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出现新的态势,历史虚无主义分子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抨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歪曲党史国史,稀释文化自信价值,不断消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自信教育,致使部分大学生网上网下呈现“两面人”的状态,对党的认同感降低,精神上缺钙,历史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因此,我们需要增强外部保障,完善文化自信的机制保障,深化文化自信教育的人文内涵建设,坚持内容优化,完善网络文化产品供应。
关键词:新媒体;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
一、新媒体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征
1.抨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破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下,我国正处方面于改革攻坚、全力发展的新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各类风险凸显的时期,不可避免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些许不足,网络平台中些许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大做文章、肆意夸大,吹捧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与社会现状。大学生群体中真正走出国门充分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只占少数,其了解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是从网络平台中得来的碎片化信息,长期以来,在这种片面的信息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开始盲目接受和认识西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忽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恶意的评判和否定,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妄图动摇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摧毁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这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我国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实事求是的评论可以接受,恶意辱骂就是越过底线,是精神上的“缺钙”。
2.歪曲党史国史,亵渎革命文化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点被多元文化冲击,部分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不够坚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学术反思”的旗号抹黑事实,对革命英雄人物进行所谓的“细节”质疑,肆意抹黑、质疑、调侃革命英雄人物。例如宣称“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不合乎事理”以及“董存瑞炸碉堡纯属捏造”等言论,不分是非、极力消解和诋毁革命文化。大学生猎奇心理强,热衷于研究“野史”,容易轻信这种颠倒黑白的“小道消息”,在没有完全了解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就断章取义,片面歪曲党史国史,亵渎革命文化。有的大学生将革命英雄人物与其生活背景抽离,用现在的眼光与价值观念评价革命英雄人物与历史。有的大学生受网络信息平台解构史实思想的熏陶形成“叛逆”历史观,采取“反着来”的态度,颠倒功过是非,丑化、妖魔化党的领袖,给历史耻辱柱上的反面人物做翻案文章,這些臆造出的“历史真相”严重歪曲史实,诋毁了革命文化。
3.稀释文化自信价值,传统文化认同缺失
在网络信息平台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一些个人或组织通过长期的、持续的意识形态渗透贬低和排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组织或个人借助网络技术平台的传播特征与管理漏洞,故意发表针对我国不利的言论,片面疯狂输出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企图动摇中国人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信赖和信仰。部分秉持历史虚无主义的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便利,打着“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旗号改造文化作品,这些作品实则包含西方意识形态,夸大社会支流价值观,侵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装西方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使网络信息平台上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错误的价值理念,形成错误的历史观。这种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方式十分隐蔽且危害极大,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当下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
二、新媒体时代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对策
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降低,理想信念出现动摇,历史观、价值观混乱。为此,在新媒体时代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
(一)增强外部保障,完善文化自信的机制保障
首先,要增强网络法律制度的保障。网络法律法规是保障每一个公民都能在网络空间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规范性制度,也是公民在网络平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政策性保障。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要建立强有力的法律规章制度,引导大学生分辨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抵御各种反动、错误言论。其次,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监控体系,形成政府部门、网络管理部门、高校网络中心、教师、学生同辈群体协同联动的舆情监控体系,早发现,早制止,将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最小化。最后,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高校要组建一致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导大学生在信息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集合多岗位、多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环境。
(二)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自信教育的人文内涵建设
高校通过组织一系列多姿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网络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的文化活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言行规范环境,促使大学生用中华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严格要求自己的线上线下言行,并能通过线下言行的规范,提高社会责任感,养成慎独的意识,在网络信息平台也能主动严格要求自己。首先,高校在相关网络信息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学校微博、QQ空间等加强关于网络言行规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内容模块经营,增强大学生对维护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其次,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精髓,引导学生不做网上网下“两面人”,言行一致,待人和善。最后,高校针对网络热议、容易引起网民产生违规言行的事件要组织相关讲座及班会,加强引导,剖析问题,使大学生理智对待网络热点、焦点问题,通过组织这种人文活动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充实文化自信教育的内涵。
(三)坚持内容优化,完善网络文化产品供应
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规范网络言行,坚持“内容为王”,督促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引导,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质量。其一是网络信息平台要不断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以不断提高网络传播内容的水平。网络信息平台要增强网络文化的底气,在遵循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网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题的比重,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提高网络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声。网络信息平台不能仅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来,自身也要以此为企业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加工,既不断提升网络文化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又不断丰富其传播形式和和载体。其二是网络信息平台要不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获取灵感、汲取力量。通过技术手段增强大学生相关内容接受量,使大学生“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核心价值观对自身的要求,无形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然而言就不会出现类似“洁洁良”这样的事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02).
作者简介:韩姝君(1993.12—)女,山东省青岛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新媒体;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
一、新媒体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征
1.抨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破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下,我国正处方面于改革攻坚、全力发展的新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各类风险凸显的时期,不可避免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些许不足,网络平台中些许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大做文章、肆意夸大,吹捧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与社会现状。大学生群体中真正走出国门充分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只占少数,其了解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是从网络平台中得来的碎片化信息,长期以来,在这种片面的信息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开始盲目接受和认识西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忽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恶意的评判和否定,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妄图动摇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摧毁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这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我国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实事求是的评论可以接受,恶意辱骂就是越过底线,是精神上的“缺钙”。
2.歪曲党史国史,亵渎革命文化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点被多元文化冲击,部分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不够坚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学术反思”的旗号抹黑事实,对革命英雄人物进行所谓的“细节”质疑,肆意抹黑、质疑、调侃革命英雄人物。例如宣称“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不合乎事理”以及“董存瑞炸碉堡纯属捏造”等言论,不分是非、极力消解和诋毁革命文化。大学生猎奇心理强,热衷于研究“野史”,容易轻信这种颠倒黑白的“小道消息”,在没有完全了解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就断章取义,片面歪曲党史国史,亵渎革命文化。有的大学生将革命英雄人物与其生活背景抽离,用现在的眼光与价值观念评价革命英雄人物与历史。有的大学生受网络信息平台解构史实思想的熏陶形成“叛逆”历史观,采取“反着来”的态度,颠倒功过是非,丑化、妖魔化党的领袖,给历史耻辱柱上的反面人物做翻案文章,這些臆造出的“历史真相”严重歪曲史实,诋毁了革命文化。
3.稀释文化自信价值,传统文化认同缺失
在网络信息平台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一些个人或组织通过长期的、持续的意识形态渗透贬低和排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组织或个人借助网络技术平台的传播特征与管理漏洞,故意发表针对我国不利的言论,片面疯狂输出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企图动摇中国人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信赖和信仰。部分秉持历史虚无主义的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便利,打着“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旗号改造文化作品,这些作品实则包含西方意识形态,夸大社会支流价值观,侵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装西方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使网络信息平台上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错误的价值理念,形成错误的历史观。这种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方式十分隐蔽且危害极大,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当下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
二、新媒体时代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对策
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降低,理想信念出现动摇,历史观、价值观混乱。为此,在新媒体时代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
(一)增强外部保障,完善文化自信的机制保障
首先,要增强网络法律制度的保障。网络法律法规是保障每一个公民都能在网络空间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规范性制度,也是公民在网络平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政策性保障。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要建立强有力的法律规章制度,引导大学生分辨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抵御各种反动、错误言论。其次,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监控体系,形成政府部门、网络管理部门、高校网络中心、教师、学生同辈群体协同联动的舆情监控体系,早发现,早制止,将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最小化。最后,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高校要组建一致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导大学生在信息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集合多岗位、多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环境。
(二)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自信教育的人文内涵建设
高校通过组织一系列多姿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网络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的文化活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言行规范环境,促使大学生用中华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严格要求自己的线上线下言行,并能通过线下言行的规范,提高社会责任感,养成慎独的意识,在网络信息平台也能主动严格要求自己。首先,高校在相关网络信息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学校微博、QQ空间等加强关于网络言行规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内容模块经营,增强大学生对维护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其次,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精髓,引导学生不做网上网下“两面人”,言行一致,待人和善。最后,高校针对网络热议、容易引起网民产生违规言行的事件要组织相关讲座及班会,加强引导,剖析问题,使大学生理智对待网络热点、焦点问题,通过组织这种人文活动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充实文化自信教育的内涵。
(三)坚持内容优化,完善网络文化产品供应
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规范网络言行,坚持“内容为王”,督促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引导,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质量。其一是网络信息平台要不断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以不断提高网络传播内容的水平。网络信息平台要增强网络文化的底气,在遵循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网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题的比重,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提高网络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声。网络信息平台不能仅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来,自身也要以此为企业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加工,既不断提升网络文化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又不断丰富其传播形式和和载体。其二是网络信息平台要不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获取灵感、汲取力量。通过技术手段增强大学生相关内容接受量,使大学生“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核心价值观对自身的要求,无形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然而言就不会出现类似“洁洁良”这样的事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02).
作者简介:韩姝君(1993.12—)女,山东省青岛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