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武术教学;人格;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72—01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长期行为密切相关。武术特别注重行为方式和质量,这不仅在防身、健体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人格形成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学校忽视武术教学,忽视武术在人格教育方面的作用,在体育课中根本没有安排武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或者有也是有名无实;还有一些学校、老师和家长对武术教学不看好,导致武术在学校教学中长期缺失。笔者因为个人爱好,一直重视武术教学,下面浅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通过武术动作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武术教学的根本是通过内在提高人的精、气、神,通过外在提高人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这正好符合塑造健康人格的要求。如,武术套路长拳教学中的“十二型”强调:动如涛、静如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转如轮、缓如鹰、折如弓、重如铁、轻如叶等,讲究内外协调配合,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脚到、手到、 眼到、神到,这能充分锻炼人的记忆力、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敏性。
另外,在武术教学中,学生最能鲜明地表露出真实的个性特点、思想感情和心理品质,如有的会表现出勇敢、懦弱,有的会表现出果断、犹疑,有的会表现出协调、僵硬,有的会表现出遵守规则,有的会表现出投机取巧,有的会表现出顽强拼搏,有的会表现出怕苦怕累,等等,这些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格教育,扬长补短。武术也有很强的心理调节作用,笔者在教套路中的“冲拳”、“蹬腿”时,让学生随着拳脚动作放声呐喊“嗨”或“啊”,形借力势,势用声威,这样动作力度增强了,学生的热情也提高了,原来有气无力的局面大为改观。大声呐喊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平时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精神振奋,身心愉悦。
二、通过武术文化培育学生人格魅力
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融和了儒、释、道等百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成于内而形于外。笔者经常给学生讲,武术不仅仅是肢体运动,更是融合着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一个智者运动,蕴藏着很深的思想。练习武术的真正作用在于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与处世,修炼武术的过程也就是不断领悟天人关系、完善人生的过程。一个人在持之以恒的习武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吃苦、踏实、动脑、坚持、勇敢、内敛、克己、从容、镇定、灵活、敏捷、正义等优秀品质,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也会影响他(她)周围的人。
武术表现在运动中的攻与防、虚与实、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动与静、起与伏等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是力学、美学、人体结构学最完美的结合,能培育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还会有意融入《弟子规》《朱子格言》《论语》《孙子兵法》等内容,在正式上课前带领学生进行朗读,然后播放《出水莲》《云水禅心》《寒鸦戏水》等古筝经典名曲,让学生边听边练,思练结合,让武术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规范、自我反省、自我改善的过程。
三、通过弘扬武德精神提升学生人格境界
武德,即中国武术伦理道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说的就是明礼在武术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武德规范了武术行为的方式与方法,使武术道德观念成为武术的准则。武术的演练、竞技等活动过程,就是在意志的磨砺和武术精神的陶冶中,完成人格的升华,本质上讲就是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净化自我的过程,使自己逐渐接近“内圣外王”之境。如,笔者用解字法经常向学生解说自己对“王”字的理解:三横自上而下分别代表精、气、神,中间一竖代表贯通,也就是说能够贯通精、气、神,调和阴阳,顺应天地规律的人就是自己的王者。平时还会给学生讲一些历史上的武林英豪,像李世民、岳飞、戚继光、秋瑾,武术影视巨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他们为国争光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对高尚事业的执着追求,都值得当代青少年学生学习和敬仰。
总之,笔者认为武术对人格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重视武术,在武术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格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师应重视运用武术这一“瑰宝”,努力拓展武术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渠道,积极探索武术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精神品格,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编辑:王金梅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72—01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长期行为密切相关。武术特别注重行为方式和质量,这不仅在防身、健体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人格形成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学校忽视武术教学,忽视武术在人格教育方面的作用,在体育课中根本没有安排武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或者有也是有名无实;还有一些学校、老师和家长对武术教学不看好,导致武术在学校教学中长期缺失。笔者因为个人爱好,一直重视武术教学,下面浅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通过武术动作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武术教学的根本是通过内在提高人的精、气、神,通过外在提高人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这正好符合塑造健康人格的要求。如,武术套路长拳教学中的“十二型”强调:动如涛、静如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转如轮、缓如鹰、折如弓、重如铁、轻如叶等,讲究内外协调配合,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脚到、手到、 眼到、神到,这能充分锻炼人的记忆力、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敏性。
另外,在武术教学中,学生最能鲜明地表露出真实的个性特点、思想感情和心理品质,如有的会表现出勇敢、懦弱,有的会表现出果断、犹疑,有的会表现出协调、僵硬,有的会表现出遵守规则,有的会表现出投机取巧,有的会表现出顽强拼搏,有的会表现出怕苦怕累,等等,这些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格教育,扬长补短。武术也有很强的心理调节作用,笔者在教套路中的“冲拳”、“蹬腿”时,让学生随着拳脚动作放声呐喊“嗨”或“啊”,形借力势,势用声威,这样动作力度增强了,学生的热情也提高了,原来有气无力的局面大为改观。大声呐喊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平时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精神振奋,身心愉悦。
二、通过武术文化培育学生人格魅力
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融和了儒、释、道等百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成于内而形于外。笔者经常给学生讲,武术不仅仅是肢体运动,更是融合着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一个智者运动,蕴藏着很深的思想。练习武术的真正作用在于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与处世,修炼武术的过程也就是不断领悟天人关系、完善人生的过程。一个人在持之以恒的习武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吃苦、踏实、动脑、坚持、勇敢、内敛、克己、从容、镇定、灵活、敏捷、正义等优秀品质,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也会影响他(她)周围的人。
武术表现在运动中的攻与防、虚与实、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动与静、起与伏等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是力学、美学、人体结构学最完美的结合,能培育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还会有意融入《弟子规》《朱子格言》《论语》《孙子兵法》等内容,在正式上课前带领学生进行朗读,然后播放《出水莲》《云水禅心》《寒鸦戏水》等古筝经典名曲,让学生边听边练,思练结合,让武术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规范、自我反省、自我改善的过程。
三、通过弘扬武德精神提升学生人格境界
武德,即中国武术伦理道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说的就是明礼在武术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武德规范了武术行为的方式与方法,使武术道德观念成为武术的准则。武术的演练、竞技等活动过程,就是在意志的磨砺和武术精神的陶冶中,完成人格的升华,本质上讲就是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净化自我的过程,使自己逐渐接近“内圣外王”之境。如,笔者用解字法经常向学生解说自己对“王”字的理解:三横自上而下分别代表精、气、神,中间一竖代表贯通,也就是说能够贯通精、气、神,调和阴阳,顺应天地规律的人就是自己的王者。平时还会给学生讲一些历史上的武林英豪,像李世民、岳飞、戚继光、秋瑾,武术影视巨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他们为国争光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对高尚事业的执着追求,都值得当代青少年学生学习和敬仰。
总之,笔者认为武术对人格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重视武术,在武术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格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师应重视运用武术这一“瑰宝”,努力拓展武术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渠道,积极探索武术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精神品格,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