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普京兼并克里米亚乃至乌克兰东部的决心来看,在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排除由于俄罗斯的冒险行为而引起大国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在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这一事件中,中国虽然没有明言指责俄罗斯,但是也不代表中国放弃了对国际法根本原则的坚持。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独立于俄罗斯的利益和立场
如果说前苏联的分崩离析以及大国地位的衰落是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精英们不得不吞下的“一杯苦酒”,那么在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的表现就像是“喝醉了酒”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
凭借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悬殊实力对比,即使乌克兰内部出现一个对俄罗斯不友好的政权,俄罗斯也完全有能力通过非军事的手段迫使乌克兰和西方国家承认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核心利益”。然而发生在人们眼前的事实是,俄罗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手段将克里米亚兼并,成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在欧洲发生的边界变更和领土兼并事件。
然而,兼并克里米亚显然并不是普京想要达到的最终结果,俄罗斯将更大的野心对准了说俄语的居民占多数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决定与西方维持当前的对抗或继续升级对抗的钥匙显然掌握在俄罗斯的手中,谁也无法判断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喝醉了酒”的俄罗斯接下来会采取什么行动。
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方的对抗升级,貌似给在西太平洋地区受到美国战略挤压的中国以进一步巩固同俄罗斯战略伙伴关系的机会,但实际上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所作所为给中国外交出了一道难题。支持俄罗斯的所作所为,等于违背了中国一贯坚持的“不干涉”和“和平解决争端”的外交政策原则,这将极大损伤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同他国打交道的信誉。甚至将来在中国面对可能的分离主义威胁的时候,试图抵御西方干涉的理由也会大打折扣。
傲慢的西方
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是由三个主角共同参与制造的:其一是美国和欧盟的核心国家;其二是乌克兰内部亲俄和反俄的两股政治势力;第三就是以普京为核心的俄罗斯。
冷战结束后,西方面对崩溃的苏联以及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尽管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寻求与俄罗斯的合作,但实际上十分藐视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及其大国心态,继而采取了一系列被俄罗斯视为蚕食其根本利益并激起俄罗斯国内民众愤怒的行动,特别是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将传统上属于俄罗斯影响范围内的一些东欧国家,有些还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纳入到西方的安全保障体系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俄罗斯看来,西方是在逐个拔除俄罗斯外围的政治和军事前哨。特别是叶利欽下台以后,俄罗斯的精英阶层和公众舆论主体对此耿耿于怀,尤其是西方扶持科索沃独立并在东欧建立反导体系(废除了冷战时期的《反导条约》),俄罗斯更是感到如鲠在喉。
乌克兰危机有其更广泛的深刻内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确实是通过政治渗透、意识形态渗透以及舆论上的煽动,支持乌克兰的亲西方势力推翻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政权。诚然,亚努科维奇政权因腐败遭到乌克兰人民的唾弃,但无论是西方国家的政治领袖还是乌克兰后来的当权者的言论都迫不及待地表达出同一个意思,即要将乌克兰,这一传统上属于俄罗斯势力范围的地域在短时间内纳入西方体系。这明显与乌克兰政权的腐败与否无关,而是针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进一步挤压。
就乌克兰国内的政治斗争而言,此前的亚努科维奇政权依靠“黑帮经济”在乌克兰国内进行着非常腐败的统治,亚努科维奇个人的腐败被曝光以后,为国内的政治动乱提供了足够的弹药,使得当时的乌克兰反对派得到了大部分乌克兰民众的支持。
乌克兰作为前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在该国拥有非常核心的战略利益,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就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大本营。克里米亚是18世纪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通过两次俄土战争最后兼并入俄国的,从此之后,俄国以及苏联均将黑海舰队的基地设在克里米亚,并且苏联时期的很大一部分军事工业都设在乌克兰东部。
乌克兰独立后,实际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民族分居状况,乌克兰西部以讲乌克兰语的人为多数,而东部则是讲俄语的人为多数。乌克兰历史上长期对俄国人没有好感,当乌克兰面对讲俄语的人的统治之时,当然就容易形成激烈对抗的政治动荡局面。
再看普京领导的俄罗斯,俄罗斯有着历史上沙俄帝国和苏联帝国的辉煌记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控制的人口、地域乃至经济和军事实力都严重下降,但是俄罗斯仍然怀揣着经久不衰的大国心态。普京从政后,念念不忘的是重振俄罗斯的国威,如今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中崇拜对象已经不是“斧头镰刀”,而是“双头鹰”。普京非常明显地要逐步巩固俄罗斯的实力,并将俄罗斯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到前苏联的广大地域上,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爆发给对西方耿耿于怀而又对重振俄国国威念念不忘的普京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
“喝醉酒”的俄罗斯
普京利用乌克兰内部发生的动乱和政权变更,利用乌克兰东部以及在克里米亚俄罗斯人占多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个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手段,以俄罗斯军队为后盾,甚至在某些时刻直接使用仅仅是经过些许伪装的俄罗斯武装力量,不仅支持乌克兰东部的武装叛乱,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克里米亚兼并入俄罗斯的领土。
不管俄罗斯有什么样的理由,这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发生的首例领土兼并行为。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拥有核心利益,即其黑海舰队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权利,各国都承认这一点。然而如果说普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持俄罗斯的舰队驻扎权利,凭借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悬殊力量对比,俄罗斯完全可以通过非军事的方式使得乌克兰以及西方国家承认俄罗斯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核心利益。即便是乌克兰将来变成一个俄罗斯的敌对国家,俄罗斯也有足够的能力保证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居民不受到迫害,而不是以防止将来发生这样的事情为借口,现在就去吞并他国的领土。
显然,普京的目的就是要兼并克里米亚。这样一来,无论是对于西方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公众舆论,这种兼并行为是西方绝对不能接受的。但是西方没有力量也没有意志采取可能引起大国战争的方式去对付俄罗斯,因此采取了逐步升级的经济制裁手段。对俄经济制裁分为几轮,现有的制裁和将来可能的制裁,就制裁本身而言,对俄罗斯的影响十分有限。然而制裁造成的紧张氛围使得新外资不再进入俄罗斯,已经进入俄罗斯的外资不断撤出,这将严重打击俄罗斯的经济。 克里米亚被兼并之后,俄罗斯的行动方针就是以乌克兰东部俄罗斯人占多数为依据继续通过对叛乱武装的支持进行间接地颠覆行动。乌克兰叛乱武装的军事支持甚至是政治支持显然都来自于俄罗斯,乌克兰东部独立显然也不是普京期望的最终结果,而是继续被兼并入俄罗斯。
随着西方国家的制裁不断加劇,依赖西方资本和技术的俄罗斯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也会采取有张有弛的步骤。如此看来,西方与俄罗斯将处于多年来不曾出现过的高度紧张和激烈对峙的局面。在这种对峙中,西方必然会对俄罗斯采取反制措施,继续挤压俄罗斯,但是西方没有理由去挑起大国间的直接军事冲突;俄罗斯方面则存在不确定性,俄罗斯当然有一千个理由需要担心与西方的正面军事冲突,但是从普京兼并克里米亚乃至乌克兰东部的决心来看,在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排除由于俄罗斯的冒险行为而引起大国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走向直接军事对抗的局面,显然俄罗斯和西方都有所顾忌,如果只看顾忌的话,双方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但是谁也无法保证“喝醉酒”的俄罗斯不会采取进一步冒险主义行动。
“新冷战”的到来
“新冷战”的提出只是因为目前俄罗斯和西方的对抗开始加剧,但是现在的对抗肯定不是冷战,所以人们要加上一个“新”字。
第一,冷战时,美、苏两国是全面的对抗;而现在即使双方关系达到近些年内少见的紧张程度,也谈不上是全面对抗。第二,冷战在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上是势均力敌,而当今俄罗斯与美国的实力对比与美苏当时的实力对比不可同日而语。第三,冷战达到高潮时期,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的对抗是全球性的,而乌克兰危机引发的矛盾只是局部性的。
那么,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对抗会不会延伸到世界上其他地区,显然,双方因为乌克兰危机而产生的对抗已经影响到了在叙利亚问题以及在打击“伊斯兰国”宗教极端势力这一问题上的合作,但是双方的冲突是否会继续升级到白热化的程度,这其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双方都有很多顾忌,而且主要取决于俄罗斯,俄罗斯需要慎重对待当前的局面,特别是兼并他国领土的做法一定不能再重演。
目前乌克兰还不是北约的成员国,但是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都已然是北约成员。从普京的讲话来看,他要保护全世界的俄罗斯族居民,而俄罗斯族人在前苏联地区各国都有存在,如果普京也要在这些地区恢复前苏联的版图,那么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是一个严重威胁。虽然俄罗斯目前还没有表现出这种野心,但是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的行径让人不得不怀疑它的企图。
此外,在此次乌克兰危机爆发初期,与俄罗斯有广泛经济利益关系的欧洲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表现得一直很暧昧,但是随着德国态度逐渐转为强硬,美国和欧洲在协调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的合作已经大大超过了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前的状态,可以说俄罗斯的行为客观上促使欧美走得更近。
俄罗斯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唤醒整个欧洲,而实际上,一个疲软的、潜心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欧洲对俄罗斯更有利。而对于东欧国家来说,当涉及到生死存亡的问题之时,就好像有一只熊把邻居家的小鹿吃掉了,这时你会怎么做?
中国的难题
中国一向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不干涉”原则,虽然中国在乌克兰也有一定的利益,但是如果中国贸然选边、深刻介入,这样做所带来的利益与成本相比较,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因此,中国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乌克兰危机采取了基本中立的立场。从乌克兰危机一开始,各方就表现出根本不听劝的态度,但是中国仍需要在此类重大国际事务上表明自己的态度,否则就有丧失影响力之虞。
在克里米亚被兼并前,中国一再强调“不干涉”原则,并呼吁和坚守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此外,中国也公开表明反对西方制裁俄罗斯的立场。习近平在同普京和奥巴马的热线电话中也一再重申了中国的立场,即严格中立。
当时,中国采取这一立场可以说是非常勇敢的,因为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有着重大的战略利益,一方面俄罗斯的能源对于中国来说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在过去的两年中习近平与普京之间也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元首关系,但是中国仍然坚持了不干涉的原则,这些原则大部分都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实际行为格格不入。
也正是从乌克兰危机于2013年底爆发初始,中美之间在西太平洋的战略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的战略伙伴关系更凸显了其重要意义。
但是这一严格中立的立场在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兼并之后转变为了明显偏向俄罗斯的中立,中国官方宣布坚持中立立场的频率显著减少。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也达到了过去多年未曾有过的程度,在俄罗斯遭到西方经济制裁的时候,中国对俄罗斯伸出了援手。
中国多年来坚守“不干涉”立场是中国在周边地区,尤其是中亚和东南亚地区,保持可信度的依据。反观俄罗斯,莫斯科对于中国与中亚国家、东欧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发展关系都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态度,不管俄罗斯出于什么理由,支持他国武装叛乱以及兼并他国领土都是与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相违背的。如果中国悄然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即便是不公开的,也会使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公信力受损。更有甚者,如果将来有人想利用民族自决或公投的方式分裂中国,中国到时反对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理由看起来就会遭到削弱。
此外,中国对外政策中的和平谈判与遵守国际法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的核心利益所在,中国在国际场合曾经多次反对过美国、北约以及某些欧洲国家违背国际法的做法。在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这一事件中,中国虽然没有明言指责俄罗斯,但是也不代表中国放弃了对国际法根本原则的坚持。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独立于俄罗斯的利益和立场。
中国的对外关系基石之一是大国关系,但是大国关系并不是只有中俄关系,这中间就存在一个相互平衡的问题,我们既不能为了中美或中欧关系而过度地损伤中俄关系,反过来讲,也不能为了中俄的关系损害与欧美之间的关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文章根据本刊记者采访整理
在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这一事件中,中国虽然没有明言指责俄罗斯,但是也不代表中国放弃了对国际法根本原则的坚持。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独立于俄罗斯的利益和立场
如果说前苏联的分崩离析以及大国地位的衰落是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精英们不得不吞下的“一杯苦酒”,那么在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的表现就像是“喝醉了酒”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
凭借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悬殊实力对比,即使乌克兰内部出现一个对俄罗斯不友好的政权,俄罗斯也完全有能力通过非军事的手段迫使乌克兰和西方国家承认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核心利益”。然而发生在人们眼前的事实是,俄罗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手段将克里米亚兼并,成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在欧洲发生的边界变更和领土兼并事件。
然而,兼并克里米亚显然并不是普京想要达到的最终结果,俄罗斯将更大的野心对准了说俄语的居民占多数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决定与西方维持当前的对抗或继续升级对抗的钥匙显然掌握在俄罗斯的手中,谁也无法判断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喝醉了酒”的俄罗斯接下来会采取什么行动。
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方的对抗升级,貌似给在西太平洋地区受到美国战略挤压的中国以进一步巩固同俄罗斯战略伙伴关系的机会,但实际上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所作所为给中国外交出了一道难题。支持俄罗斯的所作所为,等于违背了中国一贯坚持的“不干涉”和“和平解决争端”的外交政策原则,这将极大损伤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同他国打交道的信誉。甚至将来在中国面对可能的分离主义威胁的时候,试图抵御西方干涉的理由也会大打折扣。
傲慢的西方
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是由三个主角共同参与制造的:其一是美国和欧盟的核心国家;其二是乌克兰内部亲俄和反俄的两股政治势力;第三就是以普京为核心的俄罗斯。
冷战结束后,西方面对崩溃的苏联以及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尽管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寻求与俄罗斯的合作,但实际上十分藐视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及其大国心态,继而采取了一系列被俄罗斯视为蚕食其根本利益并激起俄罗斯国内民众愤怒的行动,特别是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将传统上属于俄罗斯影响范围内的一些东欧国家,有些还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纳入到西方的安全保障体系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俄罗斯看来,西方是在逐个拔除俄罗斯外围的政治和军事前哨。特别是叶利欽下台以后,俄罗斯的精英阶层和公众舆论主体对此耿耿于怀,尤其是西方扶持科索沃独立并在东欧建立反导体系(废除了冷战时期的《反导条约》),俄罗斯更是感到如鲠在喉。
乌克兰危机有其更广泛的深刻内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确实是通过政治渗透、意识形态渗透以及舆论上的煽动,支持乌克兰的亲西方势力推翻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政权。诚然,亚努科维奇政权因腐败遭到乌克兰人民的唾弃,但无论是西方国家的政治领袖还是乌克兰后来的当权者的言论都迫不及待地表达出同一个意思,即要将乌克兰,这一传统上属于俄罗斯势力范围的地域在短时间内纳入西方体系。这明显与乌克兰政权的腐败与否无关,而是针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进一步挤压。
就乌克兰国内的政治斗争而言,此前的亚努科维奇政权依靠“黑帮经济”在乌克兰国内进行着非常腐败的统治,亚努科维奇个人的腐败被曝光以后,为国内的政治动乱提供了足够的弹药,使得当时的乌克兰反对派得到了大部分乌克兰民众的支持。
乌克兰作为前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在该国拥有非常核心的战略利益,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就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大本营。克里米亚是18世纪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通过两次俄土战争最后兼并入俄国的,从此之后,俄国以及苏联均将黑海舰队的基地设在克里米亚,并且苏联时期的很大一部分军事工业都设在乌克兰东部。
乌克兰独立后,实际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民族分居状况,乌克兰西部以讲乌克兰语的人为多数,而东部则是讲俄语的人为多数。乌克兰历史上长期对俄国人没有好感,当乌克兰面对讲俄语的人的统治之时,当然就容易形成激烈对抗的政治动荡局面。
再看普京领导的俄罗斯,俄罗斯有着历史上沙俄帝国和苏联帝国的辉煌记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控制的人口、地域乃至经济和军事实力都严重下降,但是俄罗斯仍然怀揣着经久不衰的大国心态。普京从政后,念念不忘的是重振俄罗斯的国威,如今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中崇拜对象已经不是“斧头镰刀”,而是“双头鹰”。普京非常明显地要逐步巩固俄罗斯的实力,并将俄罗斯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到前苏联的广大地域上,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爆发给对西方耿耿于怀而又对重振俄国国威念念不忘的普京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
“喝醉酒”的俄罗斯
普京利用乌克兰内部发生的动乱和政权变更,利用乌克兰东部以及在克里米亚俄罗斯人占多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个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手段,以俄罗斯军队为后盾,甚至在某些时刻直接使用仅仅是经过些许伪装的俄罗斯武装力量,不仅支持乌克兰东部的武装叛乱,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克里米亚兼并入俄罗斯的领土。
不管俄罗斯有什么样的理由,这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发生的首例领土兼并行为。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拥有核心利益,即其黑海舰队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权利,各国都承认这一点。然而如果说普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持俄罗斯的舰队驻扎权利,凭借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悬殊力量对比,俄罗斯完全可以通过非军事的方式使得乌克兰以及西方国家承认俄罗斯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核心利益。即便是乌克兰将来变成一个俄罗斯的敌对国家,俄罗斯也有足够的能力保证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居民不受到迫害,而不是以防止将来发生这样的事情为借口,现在就去吞并他国的领土。
显然,普京的目的就是要兼并克里米亚。这样一来,无论是对于西方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公众舆论,这种兼并行为是西方绝对不能接受的。但是西方没有力量也没有意志采取可能引起大国战争的方式去对付俄罗斯,因此采取了逐步升级的经济制裁手段。对俄经济制裁分为几轮,现有的制裁和将来可能的制裁,就制裁本身而言,对俄罗斯的影响十分有限。然而制裁造成的紧张氛围使得新外资不再进入俄罗斯,已经进入俄罗斯的外资不断撤出,这将严重打击俄罗斯的经济。 克里米亚被兼并之后,俄罗斯的行动方针就是以乌克兰东部俄罗斯人占多数为依据继续通过对叛乱武装的支持进行间接地颠覆行动。乌克兰叛乱武装的军事支持甚至是政治支持显然都来自于俄罗斯,乌克兰东部独立显然也不是普京期望的最终结果,而是继续被兼并入俄罗斯。
随着西方国家的制裁不断加劇,依赖西方资本和技术的俄罗斯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也会采取有张有弛的步骤。如此看来,西方与俄罗斯将处于多年来不曾出现过的高度紧张和激烈对峙的局面。在这种对峙中,西方必然会对俄罗斯采取反制措施,继续挤压俄罗斯,但是西方没有理由去挑起大国间的直接军事冲突;俄罗斯方面则存在不确定性,俄罗斯当然有一千个理由需要担心与西方的正面军事冲突,但是从普京兼并克里米亚乃至乌克兰东部的决心来看,在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排除由于俄罗斯的冒险行为而引起大国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走向直接军事对抗的局面,显然俄罗斯和西方都有所顾忌,如果只看顾忌的话,双方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但是谁也无法保证“喝醉酒”的俄罗斯不会采取进一步冒险主义行动。
“新冷战”的到来
“新冷战”的提出只是因为目前俄罗斯和西方的对抗开始加剧,但是现在的对抗肯定不是冷战,所以人们要加上一个“新”字。
第一,冷战时,美、苏两国是全面的对抗;而现在即使双方关系达到近些年内少见的紧张程度,也谈不上是全面对抗。第二,冷战在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上是势均力敌,而当今俄罗斯与美国的实力对比与美苏当时的实力对比不可同日而语。第三,冷战达到高潮时期,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的对抗是全球性的,而乌克兰危机引发的矛盾只是局部性的。
那么,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对抗会不会延伸到世界上其他地区,显然,双方因为乌克兰危机而产生的对抗已经影响到了在叙利亚问题以及在打击“伊斯兰国”宗教极端势力这一问题上的合作,但是双方的冲突是否会继续升级到白热化的程度,这其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双方都有很多顾忌,而且主要取决于俄罗斯,俄罗斯需要慎重对待当前的局面,特别是兼并他国领土的做法一定不能再重演。
目前乌克兰还不是北约的成员国,但是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都已然是北约成员。从普京的讲话来看,他要保护全世界的俄罗斯族居民,而俄罗斯族人在前苏联地区各国都有存在,如果普京也要在这些地区恢复前苏联的版图,那么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是一个严重威胁。虽然俄罗斯目前还没有表现出这种野心,但是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的行径让人不得不怀疑它的企图。
此外,在此次乌克兰危机爆发初期,与俄罗斯有广泛经济利益关系的欧洲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表现得一直很暧昧,但是随着德国态度逐渐转为强硬,美国和欧洲在协调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的合作已经大大超过了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前的状态,可以说俄罗斯的行为客观上促使欧美走得更近。
俄罗斯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唤醒整个欧洲,而实际上,一个疲软的、潜心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欧洲对俄罗斯更有利。而对于东欧国家来说,当涉及到生死存亡的问题之时,就好像有一只熊把邻居家的小鹿吃掉了,这时你会怎么做?
中国的难题
中国一向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不干涉”原则,虽然中国在乌克兰也有一定的利益,但是如果中国贸然选边、深刻介入,这样做所带来的利益与成本相比较,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因此,中国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乌克兰危机采取了基本中立的立场。从乌克兰危机一开始,各方就表现出根本不听劝的态度,但是中国仍需要在此类重大国际事务上表明自己的态度,否则就有丧失影响力之虞。
在克里米亚被兼并前,中国一再强调“不干涉”原则,并呼吁和坚守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此外,中国也公开表明反对西方制裁俄罗斯的立场。习近平在同普京和奥巴马的热线电话中也一再重申了中国的立场,即严格中立。
当时,中国采取这一立场可以说是非常勇敢的,因为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有着重大的战略利益,一方面俄罗斯的能源对于中国来说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在过去的两年中习近平与普京之间也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元首关系,但是中国仍然坚持了不干涉的原则,这些原则大部分都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实际行为格格不入。
也正是从乌克兰危机于2013年底爆发初始,中美之间在西太平洋的战略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的战略伙伴关系更凸显了其重要意义。
但是这一严格中立的立场在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兼并之后转变为了明显偏向俄罗斯的中立,中国官方宣布坚持中立立场的频率显著减少。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也达到了过去多年未曾有过的程度,在俄罗斯遭到西方经济制裁的时候,中国对俄罗斯伸出了援手。
中国多年来坚守“不干涉”立场是中国在周边地区,尤其是中亚和东南亚地区,保持可信度的依据。反观俄罗斯,莫斯科对于中国与中亚国家、东欧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发展关系都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态度,不管俄罗斯出于什么理由,支持他国武装叛乱以及兼并他国领土都是与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相违背的。如果中国悄然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即便是不公开的,也会使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公信力受损。更有甚者,如果将来有人想利用民族自决或公投的方式分裂中国,中国到时反对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理由看起来就会遭到削弱。
此外,中国对外政策中的和平谈判与遵守国际法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的核心利益所在,中国在国际场合曾经多次反对过美国、北约以及某些欧洲国家违背国际法的做法。在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这一事件中,中国虽然没有明言指责俄罗斯,但是也不代表中国放弃了对国际法根本原则的坚持。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独立于俄罗斯的利益和立场。
中国的对外关系基石之一是大国关系,但是大国关系并不是只有中俄关系,这中间就存在一个相互平衡的问题,我们既不能为了中美或中欧关系而过度地损伤中俄关系,反过来讲,也不能为了中俄的关系损害与欧美之间的关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文章根据本刊记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