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方法 选择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4例,进行VSD封闭负压吸引、冲洗、引流,二期内踝上皮支皮瓣转位修复肌腱、骨外露。结果21例术后足切口I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存活不良,1例因患者术后禁烟不止,部分坏死,经再次植皮后存活良好。结论 封闭负压吸引可控制感染,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对创面的二期关闭提供良好的血管机床,提高二期手术成功率。内踝上皮支皮瓣可携带隐神经能为创面提供部分感觉恢复,利于术后康复治疗。VSD技术结合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治疗效果明确、技术成熟、手术风险较转移皮瓣低、易推广。
关键词:VSD技术;内踝上皮支皮瓣;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中图分类号】R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93-02
足踝部、小腿胫前处皮肤软组织覆盖少,局部血运差,损伤后(特别是高能量损伤在临床越来越常见,常合并骨折)易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关节外露;损伤后感染,肌腱和骨外露、肌腱和骨坏死、骨折愈合延迟、不愈合,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功能康复。以往常采用复杂和损伤主要血管的游离皮瓣、传统的筋膜皮瓣及交腿皮瓣进行修复。随着临床上解剖的发展,不损伤主干的内踝上皮支皮瓣发展很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3年9月入住我科进行治疗的患者24例作为对象。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4±2,5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12例,重物砸伤6,高处跌落4例。软组织缺损部位:踝前9例,胫前6例,内踝5例,足跟内侧4例,伴有骨外露14,伴有肌腱6,合并肌腱骨外露4例。缺损面积:5cm×4cm~8cm×7cm。一期清创后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创面感染和组织坏死,使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皮瓣基床处于良好状态后,二期行“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术后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1.2.1 方法VSD操作方法[1]:麻醉后,双氧水、碘伏充分浸泡冲洗创面,彻底清创(有部分骨外露的于骨头上钻孔),VSD材料根据创面大小及形状剪裁成合适大小的形状,泡沫置入创面后充分接触整个创面,边缘与正常皮肤缝合固定。生物半透性粘贴膜将VSD泡沫敷料、硅胶引流管和周围正常皮肤形成密闭空间,持续负压吸引。创面使用VSD负压吸引1~2次,持续7~10d/次,接通负压源,负压值-0.04mpa,双氧水50ml注射器冲洗,Bid;生理盐水500ml 20滴/分钟,Bid;持续负压吸引7d。术中可取样作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1.2.2 皮瓣手术方法术前超声多普勒(8MHz)探测仪,定位内踝上皮支位置(内踝上4.5和6.5cm)[2];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皮瓣设计:以胫骨内內髁与内踝连线为纵轴线,以术前定位皮支位置为旋转点,根据创面软组织缺损的面积大小设计皮瓣[3]。在充气止血带下手术,不驱血利于术中辨认穿支血管。于旋转点旁开1cm前侧做纵向切口,深筋膜深面掀起皮瓣,在趾长屈肌与小腿三头肌间隙找到内踝上皮支,确认穿支存在后(必要时根据血管位置调整皮瓣设计),根据皮瓣设计线,切取皮瓣后,送止血带,观察皮瓣血供。于切开或隧道转移至创面, 皮瓣于无张力下缝合;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术后予禁烟、抗聚、抗炎、补液处理。
2 结果
20例创面经一次(4例经2次)VSD负压吸引10d后拆除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去除高分子泡沫材料后创面基床良好;24例患者均行“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术后21皮瓣存活良好;2例皮瓣远端存活不良,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因患者术后吸烟部分坏死,经再次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2年,6例患者自覺外观臃肿(包含4例内踝外露),术后3~6个月再次皮瓣整形手术治疗,余患者皮瓣形态好,患者满意度高。
3 讨论
足踝部、小腿胫前处皮肤软组织覆盖少,局部血运差,损伤易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肌腱骨关节外露;关于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早期都是清创、长时间换药和长时间抗生素抗感染后,二期采取比较传统的修复方法。传统的修复方法相对来说手术风险高,通常需要牺牲一条主要血管、损伤大(带主要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外观臃肿(传统的筋膜皮瓣)及住院时间长(交腿皮瓣),术后在外观、功能、及供区损伤方面满意度不高。
VSD封闭持续负压吸引:①减少患者换药疼痛② “人工皮肤”保护创面,防止创面交叉感染;③持续引流创面的渗出液、坏死组织,保护创面⑷提高局部血流,促进创面肉芽生长,提高局部抗菌能力,为后期皮瓣或植皮转移打下基础。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优点: ①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②皮瓣穿支解剖恒定,手术风险低,血供良好,可切取范围大;皮瓣较薄,术后修复外观较好,克服了传统皮瓣的蒂部臃肿的外观;皮瓣质地良好,厚度适中,耐磨压,重建后感觉良好,能满足足跟、足底等部位要求;③术中不需要牺牲如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等主要血管,损伤相对小,明显优于带主要血管的岛状皮瓣;④供区隐蔽,外观影响小;⑤设计灵活:可根据受区需要包含或多或少的皮下脂肪组织[2]。该手术方案的缺点:①部分患者需2次使用VSD,耗材较贵;②术前彩超定位要求较高;③术中可能损伤胫后动脉及胫神经;④对术者的显微外科技术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利用“VSD”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减少患者换药痛苦、保护创面、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提高局部组织抗感染能力;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胫前软组织缺损,不损伤主干血管,皮瓣血供稳定,存活率高,术后外观形态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 裘华徳.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4.
[2] 侯春林、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9.
[3] 钟世镇 王增涛.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键词:VSD技术;内踝上皮支皮瓣;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中图分类号】R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93-02
足踝部、小腿胫前处皮肤软组织覆盖少,局部血运差,损伤后(特别是高能量损伤在临床越来越常见,常合并骨折)易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关节外露;损伤后感染,肌腱和骨外露、肌腱和骨坏死、骨折愈合延迟、不愈合,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功能康复。以往常采用复杂和损伤主要血管的游离皮瓣、传统的筋膜皮瓣及交腿皮瓣进行修复。随着临床上解剖的发展,不损伤主干的内踝上皮支皮瓣发展很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3年9月入住我科进行治疗的患者24例作为对象。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4±2,5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12例,重物砸伤6,高处跌落4例。软组织缺损部位:踝前9例,胫前6例,内踝5例,足跟内侧4例,伴有骨外露14,伴有肌腱6,合并肌腱骨外露4例。缺损面积:5cm×4cm~8cm×7cm。一期清创后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创面感染和组织坏死,使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皮瓣基床处于良好状态后,二期行“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术后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1.2.1 方法VSD操作方法[1]:麻醉后,双氧水、碘伏充分浸泡冲洗创面,彻底清创(有部分骨外露的于骨头上钻孔),VSD材料根据创面大小及形状剪裁成合适大小的形状,泡沫置入创面后充分接触整个创面,边缘与正常皮肤缝合固定。生物半透性粘贴膜将VSD泡沫敷料、硅胶引流管和周围正常皮肤形成密闭空间,持续负压吸引。创面使用VSD负压吸引1~2次,持续7~10d/次,接通负压源,负压值-0.04mpa,双氧水50ml注射器冲洗,Bid;生理盐水500ml 20滴/分钟,Bid;持续负压吸引7d。术中可取样作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1.2.2 皮瓣手术方法术前超声多普勒(8MHz)探测仪,定位内踝上皮支位置(内踝上4.5和6.5cm)[2];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皮瓣设计:以胫骨内內髁与内踝连线为纵轴线,以术前定位皮支位置为旋转点,根据创面软组织缺损的面积大小设计皮瓣[3]。在充气止血带下手术,不驱血利于术中辨认穿支血管。于旋转点旁开1cm前侧做纵向切口,深筋膜深面掀起皮瓣,在趾长屈肌与小腿三头肌间隙找到内踝上皮支,确认穿支存在后(必要时根据血管位置调整皮瓣设计),根据皮瓣设计线,切取皮瓣后,送止血带,观察皮瓣血供。于切开或隧道转移至创面, 皮瓣于无张力下缝合;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术后予禁烟、抗聚、抗炎、补液处理。
2 结果
20例创面经一次(4例经2次)VSD负压吸引10d后拆除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去除高分子泡沫材料后创面基床良好;24例患者均行“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术后21皮瓣存活良好;2例皮瓣远端存活不良,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因患者术后吸烟部分坏死,经再次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2年,6例患者自覺外观臃肿(包含4例内踝外露),术后3~6个月再次皮瓣整形手术治疗,余患者皮瓣形态好,患者满意度高。
3 讨论
足踝部、小腿胫前处皮肤软组织覆盖少,局部血运差,损伤易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肌腱骨关节外露;关于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早期都是清创、长时间换药和长时间抗生素抗感染后,二期采取比较传统的修复方法。传统的修复方法相对来说手术风险高,通常需要牺牲一条主要血管、损伤大(带主要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外观臃肿(传统的筋膜皮瓣)及住院时间长(交腿皮瓣),术后在外观、功能、及供区损伤方面满意度不高。
VSD封闭持续负压吸引:①减少患者换药疼痛② “人工皮肤”保护创面,防止创面交叉感染;③持续引流创面的渗出液、坏死组织,保护创面⑷提高局部血流,促进创面肉芽生长,提高局部抗菌能力,为后期皮瓣或植皮转移打下基础。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优点: ①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②皮瓣穿支解剖恒定,手术风险低,血供良好,可切取范围大;皮瓣较薄,术后修复外观较好,克服了传统皮瓣的蒂部臃肿的外观;皮瓣质地良好,厚度适中,耐磨压,重建后感觉良好,能满足足跟、足底等部位要求;③术中不需要牺牲如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等主要血管,损伤相对小,明显优于带主要血管的岛状皮瓣;④供区隐蔽,外观影响小;⑤设计灵活:可根据受区需要包含或多或少的皮下脂肪组织[2]。该手术方案的缺点:①部分患者需2次使用VSD,耗材较贵;②术前彩超定位要求较高;③术中可能损伤胫后动脉及胫神经;④对术者的显微外科技术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利用“VSD”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减少患者换药痛苦、保护创面、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提高局部组织抗感染能力;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胫前软组织缺损,不损伤主干血管,皮瓣血供稳定,存活率高,术后外观形态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 裘华徳.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4.
[2] 侯春林、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9.
[3] 钟世镇 王增涛.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