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长安街西延线走莲石路,驶入石景山区,这个因首钢搬迁而从传统工业区转型定位的“北京CRD”,区域面积和常住人口,在北京市六城区都只居中位,但在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综合考评中,三年都位居全市前列,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8.56%,人均绿地面积106.42平方米,居北京市城区第一。扎实做好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打好绿色发展牌,促进地区城市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成为石景山区区委、区政府的统一认识。
一、环境管理科学化,量化标准三层次
石景山区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科学制定环境建设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石景山区精细管理美化市容五年行动规划纲要》。推进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建立完善一套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标准是前提和基础,因此,依据北京市和石景山区“十二五”环境规划,通过深入调研,石景山区起草了《石景山区精细管理美化市容五年行动规划纲要》,针对环卫作业、园林绿地和施工工地管理等15项工作,分别细化管理标准、作业标准、质量标准和费用标准,量化到作业时点、污染物停留时间、应急处置时间和作业定额等,做到标准、质量、经费三统一。
二是科学分级,全面实行等级管理标准。针对区域不同特点,将全区划分为三个管理等级,分别实施不同的管控标准。重点大街、重点区域道路污染物停留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绿地内白色污染及树挂应急清理时限30分钟以内,施工工地实施五个100%控制指标。
三是强化监督,严格落实考核评价标准。2010年,石景山区出台了《石景山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2011年,又制定了《石景山区环境卫生考评工作实施方案》。这两个文件从履职效能、重点任务、日常检查三个方面对16个环境卫生相关单位实施考核,构建了以管理为主体、以作业为基础、以执法为保障、以评价为手段的环境卫生综合考评体系。《石景山区环境卫生考评工作实施方案》于7月1日正式实施,和北京市今年开始实施的每季度第一个月定期公布各区县市容环境卫生综合考评排名的三项指标(社会评价、专业评价和问题评价)相比,该方案更侧重于社会评价的社会动员方面。
二、六个到位三支队伍,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由石景山区老山街道探索建立的“属地管理六位一体”工作模式,是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形成的城市运行长效管理机制。即在老山街道6.1平方公里内,按照区城管指挥平台管理网络划分为99个网格,根据这些网格配置,将老山地区的城市管理从空间地域上形成网格化管理,从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形成责任化。并依据网格将城管执法人员、城管协管人员、环境卫生保洁人员、卫生监督员、社区志愿者等力量充分整合,做到街道管理统筹到位、相关部门责任到位、环卫保洁作业到位、环卫监督到位、城管执法查处到位、社会单位落实到位。目前,石景山全区推广了“六位一体”管理模式,在街道层面普遍建立了地区环境建设委员会,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社会单位和社区居委会责任人参加其中,履行议事协商、组织协调的工作职责,承担辖区城市环境建设属地统筹任务。
通过“六位一体”的城市运行长效管理模式的实践,城市管理网格化和精细化的网格,构成了严谨完善的城市市容责任体系管理。其成效表现在:一是执法管理体系理顺了。整合资源后,各部门联合“捆绑式”执法效率提高了。通过网格化的管理,网格内配置人员能够及时到岗、到位履行职责,人员责任到位,环境整治到位;二是网格责任标准落实。以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万米单元网格为依托,开发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信息系统,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将环卫、园林绿化、水务、铁路、工地等责任区的四至范围划分清楚,完善和落实各相关单位在责任区内定岗、定责、定人、定点、定时的管理体系,分类建立台账,标图定位,实现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多层次的无缝隙对接。三是落实门前三包规定,明确社会单位的基本职责。实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告知书公示管理,推行卫生保洁试点和联片承包责任制,强化区、街两级的监督检查和巡查执法,实施一次教育、二次告诫、三次处罚的具体措施,督促社会单位加强自律。各社会单位在“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形成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落实了“门前三包”的自觉行动。
“六位一体”管理模式中,在发挥专业力量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到城市管理秩序和城市环境管理中来,这就是业内简称的石景山区环境整治的三支队伍。目前,除区环卫专业队伍外,街道发挥属地责任,对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等无责任单位或单位不明的地区,由区财政加大投入,实现街道保洁兜底,成立街道保洁队伍,提供日常的卫生保洁服务;另外,石景山区积极动员社会参与,明确志愿队伍的补缺职责。志愿者成为石景山区环境建设的第三支队伍。在老山街道采访时,记者看到了戴有“市容环境志愿者”绿袖标的社区志愿者,他们忙碌的身影和社区整洁的环境融为一体。目前这些志愿者主要是退休的热心党员和积极分子,形成有组织、有规模、责任范围明确的志愿者团队,参与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弥补专业作业、行业监管中的遗漏和空缺。据悉,石景区的志愿者队伍已近3.5万人。
三、综合整治协同化,消灭环境建设死角
城市环境建设的死角一直是难点问题,在今年的精细管理、美化环境的综合整治中,石景山区通过推进综合整治的协同化,消灭环境建设死角。其经验主要有:一是组织对市区挂账确定的48处脏乱死角实施专项整治,消灭城市卫生死角;二是强化综合执法,消灭街面扰序死角。开展了百日整治行动,加大对无照经营、非法营运等五大突出问题的治理和防控力度,同时借助科技手段,在重点地区、旅游景区增装监控探头20余个,共享治安领域的监控探头140余个,通过监控设备实现全天候执法。对违法建设问题,制定了《加强土地管理制止违法建设暂行规定》,探索加强土地权属单位管理的源头治理渠道。对在施工地、户外经营等扰序难点,探索建立信用档案和信息管理共享制度,坚持关口前移,主动作为,保障街面环境秩序。三是加强行业管理,防止滋生新的死角。强化垃圾渣土规范化管理,治理乱堆乱倒的违法行为。加强集贸市场及其周边环境整治,确保市场规范有序。加强交通秩序整治,切实规范机动车辆停放行为。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形成规范有序、卫生安全、符合群众需求的消夏露天经营场所。实施便民菜站、街巷养护、居民活动场所修缮等便民工程100余项,改善和提升社区环境。
四、环境建设人文化,城市品质上水平
扎实做好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是实现传统工业石景山向现代绿色石景山转型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以此为契机,石景山区着力在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景观亮点、提升城市品质上下功夫,力争环境建设再上新水平。
推进区域发展,优化城市形象。加快建成一批代表石景山环境形象的重点大街、产业园区和特色公园,形成“山环水抱、一轴贯穿、多园支撑”的城市景观。结合区域特色,打造精品街区。以街道为单位,集中力量打造10条精品街区,整治违规广告,规范门头牌匾,净化环境秩序,美化街区环境,形成既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景观街、样板街。实施拆墙透绿,舒展城市空间。将拆除63个单位的实体围墙约3.3万米,安装通透美观的工艺栏杆,使单位内部的绿化和城市绿化相互呼应,让城市空间更显大气开阔。打造亮丽工程,提升夜景品质。形成“三横四纵一园”城市夜景,展示北京CRD的时尚、动感与活力。
(责任编辑:黄荔)
一、环境管理科学化,量化标准三层次
石景山区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科学制定环境建设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石景山区精细管理美化市容五年行动规划纲要》。推进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建立完善一套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标准是前提和基础,因此,依据北京市和石景山区“十二五”环境规划,通过深入调研,石景山区起草了《石景山区精细管理美化市容五年行动规划纲要》,针对环卫作业、园林绿地和施工工地管理等15项工作,分别细化管理标准、作业标准、质量标准和费用标准,量化到作业时点、污染物停留时间、应急处置时间和作业定额等,做到标准、质量、经费三统一。
二是科学分级,全面实行等级管理标准。针对区域不同特点,将全区划分为三个管理等级,分别实施不同的管控标准。重点大街、重点区域道路污染物停留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绿地内白色污染及树挂应急清理时限30分钟以内,施工工地实施五个100%控制指标。
三是强化监督,严格落实考核评价标准。2010年,石景山区出台了《石景山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2011年,又制定了《石景山区环境卫生考评工作实施方案》。这两个文件从履职效能、重点任务、日常检查三个方面对16个环境卫生相关单位实施考核,构建了以管理为主体、以作业为基础、以执法为保障、以评价为手段的环境卫生综合考评体系。《石景山区环境卫生考评工作实施方案》于7月1日正式实施,和北京市今年开始实施的每季度第一个月定期公布各区县市容环境卫生综合考评排名的三项指标(社会评价、专业评价和问题评价)相比,该方案更侧重于社会评价的社会动员方面。
二、六个到位三支队伍,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由石景山区老山街道探索建立的“属地管理六位一体”工作模式,是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形成的城市运行长效管理机制。即在老山街道6.1平方公里内,按照区城管指挥平台管理网络划分为99个网格,根据这些网格配置,将老山地区的城市管理从空间地域上形成网格化管理,从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形成责任化。并依据网格将城管执法人员、城管协管人员、环境卫生保洁人员、卫生监督员、社区志愿者等力量充分整合,做到街道管理统筹到位、相关部门责任到位、环卫保洁作业到位、环卫监督到位、城管执法查处到位、社会单位落实到位。目前,石景山全区推广了“六位一体”管理模式,在街道层面普遍建立了地区环境建设委员会,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社会单位和社区居委会责任人参加其中,履行议事协商、组织协调的工作职责,承担辖区城市环境建设属地统筹任务。
通过“六位一体”的城市运行长效管理模式的实践,城市管理网格化和精细化的网格,构成了严谨完善的城市市容责任体系管理。其成效表现在:一是执法管理体系理顺了。整合资源后,各部门联合“捆绑式”执法效率提高了。通过网格化的管理,网格内配置人员能够及时到岗、到位履行职责,人员责任到位,环境整治到位;二是网格责任标准落实。以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万米单元网格为依托,开发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信息系统,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将环卫、园林绿化、水务、铁路、工地等责任区的四至范围划分清楚,完善和落实各相关单位在责任区内定岗、定责、定人、定点、定时的管理体系,分类建立台账,标图定位,实现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多层次的无缝隙对接。三是落实门前三包规定,明确社会单位的基本职责。实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告知书公示管理,推行卫生保洁试点和联片承包责任制,强化区、街两级的监督检查和巡查执法,实施一次教育、二次告诫、三次处罚的具体措施,督促社会单位加强自律。各社会单位在“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形成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落实了“门前三包”的自觉行动。
“六位一体”管理模式中,在发挥专业力量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到城市管理秩序和城市环境管理中来,这就是业内简称的石景山区环境整治的三支队伍。目前,除区环卫专业队伍外,街道发挥属地责任,对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等无责任单位或单位不明的地区,由区财政加大投入,实现街道保洁兜底,成立街道保洁队伍,提供日常的卫生保洁服务;另外,石景山区积极动员社会参与,明确志愿队伍的补缺职责。志愿者成为石景山区环境建设的第三支队伍。在老山街道采访时,记者看到了戴有“市容环境志愿者”绿袖标的社区志愿者,他们忙碌的身影和社区整洁的环境融为一体。目前这些志愿者主要是退休的热心党员和积极分子,形成有组织、有规模、责任范围明确的志愿者团队,参与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弥补专业作业、行业监管中的遗漏和空缺。据悉,石景区的志愿者队伍已近3.5万人。
三、综合整治协同化,消灭环境建设死角
城市环境建设的死角一直是难点问题,在今年的精细管理、美化环境的综合整治中,石景山区通过推进综合整治的协同化,消灭环境建设死角。其经验主要有:一是组织对市区挂账确定的48处脏乱死角实施专项整治,消灭城市卫生死角;二是强化综合执法,消灭街面扰序死角。开展了百日整治行动,加大对无照经营、非法营运等五大突出问题的治理和防控力度,同时借助科技手段,在重点地区、旅游景区增装监控探头20余个,共享治安领域的监控探头140余个,通过监控设备实现全天候执法。对违法建设问题,制定了《加强土地管理制止违法建设暂行规定》,探索加强土地权属单位管理的源头治理渠道。对在施工地、户外经营等扰序难点,探索建立信用档案和信息管理共享制度,坚持关口前移,主动作为,保障街面环境秩序。三是加强行业管理,防止滋生新的死角。强化垃圾渣土规范化管理,治理乱堆乱倒的违法行为。加强集贸市场及其周边环境整治,确保市场规范有序。加强交通秩序整治,切实规范机动车辆停放行为。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形成规范有序、卫生安全、符合群众需求的消夏露天经营场所。实施便民菜站、街巷养护、居民活动场所修缮等便民工程100余项,改善和提升社区环境。
四、环境建设人文化,城市品质上水平
扎实做好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是实现传统工业石景山向现代绿色石景山转型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以此为契机,石景山区着力在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景观亮点、提升城市品质上下功夫,力争环境建设再上新水平。
推进区域发展,优化城市形象。加快建成一批代表石景山环境形象的重点大街、产业园区和特色公园,形成“山环水抱、一轴贯穿、多园支撑”的城市景观。结合区域特色,打造精品街区。以街道为单位,集中力量打造10条精品街区,整治违规广告,规范门头牌匾,净化环境秩序,美化街区环境,形成既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景观街、样板街。实施拆墙透绿,舒展城市空间。将拆除63个单位的实体围墙约3.3万米,安装通透美观的工艺栏杆,使单位内部的绿化和城市绿化相互呼应,让城市空间更显大气开阔。打造亮丽工程,提升夜景品质。形成“三横四纵一园”城市夜景,展示北京CRD的时尚、动感与活力。
(责任编辑:黄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