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如何开展教学才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丰富课堂教学,积极同其他学科相融合,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延伸美术课堂。对此,本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重点分析了小学美术与劳技教育整合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美术 劳技教育 整合
美术教学与劳技教育相融合,是一种典型的教育现象,两者为互为因果的关系[1]。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合劳技教育,基于学科自身规律,借助视觉空间艺术的可感性,深刻影响学生,促使其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知觉、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
1 利用欣赏课——感受劳动创造美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面对广阔田野上,麦浪欢快地向远方延伸,这便是劳动创造出的自然美[2]。在艺术海洋中,那么灵活多变的雕塑与剪纸也是劳动创作的艺术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式各样的美,均是劳动创造而来。独特的美术作品把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在艺术中,并将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及情感融入其中,启迪欣赏者思想与智慧,滋润其心灵。
例如,《热闹的集市》是一幅难得的佳作,透过这副画我们能够欣赏到热闹非凡的集市场景。课堂教学中,根据这一幅画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欣赏画作。如“在这一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如此,调动了学生兴趣,细致观察,深切体会层层叠叠的画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定某一人物或场景,要求学生细致观察与思考,并尝试着独立临摹。
2 利用绘画课——表现劳动创造美
绘画艺术除了体现了劳动美之外,同时绘画材料本身反映了劳动[3]。作为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中华凝聚了我国民族的智慧,展现了民族的情感。笔、墨、纸、砚等中国画的绘画材料,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特色鲜明,其中纸的制造还被列为了四大发明。以此入手,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展开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使其爱国情操受到陶冶,民族自豪感显著提升。
美术教材中有诸多和劳动相关的绘画题材,如《自己动手做浮雕》、《学做设计师》、《贺卡—情感的留言板》,均要求学生用画笔将自我劳动的喜悦之情展现出来,以《学做设计师》一课为例,通过让学生绘画、折纸、手工制作等艺术活动,抒发和表现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动手小小设计师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借助此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但是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只是给予学生引导,让其还原劳动场景和鉴赏劳动创造的美术作品,还应注重加深学生对劳动创造美的过程是人类创造精神、物质财物,同时运用手和脑的过程的感受。
3 利用制作课——体验劳动创造美
3.1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劳动之美
劳动创作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对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极为有利,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美,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展开创造和实践,充分体验劳动中的艺术和美。以“变化多样的脸谱”此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鼓励,让其对脸谱的样子进行想象,同时探寻脸谱发展历程,对不同颜色脸谱所蕴含的人物性格、品质与气度,借助手中的画笔创作出一个各京剧脸谱。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材料绘制的京剧脸谱,帮助学生充分体验到艺术和劳动的美,深刻感悟和理解“脸谱”。
3.2 在美术展示中感受劳动之美
美术是借助艺术的形式,为人们展示其中所蕴含的美感,只有把自己勞动创作的成果呈现在人们面前,艺术家的内心才能感到满足和快乐。所以,教师要借助展示美术作品,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满足与快乐,进而体验到劳动的美。
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后完成“做家务”的课后作业,之后用手机拍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发给教师,最后教师再在课堂中统一展示,一位学生把家里的窗子擦的很干净、一位学生把家中整理的很整齐,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使学生的劳动喜悦感得到满足,对劳动充满热爱之情。
3.3 在知识应用中感受劳动之美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美术生活性、实用性特征明显[4]。小学美术与劳技教育整合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应用知识来切身体会劳动之美,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在“纸塑造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纸壳,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大胆想象,将其创作成有价值、有用的物品。例如,有的学生用废报纸制作而成的独特剪纸,且在创作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劳动美。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广泛推行的今天,我们应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促使美术课与劳技课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切身体会艺术的魅力,在美术动作操作中感受到劳动美,进而调动学生权能,促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丽.以劳促美 幸福课堂——浅析劳技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思路[J].求知导刊,2021(06):83—84.
[2] 张江.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54.
[3] 王黎宏.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2017(27):81—82.
[4] 李园.独具匠心的“中国味”——浅谈民间美术和劳技课的有机结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168.
关键词:小学 美术 劳技教育 整合
美术教学与劳技教育相融合,是一种典型的教育现象,两者为互为因果的关系[1]。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合劳技教育,基于学科自身规律,借助视觉空间艺术的可感性,深刻影响学生,促使其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知觉、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
1 利用欣赏课——感受劳动创造美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面对广阔田野上,麦浪欢快地向远方延伸,这便是劳动创造出的自然美[2]。在艺术海洋中,那么灵活多变的雕塑与剪纸也是劳动创作的艺术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式各样的美,均是劳动创造而来。独特的美术作品把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在艺术中,并将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及情感融入其中,启迪欣赏者思想与智慧,滋润其心灵。
例如,《热闹的集市》是一幅难得的佳作,透过这副画我们能够欣赏到热闹非凡的集市场景。课堂教学中,根据这一幅画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欣赏画作。如“在这一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如此,调动了学生兴趣,细致观察,深切体会层层叠叠的画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定某一人物或场景,要求学生细致观察与思考,并尝试着独立临摹。
2 利用绘画课——表现劳动创造美
绘画艺术除了体现了劳动美之外,同时绘画材料本身反映了劳动[3]。作为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中华凝聚了我国民族的智慧,展现了民族的情感。笔、墨、纸、砚等中国画的绘画材料,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特色鲜明,其中纸的制造还被列为了四大发明。以此入手,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展开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使其爱国情操受到陶冶,民族自豪感显著提升。
美术教材中有诸多和劳动相关的绘画题材,如《自己动手做浮雕》、《学做设计师》、《贺卡—情感的留言板》,均要求学生用画笔将自我劳动的喜悦之情展现出来,以《学做设计师》一课为例,通过让学生绘画、折纸、手工制作等艺术活动,抒发和表现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动手小小设计师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借助此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但是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只是给予学生引导,让其还原劳动场景和鉴赏劳动创造的美术作品,还应注重加深学生对劳动创造美的过程是人类创造精神、物质财物,同时运用手和脑的过程的感受。
3 利用制作课——体验劳动创造美
3.1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劳动之美
劳动创作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对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极为有利,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美,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展开创造和实践,充分体验劳动中的艺术和美。以“变化多样的脸谱”此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鼓励,让其对脸谱的样子进行想象,同时探寻脸谱发展历程,对不同颜色脸谱所蕴含的人物性格、品质与气度,借助手中的画笔创作出一个各京剧脸谱。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材料绘制的京剧脸谱,帮助学生充分体验到艺术和劳动的美,深刻感悟和理解“脸谱”。
3.2 在美术展示中感受劳动之美
美术是借助艺术的形式,为人们展示其中所蕴含的美感,只有把自己勞动创作的成果呈现在人们面前,艺术家的内心才能感到满足和快乐。所以,教师要借助展示美术作品,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满足与快乐,进而体验到劳动的美。
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后完成“做家务”的课后作业,之后用手机拍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发给教师,最后教师再在课堂中统一展示,一位学生把家里的窗子擦的很干净、一位学生把家中整理的很整齐,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使学生的劳动喜悦感得到满足,对劳动充满热爱之情。
3.3 在知识应用中感受劳动之美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美术生活性、实用性特征明显[4]。小学美术与劳技教育整合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应用知识来切身体会劳动之美,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在“纸塑造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纸壳,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大胆想象,将其创作成有价值、有用的物品。例如,有的学生用废报纸制作而成的独特剪纸,且在创作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劳动美。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广泛推行的今天,我们应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促使美术课与劳技课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切身体会艺术的魅力,在美术动作操作中感受到劳动美,进而调动学生权能,促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丽.以劳促美 幸福课堂——浅析劳技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思路[J].求知导刊,2021(06):83—84.
[2] 张江.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54.
[3] 王黎宏.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2017(27):81—82.
[4] 李园.独具匠心的“中国味”——浅谈民间美术和劳技课的有机结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