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但“爱”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融化坚冰也能打着“以爱之名”的旗号刺伤学生敏感脆弱的心灵。作者在《论语》中得到启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舒矣。本文是对教师如何用智慧把握爱的分寸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以爱之名 《论语》 大爱小爱 控制放手 有意无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那么就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感情,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但教师毕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就难免做出“以爱之名”的举动。我们常常提醒学生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也就是告诉学生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做为教师,怎样在与学生相处和交流中很好的去平衡“过”与“不及”之间的分寸呢?我在《论语》中得到启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舒矣。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就不远了,师生间要本着平等、理性的态度相处,稍微留点分存,得到的将会是海阔天空。
一、大爱与小爱之间
09年冬因甲流封校,学生请假必须经校医、校长同意。虽然一遍遍的给学生和家长解释,但还是得不到理解,甚至觉得老师不近人情。静同学请假说自己感冒浑身乏力,难受的不得了,测了体温并没有发烧,她眼巴巴的看着我,从她的状态我感觉是可以上课的,可是孩子两周没回家了,强迫她上课,效果肯定不好,于是我“糊涂”了一回,批准她在宿舍休息一天,但必须按时吃药。对于我的准假,静很意外,连下楼灌温水袋都要跑来向我请假,看得出来,老师的“糊涂”,孩子很感动。后面针对甲流的预防我们开了主题班会,谈到请假这个问题时,我说:学习的事情,老师是权威,但医学上的问题,谁是权威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医生”。我说:“这就对了,现在是非常时期,能否回家看病都得听学校的统一安排。生病想家,这是人之常情,老师非常理解,但在这个非常时期,我已没有准假的权力了,唯一能做得就是感冒了让你们在宿舍休息。如果半天不行,那就一天;一天不行,那就两天。但前提必须是按时吃药。宿舍虽没有家里那么舒服,但至少是温暖的,当你们病了情绪低落想家的时候,用一天的休息换来你们一周饱满的精神面貌我认为是值得的。”话音刚落,居然全班学生一起鼓掌,这番话对思家心切的同学们来说是多么及时而又温暖啊。“不管怎样,在学校,老师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虽然回不了家,但老师会像父母一样心疼我们、事事处处为我们着想的。”从那以后大家的情绪稳定多了,再没有同学因病请假,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是爱他们的,有了老师的理解,连“装病”都是多余的。写到这,一定有人会说,照你那么说识破学生的“小九九”并进行一定的说教就是小爱吗?爱本身没有错,但表达爱的方式却要依情境灵活变通。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把学生想象的那么不爱学习,不上进,总有一种力量能让人 “泪流满面”,这种力量其实就是自尊心。
二、控制与放手之间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很多母亲经常会对孩子念叨:你看看,自从你生了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牺牲了一切,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做了教师后,我发现,这种现象当然也存在于师生之间,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婕是个叛逆、早熟的女生,抽烟、旷课状况不断,老师反对什么她就干什么,似乎她的到来就是为了和老师对着干的。这样的“小太妹”,做为老师当然要盯紧点了,不仅如此,我还发动同学、舍友监督她,并美其名曰“帮助后进生”。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让我感觉非常累,就像是得了“强迫症”,无论婕干什么,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往坏的方面想;无论我怎么关心她,对她来说都像是“有预谋的”。结果呢?越盯越烦,越烦越盯,这种感觉非常难受。为什么我的关注对学生来说却是控制呢?“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使我想到了高中时的自己,现在的婕,不就是当年的我吗?整天被老师盯着,那是多么难受啊!于是,后面的相处中,我总是带着最有亲和力的笑容,遇事给她以足够的宽容和信任,小心、谨慎的拿捏相处的分寸。当她请假外出时,我会更爽快的同意但温柔、肯定的提醒她返校时间;当她旷课被我在宿舍发现时,我不再空洞的说教,而是严厉、坚决的要求她返回课堂;当她芭蕾基训课的盘发梳得很光滑时,我总是随意但很欣赏的说“今天头发好精神啊!”;在与她父母联系时,我不再一味的“告状”,而是放大她的进步,并鼓励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与婕的相处中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事情,但就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婕意识到老师的关注不是控制而是关心、不是累赘而是动力、并开始调整,改变自己。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同样的,爱学生的心就像放风筝,抓的太紧线容易断,太松则飞不起来,只有调整好距离、松紧,老师的爱才能帮助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向更远的高空!
三、有意与无意之间
庆是个有点“小历史”的学生,来到新环境后,他一直和原来的自己做斗争,努力的克服不良习惯,但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更何况是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了。有一次还是被我发现了他抽烟的行为,但即使这样我仍然坚信他是可以战胜自己的。所以我们约定:他努力改变自己,我则向他的父母守口如瓶。总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课间操上庆却没事人儿似的和同学谈笑风生,几番暗示后仍没有收敛,我有些生气了,整队时便提高嗓门说:“类似有抽烟、打架、旷课这些违纪现象的同学是没有资格申请减免学费的。”没想到,话音刚落,那个简单、爱笑的庆瞬间不见了,队列中的他立刻变得“油滑”起来,东倒西歪的站着,眼神不屑一顾。一句有意的信口开河,却在无意间伤害了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灵。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后悔极了。解散后,我叫住庆,双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诚恳的看着他,我希望这样亲昵的举动可以化解无意间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平复我心里的内疚。起初孩子泄气的低着头并不搭理我,但当我说到:“老师向你道歉,刚才不应该用那种态度对待你,看得出来你一直在同过去的自己作斗争,很佩服你的决心和毅力,虽然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但我相信你一定能战胜自己,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此时,孩子渐渐恢复了和我的那份亲近,眼神充满希望,看到孩子轻松的表情,我这才放下心来。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情。而人与鸡不同的是讲究了爱的方法。我们常常在信口开河间有意无意的伤害了学生,而全然不知,这就好比我们一方面热心撒播师生感情的种子,一方面又在粗暴地摧残着师生感情的幼芽。俗语说的好:“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啾啾”。对学生要像修剪小树一样,每一剪都要小心,多一下,少一下,对学生来说就是爱护和伤害的区别了。
毕达哥拉斯说过:什么是最美的——和谐。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在教育情境中只有适时的把握好“过”与“不及”的尺度,学生才能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教师与学生才能和谐的相处。和谐的教育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和谐是一种真善美的关系、是让人发自内心喜欢的关系、使是促使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同事们常感叹: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前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每个学生都很有“个性”,家里的孩子都扔下不管了,全身心的扑在教学上,可学生就是不领情,还说“你愿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能忍心看着学生一步步的往下滑吗?过度的放任,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适时的拉他一把,就是为社会为家庭增添一抹绿色的气息。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
[2]张仁贤:《心灵启示录——经典教育理念案例》,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3]李镇西:《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关键词] 以爱之名 《论语》 大爱小爱 控制放手 有意无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那么就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感情,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但教师毕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就难免做出“以爱之名”的举动。我们常常提醒学生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也就是告诉学生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做为教师,怎样在与学生相处和交流中很好的去平衡“过”与“不及”之间的分寸呢?我在《论语》中得到启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舒矣。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就不远了,师生间要本着平等、理性的态度相处,稍微留点分存,得到的将会是海阔天空。
一、大爱与小爱之间
09年冬因甲流封校,学生请假必须经校医、校长同意。虽然一遍遍的给学生和家长解释,但还是得不到理解,甚至觉得老师不近人情。静同学请假说自己感冒浑身乏力,难受的不得了,测了体温并没有发烧,她眼巴巴的看着我,从她的状态我感觉是可以上课的,可是孩子两周没回家了,强迫她上课,效果肯定不好,于是我“糊涂”了一回,批准她在宿舍休息一天,但必须按时吃药。对于我的准假,静很意外,连下楼灌温水袋都要跑来向我请假,看得出来,老师的“糊涂”,孩子很感动。后面针对甲流的预防我们开了主题班会,谈到请假这个问题时,我说:学习的事情,老师是权威,但医学上的问题,谁是权威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医生”。我说:“这就对了,现在是非常时期,能否回家看病都得听学校的统一安排。生病想家,这是人之常情,老师非常理解,但在这个非常时期,我已没有准假的权力了,唯一能做得就是感冒了让你们在宿舍休息。如果半天不行,那就一天;一天不行,那就两天。但前提必须是按时吃药。宿舍虽没有家里那么舒服,但至少是温暖的,当你们病了情绪低落想家的时候,用一天的休息换来你们一周饱满的精神面貌我认为是值得的。”话音刚落,居然全班学生一起鼓掌,这番话对思家心切的同学们来说是多么及时而又温暖啊。“不管怎样,在学校,老师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虽然回不了家,但老师会像父母一样心疼我们、事事处处为我们着想的。”从那以后大家的情绪稳定多了,再没有同学因病请假,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是爱他们的,有了老师的理解,连“装病”都是多余的。写到这,一定有人会说,照你那么说识破学生的“小九九”并进行一定的说教就是小爱吗?爱本身没有错,但表达爱的方式却要依情境灵活变通。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把学生想象的那么不爱学习,不上进,总有一种力量能让人 “泪流满面”,这种力量其实就是自尊心。
二、控制与放手之间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很多母亲经常会对孩子念叨:你看看,自从你生了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牺牲了一切,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做了教师后,我发现,这种现象当然也存在于师生之间,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婕是个叛逆、早熟的女生,抽烟、旷课状况不断,老师反对什么她就干什么,似乎她的到来就是为了和老师对着干的。这样的“小太妹”,做为老师当然要盯紧点了,不仅如此,我还发动同学、舍友监督她,并美其名曰“帮助后进生”。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让我感觉非常累,就像是得了“强迫症”,无论婕干什么,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往坏的方面想;无论我怎么关心她,对她来说都像是“有预谋的”。结果呢?越盯越烦,越烦越盯,这种感觉非常难受。为什么我的关注对学生来说却是控制呢?“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使我想到了高中时的自己,现在的婕,不就是当年的我吗?整天被老师盯着,那是多么难受啊!于是,后面的相处中,我总是带着最有亲和力的笑容,遇事给她以足够的宽容和信任,小心、谨慎的拿捏相处的分寸。当她请假外出时,我会更爽快的同意但温柔、肯定的提醒她返校时间;当她旷课被我在宿舍发现时,我不再空洞的说教,而是严厉、坚决的要求她返回课堂;当她芭蕾基训课的盘发梳得很光滑时,我总是随意但很欣赏的说“今天头发好精神啊!”;在与她父母联系时,我不再一味的“告状”,而是放大她的进步,并鼓励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与婕的相处中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事情,但就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婕意识到老师的关注不是控制而是关心、不是累赘而是动力、并开始调整,改变自己。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同样的,爱学生的心就像放风筝,抓的太紧线容易断,太松则飞不起来,只有调整好距离、松紧,老师的爱才能帮助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向更远的高空!
三、有意与无意之间
庆是个有点“小历史”的学生,来到新环境后,他一直和原来的自己做斗争,努力的克服不良习惯,但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更何况是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了。有一次还是被我发现了他抽烟的行为,但即使这样我仍然坚信他是可以战胜自己的。所以我们约定:他努力改变自己,我则向他的父母守口如瓶。总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课间操上庆却没事人儿似的和同学谈笑风生,几番暗示后仍没有收敛,我有些生气了,整队时便提高嗓门说:“类似有抽烟、打架、旷课这些违纪现象的同学是没有资格申请减免学费的。”没想到,话音刚落,那个简单、爱笑的庆瞬间不见了,队列中的他立刻变得“油滑”起来,东倒西歪的站着,眼神不屑一顾。一句有意的信口开河,却在无意间伤害了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灵。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后悔极了。解散后,我叫住庆,双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诚恳的看着他,我希望这样亲昵的举动可以化解无意间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平复我心里的内疚。起初孩子泄气的低着头并不搭理我,但当我说到:“老师向你道歉,刚才不应该用那种态度对待你,看得出来你一直在同过去的自己作斗争,很佩服你的决心和毅力,虽然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但我相信你一定能战胜自己,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此时,孩子渐渐恢复了和我的那份亲近,眼神充满希望,看到孩子轻松的表情,我这才放下心来。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情。而人与鸡不同的是讲究了爱的方法。我们常常在信口开河间有意无意的伤害了学生,而全然不知,这就好比我们一方面热心撒播师生感情的种子,一方面又在粗暴地摧残着师生感情的幼芽。俗语说的好:“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啾啾”。对学生要像修剪小树一样,每一剪都要小心,多一下,少一下,对学生来说就是爱护和伤害的区别了。
毕达哥拉斯说过:什么是最美的——和谐。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在教育情境中只有适时的把握好“过”与“不及”的尺度,学生才能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教师与学生才能和谐的相处。和谐的教育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和谐是一种真善美的关系、是让人发自内心喜欢的关系、使是促使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同事们常感叹: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前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每个学生都很有“个性”,家里的孩子都扔下不管了,全身心的扑在教学上,可学生就是不领情,还说“你愿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能忍心看着学生一步步的往下滑吗?过度的放任,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适时的拉他一把,就是为社会为家庭增添一抹绿色的气息。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
[2]张仁贤:《心灵启示录——经典教育理念案例》,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3]李镇西:《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