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策略

来源 :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得到不断深化。广大教师正积极为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而不断进行着尝试。
  [关键词]观念;策略;主体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体现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感觉效果不错。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相信学生
  先说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做实验,经过一番测试后向任课老师郑重其事地提交了一份“有最佳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这些任课教师信以为真,于是对这些学生满怀期待并暗中予以特别关注。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该校,结果发现这批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远远超出其他学生。其实,那份学生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非常随机地抽取的,根本没经过什么专家测试。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
  相信学生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大胆地突破既有的 “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一种安全的、平等的、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当然,相信学生,并不意味着无限放任或者放纵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课堂角色,摆正位置,真正成为有效学习的促进者、设计者和组织参与者。善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成分的体现,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心理状态,产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那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呢?可以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学生身边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来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发挥情感魅力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有兴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一次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森林里色彩鲜艳的绿草、红花、草屋、大树,还有各种动物在为小熊过生日的热闹场面。然后展示小熊因蛋糕的切法不满意而与他爸爸吵架的场面。接着揭示小熊因蛋糕的切法不满意的原因:他爸爸在切蛋糕时,把一个三层同样大的蛋糕按照喜好分到小熊、小猴、小鹿手里,三位小朋友再把三个蛋糕分给其他小朋友时,既想切法不同,又想让小朋友满意,就让熊爸爸帮忙。熊爸爸把第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给小猪,把第二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取2份给小羊,把第三个蛋糕平均分成6份,去3份给小袋鼠。这时候,有的小朋友开心地笑了,有的小朋友却撅起了嘴。为什么呢?这时,同学们热情高涨,一下子投入到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的状态中。
  三、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不悟。”质疑是心智活动的“启动器”。 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是难有创造力的。小学数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善于设计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设置问题情境,改变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古板的教学模式,而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在疑中问,在问中思。这样,才能正真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才能正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收获。
  四、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独立能力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课堂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的动手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准确地概括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说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如笔者在教学“千克与克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称一称一袋盐有多重,知道1袋盐正好重1千克。再让学生掂一掂一袋盐,感受1千克有多重。为加深印象,接着,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说一说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说后再称一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最后再让学生看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质量约为一千克。在认识“克”时也参照“认识千克”的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个案例表明,动手操作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如果单纯的用讲授的方法,教师很难讲清“1千克”、“1克”的质量观念。学生也很难明白。再如,笔者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导入激励并出示例题(给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粘一周红色丝带,需要多少丝带?)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已准备好的红丝带、直尺动手想办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了不同的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了讨论,最后总结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种凭借实践操作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的过程中充分获得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讲台意识”仍旧很浓,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欲和支配欲依然很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完全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上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结合新的活动单导学模式,我谈谈对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性的
期刊
[摘要]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影响毕业论文写作(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教学和主客体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会计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各个因素。  [关键词]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影响因素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是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对
期刊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计算机素养的关键课程,因此做好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处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尤为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当今信息爆炸、计算机迅速普及的局面,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滞后于现代化的需要了。为改变现状
期刊
班级是学校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单位,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培养班干部,教会学生“自主管理”是搞好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
期刊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是师生完成中学生物学教学目的任务所使用的教的方法和学的 方法。中学生物学教学在确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必须有恰当的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种,教法主要有语言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及讨论法),直观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实习的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教法,还要对学法进行正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在这重要时刻,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具备有高素质,懂得许多文化知识,但是个别家长,学生对就业难,下岗等原因不甚明了,忽视学习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父母对子怒女要求不严等。这就要求老师担任另一双重任务,除担人好班主任工作外,还要担任另一项任务。  一、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好班级工作,还要全面教育好班集体,这是对班主任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因为一个班学生班
期刊
[摘要]创造思维是人的智力结构中诸多思维的核心,是各科任教师培养学生的任务和目标。  [关键词]创新;思维;特点;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又说:“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期刊
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学生思维的活跃化,家长、社会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班主任的工作也越来越难做。面对复杂的事情,作为班主任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工作起来是十分被动的。作为班主任不但需要有耐心、细心更要有爱心,爱是班级工作的调和剂。在此,我就我个人在班级中的一些做法和各位同仁交流。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  “亲其师,才会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其想象力,扩展思维,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那么,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呢?本人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要使小学生上好科学实验课,我认为首先必须针对学生
期刊
初二《社会》课本中外历史交叉编写,但以中国史为主;在内容上,覆盖面广,重点突出,难点较少,要 胜于人教社编写的历史课本;在思想教育上,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另外,还安排许多插图,有利于直观教学 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它更适用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  初二《社会》课本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课堂消化解决,即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减轻学生负 担。为此,在初二《社会》教学中,我进行“四环节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