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校际差距过大是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这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公平原则,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为此,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成为一种必要。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包括统一办学标准、师资队伍数量和素质的相对均衡、合理分配教育经费等,它应该成为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校际均衡 教育公正
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其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中小学公立学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校际间差距的现状?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内涵为何?基于这些思考,本文试图对我国当前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 义务教育校际差距过大的表现
义务教育校际差距过大最主要的表现是: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以及薄弱学校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形成了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生源、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较大差异。
1.校际间在生均教育经费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所获得的生均教育经费存在明显的差距。2003年南京市教育局对南京市中小学生年均教育成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法,按抽样学校类别和数量,从各类学校中抽出示范初中38所,普通初中36所,省实验小学34所,普通小学25所。结果显示,南京市中小学生该年的教育培养成本分别是:示范初中3853元,普通初中3482元,省实验小学2326元,示范小学2147元,普通小学1887元。1此数据明显反映出不同级别的学校之间学生获得的教育经费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2.校际间存在办学条件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天津、上海及部分省会城市的不同层次的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优质小学的平均固定资产大于一般小学,而一般小学大于薄弱小学;在同一地区,重点学校的办学规模和设施都要好于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相应建筑面积方面也是较好和重点学校大于一般学校,一般学校大于薄弱学校;在专业教室(调查涉及了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场馆、语音教室、劳动技术教室和多功能教室)的拥有量上呈现较好和重点学校专业教室多于一般学校、一般学校多于薄弱学校的规律;学校藏书总量呈现出较好学校和重点学校平均藏书总量大于一般学校、一般学校平均藏书总量大于薄弱学校的特点;在医疗卫生设施和生活设施上的差异是,较好和重点学校拥有医疗设施和生活设施的数量明显高于薄弱学校。这一调查无疑有利地说明,当前,在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公立学校之间存在着办学条件上的显著差异。
3.校际间存在师资状况的巨大差异。校际间师资状况的巨大差异主要包括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教师职称结构、教师待遇等几个方面。有调查显示,较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达标学历明显高于薄弱小学和薄弱初中;较好或重点学校的特级和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薄弱学校;重点小学教师拥有住房的比例明显高于薄弱小学。
二、义务教育校际差距过大的危害
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过大,不仅在理论上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公平,而且在实践上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
1.成为制造社会不公平的温床。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体现公平。但是,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过大显然已经违背了公平原则。如果这一过大的差距仍然得不到缩小,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再加上重点高中读书的学生会进入重点大学,最终成为社会上的“精英”,享受更多、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可以说,义务教育校际差距过大不但没有使教育成为公平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途径,反而成为制造社会不公平的温床。
2.导致“择校”问题难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是校际差距的两个端点。家长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重点学校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但鉴于“僧多粥少”的窘境,就近入学成为决定青少年儿童该入哪所学校就读的标尺。但实行分片就近入学的同时又开了两个口子,一是凭条子择校,一是凭金钱(高价)择校,于是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和“择校”问题的难以解决。无论上述哪种择校方式对一般公民来说,都是很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引起了社会多数家长的义愤,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和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3.给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在由国家为主体兴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划分学校等级的做法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强化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它如同马太效应使得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过大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一部分普通学校逐渐丧失了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部分教师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校际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1.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定义。我们认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是指,政府为保障法律所赋予每个儿童和青少年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在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硬件投入(如学校用地、校舍建设、设施配置等)和软件投入上(如新教师分配、在职教师进修、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对城市与农村学校、重点与一般学校、城市中心地区与边远地区的学校,都一视同仁;在教育政策的取向上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原因优待或歧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在实现了校际间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不仅仅是教育公平、教育平等问题,也是教育效率问题。
2.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内容
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的办学标准。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首先表现在学校之间实现了办学标准化。办学标准是指在同一地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一致的规定标准,即学校的硬件设施,例如校舍、操场、教学设备和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达到统一的标准。作为国家所提供的公共财产和公共服务之一的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应达到一定的标准,保障该阶段的所有学校都能正常运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统一的办学标准,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2)师资队伍数量和素质的相对均衡。学校的发展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该校的师资队伍。因此,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还表现在学校之间拥有大体相当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大体相当包括数量均衡和素质均衡。師资队伍数量均衡体现在,对同一地区每所学校应严格按照学生人数和学校的现实需要来配备教师,防止出现部分学校教师短缺而部分学校教师超编同时存在的矛盾现象。教师素质均衡是指,义务教育阶段每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大体相当,有一定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同时各学校的教师平等享有提升自我的机会。
(3)合理分配教育经费。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要求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公立学校一视同仁,在学校之间合理分配教育经费,为每个学校的发展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经费,不厚此薄彼。只有拥有一定数额的教育经费,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学校才有发展的经济基础。
总之,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内在要求。普及义务教育就应把均衡发展作为其追求的目标,缩小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为全体适龄青少年儿童提供设施和质量相当的义务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王策三.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王本陆.教育崇善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校际均衡 教育公正
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其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中小学公立学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校际间差距的现状?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内涵为何?基于这些思考,本文试图对我国当前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 义务教育校际差距过大的表现
义务教育校际差距过大最主要的表现是: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以及薄弱学校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形成了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生源、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较大差异。
1.校际间在生均教育经费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所获得的生均教育经费存在明显的差距。2003年南京市教育局对南京市中小学生年均教育成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法,按抽样学校类别和数量,从各类学校中抽出示范初中38所,普通初中36所,省实验小学34所,普通小学25所。结果显示,南京市中小学生该年的教育培养成本分别是:示范初中3853元,普通初中3482元,省实验小学2326元,示范小学2147元,普通小学1887元。1此数据明显反映出不同级别的学校之间学生获得的教育经费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2.校际间存在办学条件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天津、上海及部分省会城市的不同层次的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优质小学的平均固定资产大于一般小学,而一般小学大于薄弱小学;在同一地区,重点学校的办学规模和设施都要好于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相应建筑面积方面也是较好和重点学校大于一般学校,一般学校大于薄弱学校;在专业教室(调查涉及了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场馆、语音教室、劳动技术教室和多功能教室)的拥有量上呈现较好和重点学校专业教室多于一般学校、一般学校多于薄弱学校的规律;学校藏书总量呈现出较好学校和重点学校平均藏书总量大于一般学校、一般学校平均藏书总量大于薄弱学校的特点;在医疗卫生设施和生活设施上的差异是,较好和重点学校拥有医疗设施和生活设施的数量明显高于薄弱学校。这一调查无疑有利地说明,当前,在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公立学校之间存在着办学条件上的显著差异。
3.校际间存在师资状况的巨大差异。校际间师资状况的巨大差异主要包括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教师职称结构、教师待遇等几个方面。有调查显示,较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达标学历明显高于薄弱小学和薄弱初中;较好或重点学校的特级和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薄弱学校;重点小学教师拥有住房的比例明显高于薄弱小学。
二、义务教育校际差距过大的危害
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过大,不仅在理论上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公平,而且在实践上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
1.成为制造社会不公平的温床。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体现公平。但是,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过大显然已经违背了公平原则。如果这一过大的差距仍然得不到缩小,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再加上重点高中读书的学生会进入重点大学,最终成为社会上的“精英”,享受更多、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可以说,义务教育校际差距过大不但没有使教育成为公平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途径,反而成为制造社会不公平的温床。
2.导致“择校”问题难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是校际差距的两个端点。家长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重点学校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但鉴于“僧多粥少”的窘境,就近入学成为决定青少年儿童该入哪所学校就读的标尺。但实行分片就近入学的同时又开了两个口子,一是凭条子择校,一是凭金钱(高价)择校,于是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和“择校”问题的难以解决。无论上述哪种择校方式对一般公民来说,都是很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引起了社会多数家长的义愤,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和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3.给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在由国家为主体兴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划分学校等级的做法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强化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它如同马太效应使得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过大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一部分普通学校逐渐丧失了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部分教师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校际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1.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定义。我们认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是指,政府为保障法律所赋予每个儿童和青少年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在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硬件投入(如学校用地、校舍建设、设施配置等)和软件投入上(如新教师分配、在职教师进修、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对城市与农村学校、重点与一般学校、城市中心地区与边远地区的学校,都一视同仁;在教育政策的取向上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原因优待或歧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在实现了校际间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不仅仅是教育公平、教育平等问题,也是教育效率问题。
2.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内容
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的办学标准。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首先表现在学校之间实现了办学标准化。办学标准是指在同一地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一致的规定标准,即学校的硬件设施,例如校舍、操场、教学设备和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达到统一的标准。作为国家所提供的公共财产和公共服务之一的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应达到一定的标准,保障该阶段的所有学校都能正常运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统一的办学标准,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2)师资队伍数量和素质的相对均衡。学校的发展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该校的师资队伍。因此,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还表现在学校之间拥有大体相当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大体相当包括数量均衡和素质均衡。師资队伍数量均衡体现在,对同一地区每所学校应严格按照学生人数和学校的现实需要来配备教师,防止出现部分学校教师短缺而部分学校教师超编同时存在的矛盾现象。教师素质均衡是指,义务教育阶段每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大体相当,有一定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同时各学校的教师平等享有提升自我的机会。
(3)合理分配教育经费。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要求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公立学校一视同仁,在学校之间合理分配教育经费,为每个学校的发展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经费,不厚此薄彼。只有拥有一定数额的教育经费,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学校才有发展的经济基础。
总之,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内在要求。普及义务教育就应把均衡发展作为其追求的目标,缩小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为全体适龄青少年儿童提供设施和质量相当的义务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王策三.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王本陆.教育崇善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