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类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很多情感化的因素。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只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教学,不重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这使得语文教学质量不高。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了情感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情感策略;小学语文;运用
语文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其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进行基础能力教学,刻板的进行字、词、段的教学,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却不注重挖掘,从而使得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并且这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沉闷、死板,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效率。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增加师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十分有益。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策略实施教学。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增进师生关系
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会爱屋及乌,因为喜欢任课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程,同样,也会因为任课老师的严肃、刻板等而厌烦一门课程。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语文课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当在学生中建立一种积极正面的个人形象和较好的个人魅力,对待学生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仰、信赖。上课的时候注意与学生多些互动,而不是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策略。这样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氛围也会变得相对轻松,从而学生可以更加放松情绪,更愿意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做一件事通常是以兴趣作为出发点。为此,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对板书应当进行合理设计,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立体、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更加真实的情景体验,从而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变得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进行理解记忆。这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这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厌烦情绪。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从而激发兴趣。例如进行古诗词的复习时,教师可以借鉴电视节目“开心辞典”的形式,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由于这种形式既新颖,学生又感到很熟悉、亲切,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并帮它们更好地进行诗词理解。
(三)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虽然较为简单,但是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水平仍然参差不齐。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水平等,实施因材施教。例如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分为基础作业和拔高作业,让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的时候,结合自己的能力选择性的去做拔高作业。这样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的培养,如诚信、严谨、质疑精神等等。告诉学生听写时相比于正确率,坚持诚信更加重要,面对权威应当大胆质疑、假设,并小心进行求证等。让学生不要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是应当在面对成绩的时候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的,习惯成自然,很难去改变。为此,教師应当重视从小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培养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上课认真记笔记的习惯等。
(三)多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教师应当掌握教学评价的艺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当多给予积极肯定、激励性、表扬性的评价。教师多注重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正面的评价,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在学习中感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转化、感化、优化。
(四)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进行正确示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其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在喜欢模仿的阶段。因此在该时期,教师应当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展示出积极正面的生活态度,认真研究的教学态度,不断提升自我的学习态度等等。用自己的亲身示范感染学生,让学生的行动力、意志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学会运用情感策略服务于教学,不但传授给学生知识,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质,为他们发展成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金金.探析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151-152.
[2]李磊,付建设.以情感人,用情育人——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09):11.
【关键词】情感策略;小学语文;运用
语文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其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进行基础能力教学,刻板的进行字、词、段的教学,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却不注重挖掘,从而使得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并且这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沉闷、死板,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效率。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增加师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十分有益。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策略实施教学。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增进师生关系
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会爱屋及乌,因为喜欢任课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程,同样,也会因为任课老师的严肃、刻板等而厌烦一门课程。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语文课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当在学生中建立一种积极正面的个人形象和较好的个人魅力,对待学生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仰、信赖。上课的时候注意与学生多些互动,而不是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策略。这样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氛围也会变得相对轻松,从而学生可以更加放松情绪,更愿意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做一件事通常是以兴趣作为出发点。为此,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对板书应当进行合理设计,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立体、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更加真实的情景体验,从而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变得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进行理解记忆。这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这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厌烦情绪。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从而激发兴趣。例如进行古诗词的复习时,教师可以借鉴电视节目“开心辞典”的形式,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由于这种形式既新颖,学生又感到很熟悉、亲切,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并帮它们更好地进行诗词理解。
(三)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虽然较为简单,但是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水平仍然参差不齐。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水平等,实施因材施教。例如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分为基础作业和拔高作业,让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的时候,结合自己的能力选择性的去做拔高作业。这样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的培养,如诚信、严谨、质疑精神等等。告诉学生听写时相比于正确率,坚持诚信更加重要,面对权威应当大胆质疑、假设,并小心进行求证等。让学生不要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是应当在面对成绩的时候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的,习惯成自然,很难去改变。为此,教師应当重视从小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培养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上课认真记笔记的习惯等。
(三)多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教师应当掌握教学评价的艺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当多给予积极肯定、激励性、表扬性的评价。教师多注重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正面的评价,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在学习中感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转化、感化、优化。
(四)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进行正确示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其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在喜欢模仿的阶段。因此在该时期,教师应当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展示出积极正面的生活态度,认真研究的教学态度,不断提升自我的学习态度等等。用自己的亲身示范感染学生,让学生的行动力、意志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学会运用情感策略服务于教学,不但传授给学生知识,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质,为他们发展成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金金.探析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151-152.
[2]李磊,付建设.以情感人,用情育人——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