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级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班级定位、班级目标、班级精神等班级文化核心体现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是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增强学生集体认同感和荣誉感的源泉。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昆铜模式”下的班级自主管理实践。
关键词:班级管理;自我教育;自主管理
2012年9月,我校开始学习“昆铜模式”,进行课改。“昆铜模式”课前预习、学案导学、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各环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自我教育能力、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班级正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主阵地。所以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新生入学之初各班班主任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构建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环境的营造
(一)班名
大同班。
(二)班名的来历
班名来自《礼运·大同篇》。从大同篇释义中提炼出了班训:“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真诚友爱,和谐美好。”“真诚友爱,和谐美好”为核心和理想,“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为方法与途径。
(三)小组名称
班级的小组名是:天之高、海之阔、月之明、雪之洁、风之驰。“天、月、风、雪、海”是蕴含伟力的自然之物。“高”取高远之意,“阔”取广阔之意,“明”取明亮之意,“洁”取高洁之意,“驰”取迅捷之意。
(四)班级誓言
自信、勤勉、坚定、执着、成功、卓越。
(五)班花
梅花和荷花。
将以上内容设计用来布置教室的展示区,让学生参与其中,置身其中,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最终内化为班级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利用学校班级文化评比的契机,拓展升华对班级文化核心的认识,使其逐渐成为学生日常行为的自觉要求。
二、各项考评、奖惩制度保障班级日常运作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和所要实现的管理目标。这两种能力是学生在个人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驱力,是他们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主要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内耗”和“空耗”,让他们愿意学习,愿意思考。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从班级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班级集体建设方面,一是有利于蕴积班级建设与发展的内驱力量,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又一个客观要求。“昆铜模式”借助各种考评、奖惩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是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外化。从开学之初到现在,我班一步步完善制度建设,力求让自觉成为一种习惯。
(一)小组的组建
将全班30位同学分成五个小组,由小组成员在备选组名中选择讨论决定组名,商讨学科小组长的分工、值日工作的分工,推选行政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拟定小组的口号、誓言,在首次黑板报中进行展示。之后,在调整中重新挑选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行政小组长,总管小组的学习、生活与纪律,在每日一评表中依据教师的打分对每堂课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小组中指定一人为纪律小组长,将小組每日动态进行记录,每日交由班主任查阅。小组轮流值周。每一小组成员在值周期间担任一天的值日班长,主要负责自习课、课间休息等管理,将之纳入小组考核。为了提高小组整体的成绩,小组内进行师徒结对,每一小组有自己的风采展示区,对小组成员的各种优异表现进行展示与表彰。班干部选定后,由班长依据班规负责对每个人的思想品德考核工作。由副班长对每一小组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考核与记录。由生活委员对寝室的情况进行汇总记录。其他班委各司其职。每周周日返校由班长主持考核汇总,每两周同一时间开一次班干部会议。
(二)班规的制定
以校规和《中学生守则》为依据,结合班级实际全班讨论,最后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的试行稿,主要特色是加入了对小组考核的细则。
(三)奖惩机制
对小组每周一评,评出最优小组与最差小组,分别进行加减分。最优小组有一定的物质奖励。每月一评,评出最优寝室,寝室成员加思想品德考核分,所在小组以人头加分。同时评出最优小组以及点评之星、文明之星、参与之星、进步之星,除上报学校之外,班级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每一成员的表现直接与小组挂钩,又能体现个人表现的不同。
无论是哪一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都尽量发动学生,全员参与。以期在班级管理中实现民主管理,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与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解决传统观念下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维护班级的日常运作。
三、课改深入,班级管理进一步完善
“昆铜模式”运行进入第二学期,我们的课改不再是照单全收,囫囵吞枣,我们有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不再盲目照搬,不再迷信模式。我们清醒地看到热闹背后存在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
(一)重新分组的风波
上个学期的小组人员分配是以小学毕业考成绩为参考的。经过一个学期,期末成绩排名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各小组长个人能力的差别也比较大,小组间的实力差距拉大,每月优胜小组都固定是同一个小组,其他四组几乎无力与之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这种现状不利于班级的整体发展。于是,开学初笔者就谋划着重新分组。成绩实力要均衡,男女人数要相当,要保障纪律,要考虑学科的优势互补,还有学生的个性气质,最终定了两套方案:第一,在不换组长、保持师徒结对的原则下对个别组员进行调动,人员的调动几乎是50%。第二,全部打乱重新分配,人员的调动几乎是70%。方案定下来之后,笔者召集组长,让他们选择并做个别人员的调换。
(二)班级日志和值周制度
如果说以上的调整从形式上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班级日志和值周制度则在制度上对班级管理有所保障。值周安排是五个小组轮流,由行政小组长负责人员的分工。如周日返校到周五六天的值日班长人员的安排,以及仲裁班级日志中记载的违纪当事人的纠纷,对好人好事的鉴别与权重。值周结束后做书面的值周小结,并在下周日晚上向全班做汇报。值日班长负责班级日志的填写,自习课纪律的维护。其中的奖惩以班规为依据。小组内部的违纪由小组长根据小组公约执行惩处。让所有人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来,使得“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和“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形成“人人执法、人人守法、人人依法监督别人、人人又依法受别人监督”的全新的民主管理模式。
四、各类活动为德育搭建平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仅仅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变或制度的约束等外在形式显然是不够的,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更多的是内在的要求。比如:在竞争环境下,小组间的矛盾加剧,同学们相处时摩擦较多,人际关系紧张等。虽然笔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找很多人做了个别交流,但效果不佳。原因在于学生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对他人存有偏见;自控能力差,自我评价存在偏差;相互间缺少包容与体谅。本学期,笔者在班里开展了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尤其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努力使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承认,并使他们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同时使学生个人发展的愿望与小组奋斗目标以及班级管理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掘出学生除学习成绩外的多方面才能,为他们提供了七彩舞台,也增进了学生间的了解与感情。
总之,今后在班级管理上还得内外兼修,继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架桥铺路,为学生的青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屈凯.中小学班委会组织的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09).
[2]贺乐凡.学校管理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3]周建成.魏书生教育观念系统初探[J].教学与管理,1997,(02).
关键词:班级管理;自我教育;自主管理
2012年9月,我校开始学习“昆铜模式”,进行课改。“昆铜模式”课前预习、学案导学、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各环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自我教育能力、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班级正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主阵地。所以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新生入学之初各班班主任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构建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环境的营造
(一)班名
大同班。
(二)班名的来历
班名来自《礼运·大同篇》。从大同篇释义中提炼出了班训:“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真诚友爱,和谐美好。”“真诚友爱,和谐美好”为核心和理想,“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为方法与途径。
(三)小组名称
班级的小组名是:天之高、海之阔、月之明、雪之洁、风之驰。“天、月、风、雪、海”是蕴含伟力的自然之物。“高”取高远之意,“阔”取广阔之意,“明”取明亮之意,“洁”取高洁之意,“驰”取迅捷之意。
(四)班级誓言
自信、勤勉、坚定、执着、成功、卓越。
(五)班花
梅花和荷花。
将以上内容设计用来布置教室的展示区,让学生参与其中,置身其中,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最终内化为班级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利用学校班级文化评比的契机,拓展升华对班级文化核心的认识,使其逐渐成为学生日常行为的自觉要求。
二、各项考评、奖惩制度保障班级日常运作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和所要实现的管理目标。这两种能力是学生在个人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驱力,是他们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主要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内耗”和“空耗”,让他们愿意学习,愿意思考。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从班级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班级集体建设方面,一是有利于蕴积班级建设与发展的内驱力量,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又一个客观要求。“昆铜模式”借助各种考评、奖惩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是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外化。从开学之初到现在,我班一步步完善制度建设,力求让自觉成为一种习惯。
(一)小组的组建
将全班30位同学分成五个小组,由小组成员在备选组名中选择讨论决定组名,商讨学科小组长的分工、值日工作的分工,推选行政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拟定小组的口号、誓言,在首次黑板报中进行展示。之后,在调整中重新挑选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行政小组长,总管小组的学习、生活与纪律,在每日一评表中依据教师的打分对每堂课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小组中指定一人为纪律小组长,将小組每日动态进行记录,每日交由班主任查阅。小组轮流值周。每一小组成员在值周期间担任一天的值日班长,主要负责自习课、课间休息等管理,将之纳入小组考核。为了提高小组整体的成绩,小组内进行师徒结对,每一小组有自己的风采展示区,对小组成员的各种优异表现进行展示与表彰。班干部选定后,由班长依据班规负责对每个人的思想品德考核工作。由副班长对每一小组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考核与记录。由生活委员对寝室的情况进行汇总记录。其他班委各司其职。每周周日返校由班长主持考核汇总,每两周同一时间开一次班干部会议。
(二)班规的制定
以校规和《中学生守则》为依据,结合班级实际全班讨论,最后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的试行稿,主要特色是加入了对小组考核的细则。
(三)奖惩机制
对小组每周一评,评出最优小组与最差小组,分别进行加减分。最优小组有一定的物质奖励。每月一评,评出最优寝室,寝室成员加思想品德考核分,所在小组以人头加分。同时评出最优小组以及点评之星、文明之星、参与之星、进步之星,除上报学校之外,班级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每一成员的表现直接与小组挂钩,又能体现个人表现的不同。
无论是哪一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都尽量发动学生,全员参与。以期在班级管理中实现民主管理,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与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解决传统观念下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维护班级的日常运作。
三、课改深入,班级管理进一步完善
“昆铜模式”运行进入第二学期,我们的课改不再是照单全收,囫囵吞枣,我们有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不再盲目照搬,不再迷信模式。我们清醒地看到热闹背后存在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
(一)重新分组的风波
上个学期的小组人员分配是以小学毕业考成绩为参考的。经过一个学期,期末成绩排名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各小组长个人能力的差别也比较大,小组间的实力差距拉大,每月优胜小组都固定是同一个小组,其他四组几乎无力与之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这种现状不利于班级的整体发展。于是,开学初笔者就谋划着重新分组。成绩实力要均衡,男女人数要相当,要保障纪律,要考虑学科的优势互补,还有学生的个性气质,最终定了两套方案:第一,在不换组长、保持师徒结对的原则下对个别组员进行调动,人员的调动几乎是50%。第二,全部打乱重新分配,人员的调动几乎是70%。方案定下来之后,笔者召集组长,让他们选择并做个别人员的调换。
(二)班级日志和值周制度
如果说以上的调整从形式上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班级日志和值周制度则在制度上对班级管理有所保障。值周安排是五个小组轮流,由行政小组长负责人员的分工。如周日返校到周五六天的值日班长人员的安排,以及仲裁班级日志中记载的违纪当事人的纠纷,对好人好事的鉴别与权重。值周结束后做书面的值周小结,并在下周日晚上向全班做汇报。值日班长负责班级日志的填写,自习课纪律的维护。其中的奖惩以班规为依据。小组内部的违纪由小组长根据小组公约执行惩处。让所有人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来,使得“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和“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形成“人人执法、人人守法、人人依法监督别人、人人又依法受别人监督”的全新的民主管理模式。
四、各类活动为德育搭建平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仅仅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变或制度的约束等外在形式显然是不够的,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更多的是内在的要求。比如:在竞争环境下,小组间的矛盾加剧,同学们相处时摩擦较多,人际关系紧张等。虽然笔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找很多人做了个别交流,但效果不佳。原因在于学生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对他人存有偏见;自控能力差,自我评价存在偏差;相互间缺少包容与体谅。本学期,笔者在班里开展了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尤其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努力使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承认,并使他们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同时使学生个人发展的愿望与小组奋斗目标以及班级管理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掘出学生除学习成绩外的多方面才能,为他们提供了七彩舞台,也增进了学生间的了解与感情。
总之,今后在班级管理上还得内外兼修,继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架桥铺路,为学生的青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屈凯.中小学班委会组织的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09).
[2]贺乐凡.学校管理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3]周建成.魏书生教育观念系统初探[J].教学与管理,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