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设计思路
《变废为宝》是冀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的家乡》主题10的一篇课文。学习本课前一周让二年级学生对自己家一个星期扔垃圾的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并估算一个星期内自己家所扔的垃圾总量是多少,并做相应的记录,然后在上课前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本次活动调查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垃圾的严峻性,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并让学生说与教师介绍相结合的方式,让全班学生认识到垃圾的危害性,并让学生知道减少垃圾量也就是在保护自己生活处的周围环境。在本节课结束之后,让学生观看一些变废为宝的视频,并介绍几种简单的变废为宝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合理分类垃圾的习惯,保护环境。
二、学情分析
小儿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初步认识到应爱护自己的家乡,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初步了解到调查的方法,能够为本次活动奠定基础。同时,在课堂中也具备一定的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可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实践基础。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课时安排
1、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知识目标:让所有学生能够知道哪些废物可变成宝,回收再利用;并了解到垃圾对人们生活、身体所造成的危害,树立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完本课,能够了解到废物的基本处理方法,能够在生活中独自分类处理垃圾,有效提高学生独自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重在培养养成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将处理废弃物的活动落到实处,唤醒学生内心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愛护家乡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让学生明白垃圾的危害性,善于发现身边的废旧材料,可对其合理利用,进而制作出有用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养成分类处理垃圾、变废为宝的习惯,在教学中如何贯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自主保护环境。 3、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用到调查分析法(课前让学生对自己家一个星期所扔的垃圾数量给予估算)、讨论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变废为宝的方法)、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作品)、经验交流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保护环境的策略)
4、课时安排 计划安排2个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第1课时1、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图书、期刊等,或者在网路上下载有关垃圾危害及其回收的资料,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导入新课
师: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是不是感觉到非常熟悉呢?(出示日常生活垃圾图片) 生:是,感觉像我们家周围的垃圾场。
师:那大家还记得我在一星期前向大家布置的调查作业吗?对自己家一个星期内所产生的垃圾进行估算,并做简单的记录,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非常棒,那现在前后左右的学生一起交流一下调查的情况,看看谁家周围的垃圾量最大。
教师在课前导入部分,向全班学生展示生活垃圾图片,一方面对学生视觉给予冲击,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审视,唤起学生内心保护环境的意识。
3、讲授新课 师:大家已经分组交流过了,那现在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自由回答)
生1:我觉得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好多垃圾,已经对日常生活、人们健康造成危害。 生2:应该重视垃圾的处理,保护环境
师:恩,大家总结的非常好,从我们自己的调查可发现,日常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如:食物、废纸、衣服、瓶子、塑料袋等,试想一个家庭就能产生这么多垃圾,那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呢。因此,要变废为宝、合理分类垃圾。
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根据书本上的知识,采用线条将废物与相应的垃圾箱连接起来,并设计一个讨论活动。活动主题主要是探讨如何处理家庭垃圾。向学生提问“生活中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若再利用如何利用,并举例子加以说明”。并向学生展示自己采用垃圾做的物品(如花篮、纸钱包、小卡片自行车等)。最后总结垃圾回收利用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二)第2课时1、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各种工具,主要有胶水、剪刀、彩笔等。根据全班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小组,并选出组长,制定统一的制作作品标准,对学生作品给予评论。
2、讲授新课
在上课前,利用废纸及废瓶子制作小作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作品是采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然后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变废为宝,有没有信心做好”。最后进行活动,活动名称为“变废为宝”,在小组内部组织,由组长带领,指导组内成员如何制作,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全程巡视,观察学生制作方法,并给予指导,由全班学生、教师客观评价哪一小组成员的作品优秀,并给予奖励。
五、教学反思
学习完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在处理日常生活垃圾时,能够合理分类;并利用废材料制作小作品,懂得如何变废为宝,最终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
《变废为宝》是冀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的家乡》主题10的一篇课文。学习本课前一周让二年级学生对自己家一个星期扔垃圾的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并估算一个星期内自己家所扔的垃圾总量是多少,并做相应的记录,然后在上课前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本次活动调查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垃圾的严峻性,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并让学生说与教师介绍相结合的方式,让全班学生认识到垃圾的危害性,并让学生知道减少垃圾量也就是在保护自己生活处的周围环境。在本节课结束之后,让学生观看一些变废为宝的视频,并介绍几种简单的变废为宝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合理分类垃圾的习惯,保护环境。
二、学情分析
小儿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初步认识到应爱护自己的家乡,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初步了解到调查的方法,能够为本次活动奠定基础。同时,在课堂中也具备一定的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可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实践基础。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课时安排
1、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知识目标:让所有学生能够知道哪些废物可变成宝,回收再利用;并了解到垃圾对人们生活、身体所造成的危害,树立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完本课,能够了解到废物的基本处理方法,能够在生活中独自分类处理垃圾,有效提高学生独自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重在培养养成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将处理废弃物的活动落到实处,唤醒学生内心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愛护家乡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让学生明白垃圾的危害性,善于发现身边的废旧材料,可对其合理利用,进而制作出有用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养成分类处理垃圾、变废为宝的习惯,在教学中如何贯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自主保护环境。 3、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用到调查分析法(课前让学生对自己家一个星期所扔的垃圾数量给予估算)、讨论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变废为宝的方法)、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作品)、经验交流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保护环境的策略)
4、课时安排 计划安排2个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第1课时1、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图书、期刊等,或者在网路上下载有关垃圾危害及其回收的资料,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导入新课
师: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是不是感觉到非常熟悉呢?(出示日常生活垃圾图片) 生:是,感觉像我们家周围的垃圾场。
师:那大家还记得我在一星期前向大家布置的调查作业吗?对自己家一个星期内所产生的垃圾进行估算,并做简单的记录,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非常棒,那现在前后左右的学生一起交流一下调查的情况,看看谁家周围的垃圾量最大。
教师在课前导入部分,向全班学生展示生活垃圾图片,一方面对学生视觉给予冲击,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审视,唤起学生内心保护环境的意识。
3、讲授新课 师:大家已经分组交流过了,那现在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自由回答)
生1:我觉得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好多垃圾,已经对日常生活、人们健康造成危害。 生2:应该重视垃圾的处理,保护环境
师:恩,大家总结的非常好,从我们自己的调查可发现,日常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如:食物、废纸、衣服、瓶子、塑料袋等,试想一个家庭就能产生这么多垃圾,那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呢。因此,要变废为宝、合理分类垃圾。
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根据书本上的知识,采用线条将废物与相应的垃圾箱连接起来,并设计一个讨论活动。活动主题主要是探讨如何处理家庭垃圾。向学生提问“生活中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若再利用如何利用,并举例子加以说明”。并向学生展示自己采用垃圾做的物品(如花篮、纸钱包、小卡片自行车等)。最后总结垃圾回收利用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二)第2课时1、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各种工具,主要有胶水、剪刀、彩笔等。根据全班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小组,并选出组长,制定统一的制作作品标准,对学生作品给予评论。
2、讲授新课
在上课前,利用废纸及废瓶子制作小作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作品是采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然后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变废为宝,有没有信心做好”。最后进行活动,活动名称为“变废为宝”,在小组内部组织,由组长带领,指导组内成员如何制作,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全程巡视,观察学生制作方法,并给予指导,由全班学生、教师客观评价哪一小组成员的作品优秀,并给予奖励。
五、教学反思
学习完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在处理日常生活垃圾时,能够合理分类;并利用废材料制作小作品,懂得如何变废为宝,最终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