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女性文学审美视角的嬗变看女性的解放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c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有新生期的欢悦,成长期的艰辛,也有嬗变过程中的兴奋与困惑。在不懈的追求与探索中,中国女性文学的审美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由清丽到深沉,由优雅到冷峻的曲变过程。就当代女性文学整体而言,作品除了对女性美学传统的继承外,其审美视角的嬗变也十分显著。本文试从当代女性情爱性爱小说创作中审美视角的变化来反观女性思想解放的历程。
  关键词:当代女性文学 审美视角 嬗变 解放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虽然时有女作家和女性作品出现,却并未形成任何一个朝代的女性文学。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才得以诞生与崛起。
  中国目前对女性文学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泛指一切女作家的作品,后者则专指那些从妇女的切身体验去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但最终都未脱离女性的范围,因此,女性无疑是女性文学的创造者。女性文学强调从妇女的自我意识出发,从女性特有的感情经验和内心感受出发,重新审视与评价妇女过去的经历与今天的现状,揭示妇女在社会与家庭中所处的屈辱的从属地位。虽然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由来已久,但冠以“女性文学”之名的文学创作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才出现的。90年代,由于空前的作品数量和广泛深刻的影响才正式被文学史所接受。20世纪中国女性的文学创作,有新生期的欢悦,成长期的艰辛,也有嬗变过程中的兴奋与困惑。在这不懈的追求与探索中,中国女性文学的审美也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由清丽到深沉,由优雅到冷峻的曲变过程。就当代女性文学整体而言,作品除了对女性美学传统的继承外,其审美视角的嬗变也十分显著。本文通过当代女性情爱性爱小说创作中审美视角的变化来反观女性思想解放的历程。
  
  一 新时期至80年代,审美视角仍停留在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以后,继“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产生的第三代女作家群是“文革”后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所描写的女性生活、所揭示的女性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说是历史空前的。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石破天惊,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深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发掘了婚姻与爱情相分离的痛苦。但作者描写的是圣洁的精神之恋,展示了爱的理想和浪漫,体现了一种传统观念支撑的爱。女主人公与她所爱的男人一辈子接触的时间累计起来不会超过二十四小时,平生连一次手都没有握过,但却爱得刻骨铭心,女主人公最大的企望就是远远地望上一眼这个她所爱的男人,更多的时候只是与他的虚无飘渺的幻象相会、交流,比较符合当时人们对爱的渴望和追求的现状。此后,宗璞、谌容、张抗抗、王安忆、铁凝等女性作家均以强烈的主观色彩,热切地追寻人间的友爱与温馨,憧憬真挚美好的爱情。她们的创作表现的主要是与传统女性文学一脉相承的追寻理想与爱情的命题,其情调和意蕴更多地具有优美特征,构成一种理想浪漫的美学风貌。
  
  二 80年代至90年代,审美视角转向对女性自身价值的探求
  
  随着新时期女性文学向前发展,一批女作家很快从追求理想的爱情,回到对女性自身价值的探求上。张洁的《方舟》、《祖母绿》,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都顽强地向社会显示着现代女性的要求和不满。这表明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最深层次的觉醒——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加深,女作家的作品越来越表现出“雄性化”和“无性化”的倾向,对女性传统审美意识亦进行了挑衅的反叛。在张洁、张辛欣等作品里,那种传统理想女性特征已相当模糊,已为男子般的刚硬、强悍和粗犷所代替。深邃的精神、高昂的主调、女性形象类型的反叛“巨型语言”的运用,成为这一阶段女性写作的审美风格。较之女性文学追寻理想爱情阶段阴柔之美的整体美学风貌,这种追寻女性自我意识的阳刚之美,无疑是女性文学美学风貌的一种时代拓展。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进行多元化探索的思想启蒙环境下,女性作家开始重新寻找、发现自己。铁凝的《玫瑰门》,王安忆的《岗上的世纪》等都可以看成是后来女性文学开创“性”、“情”时代的奠基作。在这些作品中,第一次以鲜明的生命意识揭示了女性生命现象的内在冲突,把两性关系从温情、体面的婚姻与道德的窠臼中拖扯出来,直面“性爱”,开始窥视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中独特的个体感悟与生命欲求。如陈染所言:“对女性来说,性的觉醒就是思想的觉醒”。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人们,女性权利的丧失是由性权利的丧失而丧失的,因而,王安忆等作家提出两性关系中以女性为本位的概念,从作为类存在的生命本相辨识女性性别文化身份,实则是还原女性之原貌,在精神层面上体现了对“女神”精神的回归。
  
  三 90年代,审美视角转向对个人经验和命运的抒写或重写
  
  从王安忆的“三恋”小说创作开始,“性”开始逐渐地浮出水面,性爱描写开始取代爱情描写成为创作的主流。在某些作家作品中,甚至出现了性与爱相分离的倾向,性可以不附着于爱而开始飞翔,性中的非理性因素和激情因素得到了夸张化的表达。特别是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被引入中国,中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和出版逞一时之盛。诸多女作家借助成长小说的叙述模式描绘女性人物的成长过程,其中,性心理的成熟过程成为一个重要的描写内容。女性对于自身身体成长过程的关注、对于男女性别差异区划的意识、对于自身身体感受的体验,借助于个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的理论资源堂皇登场,并被赋予了思想解放、观念前卫、生活方式新潮、反抗男性中心文化等等涵义。从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到卫慧的《上海宝贝》、棉棉的《糖》,女性作家对“私人生活”的关注和评论界对“身体写作”的鼓吹,甚至可以说已经酿造出了一种无所不在的空气:写性已经不是问题,不写性反而成了问题。
  90年代以后,陈染、林白等作家将女性生存状态、生命体验及本体欲望作为焦点,对女性个体的自我进行深度描写。如陈染《女人没有岸》中的麦一,不愿充当博士泰力的附属物,选择了离开家庭追求自己的人生之路;《无处告别》中的黛二感到琼斯不能唤醒“她内心的东西”时,她毅然主动地离开了能为她提供现代文明生活的琼斯回国,去追求生存的意义和精神的家园。这些女性不安于被男权文化指定的客体地位,力图站在与男性平等相处的立场上去生活,大胆表现内心的欲望,追求生命的放浪不羁和情感的自由自在,其本质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肯定。张抗抗说:
  “进入21世纪的自由经济时代,城市女性的境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发现在自己周围,有许多女性朋友,越来越不安于以往那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她们不认命、不知足、不甘心、对生活不再是被动无奈的承受,而是主动的出击和挑衅,她们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精神享受,为此不惜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受伤,直到头破血流,精疲力尽……我把这样的女性誉为‘作女’”。
  林白也许是经济转型时期最直接进入女性意识深处的作家,她把女性的自我经验推到极端,把女性的隐秘世界揭示得如此彻底,如此复杂微妙和不可思议,恰好暗合了那时的人们想窥探而又不敢大胆窥探的心理。她的《一个人的战争》采用回忆与想象、梦幻与潜意识等特殊的叙事方式,以主人公多米的女性成长为核心,编织了一场女性与自身、女性与男性、女性与文化、女性与世界的多重战争,细致地展示了一种女性成长的心理经历。
  而陈染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一开始就呈现了某种直视自我、背对历史、背对社会和人群的姿态。《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嘴唇里的阳光》等等无一不是到处充斥着幻想、梦境、呓语,传达出一种女性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性别的深层自觉,是典型的私人化写作。这种极度关注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使她的创作从下笔时就有了一种明确的性别意识。陈染作为一个女人而书写,她展示的世界就是她的生活世界,她就是她的作品中的主角,她不隐晦她的幻想、经历和经验,她把她的全部存在都托付于女性意识之中。
  走向女性自我、走向心灵真实是新时期女性意识复苏的产物,但在经济转轨时期,又一次得到了高扬。女性在经济生活中逐渐取得的经济地位,是她们破解男性神话、颠覆男性中心社会、夺得话语权的强大支撑。当代女性作家表现情欲性欲作为一种人性的、自然的、与社会的交织在一起的诱惑力时,最重要,最富有创意的另外一点就是通过各种情爱性爱的关系的描写和展示,描写了男性在女性眼里同样具有诱惑力。在传统写作中,世界充满了诱惑,而女性是世界诱惑的根源,至于男性对女性的诱惑则往往是被忽略的,而实际上,这种诱惑同样是神秘、残酷、破坏和不可抗拒的。女作家们在描写男性对女性的诱惑时,往往是通过对女性情欲和肉体魅力的极度夸张以及对男性身体的赤裸裸的向往。而这种诱惑同样是难以抗拒,并带有一种渴望。这就是作品所描述的性爱本身,就是异性的吸引、诱惑和不可抗拒。当然也有精心装扮的文字和假面具,还有的没有超出既定的文化框架。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性的描写一直是一种忌讳。所以,有时候为了改变一种方式,或进行一场革命时,对性的描写往往是用来作为突破点,是对现存的一种反叛。女性作家惊世骇俗的描写,或者说,作家在努力证实女性自然生命本身的合理性的大胆描写,来自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的空间,来自观念相对变化的今天。同时,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今天的中国女性正从传统的女人是男性的附庸、从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女性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价值、尊严、权力和地位。
  
  四 结语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性爱历来被文明社会划分为道德和不道德两种。在中国,性爱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崇高的爱情无关,与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严肃的理性思维没有关联,充其量只是一种需要正确引导和释放的洪水猛兽。另外,中国的古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也是一种父系文明,因而作为传统的中国女性就一直生活在中国文明文化和中国男子桎梏的双重压迫之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对男女两性的书写,女子是在男子的樊篱之下作为一种被书写的对象,一种男性欲望的对象,一种消费的对象,一种男人心理需求的对象。男人天经地义地认为女人是男人的一半,女人应该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是为了男人的存在而存在。当历史走过几千年的路程后,女人忽然苏醒了,不仅想与男人平起平坐,而且努力争取女人在“文明”史上失落的权力、地位和自我,反抗男性传统的樊篱,追求女性精神的认可。而从中国当代女性作家情爱性爱小说中的审美视角的嬗变可以看到作为一种具有性别特征的作家,她们在文学中书写社会生活,追求平等地位的同时,关注女性自身的生活和心理,表现了重压了几千年的女性的独立自主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追求女性独立的价值、尊严,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新质。
  总之,我国新时期女性作家的性爱情爱小说的书写有很大的突破,女性写作中审美视角的嬗变的过程表现了女性实现自身价值的要求,表现出一种对生命力的呼唤,对人健全的人性的呼唤,对女性的觉醒与解放,女性尊严的呼唤;展示了性爱情爱本身,特别是性爱作为自然之力本身的诱惑与神秘,充分享受着自然赋予的权利,肯定女性的合理欲望,是对传统的价值观的反叛,是女性思想解放的有力的佐证。
  
  参考文献:
  [1] 李丽芳:《精神价值的确证与自我感受的追求——当代女性作家情爱小说分析》,《学术探索》,2002年第2期。
  [2] 冯庆华:《简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的角色定位》,《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 兰莹萱:《当代女性写作中审美视角》,《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
  [4]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 张抗抗:《眼中笔下的作女》,《光明日报》,2002年6月6日。
  
  作者简介:罗翠梅,女,1967—,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其他文献
一    奔向你,奔向你。  我不知道,这是我读《呼兰河传》又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为两位东北女作家在心底发出的呼喊,亦或真的是两位女作家在她们的心底早已发出的呼喊,穿越了时空,震响于我的耳际。  从萧红到迟子建,从迟子建到萧红,60余年的时空阻隔,人海苍茫,道路迢迢,心灵的呼应何其艰难,在我看来,正是她们驰骋其中的文学,使她们汇合,使她们在文学的想象中和心灵的现实中得到汇合,整体合一地展现了那
期刊
摘要《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曲子。因诗中有“阳关”、“渭城”两地名,故又被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之得名,是因为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了三次。本文拟从诗、曲、歌三方面浅议这一传世佳作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阳关三叠》 王维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唐朝是我国诗歌繁荣鼎盛的时代,多少文人骚客闻名于世,多少杰作佳篇流传至
期刊
摘要分形艺术来源于数学理论,而且狭义的分形艺术的生成往往依赖于计算机的技术支持,所以人们常常在分形到底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上产生争论。事实上,抛却外在的物质工具因素,从美感本身出发,分形无疑是具备艺术的品质的。本文正是基于此,以平面设计中的分形艺术为研究对象,阐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平面设计 分形艺术 魅力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到亚里斯多德,到现代
期刊
摘要茹志鹃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当代女作家,她以女性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女性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生活,以女性的话语描述世界。本文从茹志鹃小说中的女性视角这一角度切入,探讨她作品中女性的写作姿态——对宏大叙事的疏离,女性角色的转换——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日常混沌情绪的呈示——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  关键词:茹志鹃 女性的写作姿态 女性命运 女性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五
期刊
摘要当代女作家池莉的作品多以写实的风格,表现艰难生活中爱情的湮没、活着的卑微和生命的执着。在她的小说里,作为文学女性的自我生存体验正是在强调和享受自然中得以体现,其内在的生命情怀也是通过淡化生活的诗意并特别关注社会化的人生际遇而逐渐明晰起来的。  关键词:文学女性 自我生存体验 内在的生命情怀 写实的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池莉是中国当代一位优秀作家,她的作品具有鲜
期刊
摘要叙事文学中的时间因素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从而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信息,对叙事时间的关注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阐释角度。本文以《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为例,着重从时间的文化象征方面,对小说文本中的时间因素给予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 叙事时间 时间的文化象征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文学世界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自然,
期刊
摘要“狂欢化文学”是巴赫金命名的一种深受狂欢节民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小说体裁。王小波的小说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塑造了大量的狂欢化形象,这些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广场节庆形象和物质——肉体下部形象三个系列。狂欢化形象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王小波作品意象鲜明奇特而又诙谐滑稽的特点,传达出了追求自由、反抗禁忌的狂欢节世界感受。  关键词:王小波 形象 狂欢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本文以卢新华前后时期代表作《伤痕》与《紫禁女》为研究对象,考察作者对小说艺术的一贯追求。认为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卢新华坚持了充满“伤痕”气息的悲剧叙事、批判现实的写作立场和“文学即人学”的创作传统。  关键词:《伤痕》 《紫禁女》 悲剧 现实主义 人的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回顾新时期的文学史,卢新华及其《伤痕》对一个时代而言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1978年,他以一
期刊
摘要艺术抽象不同于抽象艺术,后者如抽象绘画是通过对形象的彻底消解,仅以点、线、面和色彩的二维合成完成艺术传达的;而艺术抽象乃是对想象的一种时空超越,打破特定形象在三维空间(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存在(具体秩序),然后在二维平面上进行时空切换和形象的再合成。这种艺术合成可以是某种艺术符号的构成,也可以是具象的再陈述。但不管是哪种,从创作用心和欣赏指归上讲都不再是对某一事物的直接感知和简单再现,而是化实为
期刊
摘要张天翼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的重要作家。他擅长通过对话推进情节的发展并展露故事的细节,在对话中形成“话语杂多”的叙事效果,在成功塑造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同时,注意同一阶层的不同人物气质,并采用波德莱尔式的愤懑,写出“恶”社会的的病态人物体征,并绘以精神指向性的惨淡风景,从而构成其独特的语言体式。  关键词:人物话语 叙述话语 病态肉身 惨淡风景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