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中国股市六大败笔
接二连三的重大败笔彰显出管理层与市场距离的遥远,也彰显了中国股市决策机制与监管机制的失灵与失效。没有基本制度创新,中国股市很难走出困境……
六大败笔彰显决策失误
一大败笔,对“国九条”的理解出现重大偏差、对“国九条”的落实出现严重走偏。
2004年年初,“国九条”的公布曾经给市场带来巨大希望,并且一度使市场运行出现了明显的转机。但是,管理层却错误地理解了市场对“国九条”的认同与期待,不但没有真正把握在解决股权分裂的过程中,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与让市场成为对投资者有回报的市场这一“国九条”的核心与要义,从而主动地化解股市的内在矛盾特别是解决股权分裂这一重大弊端,相反,却利用市场对“国九条”的认同而大行“圈钱”之道,结果导致市场的矛盾日益激化,市场的危机日甚一日,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
二大败笔,以规范非流通股转让为名,把非流通股的转让从场外转到了场内,并且大大降低了非流通股转让的市场条件。
这个败笔的最严重后果,是把原来的“一股两市”改成了“一市两股”,不但导致两类股票成本不同、权益相同,价格不同、规则相同,从而可能在同一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规则的推出使得非流通股转让的定价机制、交易方式与市场环境发生了实质性的重大改变,非流通股的流动性将因此而大大提高,这种提高的结果就是其交易成本的降低与交易价格的提升,并且会因此而形成价格刚性,从而大大挤缩了对非流通股进行全流通改造的价格选择空间、方式选择空间与机制选择空间,使得全流通成为更为困难也更为遥远的事情。
三大败笔,复制主板市场制度缺陷的中小企业板的推出及其大肆“圈钱”。
主板市场的最重大缺陷,是一个企业在一个市场中的股票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且形成了增量上市的分裂局面。在“国九条”已经对解决股权分裂问题有了明确的制度指向的情况下,管理层又推出了沿袭股权分裂格局的中小企业板,既彰显了“融资为制度之本”这一中国股市的“潜规则”,也突出了中国股市基本制度创新的路径之艰与决策之难。整体制度演进不能有效进行,权力掣肘、定位不清与监管错位—中国股市的内在制度缺陷在中小企业板的建立与建设上实在是尽显无遗。
四大败笔,以整体上市为名行“圈钱”之实。
毋庸置疑,整体上市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也是中国股市提高市场整合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的一条必由之路。但是,中国股市的整体上市应当是随着全流通问题的解决而逐步提上日程,在市场割裂的格局且流通股不能参与公司决策的情况下,就贸然推出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整体上市,其结果就必然是放大市场中本已存在的制度戕害,使得本已是畸形化的市场中又出现一个助长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圈钱”倾向的新的怪胎。市场的实践已充分表明,整体上市方式虽有所不同,但在各种方案的背后都隐藏着同一个词--圈钱。在股权分裂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增发与整体上市都是对市场原则的挑战与蔑视。
五大败笔,让大股东来确定“以股抵债”的价格从而纵容原有的掠夺者对市场和流通股股东进行再掠夺。
2004年7月,针对大股东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又很难纠正的状况,中国证监会推出了“以股抵债”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的推出本来可以成为矫正市场走偏行为的一个契机,但这一制度的实施规则却使得市场出现了更严重的走偏行为。由于“以股抵债”没有体现惩戒性原则,相反,却由大股东来确定“以股抵债”价格与实施程序,这就使得市场中出现了奖赏掠夺者和惩罚受害者的是非颠倒、黑白颠倒的运行格局。可以说,“以股抵债”是2004年中国股市最为荒唐的“制度创新”,它突出体现了管理层和决策者与市场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的重大的思维错位。
六大败笔,在发行制度创新和市场化的旗帜下推出市场询价制。
所谓的市价发行制度,在中国股市中早已有过一次失败的尝试。那次尝试的结果,是市场上出现了88倍市盈率这样的发行价格,从而为闽东电力送上了8亿多元的“大礼包”并且给其管理层日后的腐败埋下了重大伏笔。然而,管理层并未认真总结与反思上次市价发行制度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股市的基本制度依旧的情况下,又一次开始了市场的试错过程。由于中国股市存在着严重的股权分裂现象,也由于中国股市的发行权完全处于行政垄断的控制之中,在这样的发行体制、发行机制与市场环境之中,是不可能产生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的,市场中所能产生的,注定是与市场价格相去甚远的畸形价格。中国股市发行市场与发行机制的变革有赖于市场的整体制度演进,有赖于市场化基础与市场化环境的全面建立,在基本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还远未建立时,发行制度改革的单兵突进,不但不能对整个股市的市场化变革产生正面的与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给市场运行带来重大隐患与负面效应。
基本制度创新需先行
中国股市市场建设中接二连三的重大败笔彰显出管理层与市场距离的遥远,也彰显了中国股市决策机制与监管机制的失灵与失效。
这种失灵与失效导致管理层总是错误地理解与把握股市的发展机会与创新机遇,进而使得中国股市在边缘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失灵与失效还导致中国股市一再错失化解乃至解决股市内在矛盾的良机,进而使得整个市场无可避免地滑向了全面危机的深渊。在经历了长达42个月的大熊市和损失了数万亿的社会财富之后,中国股市的生态环境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恶化趋势,并且已经显现出威胁整个金融安全的社会后果。无论是从制度演进还是从股指运行来说,中国股市都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是发生正向转折还是出现反向转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股市与中国股民的命运。
号称美国零售业巨头的普马在美国并无一家超市
中国普马超市没有一分钱来自外资
到今天普尔斯马特旗舰店已经关门5天了,随着普马全国各店纷纷关张,普马的问题也越揭越多。记者从普尔斯马特美国总部官方网站上竟然发现,资料中号称美国零售业巨头的普马在美国本土竟然没有一家超市,而年营业额只有6亿美元,与年营业额2500亿美元的沃尔玛相去甚远。
■普马是美国零售业巨头吗?
在普马中国官方网站上,“美国零售业巨头普尔斯马特今年将在华增开14家分店”、“国际零售巨头普尔斯马特将入驻绍兴”、“‘洋超市’诺玛特登陆遵义”等新闻在Pricesmart资讯中比比皆是。种种迹象表明,普马似乎是一家全球大超市,起码在美国是零售巨头。
然而在普马中国网站链接的美国官方网站上,记者发现在美国本土普马竟然没有一家超市。普马网站这样介绍自己:普尔斯马特在12个国家经营26家超市。然而记者发现除了亚洲的菲律宾以外,这12个国家大部分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小国,惟一与美国有关的是在加勒比海上的美国殖民地维京群岛的一家普马超市。
普马中国的管理企业诺衡公司从市场部高级经理到公司副总经理对此表示不清楚。
■普马到底有多大?
普马网站承认的26家超市一年营业额有多大呢?作为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普马每年要对外公布年报,记者看到发表于去年11月18日的普马2004年财季报告中提到,去年普马年营业额是6亿美元。年报说普马将在哥斯达黎加开第四家超市,为此普马总裁罗伯特·普莱斯对2005年充满希望。
6亿美元,相当于50亿人民币,这样的规模不能和沃尔玛的2500亿美元相比,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03年上半年我国连锁30强名单中,排名第五的农工商超市仅上半年销售额就达到60.11亿元。
对此,诺衡市场部高级经理富宇说,很多有关普马在全球的发展只代表某些媒体自己的意见,他们不会对外说普马在全球有多大,而会说普马是来自美国的,带来了美国先进的管理和经营方式。
■中国普马与美国有什么关系?
中国普马遭遇重重危机的时候,为什么美国普马却不伸援手呢?记者发现,普马中国业务并不在普马财务报表中,普马美国网站的解释是,普马在中国发放了11个特许经营执照。
据报道,普尔斯马特内部一位高层对中国普马与美国的关系问题的解释是,普尔斯马特的中国企业没有一分钱来自外资,而采取相当于特许经营的方式,向美国普尔斯马特租用这块牌子和经营模式,每新开一家会员制普尔斯马特店就需要向美国方面支付一笔费用。普尔斯马特中国企业的外国员工也都是受雇于中国公司的。也就是说普尔斯马特中国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本土民营企业,这就如同“贴牌”。
诺衡市场部高级经理富宇告诉记者,他们在全国有40余家店,这包括两个品牌,其中普马有11家,余下的店都是中国公司自有品牌诺玛特,诺玛特与美国普马没有关系。
■中国普马从美国带来了什么?
如果说中国普马源自美国,那么他们从美国带来了什么?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刘菲说,美国超市一般都讲信誉,都按照合同约定的付款时间付款,绝少出现欠供货商钱款的现象。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研究所所长陈及说,国内很多超市都是把供货商的流动资金用于开新店这样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此经营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紧张。普马的问题并非根源在美国的经营方式,这是中国连锁超市特有的问题。
(杨晓)
接二连三的重大败笔彰显出管理层与市场距离的遥远,也彰显了中国股市决策机制与监管机制的失灵与失效。没有基本制度创新,中国股市很难走出困境……
六大败笔彰显决策失误
一大败笔,对“国九条”的理解出现重大偏差、对“国九条”的落实出现严重走偏。
2004年年初,“国九条”的公布曾经给市场带来巨大希望,并且一度使市场运行出现了明显的转机。但是,管理层却错误地理解了市场对“国九条”的认同与期待,不但没有真正把握在解决股权分裂的过程中,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与让市场成为对投资者有回报的市场这一“国九条”的核心与要义,从而主动地化解股市的内在矛盾特别是解决股权分裂这一重大弊端,相反,却利用市场对“国九条”的认同而大行“圈钱”之道,结果导致市场的矛盾日益激化,市场的危机日甚一日,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
二大败笔,以规范非流通股转让为名,把非流通股的转让从场外转到了场内,并且大大降低了非流通股转让的市场条件。
这个败笔的最严重后果,是把原来的“一股两市”改成了“一市两股”,不但导致两类股票成本不同、权益相同,价格不同、规则相同,从而可能在同一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规则的推出使得非流通股转让的定价机制、交易方式与市场环境发生了实质性的重大改变,非流通股的流动性将因此而大大提高,这种提高的结果就是其交易成本的降低与交易价格的提升,并且会因此而形成价格刚性,从而大大挤缩了对非流通股进行全流通改造的价格选择空间、方式选择空间与机制选择空间,使得全流通成为更为困难也更为遥远的事情。
三大败笔,复制主板市场制度缺陷的中小企业板的推出及其大肆“圈钱”。
主板市场的最重大缺陷,是一个企业在一个市场中的股票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且形成了增量上市的分裂局面。在“国九条”已经对解决股权分裂问题有了明确的制度指向的情况下,管理层又推出了沿袭股权分裂格局的中小企业板,既彰显了“融资为制度之本”这一中国股市的“潜规则”,也突出了中国股市基本制度创新的路径之艰与决策之难。整体制度演进不能有效进行,权力掣肘、定位不清与监管错位—中国股市的内在制度缺陷在中小企业板的建立与建设上实在是尽显无遗。
四大败笔,以整体上市为名行“圈钱”之实。
毋庸置疑,整体上市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也是中国股市提高市场整合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的一条必由之路。但是,中国股市的整体上市应当是随着全流通问题的解决而逐步提上日程,在市场割裂的格局且流通股不能参与公司决策的情况下,就贸然推出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整体上市,其结果就必然是放大市场中本已存在的制度戕害,使得本已是畸形化的市场中又出现一个助长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圈钱”倾向的新的怪胎。市场的实践已充分表明,整体上市方式虽有所不同,但在各种方案的背后都隐藏着同一个词--圈钱。在股权分裂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增发与整体上市都是对市场原则的挑战与蔑视。
五大败笔,让大股东来确定“以股抵债”的价格从而纵容原有的掠夺者对市场和流通股股东进行再掠夺。
2004年7月,针对大股东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又很难纠正的状况,中国证监会推出了“以股抵债”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的推出本来可以成为矫正市场走偏行为的一个契机,但这一制度的实施规则却使得市场出现了更严重的走偏行为。由于“以股抵债”没有体现惩戒性原则,相反,却由大股东来确定“以股抵债”价格与实施程序,这就使得市场中出现了奖赏掠夺者和惩罚受害者的是非颠倒、黑白颠倒的运行格局。可以说,“以股抵债”是2004年中国股市最为荒唐的“制度创新”,它突出体现了管理层和决策者与市场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的重大的思维错位。
六大败笔,在发行制度创新和市场化的旗帜下推出市场询价制。
所谓的市价发行制度,在中国股市中早已有过一次失败的尝试。那次尝试的结果,是市场上出现了88倍市盈率这样的发行价格,从而为闽东电力送上了8亿多元的“大礼包”并且给其管理层日后的腐败埋下了重大伏笔。然而,管理层并未认真总结与反思上次市价发行制度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股市的基本制度依旧的情况下,又一次开始了市场的试错过程。由于中国股市存在着严重的股权分裂现象,也由于中国股市的发行权完全处于行政垄断的控制之中,在这样的发行体制、发行机制与市场环境之中,是不可能产生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的,市场中所能产生的,注定是与市场价格相去甚远的畸形价格。中国股市发行市场与发行机制的变革有赖于市场的整体制度演进,有赖于市场化基础与市场化环境的全面建立,在基本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还远未建立时,发行制度改革的单兵突进,不但不能对整个股市的市场化变革产生正面的与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给市场运行带来重大隐患与负面效应。
基本制度创新需先行
中国股市市场建设中接二连三的重大败笔彰显出管理层与市场距离的遥远,也彰显了中国股市决策机制与监管机制的失灵与失效。
这种失灵与失效导致管理层总是错误地理解与把握股市的发展机会与创新机遇,进而使得中国股市在边缘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失灵与失效还导致中国股市一再错失化解乃至解决股市内在矛盾的良机,进而使得整个市场无可避免地滑向了全面危机的深渊。在经历了长达42个月的大熊市和损失了数万亿的社会财富之后,中国股市的生态环境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恶化趋势,并且已经显现出威胁整个金融安全的社会后果。无论是从制度演进还是从股指运行来说,中国股市都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是发生正向转折还是出现反向转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股市与中国股民的命运。
号称美国零售业巨头的普马在美国并无一家超市
中国普马超市没有一分钱来自外资
到今天普尔斯马特旗舰店已经关门5天了,随着普马全国各店纷纷关张,普马的问题也越揭越多。记者从普尔斯马特美国总部官方网站上竟然发现,资料中号称美国零售业巨头的普马在美国本土竟然没有一家超市,而年营业额只有6亿美元,与年营业额2500亿美元的沃尔玛相去甚远。
■普马是美国零售业巨头吗?
在普马中国官方网站上,“美国零售业巨头普尔斯马特今年将在华增开14家分店”、“国际零售巨头普尔斯马特将入驻绍兴”、“‘洋超市’诺玛特登陆遵义”等新闻在Pricesmart资讯中比比皆是。种种迹象表明,普马似乎是一家全球大超市,起码在美国是零售巨头。
然而在普马中国网站链接的美国官方网站上,记者发现在美国本土普马竟然没有一家超市。普马网站这样介绍自己:普尔斯马特在12个国家经营26家超市。然而记者发现除了亚洲的菲律宾以外,这12个国家大部分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小国,惟一与美国有关的是在加勒比海上的美国殖民地维京群岛的一家普马超市。
普马中国的管理企业诺衡公司从市场部高级经理到公司副总经理对此表示不清楚。
■普马到底有多大?
普马网站承认的26家超市一年营业额有多大呢?作为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普马每年要对外公布年报,记者看到发表于去年11月18日的普马2004年财季报告中提到,去年普马年营业额是6亿美元。年报说普马将在哥斯达黎加开第四家超市,为此普马总裁罗伯特·普莱斯对2005年充满希望。
6亿美元,相当于50亿人民币,这样的规模不能和沃尔玛的2500亿美元相比,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03年上半年我国连锁30强名单中,排名第五的农工商超市仅上半年销售额就达到60.11亿元。
对此,诺衡市场部高级经理富宇说,很多有关普马在全球的发展只代表某些媒体自己的意见,他们不会对外说普马在全球有多大,而会说普马是来自美国的,带来了美国先进的管理和经营方式。
■中国普马与美国有什么关系?
中国普马遭遇重重危机的时候,为什么美国普马却不伸援手呢?记者发现,普马中国业务并不在普马财务报表中,普马美国网站的解释是,普马在中国发放了11个特许经营执照。
据报道,普尔斯马特内部一位高层对中国普马与美国的关系问题的解释是,普尔斯马特的中国企业没有一分钱来自外资,而采取相当于特许经营的方式,向美国普尔斯马特租用这块牌子和经营模式,每新开一家会员制普尔斯马特店就需要向美国方面支付一笔费用。普尔斯马特中国企业的外国员工也都是受雇于中国公司的。也就是说普尔斯马特中国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本土民营企业,这就如同“贴牌”。
诺衡市场部高级经理富宇告诉记者,他们在全国有40余家店,这包括两个品牌,其中普马有11家,余下的店都是中国公司自有品牌诺玛特,诺玛特与美国普马没有关系。
■中国普马从美国带来了什么?
如果说中国普马源自美国,那么他们从美国带来了什么?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刘菲说,美国超市一般都讲信誉,都按照合同约定的付款时间付款,绝少出现欠供货商钱款的现象。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研究所所长陈及说,国内很多超市都是把供货商的流动资金用于开新店这样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此经营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紧张。普马的问题并非根源在美国的经营方式,这是中国连锁超市特有的问题。
(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