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腻中年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腻中年”一词是网络流行语,源自2017年冯唐的一篇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其中油腻的意思是一些让人看着讨厌不招人喜欢的特质。油腻中年是形容那些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没有真正的才学和能力又喜欢吹嘘的中年人。
  原则上说,我是同意冯唐对具备以上特质的中年人“油腻”的定义的,但时下对“油腻”的过分解读,大有“娱乐化”“泛化”的趋势,而缺少了严肃的反思和自省。各位且看:“中年男人不油腻准则———少说、多笑、勤买单。”“幼年欠揍,青年恶臭,中年油腻,老年鸡贼。———生而为人”……
  油腻中年的关键词是中年,为啥不说少年、青年、老年,而偏偏要说油腻中年呢?我以为少年“萌动”、青年“懵懂”、老年“出世”,都谈不上油腻,而中年恰恰是“天塌下来我顶着”的阶段,是最能做文章和最容易被做文章的群体。笔者已过不惑之年,油腻与否自是见仁见智的事,却能深谙其道,故冒被拍砖的风险,小析一二,以示读者。
  之所以说对“油腻”进行过分解读,渐趋“娱乐化”“泛化”,是基于人性角度出发的。中年是人生中“鸭梨山大”的阶段:不管是从时间上、体力上,还是荷尔蒙分泌上,都不如年轻人,但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却牢牢地拴住他们必须比年轻人更耐扛。当下中国社会的中年人是“三明治一代”,无论人生阶段还是时代特征,都典型地陷入了这种夹层状态之中。他们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夹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夹在上司和下属之间,夹在都市与乡村之间,夹在自己与自己的挣扎之间,像极了一块三明治。他们站在分水岭上,静观老少两条河左右奔流,一方面羡慕朝气蓬勃的风景,一方面又担心越来越力不从心被冲走。真正的中年人是不谈中年危机的,对油腻更是嗤之以鼻。他们把自己藏起来,不示弱,也不逞强,他们很少谈论自己。中年就要隐忍,减少存在感,既不张牙舞爪地跟年轻人抢功名,也不死乞白赖地跟老年人抢尊重,只忍辱负重地一个字———“扛”。
  中年本来是挺好的一锅汤,被少数的“油腻者”给腥了。如果给“油腻者”一个台阶的话,不妨这样解读。油,是其类人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手段,圆滑世故外人倒也无权评头论足,各人自扫门前雪,你管呢?腻,就是度的层面了,过了,过犹不及。这也就是让人看着讨厌不招人喜欢的地方。浓情生痴,浓利生贪,浓名生嗔,浓油生腻是也。自然是林子大什么鸟都有,但“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油腻者”还是很容易被稀释在和谐的社会中,所以劝君不要轻易给人贴“油腻”的标签,也不要没事用“油腻”来自嘲,假话说多了,怕是要真。
  “油腻者”的悲情不在于面子(油腔滑调,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而在于里子(没有真正的才学和能力又喜欢吹嘘),里子就是其类人普遍不具有反脆弱性,没有能力在不确定性中获益。不懂得古印度谚语:“人应该把中年以后的岁月全部用来自觉和思索,以便找寻自我最深处的芳香。”突然想起倪匡40岁那年给自己撰写的寿联,貌似可以解释一下“油腻中年”的状态———“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
  时下又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将油腻中年,喊成了过街的老鼠,成为各类鄙视链中的一环。我以为这样也不好,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只有一些修养不全的人,才会热衷于用鄙视别人来抬高自己,用看不起周围来看得起自己。当然了,我不是老中医,也开不出什么药方,我只是觉得如果能刻意修持和塑造一下自己的内省气质,懂得了什么是体面,就能远离油腻。
  记得某次采访著名电影导演侯孝贤,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你从来不拍中老年人?”
  侯孝贤说:“我喜欢年轻人,喜欢他们的活力。我知道中年的那些事,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激励我,没劲儿。”
  “这劲儿是什么?”
  “这个劲儿就是生命的本质———活着就要不死心,就要做一些事。”
  侯导回答得真好,中年的那些事没法激励他,怕是他参透了中年的那些“油膩事”,“他们”活着,却脱离生命的本质,没有做一些正经事,反而还吹吹呼呼。
  具备篇首特质的中年人确实有些油腻,如果仅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倒也罢了,吹吹呼呼就影响别人了。大学时班长经常溜达出一句带有唐山味的名言:“吃点喝点没啥,装X可不行啊!”
  油腻不油腻的,咱且行且珍惜,行不?!
其他文献
无论古今,契约精神都是一种稀有品质,因稀有,故被人們赞美。《史记》中便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说,可见重诺守信的珍贵。  远古的人们信守承诺,但后来对承诺的信守,却常常遭人耻笑。公元前七世纪,宋襄公“盂地会盟”被活捉、“泓水之战”被打败,因而让人骂为蠢货,视为傻帽,但他坚守的,却恰恰是最宝贵的承诺。  “盂地会盟”被捉,是因为与楚王有约,赴“乘车之会”,非“兵车之会”;“泓水之战”让楚军完
期刊
安徽淮南凤台某校因公开销毁学生带入校园的手机而引起网上热议:律师、老师、学生、家长,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据校方所云:销毁之举是与家长签了协议的,其初衷是“为了学生好”,且是在久治无效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云云。  笔者亦聊抒己见,以为不应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一味禁堵,“销毁手机”不可取。无效管理不应成為“销毁”的理由,正恰相反,是反思、考验我们教育耐心与管理艺术的契机。  “销毁手机”的理由自然是很
期刊
那天,我们原营部退役多年的部分战友聚到了一起,中午酒过三巡后,一个“新兵蛋子”给大家都很尊敬的老教导员端酒,说:“老李,我敬你一杯。”教导员听后一愣,继而有点尴尬地说:“是的,老李,老李。”随后喝了那杯酒。  教导员姓李,喊他“老李”按说不错,但他何以会一愣、而众人也感到有点“那个”呢?释疑前先讲一个叶剑英元帅的故事。因事涉方鼎英,故需介绍一下。方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早年曾任黄埔军校教育总长
期刊
成年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实则古已有之,并非新鲜事物。那些心不在焉、敷衍塞责的“假装在学”,本质上折射的是一种厌学症。  话说“厌学”这东西,至少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学记》称:“今之教者,呻其占半,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该文罗列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現象: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让学生朗读,朗读的课程往往占了教学一半以上的时间,讲解的时
期刊
在心灵鸡汤泛滥之今日,看微信或上网,就会有大量的养生、健康、励志之类的文字充塞你的眼球,教训也、指导也、说教也……总之,你如果照作者的意思做,就会长命三千岁,或出人头地,成为当今牛人之一。  我之人生三境界,既非此类心灵鸡汤,也非马斯洛的人生三种逐次的需求,而是我奉行了多年的宗旨,乃我人生快乐、心理平衡之根本。  我之人生三境界,乃时时并存于心。因时时并存于心,故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
期刊
运输队的枣红马积极实干,工作出色,在全队盖了帽。驮货,同伴们驮80斤,他驮120斤。拉车,同伴们拉1000斤,他拉1500斤。  枣红马有个业余爱好,喜欢跑步,一有空就练,从不间断,并且荣获过马类运动会金牌。  尽管枣红马工作是一流的,颁奖评优却从来没有他的份儿。众口一词,说他不务正业,工作不安心,并且都拿他的金牌说事,金牌成了枣红马懈怠工作的证据和把柄。  季季如此,年年如此,枣红马终于忍不住了
期刊
几十年前批孔,说孔子及弟子完全是一群不懂农事,五谷不分的蠢才。这实际是借古喻今批现代知识分子。  批孔者常举两个孔子的故事做证据。一是《论语·子路》里的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以此证明孔子是个不懂种粮种菜且歧视劳动的人。二是《论语·微子》记,孔子的学生子路遇到荷蓧丈人,问见到孔子没有,荷蓧丈人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当年流行的解释是
期刊
任人唯贤,不论贵贱、远近与亲疏,这当是墨家的主张,与儒家之“亲亲”有别,《墨子》称之为“尚贤”。儒家既然“亲亲”,难免亲疏有别。如果以亲疏划分,李世民麾下的文武大臣,可以分为诸多层次:有隋朝旧臣,有李密瓦岗寨的旧部,有隐太子李建成的旧部,当然也有他秦王府的旧部。诸多史实可以证明,李世民是任人唯贤的,不搞亲疏有别,他是搞“五湖四海”的。在这一点上,他取墨而舍儒。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人事问题上面
期刊
有次参加某个活动,一个生意场上的中年女士因为晚到坐我一旁,朝我做了一个抱歉的表情,然后我们有了简单的交流并互换了名片。她称我老师,我却不知如何回称她。  眼下在工作和社交场合,有职位的都称职位,而没职位或职位较低的则按年龄和性别称呼,如先生、小姐。她属于后者,但称小姐显然与年龄不符;而太太,中国人又没有这样的习惯;女士则是书面用语,不适合放在口语;小妹更不是这种场合和关系所能用的。  很早之前,称
期刊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楚辞·卜居》,指人或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君”也好,“莽汉”也罢,概莫能外。  譬如: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可谓“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桃园三结义”闪亮登场后,通篇都讲他善待下属、有情有义、“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即使作战失利撤退时,也不忘“携民渡江”等故事,都成为千古美谈。可在关羽和张飞遇害后,刘备却因仇恨失去理智,忘了虎视眈眈的曹魏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