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关系到中国本民族的体育文化是否能在新时代源远流长的下去,本文以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体育在后续100多年的发展过程做了一些分析,将1840-1995年划为体育发展的“工具时代”,1995年以后,划为体育发展的“玩具时代”,通过分析得出,民族传统体育在“工具时代”主要呈现出:边缘化、僵硬化、变形化特征;“玩具时代”主要呈现出:自然化、生态化和创新化特征。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工具时代;玩具时代;特征 近些年,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给予了重点关注,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整理工作。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却存诸多忧虑,毕竟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现代竞技体育“边缘化”的事实已经存在,文章想从理论上对不同时期体育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机遇作一些分析,以供更多学者和关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人士参考。
民族传统体育常常与“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混在一起,产生很多歧义。文章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同一概念,范畴上,包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汉民族的传统体育,是与起源于欧洲、以“竞技体育为”的“现代竞技体育”相对的概念。
1“工具时代”与“玩具时代”的划界
“工具”与“玩具”的提法源于胡小明学者的“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①”,后续有多位学者提到这样的概念。现代汉语辞典解释:工具:原指工作时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玩具:供玩耍游戏的器物,今指专供儿童玩的东西。
1.1工具时代(1840-1995年)
“工具时代”主要指在1840年到1995年之间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中国体育是在实现政治、经济等目的,参与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为国争光”等,这个时期,体育扮演的主要是实现国人站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工具”角色,想通过这个机会让全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承认中国,它发挥的是“工具”的作用,因此,将这一阶段称为“工具时代”。
1.2玩具时代(1995年至今)
“玩具时代”主要指在1995年之后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此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地位,“体育”不是中国站上国际舞台的唯一平台,此时,它可以遵循体育本来的规律去发展,尽量让其充分的发挥其娱乐、健身等功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体育回到其本真状态,就像玩具,人们参与体育就是为了玩而玩、为了乐趣而玩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叫做“玩具时代”。
2 工具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2.1边缘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划界的,在1840年前的中国已经存在的体育为民族传统体育,它与起源于欧洲、以“竞技体育”为目的的“现代竞技体育”相对应。鸦片战争使西方现代竞技体育进入中国,中国的学校、运动队和大众体育领域就都形成了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倾向,中华民国成立后,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便开始沦为配角,大多数情况下仅仅被列为非正式比赛的表演性项目,更多的时候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各民族地区开展活动时露露脸,迅速地退到舞台的边缘,可见,我们在西方强力侵略和文化扫荡冲击下,我们处于弱势,且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有其优势之处,此时,体育是否发挥其本来的作用并不重要,而它是否完成“工具”的使命才首当其冲,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所有的力量必须保证“中国”依然在国际上“领土完整”,因此,体育此时必定需要完成它的政治任务——保家卫国,除此以外,还必须用世界其他强国认可的形式登上国际的“政治舞台”,而此时,用不被他国认可的“民族传统体育”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以其他国家认可的“现代竞技体育”完成这个政治使命,因此,我们拼命发展现代竞技体育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民族传统体育被“边缘化”也是必然选择。
2.2僵硬化
建国后,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恢复重建,体育也不例外,当我们回顾过去,并反思现在时,发现体育领域里留存中国各民族自己的项目已经被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占得几乎没有位置了,于是,在体育界开始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1953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的人士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也都呼吁要“抢救”和“保护”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此时,体育变成挽救“民族自尊”的工具,需要保持我们民族的“特色”,于是出现了“原封不动”保留原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象,这是一种完全“僵化”的操作方式,最后发现,很多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根基不存在了,如中国游猎民族祖辈的狩猎、骑马、射箭、侗族的滚乱泥、回族的堆人山、白族的跳伟登等,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一旦这些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了,要原模原样的保存和传承这些项目是不可能的,但是,当时以非常不愿放弃本民族文化的心境要求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留存下来,于是出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抢救”和“保护”中“僵硬化”的特征。
2.3变形化
当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不断开展和总结过程中,大家也发现很多问题,此时才开始反思民族传统体育“抢救”和“保护”中太过“一厢情愿”导致的结局并非象原来期待的那么好,于是,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要在“发展中传承”,于是很多地方结合地方特点、旅游资源、经济政策等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各种改造,结果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变成了地方“赚钱的工具”,使其彻底变形。如: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为了吸引游客观看的过程中变成了“脱衣舞表演”,这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到“画虎不成反类犬”或“四不像”的境地。
3 玩具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政治地位不断稳固,体育逐渐回归它本身的功能领域,不再完全隶属于政治和经济,也不再仅仅是实现利益的“工具”,而是人们自然的去参与体育获得体育本身带给人们身体的愉悦、情感的释放等。此时的体育发展进入“玩具时代”。
3.1自然化
在社会的不断演进中,人们通过参与现代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双重体验”,可以很客观、公正的去评判“现代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缺点,看到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摒弃过分“崇洋”只推崇“现代竞技体育”的观点,也保持冷静的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头脑,使二者的发展尽量处于“自然”状态,而不是“极端”推崇的境况。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体育的竞技赛场,主体项目以西方“竞技项目”为主,而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争相斗艳,而各个地方的民族节日庆典中,既有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位置,也有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子,经过人们“自然选择”后,和谐的呈现在很多场景中。
3.2生态化
民族传统体育经过一系列的保护、挖掘、改造后,有了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在适应“新环境”的特点,它自然的要与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自然条件的改变和人们喜好、情感的需求等方面协调一致,因此,它从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原貌、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协调的状态走入“被边缘化”、不协调的新环境中,继而又在不断的冲突和调和中,走向一個和现有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一个生态环境中,从原有的“生态平衡”变为“不平衡”,再到寻回新的“平衡点”的过程,使现代竞技体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和谐发展”状态,真正实现“生态”发展。
3.3创新化
在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交融和碰撞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原有文化内涵上不断的丰富和创新,也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民族健身操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傣族的民族健身操,创编时,首先考虑到傣族舞蹈的音乐、手型以及步伐上的特征,适当加入一些现代人喜欢的快节奏节律,使其既有傣族的外形的民族特征表现和音乐形式,又有现代人喜欢的节奏特征,即是民族的,也是现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就实现了“民族”意义上的传承和现代体育意义上的融合,这无疑是一种创新,既融进了现代体育的元素,有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正在力争实现的新目标。
[注释]
①胡小明.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J].体育文化导刊,2002.4,15-18.
[参考文献]
[1]周惠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9.
[2]郑国华. 2007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D].北京体育大学,2007,7.
[3]万义,白晋湘,屈杰.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质疑与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28,(1):25-28.
[4]宋卫.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系统[J].体育文化导刊,2007(8):29-31.
[5]宋卫.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及其走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4):94-96.
[6]陈彪.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历史机遇[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1)18-19.
[7]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8]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体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0):8-12,16.
[9]胡小明.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J].体育文化导刊,2002(4):5-18.
[10]熊志冲.民族体育特征功能和传播方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6(1):17-20.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工具时代;玩具时代;特征 近些年,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给予了重点关注,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整理工作。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却存诸多忧虑,毕竟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现代竞技体育“边缘化”的事实已经存在,文章想从理论上对不同时期体育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机遇作一些分析,以供更多学者和关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人士参考。
民族传统体育常常与“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混在一起,产生很多歧义。文章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同一概念,范畴上,包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汉民族的传统体育,是与起源于欧洲、以“竞技体育为”的“现代竞技体育”相对的概念。
1“工具时代”与“玩具时代”的划界
“工具”与“玩具”的提法源于胡小明学者的“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①”,后续有多位学者提到这样的概念。现代汉语辞典解释:工具:原指工作时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玩具:供玩耍游戏的器物,今指专供儿童玩的东西。
1.1工具时代(1840-1995年)
“工具时代”主要指在1840年到1995年之间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中国体育是在实现政治、经济等目的,参与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为国争光”等,这个时期,体育扮演的主要是实现国人站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工具”角色,想通过这个机会让全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承认中国,它发挥的是“工具”的作用,因此,将这一阶段称为“工具时代”。
1.2玩具时代(1995年至今)
“玩具时代”主要指在1995年之后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此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地位,“体育”不是中国站上国际舞台的唯一平台,此时,它可以遵循体育本来的规律去发展,尽量让其充分的发挥其娱乐、健身等功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体育回到其本真状态,就像玩具,人们参与体育就是为了玩而玩、为了乐趣而玩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叫做“玩具时代”。
2 工具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2.1边缘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划界的,在1840年前的中国已经存在的体育为民族传统体育,它与起源于欧洲、以“竞技体育”为目的的“现代竞技体育”相对应。鸦片战争使西方现代竞技体育进入中国,中国的学校、运动队和大众体育领域就都形成了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倾向,中华民国成立后,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便开始沦为配角,大多数情况下仅仅被列为非正式比赛的表演性项目,更多的时候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各民族地区开展活动时露露脸,迅速地退到舞台的边缘,可见,我们在西方强力侵略和文化扫荡冲击下,我们处于弱势,且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有其优势之处,此时,体育是否发挥其本来的作用并不重要,而它是否完成“工具”的使命才首当其冲,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所有的力量必须保证“中国”依然在国际上“领土完整”,因此,体育此时必定需要完成它的政治任务——保家卫国,除此以外,还必须用世界其他强国认可的形式登上国际的“政治舞台”,而此时,用不被他国认可的“民族传统体育”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以其他国家认可的“现代竞技体育”完成这个政治使命,因此,我们拼命发展现代竞技体育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民族传统体育被“边缘化”也是必然选择。
2.2僵硬化
建国后,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恢复重建,体育也不例外,当我们回顾过去,并反思现在时,发现体育领域里留存中国各民族自己的项目已经被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占得几乎没有位置了,于是,在体育界开始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1953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的人士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也都呼吁要“抢救”和“保护”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此时,体育变成挽救“民族自尊”的工具,需要保持我们民族的“特色”,于是出现了“原封不动”保留原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象,这是一种完全“僵化”的操作方式,最后发现,很多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根基不存在了,如中国游猎民族祖辈的狩猎、骑马、射箭、侗族的滚乱泥、回族的堆人山、白族的跳伟登等,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一旦这些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了,要原模原样的保存和传承这些项目是不可能的,但是,当时以非常不愿放弃本民族文化的心境要求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留存下来,于是出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抢救”和“保护”中“僵硬化”的特征。
2.3变形化
当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不断开展和总结过程中,大家也发现很多问题,此时才开始反思民族传统体育“抢救”和“保护”中太过“一厢情愿”导致的结局并非象原来期待的那么好,于是,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要在“发展中传承”,于是很多地方结合地方特点、旅游资源、经济政策等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各种改造,结果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变成了地方“赚钱的工具”,使其彻底变形。如: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为了吸引游客观看的过程中变成了“脱衣舞表演”,这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到“画虎不成反类犬”或“四不像”的境地。
3 玩具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政治地位不断稳固,体育逐渐回归它本身的功能领域,不再完全隶属于政治和经济,也不再仅仅是实现利益的“工具”,而是人们自然的去参与体育获得体育本身带给人们身体的愉悦、情感的释放等。此时的体育发展进入“玩具时代”。
3.1自然化
在社会的不断演进中,人们通过参与现代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双重体验”,可以很客观、公正的去评判“现代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缺点,看到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摒弃过分“崇洋”只推崇“现代竞技体育”的观点,也保持冷静的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头脑,使二者的发展尽量处于“自然”状态,而不是“极端”推崇的境况。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体育的竞技赛场,主体项目以西方“竞技项目”为主,而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争相斗艳,而各个地方的民族节日庆典中,既有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位置,也有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子,经过人们“自然选择”后,和谐的呈现在很多场景中。
3.2生态化
民族传统体育经过一系列的保护、挖掘、改造后,有了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在适应“新环境”的特点,它自然的要与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自然条件的改变和人们喜好、情感的需求等方面协调一致,因此,它从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原貌、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协调的状态走入“被边缘化”、不协调的新环境中,继而又在不断的冲突和调和中,走向一個和现有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一个生态环境中,从原有的“生态平衡”变为“不平衡”,再到寻回新的“平衡点”的过程,使现代竞技体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和谐发展”状态,真正实现“生态”发展。
3.3创新化
在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交融和碰撞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原有文化内涵上不断的丰富和创新,也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民族健身操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傣族的民族健身操,创编时,首先考虑到傣族舞蹈的音乐、手型以及步伐上的特征,适当加入一些现代人喜欢的快节奏节律,使其既有傣族的外形的民族特征表现和音乐形式,又有现代人喜欢的节奏特征,即是民族的,也是现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就实现了“民族”意义上的传承和现代体育意义上的融合,这无疑是一种创新,既融进了现代体育的元素,有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正在力争实现的新目标。
[注释]
①胡小明.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J].体育文化导刊,2002.4,15-18.
[参考文献]
[1]周惠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9.
[2]郑国华. 2007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D].北京体育大学,2007,7.
[3]万义,白晋湘,屈杰.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质疑与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28,(1):25-28.
[4]宋卫.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系统[J].体育文化导刊,2007(8):29-31.
[5]宋卫.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及其走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4):94-96.
[6]陈彪.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历史机遇[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1)18-19.
[7]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8]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体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0):8-12,16.
[9]胡小明.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J].体育文化导刊,2002(4):5-18.
[10]熊志冲.民族体育特征功能和传播方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6(1):17-20.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