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开展“锦16兴隆台油层提升泵挂系统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从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锦16块兴隆台实施102井次(2013-2016新井在投产初期已按泵挂优化下泵43口未计算在内),占适合提升泵挂井80.5%。通过实施平均泵挂从1238米上升到1045米,上升了193米;平均沉没度从936米下降到723米,下降了213米;沉没度大于700米从73%下降到了39.1%;系统效率从21.1%提高到了22.8%,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可为类似油田提高开发水平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锦16区块泵挂提升降本增效
中图分类号:TE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0-0023-01
一.区块概况
1、油藏基本情况
锦16块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开发目的层为兴隆台油层,是一个层状砂岩边底水稀油油藏。锦16块兴隆台油层是锦州采油厂稀油主力开发区块,是辽河油田高效开发的典型区块之一。被两条近东西向三级断层所夹持的一东西长8.0km,南北宽1.2km的断鼻构造。含油面积3.92km2,原油地质储量2523×104吨,可采储量1290×104吨。
2、开发历程
锦16(兴)块1976年进行勘探,1977年试采,1979年正式投入开发,同年4月实施注水开发,6月分注,到目前已开发30多年,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断块自投产到目前经历五次重大综合调整:
第一次调整:1983年扩大分采区面积的调整,分采区面积由原来的1.3km2扩大到3.1km2,结果使断块以2.21%的采油速度稳产了5年,到1985年断块产量达高峰。
第二次调整:1987年实施了细分层系和完善注采系统的第二次综合调整,将原来的两套层系划分为三套层系,把二层系中动用不好的Ⅲ油层组单独划分成第三套层系开发,使断块又以2.15%的采油速度稳产了3年,到1990年末综合含水75.3%,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
第三次调整:1991年实施了加密井网断块整体提液的综合调整,使断块又以2.0%的采油速度稳产了3年;1994年以来,实施控水稳油治理工作,取得连续5年稳产。
第四次调整:1997年进行了完善一、二层系和西部合采区开发井网的调整。使采油速度保持在1.3%,断块保持低速稳产。
第五次调整:2007年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首先在二层系开展了二元驱试验并取得成功,采油速度从0.5%上升到0.73%。
3、提升泵挂可行性分析
3.1 沉没度对泵效的影响
沉没度是影响深井泵泵效的重要参数之一,在一定范围内,沉沒度高,深井泵的泵吸入口压力大,驴头载荷减小,可减少泵漏失程度,因此有利于泵效的提高。但如果泵的沉没度过高,虽然泵的充满系数较大,但由于抽油杆弹性伸缩加大,泵效提高幅度很小,并且有可能降低;如果沉没度过小,则会出现泵口气体分离较多,泵的充满系数减小,同样会影响泵效,所以应存在一个合理的沉没度。
3.2 单井平均沉没度深
区块处于特高含水期,区块综合含水达到92.2%,含水达到95%以上的井占总井的53%。其中98-100%的占32%、95-98%的占20%、90-95%的占15%、80-90%的占13%、60-80%的占13%、低于60%的占7%。
3.3 提升泵挂可以节约管材损耗
对油井进行提升泵挂,首先是下井管杆减少,对管材的节约有好处,其次是考虑让过大井斜井段,缓解管杆偏磨,减少井下管材损耗。
3.4 提升泵挂可以较少出砂扰动
作为稀油区块,出砂井相对较多。对于易出砂井而言,泵挂提升,使泵筒活塞往复运动部分远离油层中部,减少对油层中部扰动,使之出砂情况有所减轻。
二、实施思路及实验
1.实施思路
以“1357”为基本思路,即:
(1)提升以100米为基本,同时预留100米提液空间
(2)提升后保持300-500米的最佳沉没度
(3)减少沉没度700米以上生产井
同时实施过程中达到三个结合
(1)提升泵挂与防偏磨相结合,避开偏磨严重点
(2)提升泵挂与提液相结合,保证油井液量
(3)提升泵挂与防砂相结合,较少出砂对泵的影响
在实施中,为了录取可对比分析的资料,先期实验,选取供图正常、泵效高、沉没度高的正常生产井开展,后期在需上作业时同步实施。
2.先导实验
先导实验实施了4口井,泵径、冲程、冲次保持不变,泵挂平均提升了565米。从统计来看,平均液量下降4.8t/d,下降了6.1%;平均泵效由88.3%下降到83.0,下降了5.3%;上行电流下降了4A,下降了10.3%;下行电流5.2A,下降了12.7%。从后期跟踪来看,生产周期得到了延长,检泵前205.5天,实施后565.5天。
三.提升泵挂现场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从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锦16块实施94口102井次(2013-2016新井在投产初期已按泵挂优化下泵43口未计算在内),占适合提升泵挂井80.5%。从总体情况来看,平均单井提升209.6米,提升泵挂后电流下降,平均下降3.3A,液量、油量上升,含水保持稳定,泵效上升,生产周期保持稳定(部分井未到周期)。
为了更好的分析,从提升泵挂对防偏磨、防砂、提液以及系统效率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提升泵挂与防偏磨结合分析
根據油井偏磨历史,结合油井正常生产动态,提升泵挂开展防偏磨。实施13井次,平均泵挂从1142.9米提升到896.7米,平均生产周期延长47.7天,平均电流下降3A,泵效上升17.3%。 2、提升泵掛与提液结合分析
在作業过程提液与提升泵挂同时进行,根据油井生产能力将油井换大泵或直接换泵,在提升泵挂改善举升系统的同时,增加油井产量,实施11井次,平均泵挂从1146米提升到929.3米,单井产液增加13.1t/d,增加日产油1.4t/d,增油1952.3吨,同时生产周期延长18.5天,平均电流下降2A,泵效上升15.9%。
3、措施井提升泵挂分析
从措施井提升泵挂来看,泵挂提升了150.2米,液量保持稳定,提升后电流下降,平均电流下降3.5A,泵效上升9.5%,生产周期上升了110.1天。
4、常规检泵井分析
扣除提液检泵井10口,从其余47口常规检泵井来看,平均泵挂上提243.2米,上行电流下降2.5A,单井产液上升5.4t/d,平均泵效上升了21.6%,受部分井未到周期影响,统计生产周期下降。
5、总体效果
通过提升泵挂研究及开展,锦16块管理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平均泵挂从1238米上升到1045米,上升了193米;
(2)平均沉没度从936米下降到723米,下降了213米;沉没度大于700米从73%下降到了39.1%;
(3)系统效率从21.1%提高到了22.8%。
四.结论和认识
1、在高含水以后,稀油井下泵深度不宜过大,沉没度保持在400-600范围对泵效影响不大,提高泵挂对单井影响液量比较小,在5%左右。
2、通过实践证明,开展上提泵挂,可以降低耗电提高系统效率、减少偏磨节省了管杆的损耗,同时保证了油井产量。
3、目前受措施后无法判断出液状况、油井出砂、油层污染等诸多影响液面因素。下泵一般较深,不合理地方较多,下步将加大研究,努力实现沉没度的合理话,达到高效开发的目的。
4、上提泵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油层、井筒、地面等多个节点。加强优化措施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实现系统效率优化工作日常化、精细化是下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韩修廷;有杆泵采油原理及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
[2] 何生厚,张琪.油气井防砂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锦16区块泵挂提升降本增效
中图分类号:TE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0-0023-01
一.区块概况
1、油藏基本情况
锦16块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开发目的层为兴隆台油层,是一个层状砂岩边底水稀油油藏。锦16块兴隆台油层是锦州采油厂稀油主力开发区块,是辽河油田高效开发的典型区块之一。被两条近东西向三级断层所夹持的一东西长8.0km,南北宽1.2km的断鼻构造。含油面积3.92km2,原油地质储量2523×104吨,可采储量1290×104吨。
2、开发历程
锦16(兴)块1976年进行勘探,1977年试采,1979年正式投入开发,同年4月实施注水开发,6月分注,到目前已开发30多年,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断块自投产到目前经历五次重大综合调整:
第一次调整:1983年扩大分采区面积的调整,分采区面积由原来的1.3km2扩大到3.1km2,结果使断块以2.21%的采油速度稳产了5年,到1985年断块产量达高峰。
第二次调整:1987年实施了细分层系和完善注采系统的第二次综合调整,将原来的两套层系划分为三套层系,把二层系中动用不好的Ⅲ油层组单独划分成第三套层系开发,使断块又以2.15%的采油速度稳产了3年,到1990年末综合含水75.3%,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
第三次调整:1991年实施了加密井网断块整体提液的综合调整,使断块又以2.0%的采油速度稳产了3年;1994年以来,实施控水稳油治理工作,取得连续5年稳产。
第四次调整:1997年进行了完善一、二层系和西部合采区开发井网的调整。使采油速度保持在1.3%,断块保持低速稳产。
第五次调整:2007年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首先在二层系开展了二元驱试验并取得成功,采油速度从0.5%上升到0.73%。
3、提升泵挂可行性分析
3.1 沉没度对泵效的影响
沉没度是影响深井泵泵效的重要参数之一,在一定范围内,沉沒度高,深井泵的泵吸入口压力大,驴头载荷减小,可减少泵漏失程度,因此有利于泵效的提高。但如果泵的沉没度过高,虽然泵的充满系数较大,但由于抽油杆弹性伸缩加大,泵效提高幅度很小,并且有可能降低;如果沉没度过小,则会出现泵口气体分离较多,泵的充满系数减小,同样会影响泵效,所以应存在一个合理的沉没度。
3.2 单井平均沉没度深
区块处于特高含水期,区块综合含水达到92.2%,含水达到95%以上的井占总井的53%。其中98-100%的占32%、95-98%的占20%、90-95%的占15%、80-90%的占13%、60-80%的占13%、低于60%的占7%。
3.3 提升泵挂可以节约管材损耗
对油井进行提升泵挂,首先是下井管杆减少,对管材的节约有好处,其次是考虑让过大井斜井段,缓解管杆偏磨,减少井下管材损耗。
3.4 提升泵挂可以较少出砂扰动
作为稀油区块,出砂井相对较多。对于易出砂井而言,泵挂提升,使泵筒活塞往复运动部分远离油层中部,减少对油层中部扰动,使之出砂情况有所减轻。
二、实施思路及实验
1.实施思路
以“1357”为基本思路,即:
(1)提升以100米为基本,同时预留100米提液空间
(2)提升后保持300-500米的最佳沉没度
(3)减少沉没度700米以上生产井
同时实施过程中达到三个结合
(1)提升泵挂与防偏磨相结合,避开偏磨严重点
(2)提升泵挂与提液相结合,保证油井液量
(3)提升泵挂与防砂相结合,较少出砂对泵的影响
在实施中,为了录取可对比分析的资料,先期实验,选取供图正常、泵效高、沉没度高的正常生产井开展,后期在需上作业时同步实施。
2.先导实验
先导实验实施了4口井,泵径、冲程、冲次保持不变,泵挂平均提升了565米。从统计来看,平均液量下降4.8t/d,下降了6.1%;平均泵效由88.3%下降到83.0,下降了5.3%;上行电流下降了4A,下降了10.3%;下行电流5.2A,下降了12.7%。从后期跟踪来看,生产周期得到了延长,检泵前205.5天,实施后565.5天。
三.提升泵挂现场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从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锦16块实施94口102井次(2013-2016新井在投产初期已按泵挂优化下泵43口未计算在内),占适合提升泵挂井80.5%。从总体情况来看,平均单井提升209.6米,提升泵挂后电流下降,平均下降3.3A,液量、油量上升,含水保持稳定,泵效上升,生产周期保持稳定(部分井未到周期)。
为了更好的分析,从提升泵挂对防偏磨、防砂、提液以及系统效率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提升泵挂与防偏磨结合分析
根據油井偏磨历史,结合油井正常生产动态,提升泵挂开展防偏磨。实施13井次,平均泵挂从1142.9米提升到896.7米,平均生产周期延长47.7天,平均电流下降3A,泵效上升17.3%。 2、提升泵掛与提液结合分析
在作業过程提液与提升泵挂同时进行,根据油井生产能力将油井换大泵或直接换泵,在提升泵挂改善举升系统的同时,增加油井产量,实施11井次,平均泵挂从1146米提升到929.3米,单井产液增加13.1t/d,增加日产油1.4t/d,增油1952.3吨,同时生产周期延长18.5天,平均电流下降2A,泵效上升15.9%。
3、措施井提升泵挂分析
从措施井提升泵挂来看,泵挂提升了150.2米,液量保持稳定,提升后电流下降,平均电流下降3.5A,泵效上升9.5%,生产周期上升了110.1天。
4、常规检泵井分析
扣除提液检泵井10口,从其余47口常规检泵井来看,平均泵挂上提243.2米,上行电流下降2.5A,单井产液上升5.4t/d,平均泵效上升了21.6%,受部分井未到周期影响,统计生产周期下降。
5、总体效果
通过提升泵挂研究及开展,锦16块管理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平均泵挂从1238米上升到1045米,上升了193米;
(2)平均沉没度从936米下降到723米,下降了213米;沉没度大于700米从73%下降到了39.1%;
(3)系统效率从21.1%提高到了22.8%。
四.结论和认识
1、在高含水以后,稀油井下泵深度不宜过大,沉没度保持在400-600范围对泵效影响不大,提高泵挂对单井影响液量比较小,在5%左右。
2、通过实践证明,开展上提泵挂,可以降低耗电提高系统效率、减少偏磨节省了管杆的损耗,同时保证了油井产量。
3、目前受措施后无法判断出液状况、油井出砂、油层污染等诸多影响液面因素。下泵一般较深,不合理地方较多,下步将加大研究,努力实现沉没度的合理话,达到高效开发的目的。
4、上提泵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油层、井筒、地面等多个节点。加强优化措施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实现系统效率优化工作日常化、精细化是下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韩修廷;有杆泵采油原理及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
[2] 何生厚,张琪.油气井防砂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