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是文化的标志,也是文化的载体,它积聚了人类历史进程中最丰厚的精神营养。读书,是经受文化洗礼,为人类文化精华打下精神底色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因此逐步形成高尚的情操和独立自主的精神,生成智慧,养成德行。要想让孩子从小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和浸染,除了家庭和师长的影响之外,学校的文化氛围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学生可以接收很多文字信息,以一个相对方便快捷的渠道接触语言文字。为了让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有效地融合、交汇,我以“书香校园”的建设引领、拉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方向。
一、借助课堂,唤起兴趣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丰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有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文章叫《丑小鸭》。在教授这一课前后,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同时告诉学生《安徒生童话》中有许多非常好看的童话,希望学生有机会看一看。这样就会有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这本书,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习积极性最活跃的心理成份。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班级内也可以定期举办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评选班级的“读书小博士”和“阅读之星”并及时奖励。此项活动会成为学生主动阅读的强大动力,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授之以渔,学会阅读
教师传授学业要授之以渔,首先必须让学生识别何为鱼。书店里的书琳琅满目,而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的限制又缺乏一定的识别能力,很多家长也是以为看的书越多越好,贪多求量。我指导学生低龄学段可以多看童话、神话故事和一些拼音读物,中高年级可以涉及小说、散文、历史人物传记、诗歌等多种体裁。在选书时,要带领学生读多个人多种题材的书,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等等。其次,我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五个步骤:读、查、思、注、摘。拿到一篇读物,要认真地读一遍,可以是默读或朗读。在读的过程要专注其中,感受情节,捕捉文章信息。通过工具书解决难懂字词的意思,思考重点语句的含义,体验角色所处的环境,感悟文章传达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动动笔墨,把自己的所感所思做一些批注。最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平时多诵读积累,把这些语言文字的精华融入到写作实践中。
三、多种活动,评价阅读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交流等功能。由于课外阅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效果的内隐性等特点,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操作,比较困难。因此,把它与平时的常规要求和开展活动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我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书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同时,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往往会滋生出一种表达读书收获或者感受的欲望,希望自己的读书收获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与赞许。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发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智力竞赛、猜谜语等;也可预先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然后组织交流;可以定期在学生中间开展以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为主要内容的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课外阅读效益的进一步巩固。
四、尊重学生,发展个性
尊重学生人格,发展阅读个性。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阅读活动效益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因此在加强课外阅读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理解,要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让学生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总之,一本书就是一艘船,可以将学生带到老师和家长无法领达的地方。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读书兴趣,教会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给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一、借助课堂,唤起兴趣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丰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有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文章叫《丑小鸭》。在教授这一课前后,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同时告诉学生《安徒生童话》中有许多非常好看的童话,希望学生有机会看一看。这样就会有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这本书,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习积极性最活跃的心理成份。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班级内也可以定期举办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评选班级的“读书小博士”和“阅读之星”并及时奖励。此项活动会成为学生主动阅读的强大动力,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授之以渔,学会阅读
教师传授学业要授之以渔,首先必须让学生识别何为鱼。书店里的书琳琅满目,而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的限制又缺乏一定的识别能力,很多家长也是以为看的书越多越好,贪多求量。我指导学生低龄学段可以多看童话、神话故事和一些拼音读物,中高年级可以涉及小说、散文、历史人物传记、诗歌等多种体裁。在选书时,要带领学生读多个人多种题材的书,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等等。其次,我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五个步骤:读、查、思、注、摘。拿到一篇读物,要认真地读一遍,可以是默读或朗读。在读的过程要专注其中,感受情节,捕捉文章信息。通过工具书解决难懂字词的意思,思考重点语句的含义,体验角色所处的环境,感悟文章传达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动动笔墨,把自己的所感所思做一些批注。最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平时多诵读积累,把这些语言文字的精华融入到写作实践中。
三、多种活动,评价阅读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交流等功能。由于课外阅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效果的内隐性等特点,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操作,比较困难。因此,把它与平时的常规要求和开展活动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我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书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同时,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往往会滋生出一种表达读书收获或者感受的欲望,希望自己的读书收获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与赞许。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发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智力竞赛、猜谜语等;也可预先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然后组织交流;可以定期在学生中间开展以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为主要内容的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课外阅读效益的进一步巩固。
四、尊重学生,发展个性
尊重学生人格,发展阅读个性。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阅读活动效益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因此在加强课外阅读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理解,要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让学生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总之,一本书就是一艘船,可以将学生带到老师和家长无法领达的地方。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读书兴趣,教会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给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