要优于行政命令。
2、制度的推动,要推动学科内部的均衡,学校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活动计划、资源分配、组织执行、检查评估、奖励惩处等制度。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大量的问题基本上不是因为缺少制度,而是在落实上出了问题。
3、环境氛围妁推动,如果说制度是刚性的、带有强制性的话,那么环境氛围则是柔性的、潜移默化的,环境氛围虽是隐性的,却是有指向性的。学校如果选择适当的时机来营造良好的氛围,就能调动教师积极的一面,实现良性循环。
三、教师个体发展的均衡
教师的年龄、阅历、爱好、待遇、境遇和家庭等各个方面都制约着自身的发展,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甚至偶发事件等也能对教师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教师身与心、情与智的发展不可能同步,教师各个阶段的发展不可能匀速,会出现某个方面发展快、某个方面滞后、某个时段发展迅速、某个时段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教师这一职业要求教师的知识广博而不深奧,要当好教师而非夺取奖牌的运动员,因而教师个体的均衡发展尤其重要。学校要千方百计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谋求均衡发展,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必须做好:
1 个体发展,教师个体发展最值得关注的是身心均衡发展和学、教、研均衡发展,我们听到过太多的教师病倒在讲台上,我们看到过太多关于教师心理问题的报道,不光是身体健康,教师的身与心都应该同样健康,教师的学、教、研不能偏废,哪一项缺失都会造成教师发展的不稳定,这不仅是学校必须向教师讲明白的,也是教师应该有深刻认识的。
2 人际关系,教师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区,不论是在与其他教师往来还是跟学校领导相处,不论在什么时间扮演什么角色,都要善良与诚实,注意自己的形象。
3 学校文化,每个学校都有独特的文化积淀,它不因领导的更迭或时空的转换而轻易改变,学校文化就是用无形的手来拉动教师自我发展的力量。
均衡绝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通过注入和提携等方法,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宋促进谷地的隆起。当校本研究中“最慢的船”的速度大大提高时,这支舰队就会充满希望。
无论是从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首先都需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朗读的情境,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用“情”去朗读。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宜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
在语文课上,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就积极地创设情境:首先,我先让学生欣赏桂林风光,同时加以讲解,秀丽的山水加上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基调有了准确的把握,那就是——美,而且,这种美在欣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学生的脸上,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再吟诵诗句“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中语言的美、情境的美,继而抒发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桂林山水由衷的慨叹:“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融情于情,物我同一,从而使朗读引入入胜,叩人心扉。
而提供情境加强言语实践也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而同样是在这节课上,将课上的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诗,来赞美祖国美丽的风景胜地——桂林。因为有了先前的朗读感知,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并不是诗,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地写成什么样子,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通过语气的升降缓急、节奏的抑扬顿挫、情感的高低起伏,将平白单调的语言文字塑造成生动、鲜明的视觉表象,再加上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校本研究必须着眼子师资均衡
冯登堂
“决定舰队速度的不是里面航速最快的船,而是最慢的船。”羅尔斯的这句话无疑也适用于校本研究,在校本研究中,人们往往过于关注教师队伍中那些“航速最快的船”,而无形中忽略了“最慢的船”,这十分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学校在校本研究管理中必须着眼于师资均衡。
一、不同学科师资的均衡
公办学校师资不均衡是普遍现象,一般学校师资参差不齐,教师的分配和调动难以按缺补足,有些学校的个别学科甚至出现师资空缺现象。由于学校管理的偏颇,学校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研究采用多重标准,拉大了学科之间师资水平的差距。对于因分配或管理的原因造成的学科师资不均衡,学校应该主要通过教研的渠道来弥补,逐步提升学科教师的水平。可以利用的渠道主要有三条:
1、校内联合教研,校内联合教研就是打破学科教研组的界限,运用其他学科的优势资源来带动或推动弱势学科的教育教学,这一做法的好处在于同校教师相互了解多一些,能提供帮助的方式方法也多一点,提供的帮助也相对及时和灵活,而且当面的帮助也比较直接和亲切;缺点是对学科教学的特点和相关的知识指导难以到位。
2 “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主要是到外校学习、取经,双向的交流互动更容易直奔主题;“请进来”主要是请专家、教研员、经验丰富的外校教师来指导,通常是先确定主题,这样在指导方面更具针对性,但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往往需要有个准备过程,次数相对较少,指导者对对象的了解也有限,而且由于指导时间相对短暂,不容易全面指导,也不容易检验指导的实效。
3、网上教研。网上教研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它内容丰富、容量大、研讨时间自由,可以通过阅读或博客交流,从教材到试卷、从教育专家到普通教师,各个学科都能找到,但是,网上教研良莠并陈、信息杂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自觉性和高度的耐心,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筛选、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
二、同一学科内师资的均衡
同一学科内师资的不均衡,一方面可溯源到教师的个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可溯源到教师职后努力的程度。毋庸讳言,不同的人素质是有高低之分的。个人的禀赋、阅历、兴趣等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素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外界的影响也可以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就像摄取了营养后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那样,职后的学习是可以提升教师个体素质的,所以学校应该创设条件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努力推动同一学科内师资的均衡。这可以从三个角度着力宋推动:
1、学科带头人的推动。学科带头人是学校里价值极高且潜力极大的资源,是学科教学和学科研究的行家里手,是同行中的权威和榜样,是教师同伴互助的强大输出动力。在相当多的场合,学科带头人的带头作用和推动作用要优于行政命令。
2、制度的推动,要推动学科内部的均衡,学校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活动计划、资源分配、组织执行、检查评估、奖励惩处等制度。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大量的问题基本上不是因为缺少制度,而是在落实上出了问题。
3、环境氛围妁推动,如果说制度是刚性的、带有强制性的话,那么环境氛围则是柔性的、潜移默化的,环境氛围虽是隐性的,却是有指向性的。学校如果选择适当的时机来营造良好的氛围,就能调动教师积极的一面,实现良性循环。
三、教师个体发展的均衡
教师的年龄、阅历、爱好、待遇、境遇和家庭等各个方面都制约着自身的发展,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甚至偶发事件等也能对教师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教师身与心、情与智的发展不可能同步,教师各个阶段的发展不可能匀速,会出现某个方面发展快、某个方面滞后、某个时段发展迅速、某个时段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教师这一职业要求教师的知识广博而不深奧,要当好教师而非夺取奖牌的运动员,因而教师个体的均衡发展尤其重要。学校要千方百计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谋求均衡发展,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必须做好:
1 个体发展,教师个体发展最值得关注的是身心均衡发展和学、教、研均衡发展,我们听到过太多的教师病倒在讲台上,我们看到过太多关于教师心理问题的报道,不光是身体健康,教师的身与心都应该同样健康,教师的学、教、研不能偏废,哪一项缺失都会造成教师发展的不稳定,这不仅是学校必须向教师讲明白的,也是教师应该有深刻认识的。
2 人际关系,教师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区,不论是在与其他教师往来还是跟学校领导相处,不论在什么时间扮演什么角色,都要善良与诚实,注意自己的形象。
3 学校文化,每个学校都有独特的文化积淀,它不因领导的更迭或时空的转换而轻易改变,学校文化就是用无形的手来拉动教师自我发展的力量。
均衡绝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通过注入和提携等方法,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宋促进谷地的隆起。当校本研究中“最慢的船”的速度大大提高时,这支舰队就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