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对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民间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作用逐渐受到众多幼儿教师的关注。本文拟对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方法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语言教育;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0-146
一、在幼儿语言教育中运用民间童谣的意义
首先,童谣源自民间,是一种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民间文学样式。而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锻炼幼儿的发音能力。幼儿年龄较小,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尤其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发音能力往往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而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童谣正是训练幼儿发音的良好素材。比如《太阳公公永不老》这首童谣中很多字都押“ao”这个韵,
幼儿通过反复诵读童谣,逐渐就会熟练掌握“ao”的发音。其次,民间童谣能够寓教于乐,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众所周知,很多民间童谣都是伴随着群体性的游戏共同流传下来的,幼儿可以在学习童谣、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比如《丢手绢》既是一首童谣,也是一种传统的游戏活动。幼儿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幼儿一边唱着童谣一边进行“丢手绢”的游戏,通过游戏增进幼儿之间的了解,也给幼儿创造展现自己的舞台。另一方面,童谣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词汇,学习童谣有利于幼儿的词汇积累。一般而言,童谣篇幅较短,且多为短句,但童谣中往往包含着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如《长城长》这首歌谣中就同时包含着许多常见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学习童谣能够帮助幼儿积累词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民间童谣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1.选择贴近生活、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谣进行教学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其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处于初始阶段,因此,老师在原则童谣进行教学时,首先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童谣,便于幼儿对童谣内容的理解;其次要尽量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谣,让幼儿不仅能通过学习童谣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通过学习童谣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比如《爱惜粮食》这首童谣描绘的就是从幼儿很熟悉的吃饭场景,贴近幼儿的生活状态,并通过歌谣的形式教育幼儿“盛饭要小心,吃饭要细心。不要乱抛洒,脚踩更不行”让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又如《劳动歌》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出发,教育幼儿要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这些童谣都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2.运用游戏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游戏活动是幼儿进行学习、尝试与外界联系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玩耍本身也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处在3~6岁之间,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都尚未养成。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即使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学习,幼儿也会非常容易紧张或感到疲倦,对活动的参与度会快速下降,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如果将游戏化教学运用到语言活动中,则会给幼儿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参加到活动里来。因此,老师在利用民间童谣进行语言活动时,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童谣《小白兔》时可以让幼儿模仿小白兔的样子,配合肢体动作,边说边跳,让幼儿活动起来。
3.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争取家长的支持
在幼儿语言活动中利用民间童谣进行教学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教学水平,同时,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参与其中。首先,民间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要想充分发挥其在语言活动中的作用,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尤其是民间文学)、语言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民间童谣进行语言活动时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还需要做好观察监督工作,对活动中存在困难的幼儿要进行及时引导,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不感兴趣而不想参加活动,老师也要及时了解幼儿的想法,帮助他们调整态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还需要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促进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毕竟幼儿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庭中进行活动,而民间童谣都具有口头文学的特点,很多童谣在有专人进行搜集整理之前都是依靠口耳相传才得以流传下来的,因此,幼儿家长作为长辈,很可能是珍贵的童谣资源库。同时,幼儿园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更好地与幼儿交流,充分发挥民间童谣的育人作用。
结语:
总之,民间童谣具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重要特点,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教学资源。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民间童谣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相华. 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方法[J]. 学周刊,2020(04):180
[2] 单洪艳. 贴近童心,快乐教育——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61+163.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语言教育;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0-146
一、在幼儿语言教育中运用民间童谣的意义
首先,童谣源自民间,是一种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民间文学样式。而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锻炼幼儿的发音能力。幼儿年龄较小,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尤其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发音能力往往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而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童谣正是训练幼儿发音的良好素材。比如《太阳公公永不老》这首童谣中很多字都押“ao”这个韵,
幼儿通过反复诵读童谣,逐渐就会熟练掌握“ao”的发音。其次,民间童谣能够寓教于乐,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众所周知,很多民间童谣都是伴随着群体性的游戏共同流传下来的,幼儿可以在学习童谣、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比如《丢手绢》既是一首童谣,也是一种传统的游戏活动。幼儿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幼儿一边唱着童谣一边进行“丢手绢”的游戏,通过游戏增进幼儿之间的了解,也给幼儿创造展现自己的舞台。另一方面,童谣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词汇,学习童谣有利于幼儿的词汇积累。一般而言,童谣篇幅较短,且多为短句,但童谣中往往包含着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如《长城长》这首歌谣中就同时包含着许多常见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学习童谣能够帮助幼儿积累词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民间童谣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1.选择贴近生活、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谣进行教学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其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处于初始阶段,因此,老师在原则童谣进行教学时,首先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童谣,便于幼儿对童谣内容的理解;其次要尽量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谣,让幼儿不仅能通过学习童谣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通过学习童谣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比如《爱惜粮食》这首童谣描绘的就是从幼儿很熟悉的吃饭场景,贴近幼儿的生活状态,并通过歌谣的形式教育幼儿“盛饭要小心,吃饭要细心。不要乱抛洒,脚踩更不行”让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又如《劳动歌》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出发,教育幼儿要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这些童谣都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2.运用游戏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游戏活动是幼儿进行学习、尝试与外界联系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玩耍本身也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处在3~6岁之间,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都尚未养成。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即使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学习,幼儿也会非常容易紧张或感到疲倦,对活动的参与度会快速下降,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如果将游戏化教学运用到语言活动中,则会给幼儿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参加到活动里来。因此,老师在利用民间童谣进行语言活动时,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童谣《小白兔》时可以让幼儿模仿小白兔的样子,配合肢体动作,边说边跳,让幼儿活动起来。
3.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争取家长的支持
在幼儿语言活动中利用民间童谣进行教学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教学水平,同时,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参与其中。首先,民间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要想充分发挥其在语言活动中的作用,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尤其是民间文学)、语言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民间童谣进行语言活动时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还需要做好观察监督工作,对活动中存在困难的幼儿要进行及时引导,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不感兴趣而不想参加活动,老师也要及时了解幼儿的想法,帮助他们调整态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还需要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促进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毕竟幼儿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庭中进行活动,而民间童谣都具有口头文学的特点,很多童谣在有专人进行搜集整理之前都是依靠口耳相传才得以流传下来的,因此,幼儿家长作为长辈,很可能是珍贵的童谣资源库。同时,幼儿园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更好地与幼儿交流,充分发挥民间童谣的育人作用。
结语:
总之,民间童谣具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重要特点,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教学资源。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民间童谣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相华. 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方法[J]. 学周刊,2020(04):180
[2] 单洪艳. 贴近童心,快乐教育——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