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呼唤与传递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i_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本次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长辈的爱,并以多种实践的方式引领学生留意人们对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爱,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意识,做一个孝顺父母、热爱家庭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初步感知整组文本:《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
  师:父母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都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这些美好的感情犹如甘泉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世上的爱有千万种,但有一种爱最无私,它不要求你的回报,只要你过得好,这种爱的就是母爱,就是父爱。让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父母对我们的爱。
  
  二、再现情景,调动情感
  1 听一听父母的心声。
  ①播放录音一:《父母的骄傲》。
  师:同学们,你们熟悉自己父母的声音吗?这儿有几位父母正在夸自己的孩子呢,请注意听,猜一猜是谁的父母?
  ②播放录音二:《父母的叮嘱》。
  师:注意听,想一想你的父母说过这些话吗?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A.路上小心啊!B.上课要注意听老师讲。C.作业要认真完成。
  ③播放录音三:《妈妈的教诲》,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
  师:这是在批评谁呀?谁愿意跟我们说说你受批评后的想法呢?
  ④播放录音四:《父母的苦恼》。Al老师,我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B.他总是读不好书,真叫人操心啊。C.我孩子是不是比别人笨?
  师:你爸妈对你最操心的是什么事?
  2看一看父母的言行。
  展示图片:《父母爱我》。
  师:下面几张图片记录的是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做的一些小事。(播放孩子们拍的或画的图片)
  3.议一议父母的爱心。
  ①提出问题:你怎么看待上面录音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②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③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进行辩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三、引导交际,情感升华
  1 组内展示自己的成长照片,讲述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爱,选最难忘的、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来说。
  2 选出小组代表,请他在组内再讲述一次,并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想。组内其他的同学可以评论、补充,以完善他的发言。
  3 小组推举代表在全班交流。
  4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发言,你想说点什么?(可以评论别人的发言,也可以谈自己的经历)
  
  四、古诗引导,表达感情
  1 出示图片:《游子吟》的情境图,配乐。
  师:父母对儿女的爱,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歌咏的主题。这首《游子吟》不仅赞颂了伟大的母爱,也表达了子女对父母感激之情。
  配乐朗诵《游子吟》。
  2 明白这首诗的意思吗?谈谈你明白了什么,重点谈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3 师:小草尚且要报答照耀过它的阳光,那么我们做子女的又该如何报答给予了我们生命和无限关爱的父母呢?
  五、享受沉默,真情告白
  1 让我们像《可贵的沉默》那样,在沉默中再次回味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在心中默默地说出最想说给父母听的话。(至少留出一分钟时间)
  2 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心里的话。(不想说的同学,可以悄悄地写下来)
  3 把心里话说给全班同学听。
  
  六、言随心动,热情行动
  1 师:有许多同学还没有机会把心里话说给全班的同学听,也许有的同学并不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希望用行动表达出来。无论怎样,爱是需要通过表达来传递的。你想怎样表达你对父母的爱呢?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互相说一说。
  2.自由组合,同学之间互相说说,怎样爱自己的父母。
  
  七、自主评价,亲情永驻
  1 请学生评价哪种表达方式更好。
  2 师:其实父母爱孩子是不需要回报的,我们也无法评价爱父母的方式哪种更好,只要我们有一颗爱父母的心,你就一定会用最好的方式表达出对他们的爱,就像父母爱你一样。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考察小学生语文素养和书面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材料作文”是小学语文作文能力考察中一个新的命题方向和考察形式。这种形式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概括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且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感知力和观察力。反思近几年来的材料作文教学,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习作轻修改、重课堂轻规划、重作文轻观察的错误现象。材料作文教学流于课堂形式、囿于思想僵化,使材料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当老师出示这句话时,“飘落”一词缓缓地从上而下,轻轻落到句子中。  “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老师亲切的话语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眼疾手快,“‘飘落’两个字是从上面飘落下来的。”来不及等老师叫,孩子们已脱口而出。  “看得真仔细,你知道哪些东西是从上面飘落下来的?”老师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到了广阔的大自然。  “雨点儿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树叶从空中飘落下来。
小学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打好两项基础:一是要正确理解并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学会做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激励他们,使他们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  一、感悟真情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叩击着学生的心弦,能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入情,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天,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就像是两个熟悉许久的“老友”,薄俊生老师用他独特的男中音无声无息地拉开了课堂教学的序幕。不知不觉间,80分钟过去了;不知不觉间,目标达成了。就像是一杯淡淡的茶水,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聊”),这个字认识吗?  师:谁来给这个字找个“朋友”。  生:聊天。  师:聊天就是几个人之间的闲谈,聊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为孤儿交学费献血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然而要一个8岁的二年级孩子来感受孔繁森的无私与伟大,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紧扣文本中情感的一个聚焦点、一个动情点、一处空白点、一条情感线,拨动起学生的情弦,让他们在课堂上入情、动情、抒情。  一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却“流派迭出纷纭而莫衷一是,方法层出不穷而徒劳无功”。当下,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理论上确立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概念,教师主观上想找回失落的学生主体意识,但如何为之,亟待在实践中探讨。笔者以为,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记性”,引导学生的“悟性”,追求学生的“灵性”,这是开启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张金卡,是新课程实施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教师既关注内容本身,又关注形式表达;学生既有情感的体验,更有文字运用的规范。下面就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二)》的片段来谈谈我对深度阅读的认识和思考。  一、依据学生认知特点,确定语言训练切入点  低年级的学生缺少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局限在对局部字词的关注,这是由孩子本身现有的知识水平决定的。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味串讲的现象,不论年级、不论内容本身,只要在故事与
目前提倡整本阅读古典名著,—线教师想出许多操作方法,收效似乎不彰,主要原因是,满足于追随作品情节,学生主体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体性一般是自发的,在经典作品面前处于被动状态,或者说是处于沉睡状态,教师的任务是将其唤醒,提升起来。化被动为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带着问题推进阅读深度。前辈权威对《三国演义》种种否定性的评价是尖锐的,如“歪曲历史”,又如“丑化曹操”,再如“照搬史料”“艺术想象力匮乏”,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可能都有同感,很害怕上习作指导课,怎么上?上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有一次,观摩一位教师执教的习作指导课《我的美味我最爱》,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原来习作指导是可以这样上的,可以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有合理的延拓,可以彰显文化因子,可以与人文有效的链接。  一、猜谜语近美味,未成曲调先有情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上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起根据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编选了48首古诗。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小学生能背诵、积累70首古诗。这些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佳作。由于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加之古今汉语有一定差异,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地了解诗意、领略诗境、体会诗情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