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叙事与传记的能见度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东标新作《如意之灯:世界搬运车之王储吉旺传》,传主是宁波本地企业家储吉旺先生。对于储吉旺先生,我无缘结识,只知道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并携手《文学港》杂志社,捐资创设了“储吉旺文学奖”。通过阅读《如意之灯》认识储吉旺先生,理解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如何艰苦奋斗,如何迫不得已地被社会挟裹着,走上了一条连自己都根本没有想过的人生道路。在所有传记作品中,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性格都是环境的折射,人物所走过的路,都是社会发展诸多可能性的一种实现。在实现了这一种可能性之后,也就意味着遮蔽或扭断了其他可能性。因此,在许多传记作品中(特别是自传),传主都会发出“假如再有来生”的感叹,这种感叹并不是对自我的否定和追悔,而是对生命可能性伸展的期冀与向往,是对生命不可重复性的慨叹。古人常常叹息:“生年不满百”“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啊,人生只有一次,在有限的生命周期中,追寻超越性的价值与意义,并一步一步践行,努力实现,方能显出生命的完整性和延展性。
  20世纪的中国,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多变的时期,前五十年基本天天在打仗,后五十年进入并不和平的和平时期,国际上冷战格局与冷战思维,直接或间接地促成国内一次一次政治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更不用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及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调整期和治愈期。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历史环境和社会生态的决定性影响,都是这个“革命”时代的见证者,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波折诡谲的人生经历,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身体创伤和心灵创伤。苦难经历和痛苦情感体验,极其执着地埋藏于记忆深处,成为传记(他传或自传)的潜在材料。就此而言,凡是经历过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会为真实还原、重新发现这个时代,提供一份带有独特体验的“历史证词”,都有成为传主的价值和意义。储吉旺先生是一个经历丰富、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不仅有着普通人的“历史证词”意义,而且有着这个特殊时代企业家(成功人士)的酸甜苦辣,其创伤和挫折比起普通人更多、更深,对于后人还原社会真相、发掘时代本质、评估人生状况,具有更为鲜活、更为深刻的价值。
  20世纪著名思想家阿多诺曾经说过:“让苦難有出声的机会,是一切真理的条件。”要深刻而准确地阐释一个时代,必须揭示这个时代的苦难,没有苦难的时代是一个轻飘飘的时代,不能解释时代苦难的写作,就是一种轻飘飘的、远离真理的写作。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斯皮瓦克强调:“自传是一种创伤,在这里,历史的血迹不会干涸。”如果说,自传是人们认识自我、探究自我的“甬道”,是装载创伤的容器之一,那么,他传就是书写者认识传主、探究传主,并通过传主的创伤及其治愈过程,认识社会、探究社会,不断走向真理的“甬道”。真正的传记写作,就是一种创伤叙事,文本揭示的创伤越大、越深,对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层次挖掘也就越全面、深刻,认识和探究社会的能见度也就越高。传记的价值不是发金牌、挂奖章,而是提供一种“能见度”,让读者见出人性的深度与广度,见出社会的真实和容量。
  杨东标有自觉的“创伤叙事”意识,从叙述储吉旺少年时期开始,就将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挫折与磨难”:“那个鸡蛋一般大的伤疤,至今留在他的左小腿上,可以说,这是储吉旺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与磨难,它仿佛在预示,人生道路是不平坦的,需要他勇敢地去面对。”《如意之灯》从创伤开始书写的人物传记,通过揭示储吉旺的身体创伤、性格创伤、心灵创伤、情感创伤等等,还原了传主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提供了认识和探析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的“能见度”。我们发现,随着储吉旺的“成长”,《如意之灯》为我们揭示的创伤面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层次也逐渐从身体创伤向心灵创伤、情感创伤发展,每一次创伤治愈的时间越来越长,治愈的手段越来越复杂。有些难于治愈的创伤,长期伴随着储吉旺,时不时冒出来干扰人物的“成功经历”。而储吉旺正是带着这些或大或小的创伤,战胜花样百出的挫折,在不断地治愈创伤和克服挫折中前行,成为时代的“这一个”。
  《如意之灯》一开始就叙述“小吉旺”的身体创伤。作为这次身体创伤的发生环境,杨东标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小吉旺骑在牛背上,哼着山歌,乐悠悠的。”“这是一束多么漂亮的百合花,由四朵喇叭一般的花朵组成,金黄色的花蕊从喇叭口子吐出来,艳得令人眩目。”为了摘取这朵美丽的百合花,小吉旺意外地“被蛇咬了”,父亲看了伤口,断定是被小老虎咬了。这次受伤纯属意外,但作为童年的记忆,深深地留存在储吉旺的记忆里。与这次身体创伤一起并存在记忆中的,是“茶山下的激战”和宁海县城的解放。一次意外受伤,将储吉旺的童年叙事与时代解放的宏大叙事“镶嵌”在一起,构成个人记忆与时代记忆的“偶遇”,不露痕迹地将传主纳入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的大潮中。
  尽管“茶山下的激战”揭开了时代剧变的序幕,但民间生活依然按照固有的方式运行着,储吉旺少年时代身体创伤的治愈手段和过程,就呈现出浓郁的民间色彩。按照民间的土办法,先是用母亲的头发把小吉旺的腿紧紧扎住,再用烧酒清洗伤口,最后把“咂咂梅”嚼糊敷在伤口上。然而,这些土办法似乎不管用,伤口依然红肿,爸爸背着储吉旺来到茶院卫生所,涂抹了碘酒和红药水,到庙宇里求了菩萨。这些现代科学方法和求神保佑,依然不管用,红肿不但没有消退,而且开始腐烂,父母亲决定还是用土办法:喝一碗伴着香灰的清油,伤口开始结痂,逐渐痊愈。这时,创伤的治愈过程并没有结束,身体创伤留给储吉旺心理阴影,直到多年以后,事业成功的储吉旺捐资重修墩头庙,才算对这次少年时代的身体创伤有个完整的交待。
  有意味的是,在储吉旺成年以后,无论是身体创伤,还是心灵创伤,都没有再使用民间的“土办法”,父母亲所熟知的民间经验,在以后的创伤治疗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传主也好,周边人物也好,大家竟然从来没有想起过。这种悄无声息的消失,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经验”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在一个政治话语占据绝对强势的生态中,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革命”时代,传统的乡村伦理和民间智慧,在很长一段时期被强行遮蔽和遗弃了。几十年以后,当我们再一次“捡起”乡村伦理和民间智慧的时候,“重归”与“重建”的曲折和艰难,从储吉旺修建凉亭、西林寺、油盐寺、吉祥寺、宝莲寺、石窟寺的过程不难见出。可以说,直到“心中有盏佛灯”,储吉旺才最后完成了创伤治愈。
其他文献
甘草枸杞金银花,浓郁醇厚清心茶——这是我的老师汪政、徐晓华伉俪给我的感觉。作为双打选手,他俩先教书育人,后以文化人,并行江湖很多年,教育桃李满江苏大地,其文学弟子则遍布中国。徐老师是广种多收型,一教就是一个年级几百号人的语音课,学生如韭菜般一茬接着一茬。有个性者能够记住,但更多情况下是弟子记得她,她努力回忆几把,才能依稀有印象。汪老师属精耕细作类,一年正常只带一个班。后来当校长了,没空天天进课堂,
期刊
1  小许是陕西人,赖文是四川人。小许身体壮实,赖文瘦弱,但小许不这么说赖文,她说赖文“柴气”。  赖文问:“哪个cai嘛,老是说我cai气cai气,莫不是才华的‘才’的啰!”赖文的四川话和普通话讲得一个样,调皮了偏四川话,正经一些偏普通话。  小许说:“你还想才华的‘才’呢,我说的是柴火的‘柴’。”  小许说这话的时候一本正经,这时候她有点想答应赖文了,相处几个月,觉得还行。“柴气”在北方语系里
期刊
茅衣草是猪牛羊的至爱,它的茎叶青红相间,汁水充盈,是它们口中不二的美食。看着它们贪婪地大口吞咽着茅衣草,会带给辛苦割草的孩子们极大的成就感和快乐。但是猪牛羊们不知道,当它们所爱的茅衣草刚刚从初春的土地中钻出一个角角尖,还无法满足它们食欲的时候,却是孩子们的心爱之物呢。  八十年代初淮北农村的孩子们,可不像现在的孩子,整天不离嘴的有那么多零嘴可吃。父兄辈们偶尔从集上带回的一角钱八块的水果硬糖,已经是
期刊
第一次见到何瑞,还是在2015年的初春,当时她来复旦参加创意写作研究生的复试,那时候她在做广告文案工作。她给在座的老师朗诵了一首诗,是Lou Reed的歌词。评分结果出来,她在那一届面试考生中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我想老师们被打动的并不单纯是她的文学禀赋,而是她不愿向生活妥协的倔强姿态,以及对文学的挚爱。我甚至感到,如果不录取她这样的学生,会玷污了教师这一职业的荣誉。  何瑞入学后,我担任了她毕业作
期刊
莱多·伊沃(Ledo Ivo, 1924-2014),世纪巴西诗人、作家,生于巴西东北部的港口城市马塞约,1943年移居里约热内卢,开始了其新闻生涯并参加文学活动。后来他进入巴西大学学习法律,但从未做过律师或法官。1944年他20岁时,便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幻想》,从此崭露头角。此后他笔耕不辍,又推出二十余部诗集,主要有《颂歌选》(1945)、《十四行诗大事件》(1948)、《赞美诗》(1949)、
期刊
一  蔡甸这座小城,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在此出生至长大,考学了,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我开始和继续着我想要的生活。离家久了,他乡即故乡。有时,觉得家乡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细算一下,在蔡甸怀抱里,我竟度过了前后近三十年的时间。人生不长,迈过不惑之年就该接近半辈子了,而“蔡甸”两个字似已融进我的血脉,流淌在我依然未改的乡音里,已然盘踞我有生之年近一大半的光阴。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离开故乡
期刊
单纯爽直的姑娘丁鑫鑫,因为一场“减肥”运动,导致自己性情变得乖戾难测、抑郁烦闷,而且严重破坏了家庭和谐,夫妻之间、人狗之间失去了原有的温馨和信任,家庭失去了烟火味(生活气息),丈夫和宠物狗都很害怕她、躲着她。马小淘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喜剧元素,用跳脱、幽默的话语,串起一个一个生活细节,没有大起大落,在不经意间呈现丁鑫鑫“以减肥的姿态完成了体重的稳步上升”,把喜剧故事讲得凄凉、沉重,让人唏嘘不已。伴随着
期刊
下到底楼亭子间,拨了两通电话,无人接听。雨一直落着,凉风拂来,似有了秋意。独自静坐着,无心上楼,往事遂一一漫上心头。  近年来,给老家每周都打电话,但这一年多,我大多是和母亲说。父亲听力减退了,和他通话吃力。我大声说着,他有时还会听岔。  一次,和父亲说了一半,他突然说,我和你不说了,你和你妈说吧。握着手机,我能感受到他的气恼,他是在气自己不中用吧。我顿时有些伤感。  记得父亲揍过我两次。  幼时
期刊
祖父除了长寿,一百多岁,一生中没有发生过可歌可泣的事情,连来历也是模糊的,没有家谱之类的文字可资查询。我知道祖父的籍贯,在绍兴的一个水乡,阮社一带,但我没去找过,因为去了也没用,我连曾祖父的名讳都不知道。在接续家谱最热闹的这几年也没有阮社方面的人来打听过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曾祖一脉出来讨生活时,身份极其卑微,捕鱼为生,被人忽略了。贫穷总是跟苦难形影相随,这没什么奇怪,但在苦难中依然能活得细水长流,
期刊
有一天夜里,在看厚厚而不好看的稿子,突然觉得饿了。是那种深夜的饿,这种饿未必是身体需要能量或胃部急需食物的填充,而只是到了那一刻,只有食物才能弥补身心一体的虚空感。我跑到厨房,打开冰箱,只发现一罐啤酒,没有其他可方便吃的东西,然后看到了鸡蛋。  我打了三颗鸡蛋,点着火,煎了三颗蛋,然后把那罐啤酒喝了下去。  抬头一看,已经十二点了。心里不免有一点罪恶感,如此深夜吃东西,于身体是不利的,我早知道,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