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的培养、人的塑造和人的成长。校园文化具有长久的导向作用,引领和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应当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借助校园文化培育儒雅学生。文章从“丰富自我,提升专业素养”“以读为本,创建书香班级”“拓展途径,创新快乐诵读”“经典育人,抓好课堂教学”“家校共读,携手文化育人”五大方面阐述了借助校园文化培育儒雅学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专业素养;书香班级;经典诵读;儒雅教育
近年来,新会区会城创新初级中学着力打造“儒雅文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顺势而为,从人文校园中寻找生活和学习的榜样,涤荡自己的心灵,更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期望借助校园文化培育儒雅的学生。
一、丰富自我,提升专业素养
经典诵读活动是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它能改变单调的学习、生活方式,使校园生活呈现出缤纷多彩、健康向上的和谐风景线。通过《〈做有创意的教师〉丛书——教师的9堂国学课》《梁启超戊戌年》等好书相伴,读好经典,不仅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也是让学校弥漫书香,让人文情怀感染每一位师生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强调:“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学校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图书馆增添了丰富多样的书籍,不断开展“师生共同成长”活动,着力打造书香型教师团队。为了丰富自我、提升专业素养,笔者常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育教学和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书籍,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树立儒雅教师的形象,让自己更加亲近学生。
二、以读为本,创建书香班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见,环境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感染是长久而不着痕迹的。为了优化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以及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我校在校园的墙壁、走廊等地精心合理地布置有关“儒雅教育”的古今图画作品和学生作品,如名人字画、孔子像、陶行知像、六德亭等等,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文化的气息在校园流淌,把书香与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更好地营造班级文化,笔者积极建设书香班级,创建班级图书角,让班级教室充满书香,实现班内图书传阅等。在班级图书角有古今中外名著、文言文类书籍、科普类书籍等,如班上的黄诗恩、李嘉浩、林荣烽、黄晴筠等同学,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下增加了阅读量,在班上起了带头作用,以小组“独学—对学—群学”的模式,进行推荐分享、交流促进等活动,班级文化愈发浓郁。为了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笔者利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学习心得。如:粟妍同学的征文《我心中的梁启超》荣获2016年圭峰会城中小学“我心中的梁启超”征文评比活动三等奖;黄晴筠同学的征文《我心中的梁启超》荣获2016年圭峰会城中小学“我心中的梁启超”征文评比活动二等奖。加强书香班级的建设,使置身于浓郁书香氛围的师生们不自觉地被感染,萌发读书的欲望,激发向上的斗志。
三、拓展途径,创新快乐诵读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乐趣,教育学生“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诵读中亲近经典,使校园真正飘满书香,笔者规定阅读时段,利用早读、午读、语文课、班会活动等时间灵活安排阅读活动。每日安排“早读”时间,在教师和科代表的带领下,学生一起大声背诵《论语》《唐诗三百首》《最美宋词》以及其他美文。每周还利用一节课,用于阅读指导和交流,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内容为诵读本班学生推荐的经典诗文和名著作品。笔者曾撰写论文《引导学生快乐地阅读——我的阅读教学观》在江门市新会区教育局编印的《教研参考》中发表,引导学生快乐地诵读。
寒暑假期,学校制定学生阅读计划,推介一定书目,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写读后感,还开展读书节等系列活动。譬如,七年级推荐阅读的名著作品有《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童年》;八年级推荐阅读的名著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九年级推荐阅读的名著作品有《水浒传》《威尼斯商人》《格列佛游记》等。通过阅读经典名篇中的育人哲理,启迪每一位学生。笔者指导学生黄晴筠、李乐怡写的《骆驼祥子有感》《我最喜欢的人物——鲁滨孙漂流记》获得区一等奖。
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笔者还设立了“阅读之星”“书香之星”评比,举办手抄报比赛和中华经典美文朗诵活动等。我班的梁浩、阮愉、赵绮玲、林荣烽、蔡卫琼等同学曾多次获得镇手抄报比赛优秀奖;梁浩和梁金悅同学在区中华经典美文朗诵《春》荣获二等奖,在经典诵读中收获充实和快乐。
四、经典育人,抓好课堂教学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上,笔者细化阅读课课型,确定“生主师辅”的原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树立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经典文化点滴渗入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汇成涓涓细流。如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以身边同学的事例作为范本,让学生认识《论语》中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课前开展“课前带读”,形式多样,各自诵读、推荐诵读、交流分享等等,学生在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大量诵读古诗文”课题的深入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时空,而且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兴趣,形成了诵读古诗的良好氛围,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如班上的梁洁莹、乔依娜、阮愉、程宇昂、陈焯均等学生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日常小测、默写、比赛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文言感悟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深入、持久地开展“快乐、互动、实效”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标。成长是双向的,笔者也在经典学习中不断成长。2017年1月13日,笔者执教《骆驼祥子》名著阅读课荣获新会区中学语文优秀公开课一等奖。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故事情节以及祥子、虎妞等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学习交流,梁浩、乔依娜等人以舞台剧的形式对《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进行剖析与演绎,加深了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理解和提高了他们对经典作品的兴趣。
五、家校共读,携手文化育人
家庭、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的“基地”,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整体的育人体系,发挥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的特殊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学生、教师、学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荀子·修身》中有一句话:“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所以,教师要重礼,以身作则,从言行举止、礼仪礼貌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笔者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使家长成为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在每周星期六早上,组织学生和家长回校进行“亲子共读”活动,营造读书氛围,让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提高。开展活动以来,笔者所带班的学生踊跃参加,家长积极配合,每一期都无一人员缺席。就这样,家校携手,共建“和谐文化校园”。笔者也常与学生一起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故事,让学生知孝道、行孝道。还开展了有关“儒雅教育”的主题班会,如“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理解父母,感恩父母”“诵读中华经典,感悟做人道理”等,采用“入其脑——感其心——动其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利用了家校合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班黄晴筠同学的作品《良好家教助成长》荣获新会区第十二届小学书信比赛初中组优秀奖。
利用人文校园,诵读经典佳作,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儒雅学生。笔者会继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在传承经典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扎实。
关键词:校园文化;专业素养;书香班级;经典诵读;儒雅教育
近年来,新会区会城创新初级中学着力打造“儒雅文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顺势而为,从人文校园中寻找生活和学习的榜样,涤荡自己的心灵,更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期望借助校园文化培育儒雅的学生。
一、丰富自我,提升专业素养
经典诵读活动是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它能改变单调的学习、生活方式,使校园生活呈现出缤纷多彩、健康向上的和谐风景线。通过《〈做有创意的教师〉丛书——教师的9堂国学课》《梁启超戊戌年》等好书相伴,读好经典,不仅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也是让学校弥漫书香,让人文情怀感染每一位师生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强调:“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学校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图书馆增添了丰富多样的书籍,不断开展“师生共同成长”活动,着力打造书香型教师团队。为了丰富自我、提升专业素养,笔者常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育教学和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书籍,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树立儒雅教师的形象,让自己更加亲近学生。
二、以读为本,创建书香班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见,环境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感染是长久而不着痕迹的。为了优化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以及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我校在校园的墙壁、走廊等地精心合理地布置有关“儒雅教育”的古今图画作品和学生作品,如名人字画、孔子像、陶行知像、六德亭等等,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文化的气息在校园流淌,把书香与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更好地营造班级文化,笔者积极建设书香班级,创建班级图书角,让班级教室充满书香,实现班内图书传阅等。在班级图书角有古今中外名著、文言文类书籍、科普类书籍等,如班上的黄诗恩、李嘉浩、林荣烽、黄晴筠等同学,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下增加了阅读量,在班上起了带头作用,以小组“独学—对学—群学”的模式,进行推荐分享、交流促进等活动,班级文化愈发浓郁。为了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笔者利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学习心得。如:粟妍同学的征文《我心中的梁启超》荣获2016年圭峰会城中小学“我心中的梁启超”征文评比活动三等奖;黄晴筠同学的征文《我心中的梁启超》荣获2016年圭峰会城中小学“我心中的梁启超”征文评比活动二等奖。加强书香班级的建设,使置身于浓郁书香氛围的师生们不自觉地被感染,萌发读书的欲望,激发向上的斗志。
三、拓展途径,创新快乐诵读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乐趣,教育学生“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诵读中亲近经典,使校园真正飘满书香,笔者规定阅读时段,利用早读、午读、语文课、班会活动等时间灵活安排阅读活动。每日安排“早读”时间,在教师和科代表的带领下,学生一起大声背诵《论语》《唐诗三百首》《最美宋词》以及其他美文。每周还利用一节课,用于阅读指导和交流,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内容为诵读本班学生推荐的经典诗文和名著作品。笔者曾撰写论文《引导学生快乐地阅读——我的阅读教学观》在江门市新会区教育局编印的《教研参考》中发表,引导学生快乐地诵读。
寒暑假期,学校制定学生阅读计划,推介一定书目,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写读后感,还开展读书节等系列活动。譬如,七年级推荐阅读的名著作品有《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童年》;八年级推荐阅读的名著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九年级推荐阅读的名著作品有《水浒传》《威尼斯商人》《格列佛游记》等。通过阅读经典名篇中的育人哲理,启迪每一位学生。笔者指导学生黄晴筠、李乐怡写的《骆驼祥子有感》《我最喜欢的人物——鲁滨孙漂流记》获得区一等奖。
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笔者还设立了“阅读之星”“书香之星”评比,举办手抄报比赛和中华经典美文朗诵活动等。我班的梁浩、阮愉、赵绮玲、林荣烽、蔡卫琼等同学曾多次获得镇手抄报比赛优秀奖;梁浩和梁金悅同学在区中华经典美文朗诵《春》荣获二等奖,在经典诵读中收获充实和快乐。
四、经典育人,抓好课堂教学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上,笔者细化阅读课课型,确定“生主师辅”的原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树立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经典文化点滴渗入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汇成涓涓细流。如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以身边同学的事例作为范本,让学生认识《论语》中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课前开展“课前带读”,形式多样,各自诵读、推荐诵读、交流分享等等,学生在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大量诵读古诗文”课题的深入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时空,而且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兴趣,形成了诵读古诗的良好氛围,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如班上的梁洁莹、乔依娜、阮愉、程宇昂、陈焯均等学生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日常小测、默写、比赛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文言感悟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深入、持久地开展“快乐、互动、实效”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标。成长是双向的,笔者也在经典学习中不断成长。2017年1月13日,笔者执教《骆驼祥子》名著阅读课荣获新会区中学语文优秀公开课一等奖。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故事情节以及祥子、虎妞等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学习交流,梁浩、乔依娜等人以舞台剧的形式对《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进行剖析与演绎,加深了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理解和提高了他们对经典作品的兴趣。
五、家校共读,携手文化育人
家庭、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的“基地”,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整体的育人体系,发挥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的特殊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学生、教师、学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荀子·修身》中有一句话:“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所以,教师要重礼,以身作则,从言行举止、礼仪礼貌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笔者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使家长成为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在每周星期六早上,组织学生和家长回校进行“亲子共读”活动,营造读书氛围,让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提高。开展活动以来,笔者所带班的学生踊跃参加,家长积极配合,每一期都无一人员缺席。就这样,家校携手,共建“和谐文化校园”。笔者也常与学生一起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故事,让学生知孝道、行孝道。还开展了有关“儒雅教育”的主题班会,如“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理解父母,感恩父母”“诵读中华经典,感悟做人道理”等,采用“入其脑——感其心——动其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利用了家校合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班黄晴筠同学的作品《良好家教助成长》荣获新会区第十二届小学书信比赛初中组优秀奖。
利用人文校园,诵读经典佳作,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儒雅学生。笔者会继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在传承经典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