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3333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国家、市场、社会的框架对东北青年白领流出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青年白领流出;国家;市场;社会
  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有活力的晴雨表。一个地区正处于经济扩张和腾飞阶段或者社会发展蒸蒸日上阶段,它就会凝聚和吸纳一批批流动人口。一个地区的经济如果处于衰退、停滞阶段,人口就会从中离析出来,而向外移动。这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开放条件下则显得更加突出,明显表现为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向地多是北京、上海、广东这些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发达的直辖市或者一线省份,东北三省人口净迁出这个社会现象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东北三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同全国先进地区相比是处于比较滞后的位置。东北三省人口净迁出也是地区发展活力不足的反映。东北三省地区经济活力不足是导致人口流失的基本因素,但对于东北的青年白领来说,社会性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显著。
  一、分析框架:国家-市场-社会
  我国的人口流动经历了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由国家主导人口流动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作用逐渐弱化、国家、市场、社会同时起作用的过程。国家、社会、市场三者在人口流动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的进程并非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国家为了经济发展而主导的结果,社会结构性决定了东北地区成为全国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东北地区国企众多,仍然是计划经济主导,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走向衰落,现代化进程缓慢。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国家所有的一切都要根据提前制定的计划进行,其中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主要通过单位制和身份制,国家通过这两种严格的制度对人口进行把控。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加快,国家对市场和社会的干预力量日渐式微。除了很少一部分职位的行政任命外,市场因素主导了整个社会的人口流动。由于改革在不同地区、行业和单位间的发展程度不同,在改革前期最先享受到政策优惠的地区、行业、单位(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较早地脱离了旧体制的束缚、摆脱了传统观念(官僚主义、找关系等)的影响。而改革相对滞后的地区、行业、单位(较多集中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方面这些地区的计划经济体制实施较久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这些地区聚集的很多国有大型企业没有跟上改革步伐,造成了这些地区即使与中部落后地区相比改革也落在了后面。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在计划经济的主导下,仍然呈现传统的社会结构。虽然工业化削弱了地方传统和社会网络的完整性,但“单位制”的实行一度出现单位管理社会的现象,构建出类似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社会网络,与市民社会的差距很大。
  国家、市场和社会因素都会对人口流出产生影响且这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国家可以通过调节对市场起作用,也可以通过长期政策影响社会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人口流动;同时市场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国家进行政策调整、转变社会观念,引导人口流动。
  二、国家、市场、社会视角下的东北青年白领流失研究
  国家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的东北地区,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官僚作风比较浓厚,权力集中而缺乏监管必然会造成一系类复杂的暗箱操作。企业内职务的晋升、员工评级深受“领导”的影响,这与东部沿海地区政府职能缩小、规范明确以及高度市场化的企业运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了青年白领的逃离。
  市場方面,主要表现为东北单一的经济结构,包括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单一的所有制结构造成东北就业岗位单一、就业机会缺乏,而接受现代化多元教育的青年白领很难在单一的经济结构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此外,东北单一的经济结构本身造成东北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多依附国企、央企的上下游发展,深受国企体制的限制。由于僵化的体制和单一的产业结构,旧体制思想观念在深层次上束缚了人的行为,使人们喜欢循规蹈矩,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凡事先问有没有红头文件,上面不说,下面不干,没有上级应允,决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官僚气息浓厚。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上,仍然没有逃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模仿原有的改革方式,即在旧体制的框架内设计改革思路,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模式。在经济上和发展模式上对传统路径的依赖性根源于思想观念上的依赖性。东北人因为对计划经济体质的长期依赖,造成其生产生活与单位的密不可分,包括自己的子女上学、就业,都由单位一手包办。因此人们容易对单位制产生依赖,引发极大的惰性,抗拒市场竞争机制。
  社会方面,社会网络、社会关系是人们在东北生活的重要依托。费孝通总结如下:中国传统社会每个人以自我为核心,其他人与自己关系形成一个同心圆,一层层地荡漾开来,分成远近亲疏的关系。东北人仍然沿袭着这样的传统,没有关系,人脉与资源,会让东北人在东北感到难以生存。人们凡事习惯找关系、找人,无论是求医还是子女上学的问题,就连买个手机钢化膜,在东北人的观念里也是喜欢问问有没有熟人。东北人做事找关系是人们行事的“潜规则”,每个人对此都很有默契。东北人对朋友圈子的发展十分注重,同时可以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和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认识了就是“哥们”。结识有权或者有钱的人是东北人炫耀的资本,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有“面子”。但对于接受现代教育的青年白领来说,公平、讲规矩、讲制度的社会环境对于他们更加有吸引力。
  三、东北仍旧是一个传统社会
  通过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对东北地区的社会特质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走的就是一条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道路。东北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承担了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一直走在中国的前沿。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单位制的管理之下。反观其他地区,虽然也有很多单位制管理下的企业,但是在单位制企业分布的密集程度、覆盖的人口比例以及单位制推行的时间、国家对重点企业的控制强度上来看都远远不及东北,单位制的计划经济观念在东北相比与其他地区具有更加牢固的根基。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国家逐步放宽了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最先放开的是轻工业,而重工业放开的步伐较慢,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大部分国有企业没有跟上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旧是计划经济、单位制在起作用。在东北地区,国家仍然如一只强有力的大手把控着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在东北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相反,南方地区因为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对外开放程度较大,发展历史相对较长,受旧体制影响较小。除此之外,南方民间资本的进入使得轻工业得到有效发展,在引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破除了旧的计划经济、单位制观念。可以说沿海城市的观念转型基本上已经完成,而东北地区在观念上的转变仍旧在缓慢的进行中。此外,东北地区官僚主义以及熟人关系的盛行,也是东北地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观念转型没有完成的一个表现。在旧的计划经济和单位制观念下,东北地区的企业也具备相应的分类细化,并根据基本准则建立了职别体系和一系列与业绩水平相关的层次制度,即现代化的科层制度。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普遍的利用潜规则现象,借职务便利发挥经济作用的相关因素(如,找关系、给子女安排职位等),即存在“社会组织的二元性”。   社会转型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包括多个方面的转型。转型中不同方面的转型进度的不同组合造成了不同地区在现代化转型中的独特性。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工业化、城市化方面走在前列,民主化和世俗化的转变和东部基本同步,但是在组织转型和观念转型方面东北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即便与工业化、城市化落后的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在这两个方面也落后了。不同方面的转型进度组合的差异,解释了在排除经济因素后,为什么在东北地区是青年白领流出,而在其他地区更多的是低素质的劳动力人口流出。因此,我们可以说东北青年白领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东北地区社会观念、组织转型的落后已经不能满足接受现代教育的青年白领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他们渴望自身能力得到肯定,追求公平、自由的社会环境。
  四、政策建议
  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有利于青年白領的回流,增添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也有利于解开传统社会观念对于人们的束缚,对于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
  首先,要大力推动结构的优化和完善。东北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东北的产业结构单一,所以首要步骤就是将东北的主导产业发展起来,并再此基础上推动第二产业的结构革新。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业,实现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服务业要以市场化为依托,坚持产业化及社会化,革新服务体制,加强与外界的经济合作,从根本上巩固服务业的发展、规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并且提高旅游业在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行政机构和企业的分开,尽量减少一些行政审批的手续,减轻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尽可能地使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调节。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是权力过于集中、官僚主义严重的重灾区,因此加强国有企业的根本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是一些关乎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要加快推行改革的试点工作,以跨所有制、跨区域重组的方式进行管理,推行政企分开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家伟,刘贵山.当代西方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理论、模式和假说述评[J].新学术,2007,(05):83-85.
  [2]于潇.建国以来东北地区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J].人口学刊,2006,(03):29-34.
  [3]王国臣.近代东北人口增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6,(02):19-23.
  [4]范力达.省际间人口迁移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口学刊,1995,(03):12-16.
  [5] 俞祖华,季翠兰.略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J].学术月刊,1998,(10):101-106.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的生活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很多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中,然而这些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针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影响。从多个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现状与特点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从理论层面上支持我国少数民族民间
期刊
作者單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期刊
摘 要:乡村建设来势汹涌,受到社会各界较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然而中国乡土聚落具有广泛的分布位置及巨大的现状差异,其背后还涉及复杂的社会学问题。现有的乡建实验成果难以被范围性推广,乡土复兴理论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乡村人民的话语权被城市所湮灭,聚落的脉络与变迁规律无法得到尊重。通过介绍当代中国乡建的背景与现况,提出了针对乡建的保底与适度的设计模式。  关键词:乡村复兴;乡土聚落;城乡二元化;地域性  
期刊
摘 要: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文化一般以生存技艺的方式承传下来,但在多元文化交融和相互渗透的新形势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关注的焦点和难题。耿马县勐永镇城子村的傣族红陶制作工艺承载了古老的民族技艺,也是傣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研究当地傣族陶艺文化提供了现实的例证。因此,研究傣族红陶技艺对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傣族;民族文化;红陶;制作工艺
期刊
摘 要: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寻求的日常生活的可持续正是现代农村居民生活实践中正在抛弃的东西。通过对L村进行实地观察和个案访谈来呈现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的变化,力图实现农村家庭的可持续,改变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关键词:农村;庭院变化;家庭的可持续  庭院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活动空间,是家庭可持续困境的关注点之一。庭院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保护环境的机会,比如,种植食物、晾干衣物、增加植物多样性、收
期刊
摘 要:国务院提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1]。以广西突出的摩化电动车为例,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对广西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服务业;广西摩化电动车;行业融合发展  一、引言  “双十二”除了是大家购物血拼的日子之外,也是江苏省2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旅游作为人们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一种重要方式,使旅游业发展得更加迅速,同时也使得旅游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那么,如何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大众牢记于心,就成为旅游业发展需要面临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历史文化性景区兵马俑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自己对兵马俑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分析,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品牌形象设计在旅
期刊
摘 要:研究者通过对12名来自华东六市(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的单亲家庭子女进行深度访谈,对他们在婚恋匹配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进行阐释和分析。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其独特表现,给他们婚姻与恋爱造成各种负面影响。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婚姻市场;社会资本  家庭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婚姻制度的改变
期刊
摘 要: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粮食产量在国际上持续位于先列。近年来,我国第一产业产值不断增加,生产总值的变化会引起就业人员的变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日益提高,会导致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那么农、林、牧、渔业的产值与从业人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又有怎样的关联性呢?以西安市为例,统计了其2010年到2015年的产值、产值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的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
期刊
摘 要:王澍在建筑上标榜“业余”,以一种“业余”的态度去应对城市建筑的盲目与快速扩张。王澍的建筑创作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尊重自然,结合传统的手工技艺,试图营造中国传统文人心中的“山水画卷”,以解决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诗意的建造;王澍;建筑创作观念  在中国,建筑界的建筑师们早已失去了对待建筑的专业态度和人格操守。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人际关系的疏远,传统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