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在推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它是缓解目前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转型期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建设。目前独立学院转型期的师资队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现代独立教育体系的发展,更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4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模式,它在深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机制的改革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可以说,在深化教育改革与促进教育大众化方面,独立学院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目前,独立学院的发展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独立学院的建设应该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将发展的重点由数量转变到质量上,以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为主要目标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稳定与高质量发展。
一,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在数量上也逐年增加,但是学生数量增长的同时,独立学院的师资数量却没有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种不同步发展的现状说明了师资队伍建设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这使得独立学院在师资队伍数量上呈现出了紧缺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独立学院教师教学任务的超载,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难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要求,这就对于独立学院“高质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更不利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的提高。与此同时,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教学任务的超负荷,致使教师们很少有时间精力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与实践能力,不利于提升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最终阻碍了独立学院的长足发展。
独立学院存在的师资队伍薄弱问题不利于其长足后续发展,更阻碍了独立学院发展的长期有效机制。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不健全,必然增加了它对母体师资的依赖性,这也不利于独立学院的优势发挥,使得独立学院发展缺少有效的动力,最终发展速度迟缓乃至停止,不独立独立学院长足持续发展。
在教师的年龄结构上,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多是青年教师,而这些青年教师年龄多在35岁以下,这些青年教师多是高校应届毕业生,虽然他们有着青春活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从书本到书本,对于书本中教学内容没有有效的生产管理与服务实践,在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方面很差。青年教师这种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学习境遇,促使青年教师的与独立学院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换上产生了障碍,最终导师教学中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所阻碍。可见,独立学院师资的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对独立学院整体队伍水平与实践教学能力有着严重影响。
在教师的学历水平上,由于独立学院教师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不高,导致无法吸引高学历教师的加入,这不利于独立学院科研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更不能提高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职称结构上,独立学院的教师多是中级及其以下,副高以上职称匮乏,有待改善。
二,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独立学院的产生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深化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的尝试。它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之外的组织或个人合作,通过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实施的本科层次教育,是高等教育学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院校。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活力。第一,独立学院通过培养具有生产建设与管理服务能力的第一需要的高层次综合型实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有着鲜明的社会服务功能;第二,独立学院有着鲜明的开放性,这一方面体现在其办学资金来源与渠道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还与企业、市场有着紧密关联。可以说,独立学院在实际办学中,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与外界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独立学院通过将普通高校办学资源与社会资本的结合,充分发挥了彼此的独特优势,在充分利用母体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与母校办学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同时,也能够吸收社会资源作为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民办运行管理机制来办学,具有着较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独立学院的特点就是“民”、“独”与“优”。“民”说的是独立学院在本质上属于民办教育高校,其运行方式是合作方承担或民办机制,收费标准也按照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但是不同于普通高校依靠的财政拨款,而是通过企业、银行贷款、私人资金与学生学费作为经济来源,这种资金筹措的多样化与多渠道,改变了长期以来原有高等教育国家单一办学,政府单一投入的模式,激发了社会与个人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独”指的是法律上与制度上的独立,独立学院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共有民办二级办学模式上的政策规范,其投资方式、教育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培养目标等都有着典型独立的办学方式;“优”是独立学院的重要体现,是两种资源的有机组合,一是其所依靠的母体高校,具有着较好的教学资源、教学传统与良好的管理运营模式;而是社会力量提供的充足的办学资金与办学热情,这种民营机制活力是独立学院才有的。
双因素理论与教育生态学理论是独立学院办学的理论基础。双因素理论从保健与激励两方面分析问题,按照此观点,我们可以从完善保健与激励角度出发,为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效措施,在保健上,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绩效工作制度,给予教师合理公平的薪资待遇,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稳定教师队伍;在激励因素上,建立人本管理的激励机制与目标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等来完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生态学理论角度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放置在各种复杂的生态环境中,通过调节生态环境系统中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来促进各种生态因子的产生,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 三,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本文所提出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对策是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与双因素理论基础上的生态化师资队伍建设。
1,构建独立学院合理的师资队伍规模
耐度定律是生态学中的重要观点,它指的是一个生物出现及其成功的生存繁衍,必须依赖复杂的全盘存在,倘若一个生物灭绝,只要将其中的任何一个因子含量超过生物耐力的界限即可。目前独立学院的师资数量过少,这就是限制独立学院师资生态系统的因子,阻碍了独立学院师资水平,进而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发展生存。因此,应该按照耐度定律对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数量建设加以重视。按照独立学院自身发展实际,引进具有着较高实践教学水平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如此,便可以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数量与在校学生规模相适应,达到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在满足独立学院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下,保证独立学院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实现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2,优化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
教育的生态系统内功能就是教育人,系统外功能是传递文化、帮助个人社会化与建立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在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彼此只要要协调统一,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要提高独立学院师资的整体素质,也必须要系统整体。将师资队伍建设的准入、培养和评价等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独立学院师资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建立完善独立学院教师的准入制度;完善独立学院师资培养制度;构建生态化的独立学院师资培养评价模式;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等,通过这些举措来树立独立学院教师信心,引进高素质教师,构建生态化的独立学院师资评价模式,激发独立学院教师的内在动力,努力提高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提升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生态系统的平衡失衡原理来看,在一定时间内主体都与周围环境存在着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以便达到高度的适应、协调与统一平衡状态。在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比较很大,他们是学习成长的最佳年龄阶段,因此,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前在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遵循教育生态学平衡与失衡原理,加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与企业、行业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坚持开放性原则基础上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市场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融合市场供需关系,贴近社会市场需求,让青年教师们主动调整适合于社会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水平的职业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独立学院青年教师与企业、市场、社会等的良好互动。
此外,还要培养具有着教师资格与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可以说,“双师型”教师是提高独立学院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的经济与政策扶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依托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
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师资整体素质不高、师资队伍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些观点,结合师资队伍现状,为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高旺蓉,骨干教师成长的支持性因素,生态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
[2]董泽芳,论独立学院发展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2005,09
[3]伍醒,独立学院自由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
关键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4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模式,它在深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机制的改革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可以说,在深化教育改革与促进教育大众化方面,独立学院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目前,独立学院的发展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独立学院的建设应该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将发展的重点由数量转变到质量上,以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为主要目标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稳定与高质量发展。
一,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在数量上也逐年增加,但是学生数量增长的同时,独立学院的师资数量却没有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种不同步发展的现状说明了师资队伍建设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这使得独立学院在师资队伍数量上呈现出了紧缺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独立学院教师教学任务的超载,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难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要求,这就对于独立学院“高质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更不利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的提高。与此同时,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教学任务的超负荷,致使教师们很少有时间精力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与实践能力,不利于提升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最终阻碍了独立学院的长足发展。
独立学院存在的师资队伍薄弱问题不利于其长足后续发展,更阻碍了独立学院发展的长期有效机制。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不健全,必然增加了它对母体师资的依赖性,这也不利于独立学院的优势发挥,使得独立学院发展缺少有效的动力,最终发展速度迟缓乃至停止,不独立独立学院长足持续发展。
在教师的年龄结构上,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多是青年教师,而这些青年教师年龄多在35岁以下,这些青年教师多是高校应届毕业生,虽然他们有着青春活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从书本到书本,对于书本中教学内容没有有效的生产管理与服务实践,在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方面很差。青年教师这种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学习境遇,促使青年教师的与独立学院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换上产生了障碍,最终导师教学中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所阻碍。可见,独立学院师资的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对独立学院整体队伍水平与实践教学能力有着严重影响。
在教师的学历水平上,由于独立学院教师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不高,导致无法吸引高学历教师的加入,这不利于独立学院科研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更不能提高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职称结构上,独立学院的教师多是中级及其以下,副高以上职称匮乏,有待改善。
二,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独立学院的产生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深化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的尝试。它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之外的组织或个人合作,通过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实施的本科层次教育,是高等教育学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院校。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活力。第一,独立学院通过培养具有生产建设与管理服务能力的第一需要的高层次综合型实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有着鲜明的社会服务功能;第二,独立学院有着鲜明的开放性,这一方面体现在其办学资金来源与渠道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还与企业、市场有着紧密关联。可以说,独立学院在实际办学中,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与外界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独立学院通过将普通高校办学资源与社会资本的结合,充分发挥了彼此的独特优势,在充分利用母体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与母校办学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同时,也能够吸收社会资源作为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民办运行管理机制来办学,具有着较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独立学院的特点就是“民”、“独”与“优”。“民”说的是独立学院在本质上属于民办教育高校,其运行方式是合作方承担或民办机制,收费标准也按照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但是不同于普通高校依靠的财政拨款,而是通过企业、银行贷款、私人资金与学生学费作为经济来源,这种资金筹措的多样化与多渠道,改变了长期以来原有高等教育国家单一办学,政府单一投入的模式,激发了社会与个人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独”指的是法律上与制度上的独立,独立学院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共有民办二级办学模式上的政策规范,其投资方式、教育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培养目标等都有着典型独立的办学方式;“优”是独立学院的重要体现,是两种资源的有机组合,一是其所依靠的母体高校,具有着较好的教学资源、教学传统与良好的管理运营模式;而是社会力量提供的充足的办学资金与办学热情,这种民营机制活力是独立学院才有的。
双因素理论与教育生态学理论是独立学院办学的理论基础。双因素理论从保健与激励两方面分析问题,按照此观点,我们可以从完善保健与激励角度出发,为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效措施,在保健上,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绩效工作制度,给予教师合理公平的薪资待遇,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稳定教师队伍;在激励因素上,建立人本管理的激励机制与目标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等来完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生态学理论角度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放置在各种复杂的生态环境中,通过调节生态环境系统中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来促进各种生态因子的产生,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 三,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本文所提出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对策是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与双因素理论基础上的生态化师资队伍建设。
1,构建独立学院合理的师资队伍规模
耐度定律是生态学中的重要观点,它指的是一个生物出现及其成功的生存繁衍,必须依赖复杂的全盘存在,倘若一个生物灭绝,只要将其中的任何一个因子含量超过生物耐力的界限即可。目前独立学院的师资数量过少,这就是限制独立学院师资生态系统的因子,阻碍了独立学院师资水平,进而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发展生存。因此,应该按照耐度定律对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数量建设加以重视。按照独立学院自身发展实际,引进具有着较高实践教学水平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如此,便可以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数量与在校学生规模相适应,达到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在满足独立学院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下,保证独立学院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实现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2,优化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
教育的生态系统内功能就是教育人,系统外功能是传递文化、帮助个人社会化与建立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在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彼此只要要协调统一,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要提高独立学院师资的整体素质,也必须要系统整体。将师资队伍建设的准入、培养和评价等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独立学院师资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建立完善独立学院教师的准入制度;完善独立学院师资培养制度;构建生态化的独立学院师资培养评价模式;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等,通过这些举措来树立独立学院教师信心,引进高素质教师,构建生态化的独立学院师资评价模式,激发独立学院教师的内在动力,努力提高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提升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生态系统的平衡失衡原理来看,在一定时间内主体都与周围环境存在着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以便达到高度的适应、协调与统一平衡状态。在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比较很大,他们是学习成长的最佳年龄阶段,因此,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前在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遵循教育生态学平衡与失衡原理,加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与企业、行业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坚持开放性原则基础上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市场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融合市场供需关系,贴近社会市场需求,让青年教师们主动调整适合于社会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水平的职业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独立学院青年教师与企业、市场、社会等的良好互动。
此外,还要培养具有着教师资格与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可以说,“双师型”教师是提高独立学院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的经济与政策扶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依托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
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师资整体素质不高、师资队伍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些观点,结合师资队伍现状,为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高旺蓉,骨干教师成长的支持性因素,生态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
[2]董泽芳,论独立学院发展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2005,09
[3]伍醒,独立学院自由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