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采用历史回顾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和实践应用法等,对“健康第一”思想作综合考察,研究认为:“健康”是产生传统养生思想的动因,主要包括动静规律、形神兼备、均衡发展。“健康”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概念,今天世界卫生组织所认同的健康观是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的。在学校领域中两次提出“健康第一”的思想是以学生体质下降为社会背景的,成为今后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健康第一;学校体育;体质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越来越强烈,正是在“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要求下,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并出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2002年至今的四届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报送的论文来看,有近1/5的论文与新的课程标准、健康第一思想有关。说明“健康第一”被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1“健康”是产生传统养生思想的动因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是在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社会目标下而产生的。早在《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认识,这表明聪明而智慧的人们能顺理而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做有害于自身的事情。那么,怎样顺理而行保护身体健康呢?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体会、总结出了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便是传统养生思想。我们将其主要思想概括为4个方面:①动静规律;②形神兼备;③均衡发展;④阴阳合气。
2“健康第一”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基础十分薄弱,学生健康状况严重不良。
1951年的部分调查资料:北京大学2160人患肺病216人占10%;中国医科大学2年间因病休的学生达260多人14%;长春机械工业学校患肺、心脏、肠胃、神经衰弱等病占76%;长春邮学校动力班46人患神经衰弱病40人占85%;东北师范大学3347人患各种疾病而休学占8.1%。
1951年3月上旬,政务院起草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并于1951年8月6日公布于众。
《决定》指出:“增进学生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要求“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并根据当时的国情及学校教育和体育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六条决定:①调整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的时间;②减轻学生课业学习与社团活动的负担;③改进学校卫生工作;④注意体育娱乐活动;⑤改善学生伙食管理办法;⑥学校经费的支配,应适当地照顾保健工作的需要。除体育课活动外,体育娱乐活动以每天一小时为原则。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落实《决定》精神,使得50年代学校群众性体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最好时期。这方面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
“健康第一”思想的再次提出是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改革指明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再次强调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两个《决定》和相应文件反复强调“健康第一”的思想,除了社会因素外,更主要的是现阶段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据2009年10月《中国体育报》的有关报道:2008年全国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从2008年全国学生健康状况调研结果看,我国学生的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呈增长趋势,学生营养状况得到改善,龋齿、贫血等常见疾病有所下降,学生保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调研结果同样显示,学生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忧虑一:体能素质下降。2008年与2000年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明显。而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在2000年比199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所下降。
忧虑二:肺活量下降。2008年反映学生肺功能的肺活量在2000年比199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所下降。7~18岁学生中有75%的年龄组学生的肺活量下降,与2000年相比下降幅度在17~90毫升。19~22岁大学生的情况与中小学生情况基本相同。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1995年比较亦呈下降趋势。
忧虑三:肥胖学生增多。2008年与2000年相比,7~18岁学生的肥胖检出率,城市男生由5.9%增加到10.1%,城市女生由3%增加到4.9%;农村男生由1.6%增加到3.7%,女生由1.2%增加到2.4%。其中7~12岁小学生是肥胖检出率最高的人群,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上升率最快,由2000年的6.97%上升到2008年10.7%,乡村学生的肥胖检出率由于基数较低,因此其上升幅度大于城市学生。
忧虑四:近视眼居高不下。小学生的近视率为20.32%,初中生的近视率为48.18%,高中生的近视率为71.29%,大学生的近视率为73.01%。与1995年相比,虽然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近视率趋于稳定,有的年龄段的近视率出现下降,但16~18岁高中学生的近视率则从66.8%上升为71.29%。
忧虑五:口腔保健水平低。反映学生口腔保健水平的龋齿矫正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如农村学生的乳牙龋的矫正率平均不到5%,恒牙龋的矫正率平均不足20%。
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教育部有关领导认为,主要是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思想还不够端正,“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及忽视体育卫生工作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他们呼吁社会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共同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大环境。
3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有法则的。即摄入合理的营养和水分,每天作适当的运动,吸入新鲜空气,正确第暴露在阳光下;对各种爱好和欲望有所节制;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精神要愉快,对生活充满新信心。其中“运动”是改善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实验研究证明:每天坚持1小时体育锻炼的人,脑细胞在工作时所获得的血液供给量超过常人30%以上,大脑耗氧高达35~45%。表明体育锻炼能使脑细胞获得充足的能量和氧气供应,近而提高神经工作的强度和耐久力。这对于正在发育、读书的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更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健康第一;学校体育;体质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越来越强烈,正是在“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要求下,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并出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2002年至今的四届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报送的论文来看,有近1/5的论文与新的课程标准、健康第一思想有关。说明“健康第一”被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1“健康”是产生传统养生思想的动因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是在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社会目标下而产生的。早在《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认识,这表明聪明而智慧的人们能顺理而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做有害于自身的事情。那么,怎样顺理而行保护身体健康呢?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体会、总结出了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便是传统养生思想。我们将其主要思想概括为4个方面:①动静规律;②形神兼备;③均衡发展;④阴阳合气。
2“健康第一”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基础十分薄弱,学生健康状况严重不良。
1951年的部分调查资料:北京大学2160人患肺病216人占10%;中国医科大学2年间因病休的学生达260多人14%;长春机械工业学校患肺、心脏、肠胃、神经衰弱等病占76%;长春邮学校动力班46人患神经衰弱病40人占85%;东北师范大学3347人患各种疾病而休学占8.1%。
1951年3月上旬,政务院起草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并于1951年8月6日公布于众。
《决定》指出:“增进学生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要求“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并根据当时的国情及学校教育和体育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六条决定:①调整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的时间;②减轻学生课业学习与社团活动的负担;③改进学校卫生工作;④注意体育娱乐活动;⑤改善学生伙食管理办法;⑥学校经费的支配,应适当地照顾保健工作的需要。除体育课活动外,体育娱乐活动以每天一小时为原则。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落实《决定》精神,使得50年代学校群众性体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最好时期。这方面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
“健康第一”思想的再次提出是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改革指明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再次强调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两个《决定》和相应文件反复强调“健康第一”的思想,除了社会因素外,更主要的是现阶段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据2009年10月《中国体育报》的有关报道:2008年全国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从2008年全国学生健康状况调研结果看,我国学生的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呈增长趋势,学生营养状况得到改善,龋齿、贫血等常见疾病有所下降,学生保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调研结果同样显示,学生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忧虑一:体能素质下降。2008年与2000年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明显。而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在2000年比199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所下降。
忧虑二:肺活量下降。2008年反映学生肺功能的肺活量在2000年比199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所下降。7~18岁学生中有75%的年龄组学生的肺活量下降,与2000年相比下降幅度在17~90毫升。19~22岁大学生的情况与中小学生情况基本相同。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1995年比较亦呈下降趋势。
忧虑三:肥胖学生增多。2008年与2000年相比,7~18岁学生的肥胖检出率,城市男生由5.9%增加到10.1%,城市女生由3%增加到4.9%;农村男生由1.6%增加到3.7%,女生由1.2%增加到2.4%。其中7~12岁小学生是肥胖检出率最高的人群,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上升率最快,由2000年的6.97%上升到2008年10.7%,乡村学生的肥胖检出率由于基数较低,因此其上升幅度大于城市学生。
忧虑四:近视眼居高不下。小学生的近视率为20.32%,初中生的近视率为48.18%,高中生的近视率为71.29%,大学生的近视率为73.01%。与1995年相比,虽然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近视率趋于稳定,有的年龄段的近视率出现下降,但16~18岁高中学生的近视率则从66.8%上升为71.29%。
忧虑五:口腔保健水平低。反映学生口腔保健水平的龋齿矫正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如农村学生的乳牙龋的矫正率平均不到5%,恒牙龋的矫正率平均不足20%。
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教育部有关领导认为,主要是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思想还不够端正,“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及忽视体育卫生工作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他们呼吁社会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共同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大环境。
3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有法则的。即摄入合理的营养和水分,每天作适当的运动,吸入新鲜空气,正确第暴露在阳光下;对各种爱好和欲望有所节制;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精神要愉快,对生活充满新信心。其中“运动”是改善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实验研究证明:每天坚持1小时体育锻炼的人,脑细胞在工作时所获得的血液供给量超过常人30%以上,大脑耗氧高达35~45%。表明体育锻炼能使脑细胞获得充足的能量和氧气供应,近而提高神经工作的强度和耐久力。这对于正在发育、读书的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更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