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音像影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人工技能技术已走入教学领域,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变。电化教学的融入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轻松,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 信息化 电化教育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感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入,信息化已成为各个领域跨世纪的世界性潮流,加快推进信息化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影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人工技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大幅度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由于使用了电化教学,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电化教育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轻松
电化教育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能力,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并且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因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课文中有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宿建德江》,其中有这样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天为什么比树还低?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这两句诗的意境又是怎样的?小学生难于理解。于是我便采用了投影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想象。他们依据投影画面所显示的意境,很快就明白了所谓“天低树”,并非指天空真的比树低,而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好像比树还要低些。学生通过观察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浮动的景象,也很快的想到:因为江水很清,月亮倒映在江水中,所以月亮似乎与人接近了。通过这样一投影,学生眼前便出现了一幅原野空旷、天清、水碧、月亮沉江的美妙动人的夜景,从而顺利地突破了学习难点,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按以前的教学方法去讲,学生很难体会到那种意境,因此,电化教学能更好地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课上使用电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电化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战线的重视,并且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措施,它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从而扩大了教育教学的功能,既可以使教学易于从具体到抽象,又易于从抽象到具体。电化教育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小学生在学习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兴趣问题,从而可能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乐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我在语文教学中,便采用了电化教育。例如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采用了幻灯投影进行教学,把学生从未见过的新奇有趣的:事物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的鱼群、美丽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感到有负担、厌烦、甚至走神,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和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电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电化教育可以把学生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或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扩大他们的视野。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更好地培养,而且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从而发展了智力。
四、电化教育还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电化教学不仅可以把课文中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中所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述《登鹳雀楼》这首五言绝句时,便使用多功能教学设备,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太阳正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前浪,浪涛从鹳雀楼的前方向东流去的情景。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之中,又可以引起他们的联想,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五、电化教育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说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学习效率同人的感官功能有关,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其效率相对来说就越高。而电化教学的特点,就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运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事实说明电化教育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时间的节省,可以加大教学容量,增加学生课堂自学和练习的时间,从而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作者简介:
袁凤轶(1978-),女,黑龙江省佳木斯人,佳木斯市第十一小学高级教师。
[关键词] 信息化 电化教育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感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入,信息化已成为各个领域跨世纪的世界性潮流,加快推进信息化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影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人工技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大幅度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由于使用了电化教学,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电化教育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轻松
电化教育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能力,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并且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因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课文中有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宿建德江》,其中有这样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天为什么比树还低?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这两句诗的意境又是怎样的?小学生难于理解。于是我便采用了投影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想象。他们依据投影画面所显示的意境,很快就明白了所谓“天低树”,并非指天空真的比树低,而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好像比树还要低些。学生通过观察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浮动的景象,也很快的想到:因为江水很清,月亮倒映在江水中,所以月亮似乎与人接近了。通过这样一投影,学生眼前便出现了一幅原野空旷、天清、水碧、月亮沉江的美妙动人的夜景,从而顺利地突破了学习难点,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按以前的教学方法去讲,学生很难体会到那种意境,因此,电化教学能更好地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课上使用电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电化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战线的重视,并且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措施,它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从而扩大了教育教学的功能,既可以使教学易于从具体到抽象,又易于从抽象到具体。电化教育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小学生在学习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兴趣问题,从而可能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乐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我在语文教学中,便采用了电化教育。例如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采用了幻灯投影进行教学,把学生从未见过的新奇有趣的:事物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的鱼群、美丽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感到有负担、厌烦、甚至走神,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和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电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电化教育可以把学生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或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扩大他们的视野。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更好地培养,而且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从而发展了智力。
四、电化教育还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电化教学不仅可以把课文中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中所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述《登鹳雀楼》这首五言绝句时,便使用多功能教学设备,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太阳正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前浪,浪涛从鹳雀楼的前方向东流去的情景。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之中,又可以引起他们的联想,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五、电化教育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说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学习效率同人的感官功能有关,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其效率相对来说就越高。而电化教学的特点,就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运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事实说明电化教育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时间的节省,可以加大教学容量,增加学生课堂自学和练习的时间,从而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作者简介:
袁凤轶(1978-),女,黑龙江省佳木斯人,佳木斯市第十一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