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操作层面加以落实呢?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移情”来创设语文课堂的情感场,是强化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鼓励质疑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该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師不同的想法。例如我在听陆霞老师的《路边的橡树》一课时老师说:“现在你们还觉得两百万换两棵树值吗?”话刚说完,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还是不值,两百万可以买多少橡树苗,挣两百万是不么不容易啊”。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二、文字挖掘
词义具有模糊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特点。在享受语文对话教学的愉悦中,通过“移情”,去感悟意会词语、理解词义,让词语教学更加有效。我们来看孙建锋老师如何教学《桂花雨》中的这两句话:
(句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2)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质疑):两处用同一个“浸”字,“浸”的意思——
生(释疑):浸泡。
生(补充):不仅仅是‘浸泡’的意思,还有‘浸透’的意思!
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理解?
生(阐述):桂花盛开的时候,调皮的香气跑到每家每户的院子里,屋子里,甚至钻进主人的被窝里……花香无孔不入,里里外外都被浸透了。这是闻到的香味,是一种浸透鼻孔的香味。
师(笑问):还有呢?
生(更加自信):当桂花被当茶饮,当饼吃的时候,香味就浸透到胃里、肚里。这是吃出的香味,是一种浸透血液的香味。
师(朝学生伸出大拇指):好一个‘浸透血液的香味’!如果说浸透鼻孔的香味是暂时的,那么融入血液的香味则是永久的;浸透鼻孔的香飘飞一个季节,融入血液的香则是弥漫人生的整个季节。所以,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永远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花是故乡香!
“浸”字的意思不难理解,正如这位学生所补充的那样——不仅仅是‘浸泡’的意思,还有‘浸透’的意思!但难的是如何让学生用另一只眼睛看到词语背后的东西。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他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和启迪。此处,他从两句话的一个“浸”字生发开去,以思引思,以情生情,引领学生揣摩文本中字词精妙的内涵,从而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
三、心灵对话
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教师就应给学生提供“对话”的环境,放手让学生去进行“心灵对话”。
例如:在教学《燕子过海》时,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体悟燕子过海的艰辛,老师请学生把课桌想像成轮船的甲板,将头伏在甲板上。先让孩子们通过“由物及我”地移情,把燕子想象成自己,把老师想象成水手。
水手:燕子,燕子你为什么伏在甲板上?
燕子:太累了!唉,我太累了!(老师又走到另一只“燕子”前)
水手:燕子,燕子你的翅膀怎么流血了?
燕子:我在飞行时不幸被折断了翅膀。(老师又走到了一只“燕子”前)
水手:燕子,燕子你为什么流泪呀?
燕子:我的孩子前几天被海浪打入了海里夭折了,我想起孩子就流泪。(老师此时满含热泪,来到了另一只“燕子”前)
水手:燕子、燕子,你的眼睛为什么闭上呀?
燕子:我快……快……不行了……(老师饱含热泪,与这只燕子产生移情的心灵对话)
通过对话心灵场,燕子不畏艰辛的形象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孩子们。教学中,老师及时调动孩子“由我及物”的移情体验,让学生再一次释放心灵,渲泄情感。孩子们在哀怜燕子的生命、尊敬燕子生命的同时,更珍惜自己的生命,更主动地迎接自己人生中的生命的挑战。于是,他们又倍感今天生活的珍贵,生命的可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真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能主动学习,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流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一、鼓励质疑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该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師不同的想法。例如我在听陆霞老师的《路边的橡树》一课时老师说:“现在你们还觉得两百万换两棵树值吗?”话刚说完,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还是不值,两百万可以买多少橡树苗,挣两百万是不么不容易啊”。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二、文字挖掘
词义具有模糊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特点。在享受语文对话教学的愉悦中,通过“移情”,去感悟意会词语、理解词义,让词语教学更加有效。我们来看孙建锋老师如何教学《桂花雨》中的这两句话:
(句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2)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质疑):两处用同一个“浸”字,“浸”的意思——
生(释疑):浸泡。
生(补充):不仅仅是‘浸泡’的意思,还有‘浸透’的意思!
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理解?
生(阐述):桂花盛开的时候,调皮的香气跑到每家每户的院子里,屋子里,甚至钻进主人的被窝里……花香无孔不入,里里外外都被浸透了。这是闻到的香味,是一种浸透鼻孔的香味。
师(笑问):还有呢?
生(更加自信):当桂花被当茶饮,当饼吃的时候,香味就浸透到胃里、肚里。这是吃出的香味,是一种浸透血液的香味。
师(朝学生伸出大拇指):好一个‘浸透血液的香味’!如果说浸透鼻孔的香味是暂时的,那么融入血液的香味则是永久的;浸透鼻孔的香飘飞一个季节,融入血液的香则是弥漫人生的整个季节。所以,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永远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花是故乡香!
“浸”字的意思不难理解,正如这位学生所补充的那样——不仅仅是‘浸泡’的意思,还有‘浸透’的意思!但难的是如何让学生用另一只眼睛看到词语背后的东西。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他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和启迪。此处,他从两句话的一个“浸”字生发开去,以思引思,以情生情,引领学生揣摩文本中字词精妙的内涵,从而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
三、心灵对话
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教师就应给学生提供“对话”的环境,放手让学生去进行“心灵对话”。
例如:在教学《燕子过海》时,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体悟燕子过海的艰辛,老师请学生把课桌想像成轮船的甲板,将头伏在甲板上。先让孩子们通过“由物及我”地移情,把燕子想象成自己,把老师想象成水手。
水手:燕子,燕子你为什么伏在甲板上?
燕子:太累了!唉,我太累了!(老师又走到另一只“燕子”前)
水手:燕子,燕子你的翅膀怎么流血了?
燕子:我在飞行时不幸被折断了翅膀。(老师又走到了一只“燕子”前)
水手:燕子,燕子你为什么流泪呀?
燕子:我的孩子前几天被海浪打入了海里夭折了,我想起孩子就流泪。(老师此时满含热泪,来到了另一只“燕子”前)
水手:燕子、燕子,你的眼睛为什么闭上呀?
燕子:我快……快……不行了……(老师饱含热泪,与这只燕子产生移情的心灵对话)
通过对话心灵场,燕子不畏艰辛的形象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孩子们。教学中,老师及时调动孩子“由我及物”的移情体验,让学生再一次释放心灵,渲泄情感。孩子们在哀怜燕子的生命、尊敬燕子生命的同时,更珍惜自己的生命,更主动地迎接自己人生中的生命的挑战。于是,他们又倍感今天生活的珍贵,生命的可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真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能主动学习,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流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