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精细护理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方法:74例接受神经介入治疗者,2020.1-2020.12,随机分组法,每组37例。常规护理用在对照组,精细护理用在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介入护理中应用精细护理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精细护理;神经介入;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近年来我国神经外科中收治的患者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该种疾病具有易复发、复杂、病情进展快等特点,通常使用神经介入治疗法,给患者身体带来创伤,在治疗期间应配合精细护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提升疾病康复效果[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4例接受神经介入治疗者,2020.1-2020.12,随机分组法,每组37例。对照组,男、女为18例和19例,34-68岁,均值(55.7±3.4)岁;观察组,男、女为20例和17例,33-69岁,均值(56.2±3.7)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法,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功能指标,术后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指导。
观察组,行精细护理法,(1)动作细节护理法:日常护理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动作应细腻和轻柔,并配合使用正确的肢体语言。(2)仪容细节护理法:应对患者的仪容着装进行整理,在患者面前营造精神饱满及干净整洁的护理人员形象。(3)语言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应使用正确及规范的语言,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题,使用温柔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采用暗示及鼓励性的方式,使患者的疾病治疗依从性及自信心能够得到提升。(4)生活细节护理:需要在患者病床上添加床挡,以避免患者坠入到床下。告知患者在无他人的陪伴之下,不可擅自离开病房,以防止出现摔倒而加重病情。对于一些尿潴留患者,应为患者做好导尿管留置,并对尿液排出量及颜色进行观察。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位处的卫生清洁。对于一些出现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帮助患者清理掉排泄物。对患者家属进入到病房中的次数进行控制,营造安静的病房环境,以确保患者睡眠的充足。对于一些出现躁动的患者,可播放舒缓的音乐,以使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得以改善。(5)康复训练细节护理:经神经介入治疗后,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并做好记录工作,为患者注射抗血管痉挛及脱水剂类药物。当患者清醒后,应保持1周的卧床休息状态,禁止体育活动的时间为3-4周。对于一些在治疗期间接受造影剂注射患者,要求患者应多喝水,以提升造影剂的代谢速度。为了防止患者出现压疮,应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性,并帮助患者翻身。在康复训练后期,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做肌力训练,运动类型包括腹式呼吸及胸式呼吸。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生活质量,用SS-QOL(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估,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2]。
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与得分呈正比例关系。
1.4统计学处理
SPSS22.0软件,生活质量评分用( ±s)表示,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用(%)表示,用 检验,差异显著(P<0.05)。
2结果
2.1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满意11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例数29例,总满意度为78.38%;观察组,满意24例,一般满意12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例数36例,总满意度为97.30%。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作为临床上一种常发疾病,疾病类型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症状表现为晕厥、小脑损伤、肌肉萎缩及肌肉异常,发病后应立即进行治疗。神经介入作为神经系统疾病中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疾病治疗效果好等优势,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由于神经介入疾病在治疗期间存在较大的危险性,涉及到患者的脊椎及头部位置,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疾病治疗风险,应加强对患者进行护理。临床上倡导使用精细护理法,从动作、仪容、语言、生活、康复训练角度出发开展护理工作,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完成对良好护患关系的营造[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神经介入护理中应用精细护理法具有可行性,使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护理期间能够保持规范的动作,保持良好的仪容,规范语言,给予患者科学的生活指导及康复训练,使患者临床价值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在神经介入护理中应用精细护理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春红,刘长凤,王丽君等.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包头医学,2020,44(04):52-54.
[2]李艳丽,邓燕婷,曾杏坤.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9,43(06):676-677+679.
[3]杜雪燕.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0):127+129.
关键词:精细护理;神经介入;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近年来我国神经外科中收治的患者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该种疾病具有易复发、复杂、病情进展快等特点,通常使用神经介入治疗法,给患者身体带来创伤,在治疗期间应配合精细护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提升疾病康复效果[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4例接受神经介入治疗者,2020.1-2020.12,随机分组法,每组37例。对照组,男、女为18例和19例,34-68岁,均值(55.7±3.4)岁;观察组,男、女为20例和17例,33-69岁,均值(56.2±3.7)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法,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功能指标,术后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指导。
观察组,行精细护理法,(1)动作细节护理法:日常护理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动作应细腻和轻柔,并配合使用正确的肢体语言。(2)仪容细节护理法:应对患者的仪容着装进行整理,在患者面前营造精神饱满及干净整洁的护理人员形象。(3)语言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应使用正确及规范的语言,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题,使用温柔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采用暗示及鼓励性的方式,使患者的疾病治疗依从性及自信心能够得到提升。(4)生活细节护理:需要在患者病床上添加床挡,以避免患者坠入到床下。告知患者在无他人的陪伴之下,不可擅自离开病房,以防止出现摔倒而加重病情。对于一些尿潴留患者,应为患者做好导尿管留置,并对尿液排出量及颜色进行观察。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位处的卫生清洁。对于一些出现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帮助患者清理掉排泄物。对患者家属进入到病房中的次数进行控制,营造安静的病房环境,以确保患者睡眠的充足。对于一些出现躁动的患者,可播放舒缓的音乐,以使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得以改善。(5)康复训练细节护理:经神经介入治疗后,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并做好记录工作,为患者注射抗血管痉挛及脱水剂类药物。当患者清醒后,应保持1周的卧床休息状态,禁止体育活动的时间为3-4周。对于一些在治疗期间接受造影剂注射患者,要求患者应多喝水,以提升造影剂的代谢速度。为了防止患者出现压疮,应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性,并帮助患者翻身。在康复训练后期,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做肌力训练,运动类型包括腹式呼吸及胸式呼吸。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生活质量,用SS-QOL(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估,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2]。
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与得分呈正比例关系。
1.4统计学处理
SPSS22.0软件,生活质量评分用( ±s)表示,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用(%)表示,用 检验,差异显著(P<0.05)。
2结果
2.1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满意11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例数29例,总满意度为78.38%;观察组,满意24例,一般满意12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例数36例,总满意度为97.30%。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作为临床上一种常发疾病,疾病类型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症状表现为晕厥、小脑损伤、肌肉萎缩及肌肉异常,发病后应立即进行治疗。神经介入作为神经系统疾病中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疾病治疗效果好等优势,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由于神经介入疾病在治疗期间存在较大的危险性,涉及到患者的脊椎及头部位置,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疾病治疗风险,应加强对患者进行护理。临床上倡导使用精细护理法,从动作、仪容、语言、生活、康复训练角度出发开展护理工作,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完成对良好护患关系的营造[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神经介入护理中应用精细护理法具有可行性,使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护理期间能够保持规范的动作,保持良好的仪容,规范语言,给予患者科学的生活指导及康复训练,使患者临床价值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在神经介入护理中应用精细护理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春红,刘长凤,王丽君等.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包头医学,2020,44(04):52-54.
[2]李艳丽,邓燕婷,曾杏坤.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9,43(06):676-677+679.
[3]杜雪燕.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0):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