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傣族民族文化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ymd_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文化一般以生存技艺的方式承传下来,但在多元文化交融和相互渗透的新形势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关注的焦点和难题。耿马县勐永镇城子村的傣族红陶制作工艺承载了古老的民族技艺,也是傣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研究当地傣族陶艺文化提供了现实的例证。因此,研究傣族红陶技艺对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傣族;民族文化;红陶;制作工艺
  中国是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陶器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我们的祖先进入新时器时代,开始了定居生活,因盛水、储物、烹煮食物等日常生活需要,促使了陶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傣族制陶工艺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以前,傣族先民便学会使用泥巴烧制土碗、土锅[1]。在元代,勐永傣族能制作陶象、陶马、陶灯等陶艺品,这些陶制品形象逼真、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是朝贡耿马土司的地方特产。耿马县勐永镇城子村的傣族制陶工艺由来已久,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勐永傣族紅陶制作工艺主要以土锅为主,因烧制出的陶器呈红色,固称为红陶,也称为“勐永土锅”。勐永红陶制作工艺至今还保持着慢轮加泥条盘筑的制陶技艺[2]。普遍认为,傣族制陶工艺已成为了解中国新石器时期制陶技艺的突破口,也是我国最古老的陶艺制作的代表。勐永傣族红陶技艺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生产生活和宗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勐永傣族红陶的制作工艺
  傣族人民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之为“磨令”,当地人俗称为“土锅”。按照传统,勐永傣族红陶制作工艺在分工上由女性来担任,制陶技艺传女不传男,是由傣族妇女世代相承的,遵循婆传媳的承袭制度,代代相传,无一例外,尤其不得外传。这项工艺的学习,是通过口传、身教,靠自己边看边学,积累经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练就出来的。
  (一)红陶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红陶的制作工具由当地傣族自制,简单实用。主要工具有:一块长方形小木板(长约33厘米、宽约22厘米)、筛子(用来筛泥土和山沙)、竹片、鹅卵石和木拍。制作原料为当地的黄胶泥土和原生山沙,简单说,这些原料在傣族人的田间地头就可以寻找到。
  (二)红陶制作的工艺流程
  傣族的红陶制作工艺按以下步骤进行:
  1.取材。制陶的材料颇为讲究,一般就地取材,以当地的黄褐色胶泥土和原生山沙为原料。原料须用细筛子筛过后才能使用。
  2.舂拌泥沙。将黄胶泥土和细沙按3:1的比例混合舂拌,掺水和舂拌的程度需要认真把握,一般需要经过反复舂捣,使粘土和细沙融为一体,以达到粘性好、可塑性强的陶泥要求。
  3.制坯。首先在木板上撒一层草灰,使泥土不会粘在木板上,然后利用傣族泥条盘筑技艺将陶泥搓成条状置于木板上,制作时把方形小木板置于膝上,将陶泥捏成陶器底盘,在用手转动膝上木板的同时,把泥条围绕陶器底盘层层堆叠,无论器型大小,陶坯都先从底部做起,所制陶器大小,凭经验而定。
  4.打坯。根据需要堆出要制作的陶器雏形后,用鹅卵石和木拍内外拍打、打磨(图1)。打磨时,用打磨光滑的鹅卵石和竹片内外用力,轻轻拍打内外器壁,使之成型,再用湿布沾水抹陶坯边沿,使之光滑匀称。
  5.晾坯。把做好的坯子放在阴凉处晾干,一般在10天以内。
  6.烧坯。烧制工序是整个制陶的关键,须掌握好时间和火候。一般在清晨和傍晚少风的时候烧制,根据陶坯的多少在地上铺好干树枝和稻草,然后将陶坯口对口平行垒放在上面(图2),再用稻草覆盖好后方可点火,约一小时后撤火降温,火灭后扒开灰烬取出陶器,最后在接口的地方涂上紫胶加固[3]。所烧制的陶制品可用作生活、建材、赕佛用具等。
  (三)红陶制作的工艺特点
  制陶技艺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勐永傣族红陶制作工艺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红陶器具为手工捏制,采用手工泥条盘筑技艺,技术简单、工艺古老、产品精良,锅身没有任何的纹饰图案,显得简洁素雅。
  红陶土锅外型古朴,美观大方,虽然器型会因用途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总体变化不大。红陶土锅基本形为圆底敞口,锅身沿椭圆锅底向上作圆曲延伸至锅口,但都控制在椭圆范围内,锅口略小于锅身,呈圆形向外敞开。红陶土锅大致可分为盛水、烧水、煮药、煨茶、普通烹煮锅具以及造型复杂的炊锅和赕佛插花的小花陶瓶。其中,盛水陶具形似陶缸,形体矮小,无提把手和出水陶管;烧水、煮药锅具的外形大致相同,只是因用途而有大小的差别,这类锅具的前端有个长约10公分的弯曲陶管,用于出水,锅口上连接一段弧形陶制手柄,可提放锅具,锅盖形似倒扣的土碗,只是碗底显得有些厚实,整个造型与老式烧水铜壶相似;煨茶用具为小陶罐,无盖,出水口形似鸟喙的下颌,弧形手柄;普通烹煮锅具无提把手和陶管,但左右两端有对称的弧形把手;炊锅造型与铜制炊锅一致,只是制作材料为土陶;赕佛插花的小花陶瓶为平底、脚细口宽的高脚花瓶。
  红陶器具的制作原料为当地原生态的泥沙混合物,烧制出的素面夹砂红陶,造型多样,用途广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傣族特色。
  二、勐永傣族红陶的工艺价值
  制陶技术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陶器的制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勐永傣族的红陶制作技艺成为傣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当地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用价值
  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勐永傣族土锅的优点是用它来做熟食,煮饭烹菜汤沸而不溢,味道鲜美,能够留住食物的香味。此外,还具有保鲜、保温耐用的特点,是一种经济实惠的烹煮锅具。傣族人民历来喜用大型陶罐挑水和盛水,陶罐盛水长置不腐,劳作之时饮用,清凉爽口十分惬意;小一点的陶罐用它来煨茶,也有的人用它来煮药。   由于就地取材,而且生产成本相对来说也比较低,一个土锅的成本在1~2元之間,市场价格在5~15元之间,可谓物美价廉,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同时也是富有傣族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受到很多外来游客的青睐,也远销外地。
  (二)文化价值
  傣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和东南亚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傣族生活在云南省南部、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思茅、德宏、孟连、临沧、耿马。傣族的起源、迁徙、发展的历史和传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傣族的文化和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傣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傣族居住的地区,陶器不仅是用于物质生产生活的器具,更是一种反映傣族传统精神面貌的文化。勐永傣族的红陶文化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勐永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先民经历了原始宗教中敬鬼和佛教传入的驱鬼历史演变过程,有用陶罐滴洒圣水的习俗,即使现在改用银钵给人滴洒圣水,祝福吉祥如意,但在本质意义上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洗佛用的盛水器还是家中不可轻易挪作他用的陶罐[4]。
  三、勐永傣族红陶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民族民间艺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其传承、沿袭下来的精髓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固有的、特定的思想与情感,是某一族群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瑰宝。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民族民间艺术若脱离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艺术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民间艺术是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一)勐永傣族红陶的发展现状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出发点。目前,傣族人民正在将陶艺产品由日常生活用品向工艺品方向转变,这种思想方面的转变虽然对于傣族制陶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勐永傣族制陶技艺因其生产规模小、耗时费力、效率低、利润少等主客观原因,从事红陶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只有极少数老年妇女还在坚守,年轻女性对此并不感兴趣。另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傣族逐渐接受了许多先进的外来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开始异化,傣族红陶的制作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二)勐永傣族红陶工艺的传承对策
  勐永傣族的红陶器具是傣族人根据生活的需要而设计制作的,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最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回归,成为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让勐永傣族制陶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建议采取如下保护措施:
  建一个陈列馆,用以展示独具特色的红陶制作工艺,展示内容除了陶艺品外,还应展示附有文字说明的,包括原料和制作过程的宣传展板,使之成为一个对外宣传、对内进行学习教育的陶艺文化基地。
  聘请专家加强红陶文化的研究整理,把傣族红陶文化以著作的形式科学规范地整理出来,并用现代科技建设红陶技艺的基因库,用摄影和摄像的手段以专题片的形式把红陶制作工艺完整地纪录下来,做成方便学习交流和保存的现代数字媒体“标本”。
  政府下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费,鼓励从事红陶制作的傣族陶艺人坚持陶艺生产,培养红陶技艺传承人。
  当地政府应从宣传和销售两个层面,打造傣族红陶文化的品牌和红陶制品的销售渠道,构建红陶品牌的市场体系,给予从事红陶生产制作的傣族艺人更多引导和帮助。
  四、结语
  勐永傣族红陶制作技术完好地保留了傣族原始制陶泥条盘筑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是傣族原始制陶的活化石。同时也是研究远古制陶文化的重要物证。在重视健康环保和原生态的现代社会,红陶的生产和使用充分反映出傣族人民的生态理念。随着人们对土陶制品的认识和使用,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将深入人心,勐永傣族红陶文化也将以独特的方式和魅力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罗燕.云南傣族红陶艺术鉴赏[J].大众文艺,2012,(23):176.
  [2]陈月青.傣族慢轮制陶的文化价值与审美[J].民族艺林,2014,(04):64-67.
  [3]李明.戛洒傣族制陶工艺研究[D].云南大学,2015.
  [4]朱曼.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的生存与发展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
  作者单位: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从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出发,以文殊坊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文殊坊的空间形态、场所精神以及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期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新和传统空间形态的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文殊坊  历史文化街区做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历史地段,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在城市空间形态日益均质化、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今
期刊
摘 要: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在我国古代的诗、画、园林,以及文学创作中均有较深的体现,意境所概括的艺术现象,在东方其他民族的艺术以及西方艺术中均不罕见,但只有中国艺术和美学的精神才对意境作出了完美和深刻地阐释,所以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美;古典园林;诗歌;山水画  一、意境和意境美  意境是一种“意”与“境”的结合,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影响逐渐增大,物流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分析物流园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以及对比分析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和“互联网+”物流园的基础上,分析概述“互联网+”物流园的内涵及功能用地、交通组织、外部环境三个方面的规划设计原则,并结合长沙东高铁新城物流园的规划设计做具体阐述,以期对当前物流园规划研究略有裨益。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园;第四方物流;物流园规划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徽州古建筑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等因素创造了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砖雕作为古建筑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手段,也体现出具体的艺术特色。以徽派古建筑中的砖雕艺术特征为切入点,分析徽州砖雕的历史及发展进程,通过美学的视角展现砖雕在古建筑装饰外在形式之中的传统文化美学内涵和精神气质,从而品味徽州砖雕和谐美、形式美、寓教美、实用美、趣味美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徽州;砖雕;美学价值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农村景观面临着地域文化缺失、农村传统丧失、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结合株洲市茶陵县湖口镇八旦村景观设计实例,探讨了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如何综合运用新乡土主义理念,解决当下我国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景观;新乡土主义  新乡土主义是指强调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不拘泥于某一种设计形式,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域性强的材料,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
期刊
摘 要:江南是现我国遗存的文化古镇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独特的江南景观对山水有着深厚的情缘,通过对常州市齐梁故里孟河镇的研究,探索江南文化古镇独树一帜的缘由,拨开江南文化的历史,寻找江南山水情的诗意景观。  关键词:文化古镇;江南村落景观;江南山水;孟河镇  杜甫在《季秋江村》一诗中写道:“乔木村墟古,疏篱野蔓悬。清琴将暇日,白首望霜天。登俎黄甘重,支床锦石圆。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古人对古村落
期刊
摘 要:时空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展示空间的重要因素,对于时空概念的解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展馆设计的方向,因此在设计统筹安排中需要最先考虑的问题,同时对于展示最终的呈现需要有一定的预判,从展示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完成个性化的塑造,并从材料、空间、设备等方面进行设计的提升,完成设计重构与展示内容的有机组合和完整叙述与再现。  关键词:展示空间;时空;解读;重构  [科研项目:南充市社科联“十二五”社科规划2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的生活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很多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中,然而这些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针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影响。从多个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现状与特点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从理论层面上支持我国少数民族民间
期刊
作者單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期刊
摘 要:乡村建设来势汹涌,受到社会各界较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然而中国乡土聚落具有广泛的分布位置及巨大的现状差异,其背后还涉及复杂的社会学问题。现有的乡建实验成果难以被范围性推广,乡土复兴理论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乡村人民的话语权被城市所湮灭,聚落的脉络与变迁规律无法得到尊重。通过介绍当代中国乡建的背景与现况,提出了针对乡建的保底与适度的设计模式。  关键词:乡村复兴;乡土聚落;城乡二元化;地域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