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大视野的巨作,它寓含着曹雪芹对于理想人格,对于理想生命存在方式的探寻。人的理想生命存在姿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构建一个什么的教育框架让生命回复于生命?这是教育意义的永恒话题。《红楼梦》对人存在姿态的教育哲学思考,把这个话题提升了一个高度。
关键词《红楼梦》 空间 教育重建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开始就把视野置于开天辟地的宇宙鸿蒙之中,为作为新人的贾宝玉提供一个全然不同的出场空间,其意义可以说十分明显,那就是要彻底跳出其当下教构教育的原点,重新回到起点,回到生命之诞生的原始自然之中,来重新甄定人之为人的本源意义,并以求得教育精神的重建。对起点的回朔在下面三个方面展开。
1 空间的起点
也就是从当下的伦理空间中逃离,回到自然,回到人类生活的初始性空间,从开天辟地的茫茫宇宙中寻找健全人性的生命空间。《红楼梦》开篇之始就把生命空间的起点拉得很远,拉到广袤的苍苍茫茫的宇宙空间之中,拉到女娲补天的原始混沌天地,拉到久远的灵河岸边三生石河畔。生命初始的原始混沌天地,现在显现人之“来处“以及“去处”的终极意义追寻,在于显现对于人自身本源意义的探寻。告诉我们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你争我夺,不要反认他乡是故乡。所以当诞生于天地之始的顽石,带着生命之初的混沌,带着生命之根的质朴与自然,下到人世间,见到世间人如此追名逐利,如此贪婪险恶,如此虚伪自私,反认他乡是故乡之后,怎能在精神上不产生分离感与孤独感。而实质上对于这种精神上的分离与孤独正是对他乡的逃离,他常常逃离于家族的大红大闹的热闹气象中,第十六回元春才选风藻宫,“宁荣两府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①而宝玉却担心秦钟的病情,“心中怅然如有所失,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宁荣两府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是有如无”。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葬花词》“不觉痛倒在山坡上”,“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及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何为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②宝玉由花推及黛玉,由黛玉人推及他人,由他人推及自己,再由自己推至万物,由浅入深,层层设问,自我,人生乃同万物何在何往?这样的层层叩问,既是对于神话寓意的回应,又显明了对于人自身本源终极追寻的回答。人来自于苍茫的宇宙,宇宙才是人“来处”以及“去处”的故乡归地。人不过是来到世上走一遭,只是流浪而已,所有的富贵繁华,所有的功名利禄,只是虚空而已,什么金满箱,银满箱,脂正浓,粉正香,富贵云华只是梦一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不过是落得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故乡生在广袤的宇宙之中,那么当下所谓的“贾府”“经济仕途”“功名利禄”只是人匆匆过往短暂的停留,只是人匆匆过往短暂的他乡。那么就要“逃大造”,“出尘网”,逃出当下假仁假义的贾府空间,逃出当下封闭桎梏的伦理空间体系,从匆匆过处短暂的他乡抽身而出,回到人自身诞生的宇宙空间,回到人之为人本源意义上的故乡,以此来彰显生命意义。
正是站在原始宇宙空间的至高点上,石头俯下看红尘,而所谓的“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不过是瞬时繁华,过眼云烟,终归虚空一场,到头来不过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 时间的起点
也就是从当下的时间中逃离,回到太初,从初始性的时间中寻找人的生命要义。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即童年时期,较之于文明社会即成年时期,更能体现出“自然”之要义,童年的东西因而更深刻,更接近人性。《红楼梦》开篇之始就把生命置于女娲补天之原始时空之中,把生命置身于初始性的太初之中,显现生命之初始的混沌性以及如无知无欲婴儿般的赤子之心。诞生于初始性时间中的生命,宝玉的生命本质是一个婴儿,以其带着原初之时混沌天性拒绝被开窍,顽石的顽劣拒绝被打磨成“玉(欲)”。
贾宝玉十分喜欢《南华经》“弃绝圣智”的观点,第118回薛宝钗对他的劝导:“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贾宝玉立即反驳到即说:“据你说人品根柢,又是生命古圣贤,你可知古圣贤说过‘不失赤子之心’?那赤子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之中,就如同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尘网啊!你如今才晓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早已说了,可不曾提醒一个。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的地方的!”③生命回归到婴儿赤子纯真状态,以无知无欲纯真的状态来对抗当下社会世人自私贪婪,你争我夺,贪功名利的泥浊状态,以宝玉之言就是被“声色获利所迷”,那些“读书上进”的被宝玉骂为“禄蠢,国贼”,骂甄宝玉“空有臭皮囊,而丢了真性情”。④而被至于伦理社会中,忠君爱国的最高道德意义“文死谏,武死战”却被贾宝玉说成了只是为邀忠烈之名的沽名钓誉之徒,天下男人因为“经济仕途”而成了“须眉浊物,臭气逼人了”。
正是站在初始性时间的高度,来彰显生命本身的无知无欲的存在。以无欲的个体来对抗欲望横流,自私贪婪的堕落。以无來对抗占有,重新显现生命的其实也显明了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不断去欲、蔽欲的过程。
3 文化的起点
也就是从当下的文化世界中逃离,从无所不在的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意义世界中逃离,回到遥远的神话世界,从那里开始,重拾生命的意义之源。“神话产自原始人类的心理体验和心理需求,它的永恒的魅力不在于它是一种童年的玩物或幻想,而在于‘童年’所流露出的人类的真实本性较之‘成年’多而自然,童年的东西因而更深刻,更接近人性的底层。”⑤远古的原始神话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有如婴儿般的纯粹;没有经历文明时代的精细雕琢,而是发乎于自然,如同自然的山山水水般自然地留下。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原始神话就是最淳朴、最纯洁的人之话,原始神话就更能彰显人之为人的本源意义。
《红楼梦》开篇之始就置身于开天辟地的苍苍茫茫的原始神话之中。女娲补天神话不仅仅交代了顽石的来历,更是把生命本身置身于一种健全的,自然的,纯洁的原始神话中,从而来展现生命之为生命的本源要义。那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生命之质的意义在于“洁”, “强于污浊陷沟渠”,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拒绝泥浊,拒绝沟渠,不断的回复“洁”。贾宝玉来自于顽石,来自于健全的原始神话,来自于苍茫的原始宇宙自然,“洁”必然是其生命的存在方式,而其必然站在“须眉浊物”的对立面。宝玉从小便宣布了这种“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而已”。男权社会之中,男子承担起立德、立功、立言的责任,而女儿尤其天赋少被社会秩序所规范,被经济仕途所排挤在外。因此对女儿的崇拜,对女儿的亲近,其实是对于不经雕饰、无意无识、至真至纯美好人性的追求。而相反,对于进入到社会纲常伦理的女子又相当的厌恶。“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珍宝;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了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了,竟是鱼眼睛了。”⑥抄检大观园,迎春丫头司棋被几个媳妇拖了出去,宝玉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男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儿,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⑦因为女子一旦为人妻,为人母,就进入了父父子子的家族伦理纲常秩序之中,就沾染上了泥浊之气。
灵河岸边三生石河畔,绛珠仙草与日以甘露灌溉经石头幻化的神瑛侍者产生了一段缠绵不尽之情。后神瑛侍者下凡人间投胎是为贾宝玉,而绛珠仙草为报其灌溉之恩,于是到警幻仙子前挂了号,亦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还报神瑛侍者,是为林黛玉。木石前盟神话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的前世根源。木石之情发乎自然,基于本性,没有任何目的功利。基于木石的爱情在凡尘的历劫也必带着木石神性自然之质,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这种发乎自然,基于本性的爱情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生存姿态。基于神性自然的爱恋,正是要从当下无处可逃的伦理文化意义中逃离,正是要以这种神性的自然的爱恋来对抗世俗伦理之恋,从而甄定人之本源的意义。人本是“来自情天”,“去自情地”,“人亦是为情而生。红楼梦曲《终身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而当现实中情绝之时,人生亦失去了存在的根本,失去了立身的依托。只有撒手人寰,复归于神性自然。⑧
回到古典神话世界,以重拾人的意义之本源的神话世界来对抗反认他乡是故乡的世界;以发乎自然,基于本性的情来对抗现实的龌龊和泥淖;以发乎自然,基于本性的情来对抗当下儒家伦理礼教对于人性的规训。以神性的、自然的爱恋来对抗世俗伦理之恋;以基于自然的,健全的神话来对抗冰冷,麻木伦理文化。
4 回归与逃离中的教育建构
正是在以贾宝玉为中心的逃离与回归的生命姿态中,展开了一个丰富的、充满着张力的教育意义空间:一方面是古典的太初时间,一方面是当下的时间,是曹雪芹真实生活的历史性时间;一方面是原初生命诞生之始的原始宇宙空间,它代表着对于生命“来处“以及”去处“的终极追问,彰显着人的本源意义探寻。从而来展现生命的开阔和动态,以此彰显生命的自由之气。另一方面是以贾府以及当下社会为中心的不自然的空间,一个充满着假仁假义的虚伪的生命空间,它代表着对于生命“故乡”的迷路状态,导致了生命精神的萎缩。一方面是充满着健全的、自然的、纯洁的生命气象的古典神话传说,体现着生命之质的纯洁与丰沛。一方面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以功名利禄为主旨、狭隘的,虚伪的,僵化的文化现实,导致生命本身泥浊与腐朽。
在以贾宝玉为中心的逃离与回归的生命姿态中,曹雪芹最后给出的教育回答是消极的,却又蕴含着积极的意义,正是在展现人这么一个不断寻家,回家的历程中,肯定美好的自然,肯定美好人性,来彰显生命之为生命的最终依据。《红楼梦》凸显了所在社会最为尖锐,最为严酷的教育拷问:生命是附和于当下社会的平庸,还是不断回返到生命的源头,重拾生命之为生命的要义,从而来甄定人之为人的意义本源。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红楼梦》所拷问的教育意义不仅仅是曹雪芹当下的时代,更是超时代,跨时空的大教育概念。
回到起点,正是否定当下伦理对于人性的规训,否弃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中心的、对生命世界的过于文饰、以至消解了生命的丰沛气象,导致生命精神的萎缩的生命路径。从而以向当下生命时间、生命空间、生命意义依据的逃离,以及向本源性生命时间、生命空间、生命意义依据的回归,来重构中国人的生命精神与生命气象。那么在这三个逻辑起点的意义之中,其关键的、核心的教育问题就是救救青年。在伦理意义的桎梏下,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于经济仕途,孝子忠臣烈女成為了伦理时代青年个体人格的宿命,理过于情,文过于质,以至过早的消解了青年生命原有的热情与丰沛。要么犹如李纨槁木般,失去生命的诗性精神。要不犹如贾琏,薛蟠之流成为物质利益计较的工具,失去生命的丰沛。
曹雪芹并不是让人们去出家,回到深山老(下转第152页)(上接第150页)林,而只是以一个极端的方式,来显明伦理纲常对于人,尤其是对于青年人生命气象的降格与遮蔽。逃离是否定中有肯定,逃离是绝望之中的又一种希望,逃离否定当下伦理意义,却肯定了美好的事物。在绝望之中,去不断地追求美好的事物,重新构建青年教育精神。新人出场的宝玉,无疑在这个封闭桎梏的纲常体系之中,有如黑暗时代一小把微亮的火光,而就是着微亮的光明在绝望之中,给予了一种新人教育可能的希望。
而今天,我们现在来谈《红楼梦》,谈青年教育。其目的在于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三百年曹雪芹所发出的声音——“拒绝庸俗的生命”,而今天的我们能否已经领悟?
注释
①②③④⑥⑦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4:97.182.845.243.414.556.
⑤谢选骏.空寂的神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4.
⑧魏崇新.红楼梦的神话哲学与叙述方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关键词《红楼梦》 空间 教育重建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开始就把视野置于开天辟地的宇宙鸿蒙之中,为作为新人的贾宝玉提供一个全然不同的出场空间,其意义可以说十分明显,那就是要彻底跳出其当下教构教育的原点,重新回到起点,回到生命之诞生的原始自然之中,来重新甄定人之为人的本源意义,并以求得教育精神的重建。对起点的回朔在下面三个方面展开。
1 空间的起点
也就是从当下的伦理空间中逃离,回到自然,回到人类生活的初始性空间,从开天辟地的茫茫宇宙中寻找健全人性的生命空间。《红楼梦》开篇之始就把生命空间的起点拉得很远,拉到广袤的苍苍茫茫的宇宙空间之中,拉到女娲补天的原始混沌天地,拉到久远的灵河岸边三生石河畔。生命初始的原始混沌天地,现在显现人之“来处“以及“去处”的终极意义追寻,在于显现对于人自身本源意义的探寻。告诉我们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你争我夺,不要反认他乡是故乡。所以当诞生于天地之始的顽石,带着生命之初的混沌,带着生命之根的质朴与自然,下到人世间,见到世间人如此追名逐利,如此贪婪险恶,如此虚伪自私,反认他乡是故乡之后,怎能在精神上不产生分离感与孤独感。而实质上对于这种精神上的分离与孤独正是对他乡的逃离,他常常逃离于家族的大红大闹的热闹气象中,第十六回元春才选风藻宫,“宁荣两府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①而宝玉却担心秦钟的病情,“心中怅然如有所失,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宁荣两府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是有如无”。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葬花词》“不觉痛倒在山坡上”,“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及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何为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②宝玉由花推及黛玉,由黛玉人推及他人,由他人推及自己,再由自己推至万物,由浅入深,层层设问,自我,人生乃同万物何在何往?这样的层层叩问,既是对于神话寓意的回应,又显明了对于人自身本源终极追寻的回答。人来自于苍茫的宇宙,宇宙才是人“来处”以及“去处”的故乡归地。人不过是来到世上走一遭,只是流浪而已,所有的富贵繁华,所有的功名利禄,只是虚空而已,什么金满箱,银满箱,脂正浓,粉正香,富贵云华只是梦一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不过是落得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故乡生在广袤的宇宙之中,那么当下所谓的“贾府”“经济仕途”“功名利禄”只是人匆匆过往短暂的停留,只是人匆匆过往短暂的他乡。那么就要“逃大造”,“出尘网”,逃出当下假仁假义的贾府空间,逃出当下封闭桎梏的伦理空间体系,从匆匆过处短暂的他乡抽身而出,回到人自身诞生的宇宙空间,回到人之为人本源意义上的故乡,以此来彰显生命意义。
正是站在原始宇宙空间的至高点上,石头俯下看红尘,而所谓的“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不过是瞬时繁华,过眼云烟,终归虚空一场,到头来不过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 时间的起点
也就是从当下的时间中逃离,回到太初,从初始性的时间中寻找人的生命要义。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即童年时期,较之于文明社会即成年时期,更能体现出“自然”之要义,童年的东西因而更深刻,更接近人性。《红楼梦》开篇之始就把生命置于女娲补天之原始时空之中,把生命置身于初始性的太初之中,显现生命之初始的混沌性以及如无知无欲婴儿般的赤子之心。诞生于初始性时间中的生命,宝玉的生命本质是一个婴儿,以其带着原初之时混沌天性拒绝被开窍,顽石的顽劣拒绝被打磨成“玉(欲)”。
贾宝玉十分喜欢《南华经》“弃绝圣智”的观点,第118回薛宝钗对他的劝导:“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贾宝玉立即反驳到即说:“据你说人品根柢,又是生命古圣贤,你可知古圣贤说过‘不失赤子之心’?那赤子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之中,就如同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尘网啊!你如今才晓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早已说了,可不曾提醒一个。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的地方的!”③生命回归到婴儿赤子纯真状态,以无知无欲纯真的状态来对抗当下社会世人自私贪婪,你争我夺,贪功名利的泥浊状态,以宝玉之言就是被“声色获利所迷”,那些“读书上进”的被宝玉骂为“禄蠢,国贼”,骂甄宝玉“空有臭皮囊,而丢了真性情”。④而被至于伦理社会中,忠君爱国的最高道德意义“文死谏,武死战”却被贾宝玉说成了只是为邀忠烈之名的沽名钓誉之徒,天下男人因为“经济仕途”而成了“须眉浊物,臭气逼人了”。
正是站在初始性时间的高度,来彰显生命本身的无知无欲的存在。以无欲的个体来对抗欲望横流,自私贪婪的堕落。以无來对抗占有,重新显现生命的其实也显明了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不断去欲、蔽欲的过程。
3 文化的起点
也就是从当下的文化世界中逃离,从无所不在的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意义世界中逃离,回到遥远的神话世界,从那里开始,重拾生命的意义之源。“神话产自原始人类的心理体验和心理需求,它的永恒的魅力不在于它是一种童年的玩物或幻想,而在于‘童年’所流露出的人类的真实本性较之‘成年’多而自然,童年的东西因而更深刻,更接近人性的底层。”⑤远古的原始神话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有如婴儿般的纯粹;没有经历文明时代的精细雕琢,而是发乎于自然,如同自然的山山水水般自然地留下。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原始神话就是最淳朴、最纯洁的人之话,原始神话就更能彰显人之为人的本源意义。
《红楼梦》开篇之始就置身于开天辟地的苍苍茫茫的原始神话之中。女娲补天神话不仅仅交代了顽石的来历,更是把生命本身置身于一种健全的,自然的,纯洁的原始神话中,从而来展现生命之为生命的本源要义。那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生命之质的意义在于“洁”, “强于污浊陷沟渠”,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拒绝泥浊,拒绝沟渠,不断的回复“洁”。贾宝玉来自于顽石,来自于健全的原始神话,来自于苍茫的原始宇宙自然,“洁”必然是其生命的存在方式,而其必然站在“须眉浊物”的对立面。宝玉从小便宣布了这种“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而已”。男权社会之中,男子承担起立德、立功、立言的责任,而女儿尤其天赋少被社会秩序所规范,被经济仕途所排挤在外。因此对女儿的崇拜,对女儿的亲近,其实是对于不经雕饰、无意无识、至真至纯美好人性的追求。而相反,对于进入到社会纲常伦理的女子又相当的厌恶。“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珍宝;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了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了,竟是鱼眼睛了。”⑥抄检大观园,迎春丫头司棋被几个媳妇拖了出去,宝玉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男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儿,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⑦因为女子一旦为人妻,为人母,就进入了父父子子的家族伦理纲常秩序之中,就沾染上了泥浊之气。
灵河岸边三生石河畔,绛珠仙草与日以甘露灌溉经石头幻化的神瑛侍者产生了一段缠绵不尽之情。后神瑛侍者下凡人间投胎是为贾宝玉,而绛珠仙草为报其灌溉之恩,于是到警幻仙子前挂了号,亦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还报神瑛侍者,是为林黛玉。木石前盟神话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的前世根源。木石之情发乎自然,基于本性,没有任何目的功利。基于木石的爱情在凡尘的历劫也必带着木石神性自然之质,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这种发乎自然,基于本性的爱情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生存姿态。基于神性自然的爱恋,正是要从当下无处可逃的伦理文化意义中逃离,正是要以这种神性的自然的爱恋来对抗世俗伦理之恋,从而甄定人之本源的意义。人本是“来自情天”,“去自情地”,“人亦是为情而生。红楼梦曲《终身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而当现实中情绝之时,人生亦失去了存在的根本,失去了立身的依托。只有撒手人寰,复归于神性自然。⑧
回到古典神话世界,以重拾人的意义之本源的神话世界来对抗反认他乡是故乡的世界;以发乎自然,基于本性的情来对抗现实的龌龊和泥淖;以发乎自然,基于本性的情来对抗当下儒家伦理礼教对于人性的规训。以神性的、自然的爱恋来对抗世俗伦理之恋;以基于自然的,健全的神话来对抗冰冷,麻木伦理文化。
4 回归与逃离中的教育建构
正是在以贾宝玉为中心的逃离与回归的生命姿态中,展开了一个丰富的、充满着张力的教育意义空间:一方面是古典的太初时间,一方面是当下的时间,是曹雪芹真实生活的历史性时间;一方面是原初生命诞生之始的原始宇宙空间,它代表着对于生命“来处“以及”去处“的终极追问,彰显着人的本源意义探寻。从而来展现生命的开阔和动态,以此彰显生命的自由之气。另一方面是以贾府以及当下社会为中心的不自然的空间,一个充满着假仁假义的虚伪的生命空间,它代表着对于生命“故乡”的迷路状态,导致了生命精神的萎缩。一方面是充满着健全的、自然的、纯洁的生命气象的古典神话传说,体现着生命之质的纯洁与丰沛。一方面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以功名利禄为主旨、狭隘的,虚伪的,僵化的文化现实,导致生命本身泥浊与腐朽。
在以贾宝玉为中心的逃离与回归的生命姿态中,曹雪芹最后给出的教育回答是消极的,却又蕴含着积极的意义,正是在展现人这么一个不断寻家,回家的历程中,肯定美好的自然,肯定美好人性,来彰显生命之为生命的最终依据。《红楼梦》凸显了所在社会最为尖锐,最为严酷的教育拷问:生命是附和于当下社会的平庸,还是不断回返到生命的源头,重拾生命之为生命的要义,从而来甄定人之为人的意义本源。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红楼梦》所拷问的教育意义不仅仅是曹雪芹当下的时代,更是超时代,跨时空的大教育概念。
回到起点,正是否定当下伦理对于人性的规训,否弃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中心的、对生命世界的过于文饰、以至消解了生命的丰沛气象,导致生命精神的萎缩的生命路径。从而以向当下生命时间、生命空间、生命意义依据的逃离,以及向本源性生命时间、生命空间、生命意义依据的回归,来重构中国人的生命精神与生命气象。那么在这三个逻辑起点的意义之中,其关键的、核心的教育问题就是救救青年。在伦理意义的桎梏下,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于经济仕途,孝子忠臣烈女成為了伦理时代青年个体人格的宿命,理过于情,文过于质,以至过早的消解了青年生命原有的热情与丰沛。要么犹如李纨槁木般,失去生命的诗性精神。要不犹如贾琏,薛蟠之流成为物质利益计较的工具,失去生命的丰沛。
曹雪芹并不是让人们去出家,回到深山老(下转第152页)(上接第150页)林,而只是以一个极端的方式,来显明伦理纲常对于人,尤其是对于青年人生命气象的降格与遮蔽。逃离是否定中有肯定,逃离是绝望之中的又一种希望,逃离否定当下伦理意义,却肯定了美好的事物。在绝望之中,去不断地追求美好的事物,重新构建青年教育精神。新人出场的宝玉,无疑在这个封闭桎梏的纲常体系之中,有如黑暗时代一小把微亮的火光,而就是着微亮的光明在绝望之中,给予了一种新人教育可能的希望。
而今天,我们现在来谈《红楼梦》,谈青年教育。其目的在于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三百年曹雪芹所发出的声音——“拒绝庸俗的生命”,而今天的我们能否已经领悟?
注释
①②③④⑥⑦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4:97.182.845.243.414.556.
⑤谢选骏.空寂的神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4.
⑧魏崇新.红楼梦的神话哲学与叙述方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