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除了要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之外,还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阅读教学为例,既要使学生深度解读,感知人物情感,又要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此不断提升课程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 方法
要想构建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依据教材内容设置语言情境,初读文章时整体感知文章写作方向;其次,再读阅读时精读文章理解文章情感;最后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结构,反思不足,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激发兴趣,自主阅读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语言情境,课堂教学则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实施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也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构建阅读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情感世界,并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品内涵。
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这一课时,开课前几分钟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并将自己扮演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父亲”歌曲,营造优质的阅读氛围。在学生阅读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描写望父买橘的场景,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从动作描写、神情入手感悟父亲朴实无华的形象,体验到父亲对于儿子的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许多,如悬念引入、故事激趣、场景还原等。每个教师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激趣小妙招,不再赘述。
二、构建情境,强化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李旭升曾经说过:“一篇文化内涵深厚的文章,要想充分发挥其文学作用,就需要使阅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坚持阅读下去,其中阅读方法的掌握至关重要。”在教学前期准备环节,精读文章则是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创造灵感与文化内涵的主要途径。教师除了要求学生预习文章之外,还需要自主解答阅读问题,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收集在一起,由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解答,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的良好习惯。
如:教师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时,本篇文章通俗易懂,阅读理解难度并不是很大。基于此情况,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干涉。而是要注重思路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解答问题,反思阅读不足,从而不断强化阅读能力。
三、丰富素材,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从阅读素材的角度入手,构建多元化阅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实践效果来看,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需要保证地位上的平等,与学生进行密切的学习交流。在一问一答中寻找解题思路,挖掘学习潜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课程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閱读素材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恰当的时机,丰富阅读素材,依据阅读思路的引导,引导学生由浅至深、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从而提升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强化阅读能力。
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工具书,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采取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纠正自己的读音,并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字词,对照注释翻译文章。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愚公移山的翻拍视频片段,从视频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愚公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需求为学生推荐一些难度不大的读物,如童话故事、儿歌、古诗词等。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些阅读小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
四、科学评价,深化效果
教师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学生展现学习成果后给予客观恰当的教育评价,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极大提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如:教师在讲解《渡荆门送别》这一课时,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后,教师需要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并为学生指出存在的不足。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体现”这一问题为例,经过讨论最后得出:“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此种评价方式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不断优化完善教育方法,注重思维创新。从多个视角入手开放阅读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在阅读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好指导作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立伟.创建高效语文阅读课堂不可忽视的六个问题[J].语文知识,2014,01:26-29.
[2]王丽颖.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59.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 方法
要想构建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依据教材内容设置语言情境,初读文章时整体感知文章写作方向;其次,再读阅读时精读文章理解文章情感;最后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结构,反思不足,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激发兴趣,自主阅读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语言情境,课堂教学则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实施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也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构建阅读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情感世界,并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品内涵。
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这一课时,开课前几分钟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并将自己扮演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父亲”歌曲,营造优质的阅读氛围。在学生阅读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描写望父买橘的场景,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从动作描写、神情入手感悟父亲朴实无华的形象,体验到父亲对于儿子的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许多,如悬念引入、故事激趣、场景还原等。每个教师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激趣小妙招,不再赘述。
二、构建情境,强化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李旭升曾经说过:“一篇文化内涵深厚的文章,要想充分发挥其文学作用,就需要使阅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坚持阅读下去,其中阅读方法的掌握至关重要。”在教学前期准备环节,精读文章则是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创造灵感与文化内涵的主要途径。教师除了要求学生预习文章之外,还需要自主解答阅读问题,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收集在一起,由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解答,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的良好习惯。
如:教师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时,本篇文章通俗易懂,阅读理解难度并不是很大。基于此情况,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干涉。而是要注重思路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解答问题,反思阅读不足,从而不断强化阅读能力。
三、丰富素材,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从阅读素材的角度入手,构建多元化阅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实践效果来看,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需要保证地位上的平等,与学生进行密切的学习交流。在一问一答中寻找解题思路,挖掘学习潜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课程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閱读素材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恰当的时机,丰富阅读素材,依据阅读思路的引导,引导学生由浅至深、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从而提升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强化阅读能力。
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工具书,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采取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纠正自己的读音,并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字词,对照注释翻译文章。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愚公移山的翻拍视频片段,从视频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愚公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需求为学生推荐一些难度不大的读物,如童话故事、儿歌、古诗词等。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些阅读小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
四、科学评价,深化效果
教师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学生展现学习成果后给予客观恰当的教育评价,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极大提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如:教师在讲解《渡荆门送别》这一课时,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后,教师需要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并为学生指出存在的不足。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体现”这一问题为例,经过讨论最后得出:“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此种评价方式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不断优化完善教育方法,注重思维创新。从多个视角入手开放阅读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在阅读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好指导作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立伟.创建高效语文阅读课堂不可忽视的六个问题[J].语文知识,2014,01:26-29.
[2]王丽颖.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