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加剧,城市养老倍受社会关注,传统的城市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城市养老模式,即在社会城市养老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为解决城市年老型人口养老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形成的系统的、典型的方式方法。由于城市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每个人根本利益的重要问题,城市合理、有效的养老模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的影响,并选择相应合理的城市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市养老养老模式养老机构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文献回顾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侧重点对养老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地分析。目前有关养老模式理论探讨的文章有近百余篇。这些文章大多从我国养老模式选择的背景、现实意义、国外的经验借鉴、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不同层面入手,提出了许多较为新颖并且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和见解。有很多学者对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进行了分类,但不论分为几类,其本质都离不开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类。陈赛全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陈赛全,2000年)中,通过对能够搜索到的100多篇文章分析后指出,养老模式主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居家养老。并同时指出,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养老模式应该是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陈军,2001年)。此外,从养老模式的探索角度,国内的很多学者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比如:应对出现的老龄化危机,调整养老方式外,进一步推出集中养老、异地养老等新模式,合理配置和节约养老资源(柴效武,2004年);开发售房养老新模式,即利用老年人拥有的房产在该老人故后仍能留下剩余价值,通过一定的金融保险模式和机制,将其提前变现套现,来养度老人的余生,实现老人自我养老(柴效武、蒋徐娇,2004年);学者田晓虹对“异地养老”的可能性作了深入研究,其中对“异地养老”的制度、选址、环境作了具体的建议。
從上述研究综述中可以看出,从养老模式选择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尚且不多,为此,本文基于以上的背景以养老模式的选择为题,从老年人个体因素考虑,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现实,对我国的城市养老模式进行探索。
二 概念界定
(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一个时期的动态过程,它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上的变动趋向,表示人口总体是在向老年性演变,或者在年老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年老型人口的实现,必定要经过人口老化的过程;而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又必然会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属于年老型。
关于对“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界定,所谓“人口老化”指一个人口总体中的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或份额)不断增加,或者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递减这样一种渐进过程,俗称“人口老化”。人口学上一般把年满60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人口”。当我们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老龄化人口,或处在老龄状态时,就是指该国家或地区人口中的成年人口尤其是老年人口比例(或份额)在上升,或者是青少年人口比例(或份额)在下降。基于上面所述,人口老龄化在本质上所反映的是人口的“(年龄)结构”效应。
城市养老模式
模式是由众多规律构成的一种固有的系统的表现形式。城市养老模式,即在社会城市养老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为解决城市年老型人口养老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形成的系统的、典型的方式方法。划分养老模式的标准不在于具体的养老地点和形式而在于养老资源(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来源。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初步甄选最基本的三种养老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这三种养老方式各有其特点,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构成了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
家庭养老具有养老成本低、效用高等特点,老年人在其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亲情、安度晚年。家庭养老是最为传统,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是在社区内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并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高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是对家庭养老功能的补充,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养老方式。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不足,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需求,没有起到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作用。机构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的成本较高,但入院老年人可以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我国目前养老机构的数量和结构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我国发展养老机构的潜力巨大。
三 转型期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大家庭日趋解体。核心家庭、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滑坡的迹象明显。各种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新闻不断见诸于报端。由于工业化的影响,老年人在家庭内部满足养老需求的程度在降低。随着社会对老年人的日益关注,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健全,社会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日趋加大。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在很多程度上得到改善,老年人对自身养老的追求不断增高,正日益突破家庭养老的局限。因此,社会化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选择。
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趋势及未来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已成为个人和社会必须认真思考和准备的一个问题。对于个人来说,现在的老年人,甚至是年轻人都已经开始对此有所意识,无论是被动地由工作单位督促积累养老金、加入不同水平的医疗保险体系,还是主动地参加不同类别的商业养老保险,都希望提高个人晚年经济水平、医疗服务保障和生活水平。对于社会来说,国家更是意识到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群不断膨胀的事实,已经在原有的社会福利机构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型的养老机构,以满足老年人群的不同需求。现今养老机构的名称繁多(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老人院、福利院、老年护理院……),所有制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公办、民办、公助民办、公办民营)。
现在的养老模式选择虽然实现了多样化,但落实到具体实施上,大部分城市及地区由于财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只能在原有的养老模式上作部分创新,导致调动不起来老人们自身养老的积极性,作为主体的老人不愿意参与到这项事业中去;即使在一个地区有几种养老模式并存,比如存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但这些模式之间很独立,各自的资源也单独使用,造成了养老资源的浪费。每一种养老模式都有其适用条件。事实上,几种模式的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模式效用的最大化。
五 影响我国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城市养老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东部沿海以及内陆个别比较发达的城市,经济实力决定了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城市的年老型人口由经济能力选择机构养老或异地养老模式;而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广,养老金缺口较大,年老型人口唯一能选择的就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二)文化因素
在模式的选择上,往往受到社会传统观念、价值观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比如,在机构养老模式刚出现的时候,多数人不认同,强大的社会压力使得开办养老机构举步维艰。对于养老来说,关系到社会传统观念问题,要想对养老模式进行创新,改变社会对养老的看法显得尤为重要。
(三)社会因素
社会老龄化的现状决定着我们应该有相应的养老模式来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人的养老问题。养老模式的选择很重要的前提是养老社会化,只有实现社会化养老才能发挥养老模式的有效作用。中国的家庭人口呈4一2一1形状,子女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让社会一起分担抚养老人的重任是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途径,也是保障养老模式正常运行的前提。
(四)政策因素
政策包括对老年人的福利、保险等,每个地区是不一样的。福利待遇优越的地区更有利于养老工作的开展;社会保险能有效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总之,政府出台的政策对老年人的养老很关键,也有利于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
(五)老年人个体因素
高龄老人和低龄老人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高龄老人身体不便,也许更适合居家养老,而低龄老人选择异地养老也许会得到更好的效果;男性老人与女性老人的生理上的存在着的差异对养老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老年人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能否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子女的数量多,则相对照顾老人的概率就会提高,这样的老人就更会倾向于选择在家养老;老人越健康,就越有意愿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或许异地养老会更加适合与这一类的老人;心理状况指的是老年人是否传统和现代,传统的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会更倾向于选择在家养老,具有现代观念的老人为了不给子女增添麻烦宁愿去养老机构;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老年人素质的高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会容易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或异地养老模式;有伴侣的老人不会孤寂,没有伴侣的老人会更喜欢机构养老这种方式来排解这种孤单生活状态;身边如果有兄弟姐妹,不光在精神上,在物质等其它方面会给予老人帮助,该因素多少也会决定着养老模式的选择。
六 总结
从上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我国应选择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然而,城市养老毕竟是关系到城市年老型人口自身的生活问题,应该体现老年人个体的利益,考虑到老年人个体选择的喜好。因此,对于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应该兼顾以上两个角度进行综合思考,单独从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判断是片面的。另外,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是关系到老年工作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时,我们既要看这种养老模式的实际可操作性,此外还要有前瞻性。总之,在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社会与老年人个体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选择。
參考文献
【1】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0年3月
【2】陈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社会.2001年9月
【3】柴效武.异地集中养老模式可行性探讨.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11月
【4】柴效武、蒋徐娇.售房养老一种养老新思路的提出.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田晓虹.探索中国“异地养老”的新模式.社会观察.2005年第1期
【6】穆光宗.中国老龄政策思考[J].人口研究.2002 年第 1 期
【7】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月23日发布
【8】王广州. 预测数字资料.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9】王伟.社会养老向我们走来一从中日家庭养老说起.21世纪.1999年
【10】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初炜,胡冬梅,宋桂荣,孔祥金,吴云红.《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 年第 12 期(总第 234 期)
【12】肖向华.多元化社区养老的发展模式.热点观察.2004年
【13】李凌江、杨德森、张亚林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一年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年第3卷第2期
【14】刘静林.西方老年福利制度及我国的思考.求索.2005年5月
关键词: 城市养老养老模式养老机构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文献回顾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侧重点对养老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地分析。目前有关养老模式理论探讨的文章有近百余篇。这些文章大多从我国养老模式选择的背景、现实意义、国外的经验借鉴、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不同层面入手,提出了许多较为新颖并且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和见解。有很多学者对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进行了分类,但不论分为几类,其本质都离不开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类。陈赛全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陈赛全,2000年)中,通过对能够搜索到的100多篇文章分析后指出,养老模式主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居家养老。并同时指出,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养老模式应该是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陈军,2001年)。此外,从养老模式的探索角度,国内的很多学者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比如:应对出现的老龄化危机,调整养老方式外,进一步推出集中养老、异地养老等新模式,合理配置和节约养老资源(柴效武,2004年);开发售房养老新模式,即利用老年人拥有的房产在该老人故后仍能留下剩余价值,通过一定的金融保险模式和机制,将其提前变现套现,来养度老人的余生,实现老人自我养老(柴效武、蒋徐娇,2004年);学者田晓虹对“异地养老”的可能性作了深入研究,其中对“异地养老”的制度、选址、环境作了具体的建议。
從上述研究综述中可以看出,从养老模式选择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尚且不多,为此,本文基于以上的背景以养老模式的选择为题,从老年人个体因素考虑,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现实,对我国的城市养老模式进行探索。
二 概念界定
(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一个时期的动态过程,它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上的变动趋向,表示人口总体是在向老年性演变,或者在年老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年老型人口的实现,必定要经过人口老化的过程;而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又必然会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属于年老型。
关于对“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界定,所谓“人口老化”指一个人口总体中的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或份额)不断增加,或者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递减这样一种渐进过程,俗称“人口老化”。人口学上一般把年满60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人口”。当我们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老龄化人口,或处在老龄状态时,就是指该国家或地区人口中的成年人口尤其是老年人口比例(或份额)在上升,或者是青少年人口比例(或份额)在下降。基于上面所述,人口老龄化在本质上所反映的是人口的“(年龄)结构”效应。
城市养老模式
模式是由众多规律构成的一种固有的系统的表现形式。城市养老模式,即在社会城市养老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为解决城市年老型人口养老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形成的系统的、典型的方式方法。划分养老模式的标准不在于具体的养老地点和形式而在于养老资源(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来源。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初步甄选最基本的三种养老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这三种养老方式各有其特点,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构成了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
家庭养老具有养老成本低、效用高等特点,老年人在其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亲情、安度晚年。家庭养老是最为传统,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是在社区内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并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高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是对家庭养老功能的补充,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养老方式。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不足,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需求,没有起到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作用。机构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的成本较高,但入院老年人可以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我国目前养老机构的数量和结构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我国发展养老机构的潜力巨大。
三 转型期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大家庭日趋解体。核心家庭、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滑坡的迹象明显。各种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新闻不断见诸于报端。由于工业化的影响,老年人在家庭内部满足养老需求的程度在降低。随着社会对老年人的日益关注,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健全,社会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日趋加大。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在很多程度上得到改善,老年人对自身养老的追求不断增高,正日益突破家庭养老的局限。因此,社会化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选择。
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趋势及未来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已成为个人和社会必须认真思考和准备的一个问题。对于个人来说,现在的老年人,甚至是年轻人都已经开始对此有所意识,无论是被动地由工作单位督促积累养老金、加入不同水平的医疗保险体系,还是主动地参加不同类别的商业养老保险,都希望提高个人晚年经济水平、医疗服务保障和生活水平。对于社会来说,国家更是意识到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群不断膨胀的事实,已经在原有的社会福利机构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型的养老机构,以满足老年人群的不同需求。现今养老机构的名称繁多(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老人院、福利院、老年护理院……),所有制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公办、民办、公助民办、公办民营)。
现在的养老模式选择虽然实现了多样化,但落实到具体实施上,大部分城市及地区由于财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只能在原有的养老模式上作部分创新,导致调动不起来老人们自身养老的积极性,作为主体的老人不愿意参与到这项事业中去;即使在一个地区有几种养老模式并存,比如存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但这些模式之间很独立,各自的资源也单独使用,造成了养老资源的浪费。每一种养老模式都有其适用条件。事实上,几种模式的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模式效用的最大化。
五 影响我国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城市养老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东部沿海以及内陆个别比较发达的城市,经济实力决定了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城市的年老型人口由经济能力选择机构养老或异地养老模式;而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广,养老金缺口较大,年老型人口唯一能选择的就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二)文化因素
在模式的选择上,往往受到社会传统观念、价值观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比如,在机构养老模式刚出现的时候,多数人不认同,强大的社会压力使得开办养老机构举步维艰。对于养老来说,关系到社会传统观念问题,要想对养老模式进行创新,改变社会对养老的看法显得尤为重要。
(三)社会因素
社会老龄化的现状决定着我们应该有相应的养老模式来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人的养老问题。养老模式的选择很重要的前提是养老社会化,只有实现社会化养老才能发挥养老模式的有效作用。中国的家庭人口呈4一2一1形状,子女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让社会一起分担抚养老人的重任是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途径,也是保障养老模式正常运行的前提。
(四)政策因素
政策包括对老年人的福利、保险等,每个地区是不一样的。福利待遇优越的地区更有利于养老工作的开展;社会保险能有效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总之,政府出台的政策对老年人的养老很关键,也有利于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
(五)老年人个体因素
高龄老人和低龄老人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高龄老人身体不便,也许更适合居家养老,而低龄老人选择异地养老也许会得到更好的效果;男性老人与女性老人的生理上的存在着的差异对养老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老年人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能否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子女的数量多,则相对照顾老人的概率就会提高,这样的老人就更会倾向于选择在家养老;老人越健康,就越有意愿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或许异地养老会更加适合与这一类的老人;心理状况指的是老年人是否传统和现代,传统的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会更倾向于选择在家养老,具有现代观念的老人为了不给子女增添麻烦宁愿去养老机构;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老年人素质的高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会容易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或异地养老模式;有伴侣的老人不会孤寂,没有伴侣的老人会更喜欢机构养老这种方式来排解这种孤单生活状态;身边如果有兄弟姐妹,不光在精神上,在物质等其它方面会给予老人帮助,该因素多少也会决定着养老模式的选择。
六 总结
从上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我国应选择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然而,城市养老毕竟是关系到城市年老型人口自身的生活问题,应该体现老年人个体的利益,考虑到老年人个体选择的喜好。因此,对于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应该兼顾以上两个角度进行综合思考,单独从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判断是片面的。另外,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是关系到老年工作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时,我们既要看这种养老模式的实际可操作性,此外还要有前瞻性。总之,在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社会与老年人个体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选择。
參考文献
【1】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0年3月
【2】陈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社会.2001年9月
【3】柴效武.异地集中养老模式可行性探讨.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11月
【4】柴效武、蒋徐娇.售房养老一种养老新思路的提出.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田晓虹.探索中国“异地养老”的新模式.社会观察.2005年第1期
【6】穆光宗.中国老龄政策思考[J].人口研究.2002 年第 1 期
【7】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月23日发布
【8】王广州. 预测数字资料.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9】王伟.社会养老向我们走来一从中日家庭养老说起.21世纪.1999年
【10】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初炜,胡冬梅,宋桂荣,孔祥金,吴云红.《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 年第 12 期(总第 234 期)
【12】肖向华.多元化社区养老的发展模式.热点观察.2004年
【13】李凌江、杨德森、张亚林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一年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年第3卷第2期
【14】刘静林.西方老年福利制度及我国的思考.求索.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