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有自身的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出任务和问题、假设构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开拓创新,激励学生探究新知,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社会上网吧、游戏厅的出现,对中学生影响不断增大。所以对中学生开展计算机文化教育,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培养学生树立吸收先进文化的意识,才能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同时,利用教师的权威性进行言传身教,掌握计算机文化教育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促使学生对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获取、传播,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上信息,这样,学生上网吧玩游戏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信息技术课教学受几十年来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大,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全过程的状况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教轻学的思想倾向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停留在表面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生学习Windows XP的窗口操作和鼠标操作时,我就选择了一个Windows XP中自带的“纸牌”。学生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我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窗口的操作和鼠标的单、双击和拖动时,学生看得是那么认真。示范一结束,他们就迫不及待的做起来,可是如何玩,怎样积分我却没有给他们讲,而是让学生自学“帮助”。因为自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特殊性所要求的,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层出不穷。因此,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 摆正师生位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说本门课程的学生学习多半时间是学生在操作练习。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一两个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辅导这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作为班级小辅导员,多让学生相互交流,在探讨中共同提高。
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把握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由权威者变成指导者。要精讲多练,多让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占据主要地位,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师应当用少量时间讲解操作方法,而让学生用大量时间练习。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觉得轻松多了,动手还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你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是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少的一点点收获,他们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信心随之也会大增,学生劲头也就更高。
3 注重任务驱动,用好多媒体课件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使学生任务明确,思路清晰。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让学生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可以先设置任务,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日期等。也可人为设定一些软件故障让学生修复。讲程序设计任务更容易设计,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填好学生的成绩,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能很快完成目标任务。但同时应注意,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差异也很大,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研究教法,注重优秀生的示范操作和助手作用,及时发现差生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我把制作好的课件放在教师机上,除教学用以外,学生也可以点播,这样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力避传统课程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更要注重素质教育,使本门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社会上网吧、游戏厅的出现,对中学生影响不断增大。所以对中学生开展计算机文化教育,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培养学生树立吸收先进文化的意识,才能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同时,利用教师的权威性进行言传身教,掌握计算机文化教育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促使学生对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获取、传播,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上信息,这样,学生上网吧玩游戏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信息技术课教学受几十年来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大,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全过程的状况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教轻学的思想倾向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停留在表面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生学习Windows XP的窗口操作和鼠标操作时,我就选择了一个Windows XP中自带的“纸牌”。学生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我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窗口的操作和鼠标的单、双击和拖动时,学生看得是那么认真。示范一结束,他们就迫不及待的做起来,可是如何玩,怎样积分我却没有给他们讲,而是让学生自学“帮助”。因为自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特殊性所要求的,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层出不穷。因此,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 摆正师生位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说本门课程的学生学习多半时间是学生在操作练习。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一两个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辅导这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作为班级小辅导员,多让学生相互交流,在探讨中共同提高。
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把握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由权威者变成指导者。要精讲多练,多让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占据主要地位,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师应当用少量时间讲解操作方法,而让学生用大量时间练习。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觉得轻松多了,动手还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你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是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少的一点点收获,他们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信心随之也会大增,学生劲头也就更高。
3 注重任务驱动,用好多媒体课件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使学生任务明确,思路清晰。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让学生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可以先设置任务,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日期等。也可人为设定一些软件故障让学生修复。讲程序设计任务更容易设计,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填好学生的成绩,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能很快完成目标任务。但同时应注意,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差异也很大,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研究教法,注重优秀生的示范操作和助手作用,及时发现差生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我把制作好的课件放在教师机上,除教学用以外,学生也可以点播,这样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力避传统课程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更要注重素质教育,使本门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