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天,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就像是两个熟悉许久的“老友”,薄俊生老师用他独特的男中音无声无息地拉开了课堂教学的序幕。不知不觉间,80分钟过去了;不知不觉间,目标达成了。就像是一杯淡淡的茶水,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聊”),这个字认识吗?
师:谁来给这个字找个“朋友”。
生:聊天。
师:聊天就是几个人之间的闲谈,聊天不仅要动口,还要用耳,所以这个字是什么旁?(耳字旁)
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天。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
生:妈妈照顾我吃。
生:妈妈给我买好多衣服。
生:爸爸妈妈很疼我,每天晚上帮我盖被子。
生:上学的时候,天天由爸爸妈妈接送。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爱我们,关心我们。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照顾我们吗?
生:因为我们是爸爸妈妈的一块肉。
生: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
师:在爸爸妈妈照顾我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什么?
生:他们为什么不照顾自己呢?
生:我长大了要给爸爸妈妈买别墅。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基本反映了中国学生的情况。同样是四年级的孩子,外国的孩子是怎么对待爸爸妈妈的照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文章。看老师写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生读课题。
师:谁能给“弱小”找一个相反的词语。
生:强大。
师:一个题目可以回答三个问题。来读课题(出示多媒体:1.谁不是最弱小的?2.我是不是最弱小的?3.我不是怎样的人?)
生练读后用课题回答。
师:从刚才的题目来看,为了回答不同的问题,即使是同一句话,读法也不一样。
师:从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是谁?
生: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生:我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
生:我不是最弱小的,哪些人比我强大?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思考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查生字表,并为每一小节标好小节号。
[赏析]我一直以为,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前提准备情况,即决定于学生的“前理解”基础和进入语文学习情境的状态。这堂课上,薄老师很巧妙地借助“聊”字,与学生聊天,与学生聊家人照顾我们的话题。于是,很自然地,悄无声息地,学生走进了萨沙,走进了“我不是最弱小的”。寥寥数语,既有教者为引入课文学习而精心设计的话题情景,又有教者唤起学生对相关经历回忆的感人画面,既可以感受到语文学习浓浓地人文气息,又可以在师生的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急切的心理期待。
“我不是最弱小的”,薄老师的教学不再是告诉。无论老师对文题的艺术处理,无论学生对文题的内心需求,薄老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章中的主人公以及他们的情感世界。到文本中去,从文本中来,语文的学习从来都是借助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字本身。薄老师是这样做的,薄老师的课堂是这样开始的。
[片段二]
师:谁愿意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有没有谁愿意代作者来介绍蔷薇花?
两生站起读描写蔷薇花的段落。
师:你这样介绍想让大家感受什么?
生:我想介绍蔷薇的香。
生:我想介绍蔷薇的美。
师:你们听了他们的介绍有什么想法?
生:我感到了蔷薇的鲜艳色彩。
生:感受到了芳香扑鼻。
生:我感受到了蔷薇花的生机。
师:这两位是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知音。大家听你们一读,就感受到蔷薇花的美。
师:还有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吗?
生读描写雨后蔷薇的句子。
师:下面老师请男同学介绍雨前蔷薇、女同学来读雨后蔷薇。
男、女生分别读。
师: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生:花儿是弱小的。
生:花儿是需要保护的。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生:看看雨前的野蔷薇。
生:把衣服披在雨后的野蔷薇上。
生:我想让雨停下来。
师:每一株花草都有生命,你们的做法、想法就是作者的心情。知道蔷薇花的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吗?
生:滂沱大雨。
师:谁来替作者介绍一下大雨?
生读。
师:在这样大的雨中,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人们最需要的是得到关心,得到别人的帮助。
生:人们最需要的是互相帮助。
师:充满生机的蔷薇花在大雨中变得弱小无比,它极需要人们的帮助。人们在大雨中也需要帮助。那么只有一件雨衣,该怎么办?
……
[赏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的学习特别需要提倡自主地个性化地阅读实践,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阅读独创性的理解。“我感受到了蔷薇花的生机”、“我想让雨停下来”、“人们最需要的是互相帮助”,课堂上,随着学生对文本感受与理解的加深,随着教师对学生有效地引领与点拨,学生、教师、文本(作者)这三者之间真正有效的对话被建构起来。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准确接收文本的书面信号,并运用自己的语言与声调,外化作者的言语情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感悟和思考,积极挖掘文本的内在情感,并运用思维与心智,重构文本中的生活原型。尤其教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你这样介绍想让大家感受什么?谁来替作者介绍一下大雨?)更让我们深切感受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而这也恰恰验证了“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体验与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课标理念。如此,茶融于水,水得于茶,茶水相融。
[片段三]
师:上节课,我们代作者介绍,下面我们要来代课文中的人物来说话。萨沙一共说了几次话?
生:三次。
师: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代萨沙说话。说的时候想一想萨沙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师:代萨沙说话,一定要把萨沙当好。谁愿意来第一次?
生读。
师:请问萨沙,说这话时你心里怎么想的?
生:他们为什么把雨衣给我?
师:课文中的爸爸妈妈,或者是生活中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他们认为我是最弱小的。
生: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把这句话板书在黑板上。
师:让我们语重心长地,和蔼可亲地代妈妈说句话。
生读。
师:你是萨沙你会怎么说?
生:我真是最弱小的吗?
生: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责任保护比我还弱小的。
师:听了萨沙的话,我们觉得萨沙不服气是有道理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尽管萨沙不承认,但是妈妈告诉萨沙。想想为什么妈妈笑着说这句话?
生:因为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很可爱。
生:妈妈为儿子的举动而备感高兴。
师:老师也说说看,这孩子,年纪虽小,志气倒很大。最后,再来读读这篇课文,试着代作者、代文中的人物说话。
师: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来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师:学到这里,我们再来把题目读一遍。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
[赏析]小语专家高万同先生这样说:“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旅游。”的确,在薄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存在。“让我们语重心长地,和蔼可亲地代妈妈说句话”、“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无论是教师的心长语重,无论是学生的真情表白,这样的精神都可以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言文字的品悟中,在文章人物的导引下,学生很快进入文本意境,与作者共历经过,见作者之所见,感作者之所感。尤其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更让我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相信所有与课的教师都和学生一样沉浸在这样美好的熏陶与感染之中,在这样的熏陶与感染下,学生既领悟到“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可谓一举多得。由此,茶香四溢,游走心灵。
(责编韦淑红)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聊”),这个字认识吗?
师:谁来给这个字找个“朋友”。
生:聊天。
师:聊天就是几个人之间的闲谈,聊天不仅要动口,还要用耳,所以这个字是什么旁?(耳字旁)
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天。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
生:妈妈照顾我吃。
生:妈妈给我买好多衣服。
生:爸爸妈妈很疼我,每天晚上帮我盖被子。
生:上学的时候,天天由爸爸妈妈接送。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爱我们,关心我们。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照顾我们吗?
生:因为我们是爸爸妈妈的一块肉。
生: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
师:在爸爸妈妈照顾我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什么?
生:他们为什么不照顾自己呢?
生:我长大了要给爸爸妈妈买别墅。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基本反映了中国学生的情况。同样是四年级的孩子,外国的孩子是怎么对待爸爸妈妈的照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文章。看老师写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生读课题。
师:谁能给“弱小”找一个相反的词语。
生:强大。
师:一个题目可以回答三个问题。来读课题(出示多媒体:1.谁不是最弱小的?2.我是不是最弱小的?3.我不是怎样的人?)
生练读后用课题回答。
师:从刚才的题目来看,为了回答不同的问题,即使是同一句话,读法也不一样。
师:从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是谁?
生: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生:我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
生:我不是最弱小的,哪些人比我强大?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思考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查生字表,并为每一小节标好小节号。
[赏析]我一直以为,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前提准备情况,即决定于学生的“前理解”基础和进入语文学习情境的状态。这堂课上,薄老师很巧妙地借助“聊”字,与学生聊天,与学生聊家人照顾我们的话题。于是,很自然地,悄无声息地,学生走进了萨沙,走进了“我不是最弱小的”。寥寥数语,既有教者为引入课文学习而精心设计的话题情景,又有教者唤起学生对相关经历回忆的感人画面,既可以感受到语文学习浓浓地人文气息,又可以在师生的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急切的心理期待。
“我不是最弱小的”,薄老师的教学不再是告诉。无论老师对文题的艺术处理,无论学生对文题的内心需求,薄老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章中的主人公以及他们的情感世界。到文本中去,从文本中来,语文的学习从来都是借助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字本身。薄老师是这样做的,薄老师的课堂是这样开始的。
[片段二]
师:谁愿意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有没有谁愿意代作者来介绍蔷薇花?
两生站起读描写蔷薇花的段落。
师:你这样介绍想让大家感受什么?
生:我想介绍蔷薇的香。
生:我想介绍蔷薇的美。
师:你们听了他们的介绍有什么想法?
生:我感到了蔷薇的鲜艳色彩。
生:感受到了芳香扑鼻。
生:我感受到了蔷薇花的生机。
师:这两位是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知音。大家听你们一读,就感受到蔷薇花的美。
师:还有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吗?
生读描写雨后蔷薇的句子。
师:下面老师请男同学介绍雨前蔷薇、女同学来读雨后蔷薇。
男、女生分别读。
师: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生:花儿是弱小的。
生:花儿是需要保护的。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生:看看雨前的野蔷薇。
生:把衣服披在雨后的野蔷薇上。
生:我想让雨停下来。
师:每一株花草都有生命,你们的做法、想法就是作者的心情。知道蔷薇花的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吗?
生:滂沱大雨。
师:谁来替作者介绍一下大雨?
生读。
师:在这样大的雨中,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人们最需要的是得到关心,得到别人的帮助。
生:人们最需要的是互相帮助。
师:充满生机的蔷薇花在大雨中变得弱小无比,它极需要人们的帮助。人们在大雨中也需要帮助。那么只有一件雨衣,该怎么办?
……
[赏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的学习特别需要提倡自主地个性化地阅读实践,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阅读独创性的理解。“我感受到了蔷薇花的生机”、“我想让雨停下来”、“人们最需要的是互相帮助”,课堂上,随着学生对文本感受与理解的加深,随着教师对学生有效地引领与点拨,学生、教师、文本(作者)这三者之间真正有效的对话被建构起来。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准确接收文本的书面信号,并运用自己的语言与声调,外化作者的言语情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感悟和思考,积极挖掘文本的内在情感,并运用思维与心智,重构文本中的生活原型。尤其教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你这样介绍想让大家感受什么?谁来替作者介绍一下大雨?)更让我们深切感受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而这也恰恰验证了“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体验与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课标理念。如此,茶融于水,水得于茶,茶水相融。
[片段三]
师:上节课,我们代作者介绍,下面我们要来代课文中的人物来说话。萨沙一共说了几次话?
生:三次。
师: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代萨沙说话。说的时候想一想萨沙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师:代萨沙说话,一定要把萨沙当好。谁愿意来第一次?
生读。
师:请问萨沙,说这话时你心里怎么想的?
生:他们为什么把雨衣给我?
师:课文中的爸爸妈妈,或者是生活中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他们认为我是最弱小的。
生: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把这句话板书在黑板上。
师:让我们语重心长地,和蔼可亲地代妈妈说句话。
生读。
师:你是萨沙你会怎么说?
生:我真是最弱小的吗?
生: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责任保护比我还弱小的。
师:听了萨沙的话,我们觉得萨沙不服气是有道理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尽管萨沙不承认,但是妈妈告诉萨沙。想想为什么妈妈笑着说这句话?
生:因为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很可爱。
生:妈妈为儿子的举动而备感高兴。
师:老师也说说看,这孩子,年纪虽小,志气倒很大。最后,再来读读这篇课文,试着代作者、代文中的人物说话。
师: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来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师:学到这里,我们再来把题目读一遍。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
[赏析]小语专家高万同先生这样说:“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旅游。”的确,在薄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存在。“让我们语重心长地,和蔼可亲地代妈妈说句话”、“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无论是教师的心长语重,无论是学生的真情表白,这样的精神都可以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言文字的品悟中,在文章人物的导引下,学生很快进入文本意境,与作者共历经过,见作者之所见,感作者之所感。尤其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更让我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相信所有与课的教师都和学生一样沉浸在这样美好的熏陶与感染之中,在这样的熏陶与感染下,学生既领悟到“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可谓一举多得。由此,茶香四溢,游走心灵。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