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惩戒”教育策略刍议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281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光明网一篇“不能再对教育惩戒权避而不谈”为题,报道了网友在微博上反映宿州三中高一(18)班学生“集体下跪”的新闻,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讨论的结果,几乎一致认为,教育的适度惩戒是必要的。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十五年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非常赞同网友们的意见。但说着容易,做着难。惩戒如何适“度”?“度”在哪里?教育惩戒权的授予,会不会被异化,被滥用,从而引发另一波社会问题?笔者作了一番思考,觉得教育的“适度惩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既能发挥教育“适度惩戒”的价值作用,又能避免产生新的问题。
  国家层面制定明确而具体的惩戒规范。做到惩戒有据,方能惩戒有度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对未成年学生,也是弱势群体的一种保护,是值得肯定的。但遗憾的是,这些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具体界限,从而给教师套上了无限制的紧箍咒,教师的任何一种对学生的惩罚性行为,几乎都可以理解成体罚或变相体罚。所以,教师畏首畏尾,不敢管理,最终师道不存,教育沦陷。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虽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适当的教育方式,又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一万个人对这个适当的方式就有一万个解释。到后来,直接异化成只要批评教育不出事,家长不闹事,就是适当的方式。只要家长有意见,学生出了事,就不是适当的方式。
  纵观上面的法律与规定,我们发现,颁布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效果却不见得尽如人意。其关键点就是,对规则没有具体而细化的解释,在实际运用与操作过程中,没法掌控。在韩国《教育处罚法》中,对教师实施处罚所用戒尺的长度、厚度,对男女生的处罚量,以及实施处罚的部位都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美国也对教师的惩戒权,作了明确规定。我们在实施“适度惩戒”的时候也一定要惩戒有据。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可操作的具体规范。包括:犯什么样的错误,犯了几次,跟前面相比,有没有进步,没有进步,拒不悔改,我们可以实施怎样的惩戒性教育,有进步,我们又该实施怎样的惩戒性教育,以及如何实施等等,都要明确而具体,甚至在何处、何时、以何种方式实施,都要有明文规定。让“适度惩戒”教育既有据可依,又不至于超“度”。
  建立校园惩戒资格准入制度,成立专门的惩戒教师队伍并定期考核
  我国幅员辽阔,且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又时值国家城市化进程转型之际,大量高素质教师向城市涌入,并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这就使得教师素质的城乡差距,南北差距,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实施全国上下一刀切,人人都是道德的楷模,个个享有教育的“适度惩戒”权力,就会出现新一轮的权力异化与滥用。更何况,我国人口众多,受教育人口也就多,教师的数量也就庞大。在庞大的数字背后,出现一两个害群之马一点都不奇怪,但是我们可以不给他害群的机会。我们像考取教师资格证那样,来考取教育的“适度惩戒”权,采取全国统一考试,实行三年一个周期的认证制度,合格继续享有,不合格则取消。在每一个学校里,由考取“适度惩戒”权的教师来组建队伍,统一行使该校的“适度惩戒”权,不是这个队伍的没有资格行使这个权力。这不仅保证了行使“适度惩戒”权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也方便管理和培训,一举多得。
  设立“适度惩戒”公共区域,让“适度惩戒”在阳光下进行
  惩戒教育的关键点在于“适度”,但偏偏这个“适度”就让人难以把控,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个地方,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是家长觉得吃了哑巴亏,就是教师和学校觉得受了冤屈,甚至兼而有之。那我们现在就可以,在固定的区域实施“适度惩戒”。这个区域我们可以有摄像头,全程监控教师的惩戒行为是否得当;我们可以有专门的“适度惩戒”监督员进行全程监督(可以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代表、社区志愿者、关工委的代表等),最后大家共同签字确认。让我们的“惩戒教育”在阳光下进行,就可以让社会和家长少了很多猜测,也就避免了很多本就不存在的矛盾。
  利用网络、媒体、家长学校进行定向宣传,让“适度惩戒”被理解与认可,直至形成社会共识
  古时,遇师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然时至今日,已不是出言不逊的问题,拳脚相向,刀光剑影已屡见不鲜。这里除了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个人素质外,也跟全社会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不仅很多孩子性格乖戾,得罪不起。很多溺爱的父母,也禁不住孩子受一点点委屈,轻则找教师理论,俨然一副教育大家的模样,重则纠三朋四友,来学校吵闹一番。如果这样,实施“适度惩戒”教育就很有难度。这种教育的实施最好家校联动,且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否则,即便强行实施,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利用多种渠道,进行适度宣传,让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都形成“适度惩戒”教育的价值观念,让他们能够认可并理解“适度惩戒”也是一种教育,甚至也是一种爱时,我们必定事半功倍。
  从前,人们崇尚棍棒出孝子,过度迷信“暴力”。后来,人们强调赏识教育,即便学生错的一无是处,也要从错误当中勉强的找出所谓优点加以表扬,实施赏识性教育。其实过犹不及,两种极端都不可取。 “适度惩戒”的教育肯定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教育的作用价值也必定十分有限。但是如果将“适度惩戒”教育绝对地从教育方式中排除,则显然也是缺乏道理,不够理智的。
  (作者單位: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周一上午,《惊悚e族》编辑部大厅墙上的时钟指针悄悄地走过了10点,慢慢地向11点滑去,木木三的办公桌前还是空无一人,这不是他的一贯作风,一般情况下他都是公司上班最早的,很少迟到,除非他彩票中头奖了,或者他见鬼了!  自从上一次将老婆买衣服的钱买了彩票,结果被老婆狂K以后,木木三口袋里就只剩下吃饭的钱了,所以他根本没钱买彩票更没机会中奖。那么,快11点了,他还没有来公司,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木木
期刊
秘书长,是一个与政府机关有关的职衔,年轻时没有资格进机关的我,退休后却做了五年“副秘书长”。  当然不是进机关,而是到南京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作点服务,并兼任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驻会人员。时在2011年夏天,市退教协施正东和金以凤两位领导冒着酷暑来到我家动员,感动之下,答应先试一年,没想到被吸引了,感到有意义了,一干就是5年,整整一届。2016年6月换届,他们还希望我继续干下去,我说我已经70多岁了,
期刊
遇见师生  我钟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和老师们。因为有了这种爱,我便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貴的财富——老师们真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让育人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12年、南京市板桥中学3年多的工作中,虽然担任校长职务后工作非常繁忙,但我坚持担任一线教学工作,并带过多届高三毕业班。课堂上,我尽量关注那些“弱势”孩子,顺应他们的
期刊
1998年6月底的一天是我的一块里程碑。这天全语文组一个不落都来给老组长捧场,学校领导也一个一个光临,仪器室小马装了三角架摄像机进行全程拍摄。这公开课的规格在学校历史上前所未有,越发使我明白其中“送行”的意味。  还记得1963年学校借座如皋人民电影院(当时如皋市最气派的会场)隆重举行“迎新”大会,我们一批新教师还被请坐到台上,胸戴红花,手捧鲜花,老校长介绍一个,学生们热烈鼓掌,再介绍一个,学生们
期刊
不知是对日本的憎恨,还是对日本的防备,还是对日本的羡慕。我们关于日本的传说与事实都有巨大出入,都几乎是讹传。  最开始传说的大概是日本人喝尿,据说喝尿在日本很普遍,人群比例很高。喝尿的好处似乎只有日本人才能理解,他们或者已经建立了一套自循环系统。有营养的液体很多,为什么日本人偏偏选择尿,并且是只有日本人才独得此妙,独此爱好。后来去日本的人多了,发现他们并没有人喝尿,于是就有人悄悄地问导游,导游厉色
期刊
省中语会会长来信  蔡老师:  您好!  大作已收到,深感盛意。  《从成语学语文》这个题目选得好,我已粗读了一遍,颇有所会。这本书诚如你在“告读者”中所说,写得通俗,处处考虑到中学生自学的需要,言之有物,我想它会引起广大中学生的兴趣的;对语文教师也是有帮助的。我将要把这本书介绍给我的外孙女,她在盐中读高一,她将会从书中获得很多有用的知识。  谢谢你,也代表我的外孙女和她的同龄人。  此致  敬礼
期刊
本学期,我们班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两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第一次是到市科技馆参观。由于路途远,要乘车去,出于安全因素,学校只安排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我们班分配十五名同学。我在班级挑选了十五名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表现好、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这些孩子果然不辱使命,在参观的过程中守纪律、懂礼貌,安全的回到学校后,写下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在学校征文评比中,获得了班集体一等奖,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第二次是
期刊
曾经有人举办过“教育是不是需要惩戒的辩论会”,双方唇枪舌剑,难分高下。近期关于“教育惩戒权”的新闻热议,也是层出不穷。日前,光明网以一篇“不能再对教育惩戒权避而不谈”为题,报道了网友在微博上反映宿州三中高一(18)班学生“集体下跪”的新闻,引发热议核爆,然而事实并非如网友反映的“集体下跪”。经有关方面核实,事情是该班班主任顾老师(新招录的老师)为了管理混乱的班级秩序,让学生蹲着听英语听力,有几名学
期刊
那年秋天去东台,获赠言恭达先生题写书名的《王劲松书法》,内有书家近年所书篆、隶、草、行、楷等多种书体代表作二十余幅,其间还收入了他的五篇耐人寻味的说艺之文。  我一页页地翻读、端详、体悟,恍如置身于早晨云烟尚未散去的林木之中,那里面的幽静、深奥、清新、健朗,令我留连忘返,深陷其中。于书画我愧无亲身体验,但却认定了无论何种艺术门类,都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情”字。在那横竖撇捺、起承转合的笔墨流程
期刊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这是不错。但趣味的性质,不见得都是好的。所谓好不好,并不必拿严酷的道德论做标准;既已主张趣味,便要求趣味的贯彻,倘若以有趣始以没趣终,那么趣味主义的精神,算完全崩落了。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固然容易如此;教育教得不如法,学生在学校里头找不出趣味,然而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