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德育渗透的一方沃土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520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爱生是教师之本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在教育实践中我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真诚的爱,一句表扬、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和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教育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反之,老师的轻视,嫌弃厌恶,则容易导致学生丧失信心或情感,造成个性上的畸形变化。
   二、教材是教育之源
   语文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领域,它通过一系列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小说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容易接受,让他们从别人的故事中体会到良好的品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本学期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童话中,盲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学生们通过讨论后得出答案,由开始的孤独寂寞变得快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因素?盲孩子、萤火虫、盲孩子的影子,从他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激烈,有的学生说:“从盲孩子的身上我学到:在遭遇逆境时,我们要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热爱。”有的学生说“从萤火虫的身上我学到:要关心我们身边的弱小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有的学生说“我从盲孩子的影子的身上学到:帮助别人,在别人幸福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幸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篇童话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我们的教材,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三、善诱是教育之道
   每接到一个班级的第一节课,我总是会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几个字:“尊师重道”,让学生明白我们在学校学习,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做人。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课堂,认真听课,以此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其次,作为老师,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当学生犯错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要认真倾听,懂得换位思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我始终强调老师要做到“不怒而威”,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你,从而喜爱你的课堂,不是因为害怕而尊重,而是因为尊重而害怕,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是最真诚的。
   四、交流是教育之声
   语文课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从而进行德育的渗透。
   1.书写。老师要求书写要规范,端正学习态度,书写的作业才会规范,比如:要求学生写字帖,写作文时有书写分,这都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作文和日记。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作文里,希望可以得到情感的宣泄,学生的真善美以及畸形的心理都有可能显露在作文里。这是一个私密的空间,是老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区,老师可以通过批改作文,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对其进行思想的疏通。对于失掉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总之,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既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现在提倡高效课堂,本是一件大好事,可惜被某些人程式化,仿佛没有小组讨论就不是高效课堂。如何智慧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呢?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原则一: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可以同学互助的情况,比如:语文的文言翻译,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每人翻译一部分,当一个学生翻译时,小组内其他同学负责指出他的错误和不足。这样做的好处是:(1)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翻译中来,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识字、写字、写作及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在多年的低年级教学中,感受到对于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情境教学法对语文教学非常有帮助。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语文
期刊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课前预习其实是一种很好也很轻松的学习方法,提前预习功课,在老师还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分析学习,让自己知道课本的难易程度,有侧重点的学习,课后方便提问,更加加深对书本的理解!所谓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
期刊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语文教学应努力丰富多彩,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
期刊
从教十余年来我认为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特别是在我校推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导学模式后,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重视情感作用。   一、应重视教师本身的情感作用   导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是师生信息,情感交流传递的双向过程,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其本身的情感对整个导学过程中的情感起着能动作用,
期刊
新课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应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社会和自然。因此,这些内容将是以后作文命题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内容丰富,而且形式也要优美,只有形神兼备,写作才会“跌宕生姿”。   一、不落俗套,取材新   “文不惊人誓不休”,作为应试作文,要让评阅者喜闻乐见,就必须有新鲜感,做到“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从“人人心中有”的素材中,发掘出“
期刊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所一直坚持的“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从中国的官制史上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到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仅唐一代,就有奔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通俗平易的白居易,清新俊拔的杜牧,奇诡险怪的李贺,绮丽精工的李商隐,等等。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
期刊
一、困惑思索   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这出“戏”却往往很难演得精彩。绝大多数学生都厌烦写作文,一听说教师布置写作文就头疼,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还能勉强应付,否则就随便拼凑一篇了事。到最后,作文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了“看戏”的观众,没有了参与的热情。   二、灵感火花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运动会,学生对个人参赛没多大的热情,但每到以班为单位的20x20男女混
期刊
如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呢?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告诉人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唱好“四步曲”,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在作文教学上出实效。   一、体验真生活,以小见大导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