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隐含着深刻的伦理意义。书中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来的怪物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恶魔,相反,他心地纯真,与人为善,极富爱心和同情心,如同卢梭笔下的“高尚野蛮人”,但这个人物却堕落成为了一个杀人恶魔。究其原因是怪物生活中爱的缺乏,同时也是因为文明对怪物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伦理学角度揭示了怪物堕落的原因。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高尚野蛮人 堕落 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国19世纪女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
1851)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自问世以来,因其包含的政治、社会主题及其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而受到评论界的注意。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70年代至80年代,女权主义批评使该书成为批评热点。进入21世纪,文化研究、“酷儿理论”研究等使该书历久弥新。但是在中国,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该作品除作为哥特小说或科幻小说以外的文学价值,少数批评家开始将文学批评理论应用其中。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热衷生命起源研究的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利用死尸制造科学怪人的故事。弗兰肯斯坦在怪物诞生的一刻就抛弃了他。出于报复心理, 怪物直接或间接杀害了弗兰肯斯坦身边的亲友。这一系列的谋杀导致弗兰肯斯坦和他所制造的怪物的最终毁灭。在小说中,由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来的怪物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恶魔,相反,他是极富爱心和同情心的。他可比拟卢梭笔下常被人们称为“高尚野蛮人”的原始人。但是因为缺少爱,又成长于一个充满了歧视的环境,在接触人类文明后又无人给予正确引导,只能接受文明的负面影响,这个“高尚野蛮人”逐步堕落成为一个杀人恶魔。探究怪物蜕变的原因可以揭示书中隐含的伦理思考。
怪物堕落首先是因为他被剥夺了本应享有的爱的权利和受人尊重的权利。美国哲学家弗兰克纳(W·K·Frankena)说:“德性是品质或品格,它们都不是天生的,都只有通过教育和实践或感化才能得到”。因此,要形成一个有道德的性格,既需要一种天赋的向善心,又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怪物却生活在一个即没有爱又对他充满歧视的环境里,他的堕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人人为之渴望而追求的。父母之爱是儿童身体发育和健康人格所需要的。美国心理学家悉尼·乔拉德(Sydney Gerald)认为“要是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爱,他长大后可能成为一个精神变态者,他就不能主动地去爱”。卢梭认为:“一个人的行恶是源于母亲的失责”,“其他任何一种罪恶都是紧随这一首恶。”同样重要的还有来自异性的爱,因为“它能安抚心灵,给人以活力,并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然而怪物不但没享有父母之爱,也被剥夺了异性之爱。
怪物的生命是弗兰肯斯坦赋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弗兰肯斯坦就是怪物的父母,只不过他是一名失败的父母。从怪物有生命那一刻开始,他不但没有给予怪物母亲般爱的拥抱,还在看到怪物畸形的外表后,立刻怀着恐惧和憎恶从他身边逃走。一般父母会将自己的初生儿看作小天使,而弗兰肯斯坦则将他的“儿子”视为洪水猛兽,是“恶魔”、“痛苦的怪物”,是“魔鬼般的死尸”,认为“一个复活了的木乃伊也不可能比这个可怜虫更加丑陋可怕”。于是他逃走了,也逃避了他作为怪物的创造者本应承担的责任。而怪物之所以被弃,在于弗兰肯斯坦创造他是为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他不过是弗兰肯斯坦追求个人成功的副产品。弗兰肯斯坦不曾将对他的责任纳入考虑之内,当然不会像父母般给予他关爱。得不到父爱的怪物希望能得到一个异性伴侣,因为他认为“他的罪恶是(他)孤独的结果”。他曾在费力克斯身上见证过爱情的力量,因此他相信有了伴侣以后,他会弃恶从善。但这一合理的要求最终也遭到弗兰肯斯坦的拒绝,只因他想象中存在的危险。怪物为他所得不到的人性生活悲痛欲绝,正是爱的极度匮乏,以及对这个充斥了罪恶、冷漠与残酷的世界的极度敏感,才造成了怪物——这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的巨大的精神打击,以及他无法超越和解脱的痛苦。对正常人性生活的爱,导致了他绝不饶恕的非理性的极端——疯狂杀戮。
怪物失去了爱,步入社会后又倍受歧视,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卢梭在《论不平等的起源》中将人类的不公平分为两类:一种是自然的生理的,是源于诸如年龄、健康、体力、脑力等生理因素;而另一种则是人为的,是源于社会传统习俗,因而是不自然的。诚然怪物的外表是丑陋的,而人们因此就断定他是邪恶的,是危险的而孤立他、逃避他甚至攻击他,显然是一种社会歧视,是一种不公平现象。怪物深受这种极不自然的社会歧视迫害。尽管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怪物仍坚定地寻找人类的爱和理解,并以实际行动试图换取社会承认。为减轻德·拉赛一家人的劳动,他就在夜间去给他们砍柴;为使他们能少挨饿,他就不再偷窃他们的食物,转而在树林里采集果子和可食的根块果腹。在他遭到所有人排斥时,他仍冒着生命的危险救起了差点溺死的姑娘。即便是对他的头号敌人——弗兰肯斯坦,他也仍心怀仁慈,在他向弗兰肯斯坦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还考虑到弗兰肯斯坦“纤弱敏感的体质受不住(雪崖)的气候”。但看到他的人无不因恐惧、憎恶或晕倒或逃离或攻击他而无视怪物向善的种种努力。他遇上的第一个人类牧羊人大声尖叫着逃离了他;进入村庄后,孩子们尖叫,妇女晕倒,其他村民或逃跑或攻击他;被他视为“保护者”且深受其恩惠的德·拉赛一家人看到他时也是魂飞魄散的惊慌和恐惧,并以费力克斯的狠狠揍打告终;而情人被救的乡巴佬则用枪来回报他们的救命恩人。无论人们是哪种反应,都因为人们将他的丑陋外表与邪恶等同,于是怪物被人类社会驱逐了,成为了一个被孤立的人。这种歧视在人类社会中是如此普遍,以至于连未经世事的小威廉·弗兰肯斯坦都视他为“吃人的妖怪”并喊道“要去告诉爸爸”。“爸爸”无疑象征着一种权威,说明了在人类社会中将丑陋与邪恶相联系的普遍性。在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歧视的压力下,没有选择的怪物最终真变成了杀人恶魔。通过怪物的遭遇,作者揭示了人们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方式看待世界的道德后果,并警告人们:当我们将未知事物贴上恶的标签时,我们其实正在创造恶。
促使怪物堕落的第二个因素则是他进入社会后,受到人类社会文明的负面影响。卢梭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道德对立。卢梭认为,人的堕落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引起的。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意别人的看法,产生了比较之心,由此人性中积极的自爱转变为消极的自尊,种种恶行也因此产生。文明对怪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德·拉赛一家人的影响、语言的习得及代表人类社会的四本书的作用。
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德·拉赛一家人对怪物的蜕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他们接触前,他是一位“高尚野蛮人”,离开他们后,他就堕落成为一名杀人恶魔。德·拉赛一家人对怪物的消极影响是使他产生比较之心并形成自尊,然后又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怪物因此而诉诸暴力。从一开始,怪物便被德·拉赛一家人身上代表文明的东西所吸引,这些东西是他所没有的。他是孤独的,而他们互相陪伴;他无家可归,而他们有房子,有火可供暖,还有可口的食物和衣服;此外他们有着和他截然不同的优雅的外表,如果说他的外表是属于野蛮人的,那他们的就是属于进化后的人类的外貌;于是他渴望成为其中一员。随着与他们的接触,怪物离最初的原始状态越来越远,逐渐社会化,于是他开始接受他们的观点,并将自己与他们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后的后果是:怪物产生了自卑心理,并断定自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怪物”。而此时,有了社会性的怪物承认自我价值,有了自尊心。在他看来,被德·拉赛一家人接受则是他价值和自尊的实现。为此,他想了种种计划,并做了种种努力,如学习人类语言。不幸的是,他的计划以被德·拉赛一家人嫌弃和攻击告终。正如怪物自己意识到的那样:被德·拉赛一家人拒绝预示了他永远都不会被人类社会接受,而只会被驱逐。这个认识深深地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他渴望报复,并“向人类提出永恒的宣战,尤其是那个创造了(他)的人……”
语言的习得则使得怪物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被驱逐的处境。在他看来,人类语言是种“上帝般的科学”并具有神奇的力量,它也是他融入人类社会的关键,因为它将弥补他丑陋外形带来的不足。学会了人类语言的怪物是口才非凡的,他的口才不但打动了双明失明的老德·拉赛,也打动了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承认:“他的话对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效果。我同情他。”但这份让怪物引以为豪的口才与其说帮助了他不如说是毁灭了他,因为人类对他畸形外表的歧视超过了他的口才力量,当他的口才再不能起作用时,他的自尊再次遭受打击。语言的习得也使他获知自己那“令人恶心”而且“被诅咒的来历”,认识到他的外表在人类眼中是丑陋的,他也终将因此而被排斥。学会语言不仅无助于他被人类社会接受,反而更突显了他的处境。
四本代表人类社会的书的负面作用在于它们加速了怪物的堕落。在怪物学会了语言后,作者安排怪物接触了四本书:伏尔奈的《帝国的废墟》、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以及弥尔顿的《失乐园》。这四本书让怪物掌握了使一个人成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因素,也让他了解了关于人类社会的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四本书结束了他在人类社会的自我教育,但结果却使他加速跌入堕落的深渊。他将四本书全部当作人类的真实历史来学习,并将所了解的内容与自身的情况进行比较,由此产生一系列负面的情感。《帝国的废墟》使他了解了人性的复杂:善时可比上帝,恶时不如最低贱的小虫;社会制度又是如此不公,等级森严、贫富悬殊,以他的情况只能成为人类社会的局外人;《名人传》告诉他过去的高尚的英雄们的故事,这与他的现实经历形成强烈对比;《少年维特的烦恼》告诉他也可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便是以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失乐园》提供机会让他自比亚当和撒旦,并认为他也有权利进行反抗和报复。
这样,代表人类文明的三股力量——德·拉赛一家人、人类语言及代表人类社会的四本书的共同作用,将怪物从一个充满自爱心和同情心的“高尚野蛮人”一步步推向堕落的深渊。正如卢梭所言:“上帝造就美好的一切;人类插手了,于是一切都成了邪恶。”从被创造到进入人类社会并与人类社会文明接触,怪物成长的每一步都受到消极的因素的影响,这些消极因素像看不见的手将他一步步推向堕落的深渊,于是,“高尚野蛮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杀人恶魔。从怪物的堕落我们可以看出书中包含的伦理意义。
参考文献:
[1] Rousseau,Jean Jacques.Emile or Education.London:J.M.Dent&Sons LTD,1950.
[2] Rousseau,Jean Jacques.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Beijing:ChengCheng Books LTD,1984.
[3] Smith,Adam.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 [美]弗兰克·梯利,何意译:《伦理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5] [美]威廉·弗兰克纳,关键译:《伦理学》,三联书店,1987年。
[6] [英]玛丽·雪莱,罗今、丽抒译:《人造人的故事》,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
[7] [美]悉尼·乔拉德,刘劲译:《健康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观》,华夏出版社,1990年。
作者简介:
陈雪姐,女,1975—,福建南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
郭清泉,男,1977—,吉林长春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高尚野蛮人 堕落 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国19世纪女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
1851)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自问世以来,因其包含的政治、社会主题及其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而受到评论界的注意。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70年代至80年代,女权主义批评使该书成为批评热点。进入21世纪,文化研究、“酷儿理论”研究等使该书历久弥新。但是在中国,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该作品除作为哥特小说或科幻小说以外的文学价值,少数批评家开始将文学批评理论应用其中。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热衷生命起源研究的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利用死尸制造科学怪人的故事。弗兰肯斯坦在怪物诞生的一刻就抛弃了他。出于报复心理, 怪物直接或间接杀害了弗兰肯斯坦身边的亲友。这一系列的谋杀导致弗兰肯斯坦和他所制造的怪物的最终毁灭。在小说中,由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来的怪物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恶魔,相反,他是极富爱心和同情心的。他可比拟卢梭笔下常被人们称为“高尚野蛮人”的原始人。但是因为缺少爱,又成长于一个充满了歧视的环境,在接触人类文明后又无人给予正确引导,只能接受文明的负面影响,这个“高尚野蛮人”逐步堕落成为一个杀人恶魔。探究怪物蜕变的原因可以揭示书中隐含的伦理思考。
怪物堕落首先是因为他被剥夺了本应享有的爱的权利和受人尊重的权利。美国哲学家弗兰克纳(W·K·Frankena)说:“德性是品质或品格,它们都不是天生的,都只有通过教育和实践或感化才能得到”。因此,要形成一个有道德的性格,既需要一种天赋的向善心,又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怪物却生活在一个即没有爱又对他充满歧视的环境里,他的堕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人人为之渴望而追求的。父母之爱是儿童身体发育和健康人格所需要的。美国心理学家悉尼·乔拉德(Sydney Gerald)认为“要是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爱,他长大后可能成为一个精神变态者,他就不能主动地去爱”。卢梭认为:“一个人的行恶是源于母亲的失责”,“其他任何一种罪恶都是紧随这一首恶。”同样重要的还有来自异性的爱,因为“它能安抚心灵,给人以活力,并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然而怪物不但没享有父母之爱,也被剥夺了异性之爱。
怪物的生命是弗兰肯斯坦赋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弗兰肯斯坦就是怪物的父母,只不过他是一名失败的父母。从怪物有生命那一刻开始,他不但没有给予怪物母亲般爱的拥抱,还在看到怪物畸形的外表后,立刻怀着恐惧和憎恶从他身边逃走。一般父母会将自己的初生儿看作小天使,而弗兰肯斯坦则将他的“儿子”视为洪水猛兽,是“恶魔”、“痛苦的怪物”,是“魔鬼般的死尸”,认为“一个复活了的木乃伊也不可能比这个可怜虫更加丑陋可怕”。于是他逃走了,也逃避了他作为怪物的创造者本应承担的责任。而怪物之所以被弃,在于弗兰肯斯坦创造他是为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他不过是弗兰肯斯坦追求个人成功的副产品。弗兰肯斯坦不曾将对他的责任纳入考虑之内,当然不会像父母般给予他关爱。得不到父爱的怪物希望能得到一个异性伴侣,因为他认为“他的罪恶是(他)孤独的结果”。他曾在费力克斯身上见证过爱情的力量,因此他相信有了伴侣以后,他会弃恶从善。但这一合理的要求最终也遭到弗兰肯斯坦的拒绝,只因他想象中存在的危险。怪物为他所得不到的人性生活悲痛欲绝,正是爱的极度匮乏,以及对这个充斥了罪恶、冷漠与残酷的世界的极度敏感,才造成了怪物——这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的巨大的精神打击,以及他无法超越和解脱的痛苦。对正常人性生活的爱,导致了他绝不饶恕的非理性的极端——疯狂杀戮。
怪物失去了爱,步入社会后又倍受歧视,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卢梭在《论不平等的起源》中将人类的不公平分为两类:一种是自然的生理的,是源于诸如年龄、健康、体力、脑力等生理因素;而另一种则是人为的,是源于社会传统习俗,因而是不自然的。诚然怪物的外表是丑陋的,而人们因此就断定他是邪恶的,是危险的而孤立他、逃避他甚至攻击他,显然是一种社会歧视,是一种不公平现象。怪物深受这种极不自然的社会歧视迫害。尽管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怪物仍坚定地寻找人类的爱和理解,并以实际行动试图换取社会承认。为减轻德·拉赛一家人的劳动,他就在夜间去给他们砍柴;为使他们能少挨饿,他就不再偷窃他们的食物,转而在树林里采集果子和可食的根块果腹。在他遭到所有人排斥时,他仍冒着生命的危险救起了差点溺死的姑娘。即便是对他的头号敌人——弗兰肯斯坦,他也仍心怀仁慈,在他向弗兰肯斯坦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还考虑到弗兰肯斯坦“纤弱敏感的体质受不住(雪崖)的气候”。但看到他的人无不因恐惧、憎恶或晕倒或逃离或攻击他而无视怪物向善的种种努力。他遇上的第一个人类牧羊人大声尖叫着逃离了他;进入村庄后,孩子们尖叫,妇女晕倒,其他村民或逃跑或攻击他;被他视为“保护者”且深受其恩惠的德·拉赛一家人看到他时也是魂飞魄散的惊慌和恐惧,并以费力克斯的狠狠揍打告终;而情人被救的乡巴佬则用枪来回报他们的救命恩人。无论人们是哪种反应,都因为人们将他的丑陋外表与邪恶等同,于是怪物被人类社会驱逐了,成为了一个被孤立的人。这种歧视在人类社会中是如此普遍,以至于连未经世事的小威廉·弗兰肯斯坦都视他为“吃人的妖怪”并喊道“要去告诉爸爸”。“爸爸”无疑象征着一种权威,说明了在人类社会中将丑陋与邪恶相联系的普遍性。在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歧视的压力下,没有选择的怪物最终真变成了杀人恶魔。通过怪物的遭遇,作者揭示了人们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方式看待世界的道德后果,并警告人们:当我们将未知事物贴上恶的标签时,我们其实正在创造恶。
促使怪物堕落的第二个因素则是他进入社会后,受到人类社会文明的负面影响。卢梭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道德对立。卢梭认为,人的堕落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引起的。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意别人的看法,产生了比较之心,由此人性中积极的自爱转变为消极的自尊,种种恶行也因此产生。文明对怪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德·拉赛一家人的影响、语言的习得及代表人类社会的四本书的作用。
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德·拉赛一家人对怪物的蜕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他们接触前,他是一位“高尚野蛮人”,离开他们后,他就堕落成为一名杀人恶魔。德·拉赛一家人对怪物的消极影响是使他产生比较之心并形成自尊,然后又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怪物因此而诉诸暴力。从一开始,怪物便被德·拉赛一家人身上代表文明的东西所吸引,这些东西是他所没有的。他是孤独的,而他们互相陪伴;他无家可归,而他们有房子,有火可供暖,还有可口的食物和衣服;此外他们有着和他截然不同的优雅的外表,如果说他的外表是属于野蛮人的,那他们的就是属于进化后的人类的外貌;于是他渴望成为其中一员。随着与他们的接触,怪物离最初的原始状态越来越远,逐渐社会化,于是他开始接受他们的观点,并将自己与他们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后的后果是:怪物产生了自卑心理,并断定自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怪物”。而此时,有了社会性的怪物承认自我价值,有了自尊心。在他看来,被德·拉赛一家人接受则是他价值和自尊的实现。为此,他想了种种计划,并做了种种努力,如学习人类语言。不幸的是,他的计划以被德·拉赛一家人嫌弃和攻击告终。正如怪物自己意识到的那样:被德·拉赛一家人拒绝预示了他永远都不会被人类社会接受,而只会被驱逐。这个认识深深地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他渴望报复,并“向人类提出永恒的宣战,尤其是那个创造了(他)的人……”
语言的习得则使得怪物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被驱逐的处境。在他看来,人类语言是种“上帝般的科学”并具有神奇的力量,它也是他融入人类社会的关键,因为它将弥补他丑陋外形带来的不足。学会了人类语言的怪物是口才非凡的,他的口才不但打动了双明失明的老德·拉赛,也打动了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承认:“他的话对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效果。我同情他。”但这份让怪物引以为豪的口才与其说帮助了他不如说是毁灭了他,因为人类对他畸形外表的歧视超过了他的口才力量,当他的口才再不能起作用时,他的自尊再次遭受打击。语言的习得也使他获知自己那“令人恶心”而且“被诅咒的来历”,认识到他的外表在人类眼中是丑陋的,他也终将因此而被排斥。学会语言不仅无助于他被人类社会接受,反而更突显了他的处境。
四本代表人类社会的书的负面作用在于它们加速了怪物的堕落。在怪物学会了语言后,作者安排怪物接触了四本书:伏尔奈的《帝国的废墟》、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以及弥尔顿的《失乐园》。这四本书让怪物掌握了使一个人成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因素,也让他了解了关于人类社会的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四本书结束了他在人类社会的自我教育,但结果却使他加速跌入堕落的深渊。他将四本书全部当作人类的真实历史来学习,并将所了解的内容与自身的情况进行比较,由此产生一系列负面的情感。《帝国的废墟》使他了解了人性的复杂:善时可比上帝,恶时不如最低贱的小虫;社会制度又是如此不公,等级森严、贫富悬殊,以他的情况只能成为人类社会的局外人;《名人传》告诉他过去的高尚的英雄们的故事,这与他的现实经历形成强烈对比;《少年维特的烦恼》告诉他也可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便是以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失乐园》提供机会让他自比亚当和撒旦,并认为他也有权利进行反抗和报复。
这样,代表人类文明的三股力量——德·拉赛一家人、人类语言及代表人类社会的四本书的共同作用,将怪物从一个充满自爱心和同情心的“高尚野蛮人”一步步推向堕落的深渊。正如卢梭所言:“上帝造就美好的一切;人类插手了,于是一切都成了邪恶。”从被创造到进入人类社会并与人类社会文明接触,怪物成长的每一步都受到消极的因素的影响,这些消极因素像看不见的手将他一步步推向堕落的深渊,于是,“高尚野蛮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杀人恶魔。从怪物的堕落我们可以看出书中包含的伦理意义。
参考文献:
[1] Rousseau,Jean Jacques.Emile or Education.London:J.M.Dent&Sons LTD,1950.
[2] Rousseau,Jean Jacques.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Beijing:ChengCheng Books LTD,1984.
[3] Smith,Adam.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 [美]弗兰克·梯利,何意译:《伦理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5] [美]威廉·弗兰克纳,关键译:《伦理学》,三联书店,1987年。
[6] [英]玛丽·雪莱,罗今、丽抒译:《人造人的故事》,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
[7] [美]悉尼·乔拉德,刘劲译:《健康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观》,华夏出版社,1990年。
作者简介:
陈雪姐,女,1975—,福建南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
郭清泉,男,1977—,吉林长春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