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与丝绸对话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i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乘坐的第七号车,驶向了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博物馆体验点。万事利大厦很安静,只听得耳边的风呼呼地响。大厦门口有一小块广场,我们都在这里下了车。
  博物馆位于三楼,电梯只有一台,而且不大,一部分等不及电梯的人,便选择了爬楼梯。
  出了楼梯口,一拐就是万事利博物馆的正门。明明暗暗的灯光映照下的丝绸,古老的技艺,珠光宝气,俱在此汇聚一堂。
  进门第一件就是龙袍。气势逼人的明黄色,满身张牙舞爪的蟠龙与波涛、寿山。那是同治帝所穿用的衣袍,是海外重金购回的至宝。龙袍比想象中的薄了许多,如网纱一般,应该是夏衣,但戳纱刺绣绝不马虎,一针一线工整细致。幽暗的灯光亦不能减少它的光彩。
  大捆的金箔、金线、孔雀羽,都摆在玻璃柜子里。还有名贵的南京云锦,亦有展示。“那是真金捶打出来的金箔哦!”讲解员笑眯眯说道。还有用单色绣线“绘制”的轮廓画观音,用针极细,不凑近去仔细瞧,连针眼儿都看不到。
  令我意外的是,博物馆里最多的,不是丝绸织造技艺介绍,而是各类衣袍穿戴和名家刺绣。民国的儿童旗装,遍身绣花,图案之丰富,颜色之艳丽,针脚之细密,压得底布都看不出来了。虽然是百年后的今天,亦不减丝线的柔和光泽。
  博物馆的展品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越到后面,展品的现代设计味就越浓。从传统平面剪裁的旗装到现代立体缝制的修身旗袍,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轮转,在博物馆里不过短短十分钟之瞬。
  在参观人群中,最有趣的便是几个孩子了。他们用手细细抚摸过每一个可以近距离接触的丝织品,从织锦画,到真丝墙纸,到缂丝扇面……他们用指尖,与跨越千年的古老文明悄声细语。“博物馆的墙纸,都是真丝纺织的面料拼贴而成的哦!”讲解员笑着提醒道。“哇!”孩子们听到这句话,惊呼一声,整个人都趴在墙纸上细细摩挲起来了。
  2008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青花瓷”旗袍被安置在一侧。“青花瓷”旗袍的绣花面积并不大,在肩背和裙角有一些大朵蓝色缠枝牡丹,虽然图案不多,但也耗费了绣娘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能绣制完成一件而已。“那真是太耗时了。”我想。
  凑近去细细一看,远远看上去像整片蓝色的牡丹,其实层次分明:绣娘用了极相近的3种蓝色构成了牡丹的一片花瓣儿,再用银丝勾边,简约中暗藏富丽之色,又迎合了青花瓷的蓝色主题。西式立体剪裁设计,修身的腰,鱼尾般展开的、阔大的扇形裙角,若是穿在人身上,婀娜行进,裙摆瀑布般拖拽及地,大朵牡丹在裙褶间若隐若现,定然美不胜收。
  博物馆的尽头,摆放着万事利创始人沈爱琴的大幅绣像。她背着手,远远眺望着对岸——前方是黄河滚滚东流,飞花溅玉间,她一派安祥之色。前路在何方,想必她已胸有成竹了吧。
其他文献
立夏的第五天。  田间:蓑衣,笠帽,一个人,一头牛。  这一幕,就好像是从唐诗宋词里走出来的。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在五联,牛已越来越少。我问父亲,这次能否雇到犁田佬,为我们的大田翻耕。父亲说,有点难。我们整个的千人大村,如今只剩了三头还是四头牛。我们这片田畈,距犁田佬的家有些远,足有三里地。只我们家一丘田用牛来耕,他得挑着犁、耙、耖几百斤重的
期刊
杭州柳浦渡坐落在钱塘江畔,上有白塔。自古以来,大江东去,塔影阡陌,风帆点点,渔人撒网捕鱼。晨曦中,小船在波浪里时隐时现,滩边牛羊悠然,牧童短笛,白塔与六和塔遥相对峙,构成了江上一幅最美的图画。  白塔为杭州最古老的佛塔之一,建于吴越王钱俶时期(929—988年),因宝塔采用纯白石材故名,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古代,我国南北运输主要依赖水运,钱塘江上舟楫如棱,有运货、有打鱼、有官员赴任的、赶考的读书人
期刊
我父母都是绍兴人,我从小则是在杭州的郊区生活的,要我写年俗,很有可能是杭州和绍兴混搭的,好在以前有句话叫杭州萝卜绍兴种,反正从大处说,无论绍兴还是杭州都可算是江南地域。而我的少年时代,物质生活还相当贫乏,我理解的年俗,大约就是农业社会里年年重复代代相传的那一部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吃,二是信仰和禁忌,这是两个最大的问题。  我十八岁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算是跟年俗有了一点关系。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
期刊
孝子坊,又名周孝子弄。南起清波街西段,北至河坊街的西段,与荷花池头相对,长约一百六十米,宽约三米,是一条沥青铺面的小巷。这条巷以孝子命名。那这位孝子是谁呢?  孝子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孙子周之官,他避金兵而南迁杭州至此居住。《杭郡诗辑》载:南逃至杭州,家产全无,仅保留元祖公像,在艰难之时,仍以祖像为重,虽多污渍痕迹,依稀可辨“宋玺及董元宰题字”。  周之官,字待圣,兄弟五人,皆友爱,住在一起不分家
期刊
郁达夫,这位杭州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杰出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名望和地位,人人皆知、无容置喙。  郁达夫抗战胜利后不久死于南洋苏门答腊,这也广为人知。但是,郁达夫究竟如何死,死因是什么?曾经一度是个谜。日本一些右翼分子,绝口否认郁达夫是死于日本人之手。国内在左倾思潮泛滥时,也对郁达夫在南洋最后的岁月有过不同的评论。  其实,早在1946年,周恩来获悉郁达夫在苏门答腊殉
期刊
烧煮米饭时,火太大或者焖制的时间长了一些,便会在锅底上产生一层焦饭,俗称“锅巴”。锅巴本是做饭的副产品,是无意之中产生的,但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国烹饪,却用这层锅底的焦饭,做出了鲜美爽口的锅巴菜、香美诱人的锅巴点心、香醇可口的锅巴茶。  说起食用锅巴,在我国己经有悠久历史。据《世说新语》一书记载,离现在一千五六百年前的晋代,国人已将锅巴当作美食。后人们动脑筋以锅巴入菜,做出了“番茄虾仁锅巴”这道独具
期刊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多次到过浙江,到过杭州,在他的日记体游记中就有详细记载,但他到过富阳万市却很少有人知道。因为富阳万市旧属古老的南新县,该县早已不复存在,所以这一历史故事鲜为人知。  根据《徐霞客游记》的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大旅行家徐霞客从家乡江阴启程,道经无锡、苏州、昆山、青浦、嘉善、乌镇,而达杭州。登宝石山,访岳王祠、朝灵隐、上天竺,饱览了杭城的湖光山色。  十月初,徐
期刊
一边是老城千年的根基,一边是现代化的宿命,这如同白发与少年,是事物相悖的两面。没在老城区生活的人,不会知道老城的困境,但也不能真正体味老城的韵味和精妙。  掀开上城区古老的外衣,我们确能看到一颗时尚蓬勃的内心,这座老城区不但没有被现代化的潮水拍打得措手不及,而是逆流而上、勇立潮头。她宣告,在创意创新的时代,老城的新生还有无限可能。  老城困局  每天早晨,87岁的柴爱民老人(化名)总是在一阵鸟叫声
期刊
作者:鹤矾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简介:阳光娃娃小晴天系列,是一套关于友谊、爱和思考的成长读本。聪明淘气的小晴天、小夏雨、柯淘淘三个小伙伴在充满幻想的世界里冒险,在挫折中成长,在困境中凝结友谊。来自遥远的太明系的古得曼人,正悄悄地开展一项绝密的古得曼计划;三个傻里傻气的小伙伴,是他们计划中的一个部分……  初识浙江省文学志愿者中心秘书长鹤矾老师,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异常沉静。可一旦进入她编织的童
期刊
随着温度升高,家里的厨余垃圾味道越来越重,一包包冬衣也无处安放,怎么办?“果皮、蔬菜统统有了好去处”,“志愿者姐姐你看,我用玩具熊换了一个芭比娃娃”……这是湖墅街道阳光志愿服务队举办的“共建清水美丽家园”垃圾减量环保活动现场。活动现场,还有一些志愿者将已经制作完成的环保酵素免费赠送给居民,让他们感受到酵素的功效,让家里的厨余垃圾能够变废为宝,切切实实减少垃圾量。而闲置物品交换环节受到了小朋友的欢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