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能力较弱,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感性为主,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地借助手语,对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片断(一)一年级《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503。
师:哪个数字较大?
生1:5比3大。(出示:5>3)
师:谁猜一猜如何读?
生2:5大于3
师:对,你真聪明!“>”叫大于号。
出示:305。
师:哪个数字较小?
生1:3比5小。(出示:3<5)
师:谁猜一猜又如何读?
生2:3小于5。
师:对,“<”叫小于号。
师:请观察5>3和3<5中,大于号和小于号是如何写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3:开口大的对着大数,尖头对准小数。
师:说得很好。
师:请看这什么?(教师伸出手做出这样的两个手势)分别像什么呢?
生4:像大于号和小于号。
师:好,下面我们就用手来比划。
(出示一组题目,学生迅速作答。)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语言虽可传递各种数学信息,但若没有手语,课堂教学就会显得呆板。巧妙地运用手语等无声语言艺术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可进一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强化所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到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教学环节,教师运用手语教学,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当教师演示之后,学生们都高兴地伸出了手,气氛活跃,愉快轻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此环节设计在学生已基本掌握“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又运用手语进行组织教学,可提高练习的速度和量,起到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的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片断(二)一年级《加法和减法》。
出示:根据题目意思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师:第一题如何列式?
生:4+2+1=7。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因为原来有4辆车,又开来2辆,再开来1辆,所以用4+2+1=7。
师:第二题如何列式?
生:5-1+2=6。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因为原来有5辆车,开走了1辆,又开来2辆,所以用5-1+2=6。
师:请同学们观察,刘老师用手势表示的是哪一题?
(教师演示:先出示4只手指,又出示2只手指,再出示1只手指。)
生:是第一题。
(教师演示:先出示5只手指,再弯曲其中1只手指,再出示2只手指。)
生:是第二题。
师:为什么第一题老师伸出的是4只手指?第二题老师伸出的是5只手指?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因为第一题一开始只停有4辆车,而第二题一开始就停有5辆车。
【评析】此教学内容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复杂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两组题的异同后,得出第一题原来只有4辆车,而第二题一开始就停有5辆车,所以列式是不一样的,显然,有一部分学生能掌握,但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这样的教学过程又是不到位的。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此时用手势来表示,让学生来猜,一下子,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兴趣盎然。先由教师演示:出示4只手指,又出示2只手指,再出示1只手指和出示5只手指,再弯曲其中1只手指,再出示2只手指。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手语来列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同桌互动,一人用手比划一人猜,最后,一人用手比划让大家来列式。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这两种题目,并理解了它们的数量关系。
片断(一)一年级《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503。
师:哪个数字较大?
生1:5比3大。(出示:5>3)
师:谁猜一猜如何读?
生2:5大于3
师:对,你真聪明!“>”叫大于号。
出示:305。
师:哪个数字较小?
生1:3比5小。(出示:3<5)
师:谁猜一猜又如何读?
生2:3小于5。
师:对,“<”叫小于号。
师:请观察5>3和3<5中,大于号和小于号是如何写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3:开口大的对着大数,尖头对准小数。
师:说得很好。
师:请看这什么?(教师伸出手做出这样的两个手势)分别像什么呢?
生4:像大于号和小于号。
师:好,下面我们就用手来比划。
(出示一组题目,学生迅速作答。)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语言虽可传递各种数学信息,但若没有手语,课堂教学就会显得呆板。巧妙地运用手语等无声语言艺术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可进一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强化所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到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教学环节,教师运用手语教学,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当教师演示之后,学生们都高兴地伸出了手,气氛活跃,愉快轻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此环节设计在学生已基本掌握“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又运用手语进行组织教学,可提高练习的速度和量,起到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的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片断(二)一年级《加法和减法》。
出示:根据题目意思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师:第一题如何列式?
生:4+2+1=7。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因为原来有4辆车,又开来2辆,再开来1辆,所以用4+2+1=7。
师:第二题如何列式?
生:5-1+2=6。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因为原来有5辆车,开走了1辆,又开来2辆,所以用5-1+2=6。
师:请同学们观察,刘老师用手势表示的是哪一题?
(教师演示:先出示4只手指,又出示2只手指,再出示1只手指。)
生:是第一题。
(教师演示:先出示5只手指,再弯曲其中1只手指,再出示2只手指。)
生:是第二题。
师:为什么第一题老师伸出的是4只手指?第二题老师伸出的是5只手指?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因为第一题一开始只停有4辆车,而第二题一开始就停有5辆车。
【评析】此教学内容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复杂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两组题的异同后,得出第一题原来只有4辆车,而第二题一开始就停有5辆车,所以列式是不一样的,显然,有一部分学生能掌握,但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这样的教学过程又是不到位的。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此时用手势来表示,让学生来猜,一下子,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兴趣盎然。先由教师演示:出示4只手指,又出示2只手指,再出示1只手指和出示5只手指,再弯曲其中1只手指,再出示2只手指。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手语来列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同桌互动,一人用手比划一人猜,最后,一人用手比划让大家来列式。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这两种题目,并理解了它们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