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痔疮是一种常见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中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俗话说十人九痔,得了痔疮,许多人都不会就医。然而,有一种很像痔疮的疾病——直肠息肉,容易因为人们误以为是痔疮而被忽视。
看似痔疮,实是直肠息肉
在通讯公司上班的柳经理近半年肚子有些不舒服,在解手时发现大便上经常有鲜血、量不多,常染在粪便表面。由于工作太忙也没有时间去医院,认为不过是得了痔疮而已。自己买了支痔疮软膏,饮食上也注意了,尽量少吃辛辣食物,应酬上的酒也减少了,经过调养,症状并没有消失。
到医院肛肠科,经过结肠镜检查,医生发现他的直肠上长有两块息肉,一块直径约为3厘米、另一块直径约为1.5厘米。随后,医生为他实施了手术。
别把直肠息肉当痔疮
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多因粪便慢性刺激而引起,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单发性居多,多发性的占少数。
其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有的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有直肠息肉可恶变成直肠癌。
大便带血 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大便秘结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带血,若自我药疗一周后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常有反复,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腹痛 有长期腹部隐痛者应行肠镜检查,在排除大肠息肉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便秘和腹泻 长期腹泻和便秘的病人,若药物疗效不佳,就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大肠息肉可能。
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若发现大便变细、有凹槽、有黏液,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变为两三天一次或一天两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认清痔疮的真面目
痔疮是肛门静脉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经大便摩擦而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并引起剧痛。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三种。
引起痔疮的主要原因有习惯性便秘、门静脉压增高、腹内压增高。
内痔 便血,量或多或少,色或红或淡;有便秘、口干、腹痛等症状,为内痔的表现。
外痔 坠胀、疼痛,有异物感,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并出现肿物,肿物十分敏感,稍触碰即引起疼痛,排便、坐下、走路,甚至咳嗽等动作时均可加重疼痛,为外痔的表现。
混合痔 血色鲜红,呈点滴状或喷射状,便前便后均可出现,兼有内外痔的出血、脱出、异物感、血栓形成等症状,检查可见跨越齿状线被覆黏膜皮肤的静脉团块,为混合痔的表现。
为何会得直肠息肉
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索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炎症刺激 直肠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黏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黏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黏液储留而发病。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黏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直肠息肉是由家族遗传所致 目前多数有家族病史的患者不愿意进行结肠镜检查,而延误治疗的时机。据了解,这类患者息肉癌变的时间多发生在40岁之前,有关专家建议35岁以上患者应进行常规的结肠镜检查。
直肠息肉并非都会癌变
直肠息肉据息肉大小及位置高低的不同而分为腺瘤性、新生物、错构瘤、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几种类型。
腺瘤性息肉 又称“息肉状腺瘤”。黏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见予胃肠黏膜,更多在结肠。单发性或多发性,有蒂或无蒂。家族性息肉病患者,结肠黏膜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状腺瘤,数目可多达数百、数千,使整个结肠和直肠黏膜布满息肉,易发生恶性变。
错构瘤性意肉 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息肉一般不会恶变,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新生物性息肉 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极易发生癌变。
炎性息肉 即假息肉,由肠黏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属正常淋巴组织,与癌变无关。
增生性息肉 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黏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也可多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
及时切除 以防癌变
一旦发现直肠息肉须手术切除,以防癌变。从癌变时间上来看,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另外,有资料表明,单个腺瘤者29.7%发生癌变,2~5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51.7%-76.9%,6-48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80%。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中的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概率很大,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因此,一旦病理检查发现该息肉是绒毛状腺瘤,必须及早摘除。而家族性息肉病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属癌前病变,如果不做任何治疗,最后发展成大肠癌的风险很高,也必须积极切除。
目前,直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内镜下手术切除直肠息肉创伤不大。近几十年,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子内镜的问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内镜下治疗技术发展得最快,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症有: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直径小于2厘米无蒂息肉和腺瘤;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
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对身体损伤小、痛苦少,对年老体弱或婴幼儿均适用,因此该方法现已广泛普及。
注意生活细节 远离直肠息肉
有规律的生活 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肠息肉。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细胞增生,突变疾病远离自己。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等这些生活方式应该尽量避免。
减轻精神压力 压力是重要的疾病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等。因此要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抗压力,劳逸结合,不可过度疲劳。
积极锻炼身体 合理运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
不吸烟,不酗酒 不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不酗酒,大量饮酒会对身体造成多种危害。
选择清淡饮食 不要过多地吃成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
常吃绿色食品 常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防止病从口入。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
看似痔疮,实是直肠息肉
在通讯公司上班的柳经理近半年肚子有些不舒服,在解手时发现大便上经常有鲜血、量不多,常染在粪便表面。由于工作太忙也没有时间去医院,认为不过是得了痔疮而已。自己买了支痔疮软膏,饮食上也注意了,尽量少吃辛辣食物,应酬上的酒也减少了,经过调养,症状并没有消失。
到医院肛肠科,经过结肠镜检查,医生发现他的直肠上长有两块息肉,一块直径约为3厘米、另一块直径约为1.5厘米。随后,医生为他实施了手术。
别把直肠息肉当痔疮
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多因粪便慢性刺激而引起,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单发性居多,多发性的占少数。
其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有的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有直肠息肉可恶变成直肠癌。
大便带血 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大便秘结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带血,若自我药疗一周后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常有反复,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腹痛 有长期腹部隐痛者应行肠镜检查,在排除大肠息肉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便秘和腹泻 长期腹泻和便秘的病人,若药物疗效不佳,就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大肠息肉可能。
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若发现大便变细、有凹槽、有黏液,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变为两三天一次或一天两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认清痔疮的真面目
痔疮是肛门静脉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经大便摩擦而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并引起剧痛。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三种。
引起痔疮的主要原因有习惯性便秘、门静脉压增高、腹内压增高。
内痔 便血,量或多或少,色或红或淡;有便秘、口干、腹痛等症状,为内痔的表现。
外痔 坠胀、疼痛,有异物感,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并出现肿物,肿物十分敏感,稍触碰即引起疼痛,排便、坐下、走路,甚至咳嗽等动作时均可加重疼痛,为外痔的表现。
混合痔 血色鲜红,呈点滴状或喷射状,便前便后均可出现,兼有内外痔的出血、脱出、异物感、血栓形成等症状,检查可见跨越齿状线被覆黏膜皮肤的静脉团块,为混合痔的表现。
为何会得直肠息肉
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索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炎症刺激 直肠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黏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黏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黏液储留而发病。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黏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直肠息肉是由家族遗传所致 目前多数有家族病史的患者不愿意进行结肠镜检查,而延误治疗的时机。据了解,这类患者息肉癌变的时间多发生在40岁之前,有关专家建议35岁以上患者应进行常规的结肠镜检查。
直肠息肉并非都会癌变
直肠息肉据息肉大小及位置高低的不同而分为腺瘤性、新生物、错构瘤、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几种类型。
腺瘤性息肉 又称“息肉状腺瘤”。黏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见予胃肠黏膜,更多在结肠。单发性或多发性,有蒂或无蒂。家族性息肉病患者,结肠黏膜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状腺瘤,数目可多达数百、数千,使整个结肠和直肠黏膜布满息肉,易发生恶性变。
错构瘤性意肉 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息肉一般不会恶变,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新生物性息肉 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极易发生癌变。
炎性息肉 即假息肉,由肠黏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属正常淋巴组织,与癌变无关。
增生性息肉 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黏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也可多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
及时切除 以防癌变
一旦发现直肠息肉须手术切除,以防癌变。从癌变时间上来看,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另外,有资料表明,单个腺瘤者29.7%发生癌变,2~5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51.7%-76.9%,6-48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80%。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中的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概率很大,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因此,一旦病理检查发现该息肉是绒毛状腺瘤,必须及早摘除。而家族性息肉病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属癌前病变,如果不做任何治疗,最后发展成大肠癌的风险很高,也必须积极切除。
目前,直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内镜下手术切除直肠息肉创伤不大。近几十年,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子内镜的问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内镜下治疗技术发展得最快,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症有: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直径小于2厘米无蒂息肉和腺瘤;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
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对身体损伤小、痛苦少,对年老体弱或婴幼儿均适用,因此该方法现已广泛普及。
注意生活细节 远离直肠息肉
有规律的生活 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肠息肉。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细胞增生,突变疾病远离自己。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等这些生活方式应该尽量避免。
减轻精神压力 压力是重要的疾病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等。因此要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抗压力,劳逸结合,不可过度疲劳。
积极锻炼身体 合理运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
不吸烟,不酗酒 不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不酗酒,大量饮酒会对身体造成多种危害。
选择清淡饮食 不要过多地吃成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
常吃绿色食品 常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防止病从口入。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