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种方法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很有实效,现在我就我在实际教学中教学长方形周长有关内容时获得的喜悦与大家分享。
实例一
西师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12题。围一围,议一议。用一根24cm的绳子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厘米?这一内容实际是让学生获得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很困难,曾经我听其他老师说这个内容很简单嘛,长方形的长等于周长除以2减去宽,用长方形的宽等于周长除以2减去长就搞定了嘛,那么简单都有很多学生错,不知道为什么?我回想我的学生做这样的题正确率很高,原来是我在教學时使用了实际操作这一手段,我的实际操作程序如下:
程序一: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把自己的围的方法记录下来。
程序二:小组内交流围法,全班交流围法。
程序三:思考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样的关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交流时围绕这些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是一个不变的数,发现这个数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这个不变的数减去宽就找到长,这个数减去长就找到宽,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但差的学生理解不了。
程序四:多媒体演示沿长方形的对角线把长方形分开,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得到的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和,再演示找长的方法和找宽的办法。但还有少数学生不能理解。
程序五:特定的演示法出场,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减去宽就得到长,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减去长就得到宽。教师演示(图略)
程序五这个操作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特别是乡村学校使用这个办法很切合实际,。
实例二
小学西师版第五册第72 至78 页。
一、旧知铺垫
课件出示: 让学生分别说出两个图形的名称及特征;2.课件闪动两图形的一周,让学生说说各闪动部分指的是什么,并揭示课题
[主要是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及周长概念进行回顾,为本堂课找到知识的连接点,有利用旧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
摆一摆、指一指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9 cm 和6cm 的小棒各两根摆一个长方形,并指围成长方形的周长给同桌看.
提出问题
“围成的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自主探索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不同的算法,同时分别让学生说出列式的依据.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①9+6+9+6=30(㎝)
②9+9+6+6=30(㎝)
③9×2=18(㎝) 6×2=12(㎝) 18+12=30(㎝)
④9+6=15(㎝) 15×12=30(㎝)
(2)引导学生将第④种算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
板书:(9+6)×2=30(㎝)
介绍小括号的作用及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
5.比较选择
(1)让学生对上面几种算法进行比较,并选择比较简便的一种,即:(9+6)×2=30(㎝)
(2)让学生说出算式中“ 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6.归纳公式
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成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
计算下面各图的周长。
指三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利用课件展示第三图的形状变化过程。
2.课件出示: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求出它们的周长。
小组内完成,再交流订正。
[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周长公式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熟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方式,为后面解决问题做准备。]
实例一
西师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12题。围一围,议一议。用一根24cm的绳子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厘米?这一内容实际是让学生获得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很困难,曾经我听其他老师说这个内容很简单嘛,长方形的长等于周长除以2减去宽,用长方形的宽等于周长除以2减去长就搞定了嘛,那么简单都有很多学生错,不知道为什么?我回想我的学生做这样的题正确率很高,原来是我在教學时使用了实际操作这一手段,我的实际操作程序如下:
程序一: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把自己的围的方法记录下来。
程序二:小组内交流围法,全班交流围法。
程序三:思考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样的关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交流时围绕这些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是一个不变的数,发现这个数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这个不变的数减去宽就找到长,这个数减去长就找到宽,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但差的学生理解不了。
程序四:多媒体演示沿长方形的对角线把长方形分开,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得到的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和,再演示找长的方法和找宽的办法。但还有少数学生不能理解。
程序五:特定的演示法出场,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减去宽就得到长,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减去长就得到宽。教师演示(图略)
程序五这个操作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特别是乡村学校使用这个办法很切合实际,。
实例二
小学西师版第五册第72 至78 页。
一、旧知铺垫
课件出示: 让学生分别说出两个图形的名称及特征;2.课件闪动两图形的一周,让学生说说各闪动部分指的是什么,并揭示课题
[主要是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及周长概念进行回顾,为本堂课找到知识的连接点,有利用旧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
摆一摆、指一指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9 cm 和6cm 的小棒各两根摆一个长方形,并指围成长方形的周长给同桌看.
提出问题
“围成的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自主探索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不同的算法,同时分别让学生说出列式的依据.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①9+6+9+6=30(㎝)
②9+9+6+6=30(㎝)
③9×2=18(㎝) 6×2=12(㎝) 18+12=30(㎝)
④9+6=15(㎝) 15×12=30(㎝)
(2)引导学生将第④种算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
板书:(9+6)×2=30(㎝)
介绍小括号的作用及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
5.比较选择
(1)让学生对上面几种算法进行比较,并选择比较简便的一种,即:(9+6)×2=30(㎝)
(2)让学生说出算式中“ 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6.归纳公式
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成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
计算下面各图的周长。
指三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利用课件展示第三图的形状变化过程。
2.课件出示: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求出它们的周长。
小组内完成,再交流订正。
[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周长公式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熟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方式,为后面解决问题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