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始终成为困扰广大师生的最大难题,我通过小学生课内读中感悟,读写结合、指导训练三步走的办法,开辟小学生作文训练新通道。
一、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个过程,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朗读中的感知对象和识字中的感知对象不同,它们不是一个个单字和词,而是由有连贯性的词、句子、段落而组成的篇章。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朗读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及兴趣、注意、情感、意志、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达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朗读一般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首先感受的必然是语言文字,先识字,读懂字词,在读懂句子,又巨资读懂段落含义,进而读懂全篇;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达到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个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有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结,仅仅是阅读的一半,达到初步理解的水平,要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还必须要提高到另一个过程。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是想感情。我们知道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加强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朱自清先生说过“吟 诵 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解的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知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邹老师反复让学生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至,学生也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二、读写结合
读书只有达到善读的地步,才与写作有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一摹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所以,阅读只有完成上述的两个过程,达到善读的过程。才能对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指导意义。从阅读的认识过程分析,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应该作为写作的基础,要在读中学写,又要在写中促读。
从读中看看文章的作者为表达思想内容,是如何立意、构思的;又如何选材、组织材料的;怎样布局谋篇,又是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道理是怎样阐述的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如,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搞明白,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把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就会加深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感情色彩等。这个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总值从从局部到整体,在从整体到局部,然后还要回到整体。从语言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这一全过程体现了读写结合。
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是一篇文章。首先我们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抒发怀乡之情的呢?我们还得再从思想内容的理解回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作者为了表达怀乡之情,选材很巧妙,结构很清楚。怀乡的事、物很多,但作者抓住了“万山丛绿”中的“一点红”,小中见大,用杨梅来寄托自己的感情。结构上,作者围绕着“爱”字作文章。开头就饱含深情地道出:“我爱故乡的杨梅”,总领全文。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写。一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杨梅树,抒发了“爱”之情。二是杨梅树之果——杨梅。写杨梅果时又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先总述杨梅果的形、色、味都惹人喜爱;在抒发爱之情。后分述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这里作者不仅把杨梅让人喜爱的理由叙述得清楚,而且亲切地运用了一系列的色彩饱满的形容词。如:“细腻、柔软、新鲜 、红嫩、又酸又甜、津津有味”等等,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爱”之切。围绕“爱”字作文章。
学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者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学习写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训练
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写作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生活处处皆文章”。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大胆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自我命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周一篇,长短不限,教师真对性的指导,批改出学生写作的优点和不足。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让学生放手写,并给予成功激励,是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订自己的习作集;师生间交流沟通等等,树立“重在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体验。
一、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个过程,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朗读中的感知对象和识字中的感知对象不同,它们不是一个个单字和词,而是由有连贯性的词、句子、段落而组成的篇章。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朗读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及兴趣、注意、情感、意志、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达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朗读一般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首先感受的必然是语言文字,先识字,读懂字词,在读懂句子,又巨资读懂段落含义,进而读懂全篇;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达到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个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有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结,仅仅是阅读的一半,达到初步理解的水平,要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还必须要提高到另一个过程。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是想感情。我们知道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加强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朱自清先生说过“吟 诵 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解的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知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邹老师反复让学生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至,学生也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二、读写结合
读书只有达到善读的地步,才与写作有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一摹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所以,阅读只有完成上述的两个过程,达到善读的过程。才能对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指导意义。从阅读的认识过程分析,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应该作为写作的基础,要在读中学写,又要在写中促读。
从读中看看文章的作者为表达思想内容,是如何立意、构思的;又如何选材、组织材料的;怎样布局谋篇,又是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道理是怎样阐述的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如,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搞明白,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把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就会加深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感情色彩等。这个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总值从从局部到整体,在从整体到局部,然后还要回到整体。从语言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这一全过程体现了读写结合。
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是一篇文章。首先我们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抒发怀乡之情的呢?我们还得再从思想内容的理解回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作者为了表达怀乡之情,选材很巧妙,结构很清楚。怀乡的事、物很多,但作者抓住了“万山丛绿”中的“一点红”,小中见大,用杨梅来寄托自己的感情。结构上,作者围绕着“爱”字作文章。开头就饱含深情地道出:“我爱故乡的杨梅”,总领全文。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写。一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杨梅树,抒发了“爱”之情。二是杨梅树之果——杨梅。写杨梅果时又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先总述杨梅果的形、色、味都惹人喜爱;在抒发爱之情。后分述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这里作者不仅把杨梅让人喜爱的理由叙述得清楚,而且亲切地运用了一系列的色彩饱满的形容词。如:“细腻、柔软、新鲜 、红嫩、又酸又甜、津津有味”等等,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爱”之切。围绕“爱”字作文章。
学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者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学习写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训练
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写作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生活处处皆文章”。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大胆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自我命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周一篇,长短不限,教师真对性的指导,批改出学生写作的优点和不足。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让学生放手写,并给予成功激励,是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订自己的习作集;师生间交流沟通等等,树立“重在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